第七章个体遗传评定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七章个体遗传评定

第七章 个体遗传评定
—BLUP法
第一节 有关基础知识
第二节 BLUP育种值估计
第三节 遗传参数估计的REML方
法
第一节
有关基础知识
矩阵代数基础
 纯量、矩阵和向量
 纯量(scalar)
• 只有大小的一个数值,也称为标量、数量
或元向量。
• 用数字或经定义的拉丁字母斜体、小写表
示。
• 如a、r和k。
 矩阵(matrix)
• 由一定行数和一定列数的纯量,按一定顺序排
列的表。
• 一般用大写粗体字母表示。
• 矩阵的阶数 (order) 或维数(dimension)是指
矩阵的行数 (m) 和列数 (n) ,表示为m  n。
• 例如:
 向量 (Vector)
• 仅有一列或一行的矩阵,前者称为列向量
(column vector),后者称为行向量(row vector)。
• 通常用小写粗体字母表示。
• 为区别行向量和列向量,通常在字母的右上
角加一撇表示行向量,不加撇表示列向量。
• 行向量的阶数为1j,列向量的阶数为j1。
• 例如:
1 
a   2
3
a  1 2 3
 一些特殊矩阵
 方阵(square matrix):行数与列数相等的矩
阵,如An×n。其他矩阵称为直角阵(rectangular
matrices) 。
a b c 
A  c a b
b c a 
 对称阵 (symmetric matrix):元素间满足 aij =
aji 的方阵。
a b c 
A  b a b 
 c b a 
0.5 0.8 
1
B  0.5
1
0.2
0.8 0.2
1 
 三角阵(triangular matrix):
• 上三角阵:主对角线以
下元素全部为0,即当 j <
i 时, aij = 0 (j < i)
• 下三角阵:主对角线以
上元素全部为0,即当 j
> i 时, aij = 0 (i < j)
a11 a12
0 a22
a1n
a2n
0
0
ann
a11 0
a21 a22
0
0
an1 an 2
ann
 对角阵 (diagonal matrix):除 i=j 时的元素
(主对角线元素)外,其它元素均为零的方阵,
即aij = 0 (j  i 时)。通常可以用Diag {aj }表示,
其中aj 为该阵的第 i 个对角线元素。
 a11
0

 0
0
a22
0
0
0

ann 
 单位矩阵(identity matrix):所有对角线元素为1,
其他元素均为0的矩阵。
1 0
0 1

0 0
0
0

1 
 分块矩阵(block matrix):用水平和垂直虚线将
矩阵分为若干小块,此时的矩阵称为分块矩阵。
其中的小块称为子阵(sub-matrix)。
2
1

A  0
0

0
1
2
0
0
0
1 0 1

2 3 0
  A1
1 0 0 
O

0 1 0

0 0 1
A2 

I1 
0 0 
1 0 0 
2 1
1 0 1
 0 0   O,  0 1 0   I

A
,

A
,
1 
2
1 2 





2

2
0




0 0 
0 0 1 
 分块对角阵 (block diagonal matrix):主对角线
上的子阵都为方阵,其余子阵都是零阵的分块阵。
如:
 Α11
0

Α
 0
0
Α 22
0
0 
0 

Αkk 
 稀疏矩阵 (sparse matrix):设矩阵Amn中有 s
个非零元素,若 s 远远小于矩阵元素的总数 (即
s<<m×n),则称A为稀疏矩阵。
 矩阵的运算
 加法(addition):当矩阵A和B同阶时,有:
A  B  aij  bij 
例如: A   4 5 3
B  1 0 2 
6 0 2
3 4 1 
4

1
5

0
3

2
5
5
5



 BA
AB 

6  3 0  4 2  1 9 4 3
对于 m  n 阶矩阵 A、 B和 C,具有如下性质:
• 闭 合 性:A + B 仍然是一个 m  n 阶矩阵;
• 结 合 性:(A + B) + C = A + (B + C);
• 交 换 性:A + B = B + A;
• 加性等同:A + 0 = A;
• 加 性 逆: A + (−A) = 0 。
 乘法 (multiplication)
 纯量与矩阵相乘:一个纯量  与一个矩阵 A
的乘积是用  去乘 A 的每个元素,表示为A。
 A    Aij 
对于m  n 阶矩阵 A 和 B 以及纯量  和 ,
具有如下性质:
• 闭 合 性:  A 仍然是一个 m  n 阶矩阵;
• 结 合 性:() A =  (A);
• 分 配 性: (A+B) =A+B;
(+) A=A+A;
• 等 同 性:1A = A。
 矩阵相乘:当矩阵A的列数与矩阵B的行数相等
时,A与B可乘,即
A r c  Bcl  Cr l  cij 
c
其中, cij   aik bkj
k
例如:
矩阵乘法具有如下性质:
• AB  BA
• (AB)C = A(BC)
• (A + B)C = AC + BC;C(A + B) = CA + CB
 转置(transposition):矩阵的行与列对调,用A´
或AT表示,即:

 Αmn 

 aij   Αnm  a ji 
矩阵的转置有如下性质:
• 当A为对称方阵时, A´ = A;
• (A´) ´ = A
• (AB) ´ = B ´A ´
• (AB ´ C) ´ = C ´BA ´
• (A + B + C) ´= A ´ + B ´ + C ´
 矩阵的迹 (trace):一个方阵的迹为其对角线元
素之和,表示为:
tr  Α    aii
设:
 0.51 0.32
A   0.28 0.46
 0.21 0.16
i
0.19 
0.14 
0.33 
tr  Α   0.51  0.46  0.33  1.30
迹的运算性质:
tr  ΑΒ   tr  ΒΑ 
tr  ABC  tr  BCA   tr  CAB 
tr  aq  tr  qa   qa
则
 范数 (norm):矩阵与其转置矩阵乘积的迹的
平方根,即:
Α  tr ΑΑ 
0.5


2
   aij 
 i j

范数的性质:
• ||A|| > 0,除非A = 0; ||A|| = 0 ⇐⇒ A=0
• ||kA|| = |k| ||A||(k为一纯量);
• ||A+B||≤||A||+||B||
• ||AB||≤||A|| ||B||
0.5
 逆矩阵 (inverse matrix):对于一方阵A,若
存在另一矩阵B,使得AB=BA=I,则称B为A的
逆矩阵,并表示为A–1,即A–1 A=I。
对任意 n 阶矩阵A , 称
1
1
A 
A*
A1n 
 A11
| A|
其中,A*是A的伴随矩阵。
A–1存在的先决条件:
A*  
A
 n1

ann 
为A 的伴随矩阵。其中,Aij
是A 中元素aij的代数余子式。
• A必须是一方阵;
• A的行列式|A|0,即A为非奇异阵。
A–1具有如下性质:
• A–1A=AA–1=I;
非奇异阵也就是满秩矩
阵 :对于方阵 A ,如果
存在一个同阶的方阵B ,
两方阵的积为单位阵,
则称方阵 A 为满秩方阵或
非奇异阵。
• A–1是唯一的;
1
1
• Α 
;
Α
• (A–1) –1 =A,因而也是非奇异阵;
•
•
•
如果 n 阶矩阵A
的 行 列 式
(A–1) ´ =(A´) –1;
│ A│≠0 , 则 称
如A为对称阵,则A–1也是对称阵; A是非奇异阵;
否则,称A为奇
若A、B均可逆,则(AB)–1 =B–1 A–1 。 异阵。
 广义逆 (generalized inverse):对于任一矩
阵A,若有矩阵G,满足:
AGA = A
则称G为A的广义逆,记为A¯,即
AA –A = A
广义逆的性质:
• 若A为方阵且满秩,则A¯ = A –1 ;
• 对于任意矩阵A, A¯必存在。
 Kronecker乘积(或直积, direct product)
 
设 Α  aij 和 Β  bij  分别为 mn 和 pq 阶
矩阵,定义 C  aij Βmpnq ,称为 A 和 B 的
Kronecker乘积或直积,记为 C  A  B 。
即:
 a11 B a12 B
a21 B a22 B

AB  
 am1 B am 2 B
a1n B 
a2 n B 

amn B 
直积的有关性质:
• 0A=A0=0
• (A1+A2)B=(A1B)+(A2B)
• A(B1+B2)=(AB1)+(AB2)
• ( A)( B)= (AB) (、 均为纯量)
• (A1B1)(A2B2)=(A1A2) (B1B2) (如A1与A2、
B1与B2可乘)
• (AB)′=A′B′
• (AB)-1=A-1B-1 (如A、B均可逆)
• (x′ y)′=y  x′=yx′
 Hadamard乘积:两个矩阵A和B的元素间
相乘,要求A和B同阶。用*表示:
Α *Β  aij * bij   abij 
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设X为一随机变量,则:
 其数学期望: E ( X )   ,且具有如下性质:
E(kX )  kE( X )  k  (k 为一常数)
E( X  Y )  E( X )  E(Y )   X  Y (X、Y相互独立时)
E( XY )  E( X ) E(Y )   X Y
 其方差:Var ( X )  E( X   )2 , 且具有如下性质:
Var (kX )  k 2Var ( X )  k 2 E( X   )2
Var ( X  Y )  Var ( X )  Var (Y ) (X、Y相互独立时)
Cov( X , Y )  E( X  X ) E(Y  Y ) (称为X和Y的协
方差)
将上述内容推广至多个变量。设x1, x2, 
xn为 n 个随机变量,则:
 x1 
x   x2 
 xn 
随机向量
 1 



2
E ( x)     
  n 
  12  12
2

Var (x)  V   21  2
 
n2
 n1
x的期望
向
量
 1n 
 2n 

2 
n 
V的对角线元素为n
个变量的方差;非
对角线元素为变量
间的协方差。
x 的方差-协
方差矩阵
动物育种中常用的是表型方差-协方差矩
阵V、遗传方差-协方差矩阵G和残差方差-协
方差矩阵R。
  p2  p
  a2  a
p 
a 
2
2









p
p
a
a
V p
G a
1
12
2
 21

 pn1  pn 2
1n


2
 pn 
2n
  e21  e12
2

 e2
R   e21

 en1  en 2
1
12
2
 21

 an1  an 2
e 
e 


2
 e 
1n
2n
n
1n


2
 an 
2n
G阵的构建需要一个由个体间亲缘相关系数组
成的矩阵A,该矩阵称为加性遗传相关矩阵。由
于它是由Wright计算近交系数公式中的分子计
算而得,故又称为分子血缘相关矩阵。
 a11 a12
a21 a22

A
个体 i 和 j 间的  a
an 2
n1

加性遗传相关。
计算公式:
1
aij   ( )
2
n1  n2
a1n 
a2 n 

ann 
个体 i 的近交
系数加1。即:
aii  1  fi
(1  f A )
A阵元素计算机计算的递推公式:
aii  1  0.5asi di
aij  0.5(ais j  aid j )
式中:si 和 d i 分别为个体 i 的父亲和母亲;
s j和 d j分别为个体 j 的父亲和母亲;
asi di 为 si 和 d i 间的加性遗传或亲缘相关系数。
若个体 i 的一个亲本或双亲未知,
asi di 。
0
ai s j 和 ai d j 分别为个体 i 与 s j 和d j 间的加性
遗传相关。s j 未知时,ai s j  0 ;d j未知时,
aid  0 。
j
线性模型基础
 模型 (model)
 模型:指描述观察值与影响观察值变异性的各
个因子间关系的方程式。
 因子:影响观察值的因子也称为变量
• 变量可分为离散型变量(变异不连续)和连
续型变量;
• 离散型因子分为固定因子和随机因子两类;
• 连续性变量通常作为协变量看待。
 固定因子与随机因子:与抽样和目的有关
• 固定因子(fixed factors):抽取因子的若干特定
水平、水平数相对较少、研究目的是要对这些水平
的效应进行估计或比较。
• 随机因子(random factors):因子的各水平是其
所有水平的一个随机样本、水平数相对较多、研究
目的是要对该样本去推断总体。
 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
• 固定效应 (fixed effects):固定因子各水平对观
察值的效应。
• 随机效应 (random effects):随机因子各水平对
观察值的效应。
 线性模型 (linear model)
 定义:模型中所包含的各个因子是以相加的
形式影响观察值,即它们与观察值的关系为线性
关系。
 组成:一个完整的模型应包括3部分内容:
• 数学方程式(或数学模型式)及其解释;
• 模型中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
• 建立模型时的所有假设和约束条件。
例7.1:
yij    ai  eij
 模型中每个参数的解释
•
•
•
•
yij :第 i 个日龄组的第 j 头肉牛的体重, 为观察值;
 :总体均值,是一常量;
ai :第 i 个日龄组的效应,为固定效应;
eij :随机误差或残差效应。
 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及协方差
E (eij )  0
E ( yij )    ai
Var( yij )  Var(eij )  
Cov(eij , eij )  Cov(eij , eij )  Cov(eij , eij )
2
 约束与假设
•
•
•
•
所有犊牛都来自同一个品种;
母亲年龄对犊牛体重无影响;
犊牛的性别相同或性别对体重无影响;
除日龄组外的其他环境条件相同。
 对每一观察值建立方程式
观察值
1
个
日
2
龄
体
组
3
4
日龄组
1
2
3
4
y11=198=  + a1
y12=204=  + a1
y13=201=  + a1
y21=203= 
+ a2
y22=206= 
+ a2
y23=210= 
+ a2
y31=205= 
+ a3
y32=212= 
+ a3
y33=216= 
+ a3
y41=225= 
+ a4
y42=220= 
+ a4
残
差
+e11
+e12
+e13
+e21
+e22
+e23
+e31
+e32
+e33
+e41
+e42
y11 =198=  + a1
+ e11
y12 =204=  + a1 a1
+ e12
y13 =201=  + a1
+ e13
y21 =203= 
+ a2
+ e21
y22 =206= 
+ a2 a2
+ e22
y23 =210= 
+ a2
+ e23
y31 =205= 
+ a3
+ e31
y32 =212= 
+ a 3 a3
+ e32
y33 =216= 
+ a3
+ e33
y41 =225= 
+ a4
+ e41
y41 =220= 
+ a4 a4 + e42
y
a
e
关联矩阵:又称设计矩阵或发生矩阵。指示 y 中
的元素与 a 中元素的关联情况。
 a1 a2 a3 a4
 y11 
1 1 0 0 0 
 y12 
1 1 0 0 0 
 y13 
1 1 0 0 0 
 
 y 21
1 0 1 0 0 
 a1 
 y 22 
1 0 1 0 0 
 a2 
 y 23 
1 0 1 0 0 
 a3 
 y 31
1 0 0 1 0 
 a4 
 y 32 
1 0 0 1 0 
 y 33 
1 0 0 1 0 
 y 41
1 0 0 0 1 
 y 42 
1 0 0 0 1 


y
a
X
模型的矩阵表示:
y = Xa + e
式中,y为观察值向量,a为固定的日龄组向量,
e为随机残差效应向量,X为a的关联矩阵。且有:
E (e)  0
E (y)  Xa
Var (y)  Var (e)  I
2
其中,I 为单位矩阵,σ2为观察值的方差。
 线性模型的分类
按模型中各因子的性质分类如下:
 固定效应模型 (fixed effect model):模型中除
随机残差外,其余所有效应均为固定效应。
y  Xb  e
 随机效应模型 (random effect model):模型
中除外,其余的所有效应均为随机效应。
y  1μ  Zu  e
 混合效应模型 (mixed effect model):模型中除
和e外,既含有固定效应,也含有随机效应。
y  Xb  Zu  e
式中:y—观察值向量;
b—固定效应(包括)向量;
u—随机效应向量;
e —随机残差效应向量;
X—固定效应的关联矩阵(设计矩阵或发生
矩阵);
Z—随机效应的关联矩阵(设计矩阵或发生
矩阵)
第二节 BLUP育种值估计
背
景
• BLUP法是基于克服传统选择指数法的缺点的。
• 选择指数实质上就是育种值的估计值。
• 选择指数法假定不存在影响观察值的系统环境效应,
或者这些效应已知,可以对观察值进行事先校正,则
选择指数是育种值的最佳无偏估值。但是这一假定几
乎不能成立。
• BLUP的基本思路是在估计育种值的同时对系统环境
效应进行估计和校正。
• 根据这一思路,BLUP法必须基于混合模型。
基本原理
 BLUP 的 涵 义 : BLUP 是 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的首字母缩略词,既最佳
线性无偏预测。其中:
• 最佳 (Best):估计误差方差 Var  A  Aˆ  最小;
• 线性 (Linear):估计值是观察值的线性函数;
• 无偏 (Unbiased):估计值无偏,即估计值的期望值
就是真值,E A  Aˆ  0 ;


• 预测 (prediction):是可以对随机效应进行预测。
通常,对固定效应称估计,对随机效应称预测。
 混合模型(Mixed model)
y  Xb  Zu  e
式中,y—观察值向量;b和u分别为固定效应和随
机效应向量;e为随机残差向量;X和Z分别为b和
u的关联矩阵。且有:
这里是假定
固定效应与
Eu  0,Ee  0,Ey   Xb;
随机效应间
Var  u   G,Var  e   R,Cov  u,e  0 无互作。育
Var  y   Var (Zu  e)
种中是假定
 Var (Zu)  Var (e)  2Cov(u, e)
遗传与环境
 ZGZ  R
间无互作。
V
Co v  y, u  Cov((Zu  e), u)  Cov(Zu, u)  Cov(e, u)  ZG
 混合模型方程组(MME)
1
1
ˆ


 XR 1 X




XR Z
X R y
b

(1)






1
1
1
1



 Z R X Z R Z  G  uˆ   Z R y 
系数矩阵 C
解向量 s
右手项 r
MME的解:
ˆb  XV 1 X XV 1y,即bˆ 是一个广义最小二乘估值;

ˆu  G ZV 1 y  Xbˆ

注意:尽管MME的解中有V-1,但MME中没有,直
接求解MME便可,即 sˆ  C1r。
XX

C
C-1可用分块矩阵表示为: C 
CZX
1
CXZ 
ZZ 
C 
单性状无重复观察值的动物模型BLUP
 模型表达式
r
 一个个体时: y   b j  a  e
j 1
 n 个个体时:
y  Xb  Za  e
y为个体的观
察值;bj为第
j个固定效应;
a为个体的随
机加性遗传
效应;e为随
机残差效应。
式中,y= 表型观测值向量
b= 为固定环境效应向量
X= 固定环境效应b的关联矩阵
a= s个个体的随机加性遗传效应向量
Z= 随机遗传效应a的关联矩阵,当a中的所
有个体都有观测值时,即s=n时,Z = I
e= 随机残差效应向量
随机效应a和e的数学期望为:
E (a)  E(e)  0
随机效应a和e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分别为:
Var (a)  G=  A
2
a
Var (e)  R    I
2
e
其中:  a2 为加性遗传方差; e2 为随机残差方差;
A为待估个体间的加性遗传相关矩阵 (additive
genetic relationship matrix),即分子亲缘相关系
数矩阵(numerator relationship matrix)。
 混合模型方差组(MME)
'
ˆ
X X
X Z  b    X y  (2)
 Z'X Z' Z  A 1k   aˆ   Z' y 
'
'
式中,A-1 = A的逆矩阵
X′= X 的转置矩阵
Z′= Z 的转置矩阵
与(1)式相比,
(2)式是在(1)
式两边同除了一个
R-1变换而来。
2



1


/


1 h
k


 2
2
2
2

a
a / y
h
2
e
2
a
2
y
2
a
2
a
2
y
 MME的求解
-1
'
ˆ




b  X X
X
Z
X
y

aˆ   Z'X Z'Z  A1k   Z' y 
ˆ 为固定效应的BLUE值; aˆ 为随机效应的
其中,b
'
'
BLUP值。
-1
X X
XZ 
 Z'X Z'Z  A1k  为系数矩阵的逆矩阵。
'
'
也可表示为:
C
CZX
XX
C 
CZZ 
XZ
 个体育种值估计的准确度 (Accuracy, ACC)
用估计育种值与真实育种值之间的相关系数 ra aˆ
i i
来度量,其计算公式为:
 当个体 i 为非近交个体时:
2
2
2




d

Cov(ai , aˆi )
aˆ
aˆ
a
a e
ACCi  ra aˆ =



 1  da  k
2
a a
 a aˆ  a
a
i
i
i
i i
i
i
i
i
式中,dai 为CZZ 中与个体 i 对应的对角线元素。
 当个体 i 为近交个体时:
ACCi  rai aˆi  1 
d ai  k
1  fi
( a2i  (1  fi ) a2 )
式中,fi 为个体 i 的近交系数。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e BV
and EBV for
three accuracy
values, r= 0.8, 0.5
and 0.3
 对育种值估计准确度的进一步理解
• 个体某一性状的真实育种值只有一个,而且永远
不变。
• 个体的估计育种值则与信息来源和信息的多少密
切相关,并随之变化。
• 一般而言,利用的信息越多,准确度越大。
• 准确度还是育种值估计中利用信息多少的一个度
量。它表明了当拥有更多信息时,EBV变化的可
能性。
• 随着准确度的提高, EBV的变化减小。
 估计育种值的可靠性 (Reliability)
估计育种值与真实育种值之间的相关系数 ra aˆ 的平
i i
2
方 ra aˆ 称为估计育种值的可靠性。
i i
可靠性是一个决定系数,是对真实育种值变异中
2
2
由估计育种值说明的变异部分( ra aˆ  a )的一个度
i i
量。
 预测误差方差(Prediction error variance, PEV)
PEV是育种值预测时对误差大小的一个度量。
PEV是对真实育种值变异中未由估计育种值说明
的变异部分 ( (1  raa2ˆ ) a2 ) 的一个度量。
 当个体 i 为非近交个体时:
PEVai=Var(ai  aˆi )=dai  e2  (1 raa2ˆ ) a2  dai k a2
 当个体 i 为近交个体时:
PEVai=dai  e2  (1- ra2i aˆi )(1  fi ) a2  dai k (1  fi ) a2
 预测误差标准差 (Standard error of prediction, SEP)
SEPai= d ai k (1  fi ) a2
育种值估计的准确度可由预测误差方差计算
PEV
ACC  1 
(1  f ) a2
单性状有重复观察值的动物模型BLUP
 模型表达式—重复力模型 (Repeatability model)
y = Xb + Z1a + Z2p + e
式中,y为观察值向量;b为固定效应向量;a为随
机加性遗传效应向量;p为随机永久环境效应向量;
e为随机残差效应向量。Z1为加性遗传效应的关联
矩阵;Z2为永久环境效应的关联矩阵。且有:
E(a)  0 E(p)  0 E(e)  0 E (y)  Xb
2
2
2
Var
(
p
)

I

Var (e)  I e
Var(a)  A a
p
 混合模型方程组
XZ1
XZ 2  bˆ   Xy 
 XX
  
 Z X Z Z  A 1k


ˆ


Z1 Z 2  a    Z1 y 
1 1
1
 1
Z2 X
Z2 Z1
Z2 Z 2  Ik 2  pˆ  Z2 y 
其中:

1 h
k1 
 2

h
2
e
2
a
2

1  re
k2 

2

re  h
2
e
2
p
其中:h2为性状的遗传力,re为性状的重复力。
动物模型BLUP的理想性质
• 能最有效地充分利用所有亲属的信息;
• 能校正由于选配所造成的偏差;
• 当利用个体的重复记录时,可将由于淘汰造成的
偏差降到最低;
• 能考虑不同群体及不同世代的遗传差异;
• 能提供个体育种值的最精确的无偏估值。
达到如上理想性质的前提是:
 数据特别是系谱正确完整;
 所用模型是真实模型;
 随机效应方差组分已知,而且是正确的。
多性状动物模型BLUP 育种值估计
 模型表达式
以两个性状为例。
 X1b1  Z1a1  e1
性状2的模型为: y 2  X2b2  Z2a2  e2
性状1的模型为: y1
y1 
a1 
e1 



令:y   y  a  a  e  e 
 2
 2
 2
X1 0 
Z1 0 


X
Z
则有:
 0 X 2 
 0 Z 2 
y  Xb  Za  e
 随机效应的期望和方差-协方差
E (a)  E(e)  0
E(y)  Xb
 A
A a12 
Var (a)  G=
2 
A

A

a
a2 

12
 I e21 I e12 
Var (e)  R= 
2 
I

I

e
e2 
 12
2
a1
其中, a2 和  a2 分别为性状1和2的加性遗传方差;
2
2


 a 为性状1和2间的加性遗传协方差。 e 和 e 分
别为性状1和2的残差方差;
 e 为性状1和2间的残差
协方差。 A为分子血缘相关矩阵;I为单位矩阵。
1
2
1
12
12
2
 MME及其求解
1
ˆ
 XR X
XR Z  b    XR y 
 ZR 1 X ZR 1Z  G 1   aˆ   ZR 1y 
1
1
计算G-1和R-1后,代入混合模型方程组求解,便
可得到:
ˆb   b1 
b 2 
a

ˆa  1 
a 2 
固定效应的BLUE值
加性遗传效应的BLUP值
第三节 遗传参数估计的REML方
法
最大似然法的一般原理
最大似然 (Maximum likelihood, ML) 法 是统计
学参数估计的一个重要方法, 由Fisher提出。
 概率函数与密度函数
设f (x,  ) 为随机变量X的概率函数(X为离散型变
量)或密度函数(X为连续型变量), 为有关的
已知参数,且X为 的函数。则f (x,  )为已知时,
X=x的发生概率(X为离散型变量)或X=x的概率
密度(X为连续型变量)。
 似然函数(likelihood function)
假定 为待估计的未知参数,但 X=x 已知,为观
察值。将f (, x) 看作是x一定时 的一个函数,称
之为似然函数,记为L(, x),表示 取不同值时,
X=x发生的可能性或似然性。
 最大似然原理
寻找一个使得X=x发生可能性最大的 值ˆ ,即当
X=x时,寻找 ˆ,满足 L(ˆ, x)  max{L( , x) :  }
其中为参数空间。
如果 ˆ 存在,则称它为 的最大似然估值。
 注意事项
: 的估计值必须落在参数空间内。我们
不考虑参数空间外的ML估值。
似然函数通常用对数形式,即ln L或log L。因
为在求最大值过程中需要求对数后求导。
 混合模型下参数的ML估计
ML法要求说明数据的分布。对于混合模型,通常
假定呈多元正态分布。似然函数的对数为:
1
1
log L(b, σ y )  C  log V  ( y  Xb)V 1 ( y  Xb)
2
2
其中C为常数。根据定义,b和σ的ML估值是参数
空间  中的一个使上式最大化的一个值。
 ML法的缺点
对于有限样本,ML估值有偏。有偏来源主要
有两个:
 ML估值被严格地限定在参数空间中,不考
虑参数空间之外的具有较大似然值的解;
 ML估值不考虑因估计固定效应而造成的自
由度的损失。
约束最大似然法的一般原理
 基本思路
用 n  r ( X)个线型独立的误差对照 Ky 的约束似然
函数 Lr 代替全似然函数 L 。其中,n为有记录的
个体数,r ( X)为固定效应关联矩阵的秩。
设混合模型为: y  Xb  Za  e
且有:
a ~ N (0, A ) e ~ N (0, I )
2
a
2
2

y ~ N (Xb, ZAZ  a  I e )
2
e
对于y,总可以找到一个线性函数 Ky ,它满
足 K X  0 ,使得:
E (Ky )  KXb  0
亦即Ky 不受固定效应影响。
若y服从正态分布,则 Ky 也服从正态分布,
即:
Ky ~ N (0, KVK )
Ky 的对数似然函数,也即约束似然函数的
对数为:
1
1
log Lr (σ y )  C  log K VK  y K (K VK )-1 K y
2
2
其中,C为一常数,且有:
C  0.5(n  r (X)) log 2
n 为有记录的个体数,r ( X) 为固定效应关联
矩阵的秩。
求解上述对数约束似然函数关于  a2 和  e2 的
2
2
最大值,便可得到  a 和  e 的REML估值。
于是:
h 
2

2
a
 a2   e2
REML和ML的区别
 思路上:ML是求观察值的似然函数的最大值;
而REML是求观察值的某一特定线性函数的似然
函数的最大值。
 结果上:由于 K y不考虑估计固定效应,因此,
REML法克服了ML法中产生有偏估值的一个来
源,即克服了ML法中因估计固定效应而造成的
自由度的损失。
REML和ML的相同点
都具有大样本特性,即小样本数据估值有偏。
REML的有关算法与相关软件
 非求导的REML—DFREML
 DFREML、MTDFREML、DMU
 求一阶偏导数的REML—EMREML
 VCE、REMLF90
 利用一阶和二阶偏导数的REML—AIREML
 DFREML、AIREMLF90、VCE、D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