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设计研究之旅——十年电子学档研究与实践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教育设计研究之旅——十年电子学档研究与实践

从成长记录袋到电子学档:
十年研究与实践
温州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温州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副所长
王佑镁博士
摘要

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个学校都在教学评
价方面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发展性评价、表现
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思想与要求。
新课程中要求采用学习成长记录袋的方法来评
价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成长记录袋已经成为适
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综合评价方式与手段。
电子学档则是学习成长记录袋在信息技术环境
下的发展,成为学生数字化学习与评价的重要
平台。
好雨知时节….



《新课程理念下基于网络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系
统开发与应用》,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
题,2003-2005年;
《支持知识建构的电子学档研究与应用》,浙
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2007-2010年;
《支持知识建构的电子学档研究与应用》,浙
江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10年。
十年磨一剑……





在电子学档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5篇;知网
60%的论文都是本人的,被引高达334次;
出版专著1部(2009),温州大学A类专著;
开发了3个电子学档系统;
培养了2名硕士生、若干本科生;
获奖6次:
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奖(2011);
浙江省教科规划优秀成果奖(2010) ;
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004、2009) ;
温州市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2003、2011).
目录
 电子学档概述
 电子学档研究:问题、内容与成效
 电子学档研究中的方法问题
 几点感悟
一、概述:什么是电子学档?

成长记录袋、成长档案袋
概念:成长记录袋

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学
生的相关作品及其它有关证据收集
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
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
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
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通过学生的
反思与改进取得更高的成就。
电子学档ePortfolios
电子学档全球关注度
来源:http://www.google.cn/trends
电子学档中国关注度
一个并不显性的领域…..


国外,2000年左右
国内,2001年左右
二、电子学档研究:问题、内容与成效
阶段
具体内容
研究展开
1
确定一种需求——问题解决
现实需求分析
政策需求分析
国际背景分析
2
构造——模型、范例
电子学档系统模型
电子学档评价模型
电子学档应用模型
3
评价——检验、验证
大学-中小学的合作实践:
同伴评价
反思性学习
知识建构
4
学习——当前的、新出现的
对电子学档及其应用进行反思和重构
5
理论化——一个新的理论
若干电子学档应用原理
1.研究缘起:问题在哪儿?



现实需求分析
政策需求分析
国际背景分析
1.1国内评价领域的革新诉求






评价功能:过于突出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考试为了选优、区
分排队贴标签。
评价内容:过于重视学科知识的考核,忽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心理素质及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评价标准:过于强调共性、同一,忽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
价值。
评价方法:以纸笔考试为主,过于重视量化结果,很少采用质性
的评价手段。
评价主体:学生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
育。
评价重心:过于关注评价结果,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各个阶段的
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
新学力观:你认识你的学生吗?
1.2新课程的政策诉求
1.3国际背景分析


加德纳根据他对英国的教育实践的长期考察,
发现那里的学生们经常搜集文件,即“成就记
录(records of achievement)”,文件夹中
包括邻近学校教师参加的讨论会的意见和自己
学校教师的评语。
成就记录就是成长记录袋的原形。
零点项目

该方法作为哈佛大学的艺术教育工程
《零点项目》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
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方法,受到世界各
国教育界的重视,但其最早的构思是
“零点项目”的推进者、美国的心理学
家加德纳 (Gardner)提出的。
词源
Portfolio:
文件夹,代表作,
相册,责任。
 档案:
分类保存的文件和材料

把自己作为反思的对象


美国哥伦比亚大
学终身副教授林
晓东的女儿对着
镜子审视自己
借助成长记录袋,
可以经常反思和
反省,获得一种
元认知。
欧美走在前列
2010 Roadmap
25 countries
454 millions inhabitants
20 official languages
2010 Objective
To make Europe “the most competitive and
dynamic knowledge-based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 and better jobs, and
greater social cohesion”
2000 Lisbon declaration
“In 2010 every citizen will have an ePortfolio”
2003 ePortfolio conference
2.原型构建与干预开发



分析国内外的电子学档应用案例
构建电子学档系统
开发电子学档应用方法
问题分解
①电子学档的概念框架与技术框架?
②支持发展性评价的电子学档?省教科规划课题,2003
③支持学习反思的电子学档?
④支持知识建构的电子学档?省教科规划课题,2007
⑤电子学档的实证效果如何?
确定四个研究方向




系统设计——软件开发法
同伴评估——实验研究法
学习反思——内容分析法
知识建构——话语分析法
概念建构

电子学档是一种正在显现的、面向知识
时代的学习技术,电子学档强调的是信
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
己完成对学习的自我评估、自我反思和
自我管理过程。
电子学档的内容框架
学生
信息
数
字
化
学习
记录
学习
依据
ELP
学习
反思
学习
成果
网
络
化
电子学档的评价模型
鼓励学生参与
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
反映一定的价
值观和标准
自我反思的
有生成意义的
元认知的
基于 ELP 的评估
激发学习动机
的
教师
多维度的
同伴
学生
家长
电子学档的技术模型
电子学档的应用流程
制作、浏览
学生
电子学档
记录、反思
评价
参与
展示
充实
电子学档发展性评价活动
(教师)
电子学档系统WePS1.0
3.评价与检验
大学-中小学的合作实践
同伴评价
反思性学习
知识建构

构建良好的大学-中小学合作关系





利用各种机会结交中小学校的志同道合者;
培养自己的学生成为研究伙伴;
利用基础教育研究的合作关系;
在互动协同中共同完成研究;
和而不同的策略;本地化策略;
3.1温州大学的工作
依托温州大学的教学研究力量,进行电
子学档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与实践测
试。
学术性研究
技术原型开发
应用研究及理论总结
以点带面推进

3.2温州中学的工作


量身定制开发了一个电子档案袋系统
(eportfolios),并在信息技术学科开始正式
试行电子档案袋评价.
该校教务处的例行学生调查反馈情况看出,这
种新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产生
了比较积极的影响,这种评价方式给了学生更
多的自主权,使得学生在这方面的素质有了较
明显的提高或增强。
3.3温州十七中的工作


结合该校的教学评价实际,提出将课程
档案档、教师教学档案和学生学习档案
有机结合为整合性电子学档,并开发整
合型电子学档系统(IePS).
历经三年的应用,逐步将其建构一个校
域的知识共同体以及学档社区,为学生
学习、教师在线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提
供了技术支撑。
3.4杭州临安市晨曦小学


该校通过构建网络学档(WePS),让师生及
公众做到7*24小时随时访问、评价、互动和对
学档内容的添加、修改等操作,促进多主体参
与评价、个别指导、个性化发展、学生主动参
与等。
实践发现,对老师而言,网络学档更是自己教
学质量的证据和改进教学的重要资源;对学生
而言,网络学档的存在让学生感悟到了学习的
责任,享受了成功学习的愉悦。基于网络学档
的过程性评价成为实施发展性学业评价的有效
方法。
三项主要的实证研究



电子学档中的同伴评估
电子学档中的学习反思
电子学档中的知识建构
①同伴评价

在教学评估领域,同伴评价(Peer
Assessment)方式已逐渐被采用。同伴
评价依据Topping (1998)所提出的定义为:
由相同年级背景的学生,尝试以教师的
角色去评价同学。
研究问题




不同署名情况下,评价者在评价时候关注的焦点有无
差异
不同署名情况下,评价者在评价时的态度有无差异
电子学档条件下,署名不同的情况下对评价的反思有
无差异
电子学档评价中不同署名情况下的评价效果与质量
工具:WePS
样本控制
组别定义
随即分组
署名要求
学档任务
评价要求
匿名组: 按照座位随 匿名注册、提交成果 协商与自主
学档匿名署 即抽取20位 和评价。所有信息均 结合完成任
名
学生
匿名。
务
至少对一名署名和
匿名的同伴进行评
价
署名组: 同上
学档真实匿
名
至少对一名署名和
匿名的同伴进行评
价
署名注册、提交成果 协商与自主
和评价。所有信息均 结合完成任
属实。
务
结论




署名组评价同伴的时候会关注同伴对自己的反
应,并且认为自己在评价的时候更关注学档内
容本身。但两组样本之间无显著差异。
署名组在对自己进行的同伴评价的自信心和效
果上显然优于匿名组。无论署名匿名都认为自
己的评价是认真负责的。
署名组更认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署名之间的评价质量最好,匿名之间的评价批
判性最高,但质量最低。
②学习反思



反思是一种自我评价和元认知层次上的
自觉行动。反思影响到了学习过程的每
一位参与者,因此它具有广泛的影响作
用。
反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思考过程。反思
需要工具和模型来支持。
技术支持的反思质量如何?
学习反思层次
层次
描述
层次1
客观事件描述;信息与实际无关;
层次2
用非专业的语言,对事件和经历作简单描述,常与课堂活动内容无关
层次3
运用教育学术语描述事件和经历。
层次4
按照传统基础理论或个人爱好去解释事件或经历。
层次5
运用因果法则去解释事件或经历
层次6
在解释原因和结果时思考情境
层次7
联系涉及伦理道德问题时,根据情境,引用指导原则,解释事件或经历,或提出
自己的观点。
电子学档中的反思支持模块
电子学档中的反思行为分析
通过试验研究,发现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反
思性思维行为的现状不乐观,还不足以支持强
调自主性较强的网络深度学习。
首先,学习者反思性层次的级别上处于低水平,
高阶的反思性思维还有所欠缺。
第二,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反思分布存在班级差
异明显,学习起点较好的班级在学习反思的质
量和数量上明显占优;
第三,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反思分布存在男女性
别差异,女性学生在学习反思的质量和数量上
明显占优。

③知识建构

知识建构是个体在某特定社区中互相协
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 如学
习任务、问题解决等) , 最终形成某种
观念、理论或假设等智慧产品。个体在
该公共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电子学档中的知识建构行为
知识建构行为分类
言语类型
编号
共享
GX
组织
ZZ
提问
TW
回应
HY
分析
FX
总结
ZJ
情感
QG
反思
FS
描述
提供观点、看法、建议、事实、信息、已有的知识以供进一步讨论交流。
整合书籍、网络信息或其他学员的看法。
以之前信息为基础,要求澄清信息,或是针对内容提问。
对之前信息,或他人问题,或反馈赞美他人的信息。
个人提出有比较和对比性的观点。
综合各个观点,做出提炼和简单概括。
表达问候、感激、道歉、赞赏、批评等情感交流。
重新论述、思考、评估、总结交互中的事件和重点言行、问题、经验及收获等。
知识建构层次较浅
各阶段各分类回复数目
知识建构阶段
PH1/A
第一阶段
34(11.00%)
PH1/C
8(2.59%)
PH1/E
PH2/A
第二阶段
121(39.16%)
PH1/B
PH1/D
PH2/B
PH2/C
PH2/D
回复总数目
293(94.82%)
36(11.65%)
94(30.42%)
8(2.59%)
5(1.62%)
16(5.18%)
3(0.97%)
0(0%)
知识建构团队特征比较明显
1
9
5
2
0
9
1
2
8
3
1
1
0
5
2
2
7
5-2
1
3
1
4
1
6
8
5-1
1
1
1
7
5
5-3
1
9
2
0
2
0
4
5-6
4
5-4
1
1
1
5
5-5
1
7
2
1
1
9
1
9
2
6
3
Team-5
1
8
2
2
0
1
1
3
1
9
5
2
0
2
1
5
1
1
1
5
1
9
2
0
1
7
1
5
4.学习与修正

通过评价阶段的研究发现,电子学档系
统及其应用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在
本阶段需要针对上述问题重新“设计”,
以提高电子学档的应用成效。
4.1系统多样化

基于自主开发和设计了基于电子学档的
发展性评价系统原型(WePS),各个学
校可以自定义设置适应性强的电子学档
系统或者网络学档系统,目前已经应用
在多所学校的分别为网络学档(WePS)、
电子档案袋系统(ePortfolios)、整合性电
子学档系统(IePS)等三个系统。
评价型电子学档
知识建构型电子学档系统
整合型电子学档
网络交互式电子学档
嵌入型电子学档
4.2步骤程序化

根据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步骤和电子学档
(或者网络学档)的使用方法,结合我
们个案实践,主要经历了准备、实施、
总结反思、反馈调整四个阶段;
4.3应用策略化
为保证基于电子学档的应用实施效果,
教师在使用电子学档的过程中应该采用
多种策略和方法。
①网站整合策略
②任务驱动策略
③动态信息流策略
④全面关注策略
⑤协作互动策略

5.理论提升



深入探讨电子学档的理论框架及其本质要义,
拓展了电子学档的学习支架功能。
详尽阐述电子学档的开发架构,实现了不同技
术方案的电子学档系统。
系统建构一种信息化学习样式——基于电子学
档的学习,实证电子学档在学习反思、教学评
价和知识建构中的效用。
小结:电子学档研究
阶段
设计研究步骤
电子学档研究展开
1
确定一种需求——问题解决
现实需求分析
政策需求分析
国际背景分析
2
构造——模型、范例
电子学档系统模型
电子学档评价模型
电子学档应用模型
3
评价——检验、验证
大学-中小学的合作实践:
同伴评价
反思性学习
知识建构
4
学习——当前的、新出现的
对电子学档及其应用进行反思和重构
5
理论化——一个新的理论
若干电子学档应用原理
具体应用成效



通过电子学档的发展性评价功能,促进
了学生自我发展;
通过电子学档的学习反思功能,为教师
个别化指导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电子学档的知识建构功能,提高了
课堂教学与管理效果;
最终研究成果





三个电子学档系统;
一套电子学档应用实施方案;
四种电子学档应用策略;
若干实验学校的案例集;
15篇学术论文,1本专著,2个课题,6次获奖;
三、电子学档研究的方法:教育设计研究
步骤
教育设计研究步骤
电子学档研究展开
1
确定一种需求——问题解决
现实需求分析
政策需求分析
国际背景分析
2
构造——模型、范例
电子学档系统模型
电子学档评价模型
电子学档应用模型
3
评价——检验、验证
大学-中小学的合作实践:
同伴评价
反思性学习
知识建构
4
学习——当前的、新出现的
对电子学档及其应用进行反思和重构
5
理论化——一个新的理论
若干电子学档应用原理
什么是教育设计研究(DBR)

教育设计研究是一种探究学习的方法论,旨在
于设计一些人工制品(如课程、工具)作为一
种教学干预或革新(Innovation)应用于实践,
以潜在影响自然情境之中的学与教并对其作出
阐释,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论支持持续的教
育革新,即促进教育实践和学习理论的同等发
展 。
教育研究有个坏名声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93 . 22(1)
Carl F. Kaestle
Brown University
The Awful
Reputation of
Education
Research
坏在何处?

Reeves, T.C ,2009:
在教育研究中,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
实践之间常常存在巨大反差,由此形成
的教育研究的实践价值一直受到多方质
疑,尤其是在创建“有用的知识”和制
品有效服务于教学实践方面缺乏足够的
支持。
Andy Hargreaves & Dean Fink (2006)
Sustainable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hange in education is easy to propose,
hard to implement, and extraordinarily
difficult to sustain”
教育中的变革,说起来容
易,做起来难,尤其是维持变
革更难。
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
不规范、不严谨、不深入

拿来主义,盲目追长

那里热往那里凑,缺乏明确目标

在研究方法上的摇摆

方法上没有办法就“行动研究”

缺乏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

理论与实践的长期分裂与脱离
质疑不断……
教育是一门科学吗?(Is
There a Science of
Education?)
《教育评论》
Educational Review
1891年创刊号
Josiah Royce
教育研究方法的四个时代

美国教育家杰克.R弗林克尔(Jack R.Fraenkel)
1.思辩时代:古希腊,归纳,苏格拉底,夸美谬斯,赫尔巴特等.
2.实证时代:实验、假设、测量、观察、数学统计,等自然科学方
法,孔德 桑代克、比奈,冯特等。
3.定性研究:在自然情景中收集资料,亲自体验,把自己当作研究
工具,芝家哥学派;人文主义学派。
4.融合阶段: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各取优势,相互补充。
审视你的周围…..


教育教学研究一再要求理论联系实践;
尽管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教育研究也受
到诸多批评:价值不高的、微不足道的研
究,与现有研究或理论缺乏联系,研究方
法的不恰当运用,以及研究结论没有被引
入实践等等。
DBR的雄心

教育设计研究(DBR)期望在学习理论与教育创新的
特征之间建立一个严密的、更严格的联系。
研究
学习理论
教育研究/理论
教
育
设计
教学创新
教育实践
技
术
教育设计研究的兴起


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发起教育设计研究的动因来源于
这样一种愿望:即增加教育政策/研究与实践之间的
相关性。长期以来,教育研究因与教育实践之间脱
节而遭受到批评。
其次,设计研究的动机是与科学的雄心相关的。教
育设计研究(DBR)旨在通过将学习过程的研究与支
持学习过程的途径的研究结合起来,来发展实证的
扎根理论。
此外,设计研究的动机是与增强设计实践的稳健性
的意愿和抱负相关的。
教育设计研究的特征
1、干预主义者:研究旨在设计出真实世界中的
一个干预。
2、迭代的:研究包含设计、评价、和修正的一
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
3、过程导向的:研究避免输入输出黑箱模型,
研究关注的是理解和改进干预。
DBR的特征
4、应用导向的:一个设计的价值部分地通过用
户对其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来测量;
5、理论导向的:设计是(至少部分地)基于理
论命题以及对设计对理论建构的现场检测。
6、协作的:研究者、开发人员、教师、学生等
7、多侧面的:科学的、技术的、教学的
教育设计研究的使用机会

什么时候应该使用DBR?




面对新的领域;
有理论,但是这些理论不能被检验;
以前的系统中存在明显的缺陷;
什么时候不应该使用DBR?



领域是著名的;成熟的;
在这个领域理论与实践都比较完备;
你没有必须的工具和技能;
预测研究 Predictive Research
基于观察
和/或现存
理论的假设
实验设计以
检验假设
基于测验
结果的理
论提炼
实践者
应用理论
新假设的详述
设计研究 Design Research
研究者与
实践者合
作分析实
际的问题
结合现存设
计原则与技
术创新来开
发解决方案
在实践中
不断重复
检验和细
化解决方案
对提出设计
原则和加强
解决方案的
实施进行反思
问题、解决方案、方法及设计原则的细化与提炼
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预测研究与设计研究途径
Thomas C. Reeves 2006 焦建利 译
教育领域,传统研究方法论可以表述为:
文献综述
假设
综合
实验
教育设计研究之方法论
可以被表述为:
与实践者一起
识别确认问题
设计原则/理
论的产出
原型的设计
解决方案开发
在情境中检验
解决方案
教育设计研究的结果
结果
描述
1 构造物
一个领域的概念性的词汇
2 模型
表示构造物之间关系的一组命题或陈述
3 方法
可用于实施和执行一个任务的一组步骤、如何
去做的知识
4 范例
构造物、模型与方法的实施与实际应用
5
更好的理
类似于实验自然科学的人工的构造物
论
DBR研究的好处





对实践的贡献;
在真实情景中的理论贡献;
理论与实践之间、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
良好联系;
改进和生成有关学习的基于证据的观点;
对以理解自然情景中的变量为职责的那些
研究者提供一个有用的方法论工具组。
教育设计研究的5个步骤
1、确定一种需求——问题解决
2、构造——模型、范例
3、评价——检验、验证
4、学习——当前的、新出现的
5、理论化——一个新的理论
如何开始做DBR研究?
1. 从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入手;
2. 与实践者合作;
3. 整合有关学习与教学的坚实的理论;
4. 从事文献综述、需求分析等等,以
生成研究的问题;
5. 设计一个教育干预;
6. 开发、实施、修订所设计的干预;
7. 评价干预的影响;
8. 重复上述过程;
9. 撰写DBR报告。
四、几点感悟





从取向上,坚持道术结合的教育教学研究气质;
从心态上,秉持勤勉务实的教育教学研究风格;
从方法上,确立理论设计实践整合的研究取径;
从运作上,实施协同创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
从气质上,坚守冷热结合的教育教学研究风范;
王佑镁
期待合作!
博士/副教授/副处长
温州大学教务处/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
QQ:13032077
电话:13587686516,88360336
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http://et.w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