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波动分析方法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经济周期波动分析方法

经济周期波动分析方法
王林辉
China Economic Monitoring Center




一、基本概念和数据处理
二、景气指标的选择
三、经济转折点和基准日期的确定
四、扩散指数的编制与应用
一、基本概念和数据处理

1.经济周期:指经济现象或变量在连续过程中重复出现涨落。
经济周期是平均的、概率的意义上的周期。



2.经济周期类型:
(1)按照周期长度划分:
基钦周期, 40个月左右
朱格拉周期 , 10年左右
库兹涅茨周期 ,20年左右
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50年左右
(2)按照研究中使用的序列
古典周期—TC;
增长周期—C;
增长率周期—R。
扩张期
20
收缩期
收缩期
扩张期
15
峰
谷
趋势
10
含趋势的序列( 原序列)
峰
5
谷
0 谷
t
除去趋势的序列
峰
峰
-5
0
谷
谷
扩张期
收缩期
扩张期
谷
收缩期
 3.经济时间序列的分解
月度或季度时间序列包含四种变动要素:
长期趋势要素T (Trend)、循环要素C (Cycle)、
季节变动要素S (Seasonal)和不规则要素 I (Irregular)。
基本的分解模型: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1)Y=T+C+S+I
(2)Y=T·C·S·I ( T 为绝对量;C、S 和 I 均为相对量)
例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序列
CR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90
92
94
96
98
00
02
04
06
08
10


季节调整的方法:
Census X12、 X11 、移动平均比率方法、TRAMO/SEATS。
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的X12季节调整是在X11方法的基础上
发展而来的,包括X11季节调整方法的全部功能,并对X11方
法进行了以下3方面的重要改进。
(1) 扩展了贸易日和节假日影响的调节功能,增加了季节、
趋势循环和不规则要素分解模型的选择功能;
(2) 新的季节调整结果稳定性诊断功能;
(3) 增加X12-ARIMA模型的建模和模型选择功能。
X12季节调整方法的核心算法,即X11季节调整模块,共分为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季节调整的初始估计
① 通过中心化12项移动计算平均趋势循环要素的初始估计
1
1
TC

(Y

Y



Y


Y

Y
)
/
12
t

6
t

5
t
t

5
t

6
2
2
(
1
)
t
② 计算SI项的初始估计
(
1
)
(
1
)
SI

Y

TC
t
t
t
③ 通过3×3月别移动平均计算季节因子S的初始估计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ˆ
S

(
SI

2
SI

3
SI

2
SI

SI
)
/
9
t
t

24
t

12
t
t

12
t

24
④ 消除季节因子中的残余趋势
(
1
) ˆ
(
1
) ˆ
(
1
)
(
1
)
(
1
) ˆ
(
1
)
S

S

(
S

2̂
S



2̂
S

S
)
/
24
t
t
t

6 t

5
t

5t

6
⑤ 季节调整结果的初始估计
(
1
)
(
1
)
TCI

Y

S
t
t
t
第二阶段 计算暂定的趋势循环要素和最终的季节因子
① 利用Henderson移动平均公式计算暂定的趋势循环要素
H
(2)
(2H
1)
(1)
TC

h
TCI
j
t
tj
jH
② 计算暂定的SI项
(2
)
(2
)
SI

Y

TC
t
t
t
③ 通过3×5项月别移动平均计算暂定的季节因子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ˆ
S

(
SI

2
SI

3
SI

3
SI

3
SI

2
SI

SI
)
/
1
t
t

36
t

24
t

12
t
t

12
t

24
t

36
④ 计算最终的季节因子
(
2
) ˆ
(
2
) ˆ
(
2
)
(
2
)
(
2
) ˆ
(
2
)
S

S

(
S

2̂
S



2̂
S

S
)
/
24
t
t
t

6 t

5
t

5t

6
⑤ 季节调整的第二次估计结果
(2
)
(2
)
TCI

Y

S
t
t
t
第三阶段 计算最终的趋势循环要素和最终的不规则要素
① 利用Henderson移动平均公式计算最终的趋势循环要素
H
(3)
(2H1)
(2)
TC

h
TCI
j
t
tj
jH
② 计算最终的不规则要素
(
3
)
(
2
)
(
3
)
I

TCI

TC
t
t
t
CR_TC
CR_SA
16,000
16,000
12,000
12,000
8,000
8,000
4,000
4,000
0
0
90
92
94
96
98
00
02
04
06
08
10
90
92
94
96
98
CR_SF
00
02
04
06
08
10
02
04
06
08
10
CR_IR
1.3
1.10
1.2
1.05
1.1
1.00
1.0
0.95
0.9
0.90
90
92
94
96
98
00
02
04
06
08
10
90
92
94
96
98
00
 趋势与循环要素的分离方法




Hodrick-Prescott(HP)滤波
频谱滤波(BP滤波)方法
小波频带分析
TRAMO/SEATS方法
HP滤波的原理就是使下面损失函数最小,即




T
T

1
2


T
T
T
T T2
min
Y
Y


Y

Y
Y
Y



t
t
t

1
t 
t 
t

1
t

1
t

2




趋势分量对实际序列的跟踪程度
 100,年度数据

  1600,季度数据
14400,
月度数据


趋势分量光滑度

4.经济周期波动的转折点:一个经济时间序列的峰、谷
时点。
经济周期波动的基准日期:宏观经济波动达到经济周期
的峰和谷的时点。

5.指标分类
先行指标(Leading
Indicators)
一致指标(Coincident Indicators)
滞后指标(Lagging Indicators)
二、景气指标的选择
 1.选择标准
 (1) 经济上的重要性;
 (2) 统计上的充分性(区间长、完整、可
信度高);
 (3) 统计的适时性;
 (4) 与景气波动的对应性。






2.选择方法
(1)时差相关分析法;
(2)K-L信息量方法;
(3)基准循环分段平均法(马场方法);
(4)聚类分析法;
(5)峰谷对应法。
(1)时差相关分析
设X = {x1, x2, …, xn}为基准指标,Y = {y1, y2 , … , yn}
为被选择指标,r 为时差相关系数(cross correlation),则
rxy l  
c xy l 
l0
,
1
,
2

sx s y
n

l 



x

x
y

y

t
t

l

n

t
1

c
l

 n x
xy
y

x
y
t
l
 t
n
1

l
t
l
0
,1
,2
,3

l
0
,
1
,
2

l 表示超前、滞后期,被称为时差或延迟数。 l 取正数时表示
Y滞后, l 取负数时表示Y超前。
时差相关分析
在选择景气指标时,计算不同延迟数的时差相关系数,
其中最大的时差相关系数
rl  max rl
Ll L
反映了被选指标与基准指标的时差相关关系,相应的延迟数 l'
表示超前或滞后期。
1.27
1.16
1.21
1.11
1.14
1.06
1.07
1.02
1.00
0.97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图 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红线,左),钢产量增长率(蓝线,右)
0.71
-10
0.55
0.39
0.22
0.06
-12
0
12
图 4.2.2 钢产量增长率和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的时差相关系数
钢产量增长率序列比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序列超前10个月。
50
40
30
20
10
0
-10
-2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图 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红线),钢产量增长率(蓝线)
04
05
06
40
30
20
10
0
-1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图 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红线),钢产量增长率(蓝线)
04
05
06
(2)K- L信息量
设基准指标为 y = {y1, y2 , … , yn},对基准指标做标准化处理,使
得指标的和为单位 1,处理后的序列记为 p,则
pt  yt
 n

 y j 


 j 1 
t 1
,
,n
, ( 其中假定 yt > 0 )
设被选择的指标 x = { x1, x2, …, xn } ,也做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序列
记为 q,则
qt  xt
 n

,
,n
  x j  t 1


 j 1 
, ( 其中假定 xt > 0 )
K – L 信息量可由下式计算
nl
kl pt lnpt qtl 
tt
l  0, 1, 2,  , L
1
t  
1  l
l0
l0
式中 l 表示超前或滞后期,l 取负数时表示超前,l 取正数时表
示滞后, l 被称为时差或延迟数,L是最大延迟数,nl 是数据取
齐后的数据个数。
当计算出 2L+1 个K-L信息量后,选出一个最小值 kl ' 作为
被选指标关于基准指标的K-L信息量,即
kl  m
in kl
L
l L
其相对应的延迟数 l 就是被选指标最适当的超前或滞后月数
(季度)。K-L信息量越小,越接近于0,说明指标 x 与基准指标
y 越接近。为了方便起见,把计算出的K-L信息量扩大了10000
倍。
22.04
18.53
15.02
11.50
-10
7.99
-12
0
图
12
钢产量增长率的K-L信息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 l=10 时,K-L信息量最小,k-10=7.99,
从而可以同样得出钢产量增长率序列比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序
列超前10个月的判断。
(3)基准循环分段平均法
(马场方法)
马场方法的基本作法:
(1) 按基准日期把每个循环(从谷到谷)分成九段:
扩张期、收缩期都分割成大体相等的三段,求每一阶段上的
平均值。峰(或谷)取包括峰(或谷)在内前后三个月之值的平
均值。
(2) 比较各段上的平均值。若比前一段增长了,则数字前面
的符号取“+”;比前一段减少了,则取“-”;若相等,
取“=”。
(3)假定被选指标的数据期间包含 m 个循环,综合考虑 m 个循
环的变动情况,列表。
平均栏中的符号是在这 m 个循环中占多数的符号。
检验栏中的数字是平均栏中的符号在 m 个循环中所占的比例。
表
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变动分析表
谷
扩
1
2
张
3
峰
4
收
5
6
缩
7
谷
8
9
第1次循环
1.04 + 1.09 + 1.13 + 1.17 + 1.24 - 1.22 - 1.13 - 1.06 - 1.05
第2次循环
1.05 + 1.11 + 1.16 + 1.16 + 1.18 - 1.18 - 1.11 - 1.02 - 1.01
第3次循环
1.01 + 1.07 + 1.13 + 1.23 + 1.27 - 1.25 - 1.20 + 1.20 - 1.19
平
均
+
+
+
+
-
-
-
检
验
1
1
1
1
1
1
0.67
-
1
利用马场方法,判断一个指标是好的景气指标有两个标
准:
(1)平均栏中的8个符号要类似于(+,+,+,+,-,
-,-,-)或(-,+,+,+,+,-,-,-)那样,
相同的符号连续出现,表明该指标的循环变动与景气循环变
动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2)如果8个符号中有4个及4个以上的符号的比例是微
弱多数,例如当 m=5 时,出现比例为3/5的符号多于4个,则
认为这个指标的对应性不好而被筛选掉。
利用马场方法可以判断指标的类型:
(1)一致指标:由于谷到峰期间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
区,峰到谷期间为收缩区,所以如果指标为一致指标时,平
均栏中的符号应为(+,+,+,+,-,-,-,-)的情
形,表示在个循环中指标的变动与经济周期波动基本是一致
的。
(2)先行指标:平均栏中的符号应是(+,+,+,-,
-,-,-,+)或(+,+,-,-,-,-,+,+)或
(+,-,-,-,-,+,+,+)的情形。
银行存款总额增长率序列的变动分析表
谷
扩
1
2
张
3
峰
4
收
5
6
缩
7
谷
8
9
第1次循环
1.17 - 1.15 + 1.19 + 1.22 + 1.23 - 1.21 - 1.18 + 1.25 + 1.30
第2次循环
1.30 + 1.33 - 1.27 - 1.24 - 1.19 - 1.13 - 1.09 + 1.17 + 1.24
第3次循环
1.24 + 1.30 + 1.31 - 1.22 - 1.20 - 1.18 + 1.18 - 1.16 + 1.19
平
均
+
+
-
-
-
-
+
+
检
验
0.67
0.67
0.67
0.67
1
0.67
0.67
1
(3) 滞后指标:符号应类似于(-,+,+,+,+,-,
-,-)或(-,-,+,+,+,+,-,-)或(-,
-,-,+,+,+,+,-)的情形,表明指标的波动滞
后于经济周期波动。
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变动分析表
谷
扩
1
2
张
3
峰
4
收
5
6
缩
谷
7
8
9
第1次循环
101.3 + 101.9 +102.6 + 104.5 + 107.1 +108.7 + 110.0 -108.5 - 105.0
第2次循环
105.2 - 104.1 +107.3 + 111.4 + 119.4 + 125.3 +125.5 -112.3 - 105.8
第3次循环
105.8 - 101.9 +103.5 + 106.2 + 113.3 + 113.6 + 115.3 +118.7+ 119.6
平
均
-
+
+
+
+
+
-
-
检
验
0.67
1
1
1
1
1
0.67
0.67
三、测算经济时间序列的转折点和
宏观经济的基准日期
1.转折点的测定
B-B法的基本思路是将原序列适当光滑,在光滑曲线
上推测其峰与谷的出现时间,然后逐渐迫近原序列的
峰和谷的出现时间。设原序列为 x ={x1, x2 , … , xn}。
Bry-Boschan方法的示意图
P
T
12项移动平均曲线
P
Spencer曲线
T
P
MCD项移动平均曲线
T
P
原数据曲线
T
P:峰
T:谷
2.HDI与基准日期的确定
扩散思想:经济周期波动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来传递和扩
散的,各领域的周期波动并不是同时发生的。
HDI (Historical Diffusion Index) 可以初步确定基准日期,然
后根据经济周期波动年表和专家意见再进行检验和修订,最
终确定基准日期。
计算 HDI 和确定基准日期的方法是:
(1) 从经济各领域中选择比较重要而且被认为其变动与
经济周期波动大体上一致的经济指标 5—10个。
(2) 对每个序列进行季节调整。然后利用Bry-Boschan方
法确定每个指标的峰、谷日期。
(3) 计算变化方向表。
每个序列由谷到峰期间均规定是上升的,标“+”,峰也标以
“+”号;由峰到谷期间均规定是下降的,标“-”,谷也标以
“-”号,这样就得到一个变化方向表。每个月上升指标的个数
占总指标个数的百分比就是 HDI。
上升指标个数
t
t1
,2
,
,n
HDI
t
总指标个数
(4)
关注HDI 穿过50% 线的时点。 HDI 将由下方向上方通过
50%线之前的月份就是经济周期波动谷的基准日期,而将由上方
向下方通过50%线之前的月份就是经济周期波动峰的基准日期。
例:利用我国的6个一致指标,计算HDI及确定基准日
期。  工业总产值;
 轻工业产值;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银行工资性现金支出;
 预算内工业销售收入;
 狭义货币供应量(M1)。
各指标均采用增长率序列,并经过季节调整,去掉了
季节要素和不规则要素。
表
年
·
·
·
1984
1984
1984
1985
1985
1985
1985
1985
1985
1985
·
·
月
·
·
·
10
11
12
1
2
3
4
5
6
7
·
·
HDI
·
·
·
1.00
1.00
1.00
1.00
0.83
0.67
0.33
0.00
0.00
0.00
·
·
HDI 部分结果表
1
·
·
·
+
+
+
+
+
+
峰
-
-
-
·
·
2
·
·
·
+
+
+
+
+
峰
-
-
-
-
·
·
3
·
·
·
+
+
+
+
+
+
峰
-
-
-
·
·
4
·
·
·
+
+
+
峰
-
-
-
-
-
-
·
·
5
·
·
·
+
+
+
+
+
峰
-
-
-
-
·
·
6
·
·
·
+
+
+
+
峰
-
-
-
-
-
·
·
从表5.1.1中可以看出1985年3月,HDI 为0.67,而1985年4月,HDI
就变成0.33了,此时HDI 由上方向下方通过了50%线(即0.5),于是,1985
年3月就取为经济周期波动峰的基准日期。
表
HDI部分结果表 (续表)
年
月
HDI
1
2
3
4
5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85
12
0.00
谷
-
-
-
-
-
1986
1
0.17
+
-
-
-
-
-
1986
2
0.17
+
-
谷
-
-
谷
1986
3
0.50
+
-
+
-
-
+
1986
4
0.50
+
谷
+
谷
-
+
1986
5
0.83
+
+
+
+
谷
+
·
·
·
·
·
·
·
·
·
·
·
·
·
·
·
·
·
·
类似地,1986年4月,HDI 为0.5,而5月就变成0.83,说明 HDI 已由下
方向上方穿过了50%线,于是,1986年4月就取为经济周期波动谷的基准日期。
由 HDI 确定的基准日期一般要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正,并去掉较短
的波动,如阶段不超过六个月的峰或谷。
表 由 HDI 得到的基准日期表
谷
年
峰
月
年
月
1982
1
1982
11
1985
3
1986
4
1987
2
1987
9
1988
8
1990
1
1993
5
1994
4
1994
11
四、扩散指数的编制与应用
扩散指数(Diffusion Index,简称 DI )从大量的经济指标中选择出先行、
一致、滞后三类指标组。对这三类指标组分别制作扩散指数。
扩散指数是(先行、一致或滞后)指标组内第t月扩张(上升)指标个数占组
内所采用指标个数的比率
扩张指标数
tj
DI

100
%
t
采用指标数
j
j 1,2,3
100.00
50.00
0.00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图 一致扩散指数 (DI)
100.00
50.00
0.00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图五项加权移动平均后的一致扩散指数(MDI)
一致扩散指数的变动与宏观经济总体波动
100
扩散指数的极大值点
50
扩散指数的极小值点
0
扩张局面
收缩局面
景气的峰
-230
景气的谷
景气的谷
扩
散
指
数
变
动
曲
线
峰
谷
一致序列
100
先行序列
滞后序列
50
0
扩张局面
收缩局面
扩张局面
宏
观
经
济
先行序列
总
体
波
滞后序列
-230
一致序列
动
先行、一致、滞后扩散指数的变动与宏观经济总体波动
表
日本扩散指数DI定时表
峰
基准日期
极大值点
谷
50%线的交点
基准日期
极小值点
50%线的交点
年
月
先行
一致
滞后
先行
一致
滞后
年
月
先行
一致
滞后
先行
一致
滞后
1957
6
-11
-10
-4
-2
0
+9
1958
6
-8
-7
+4
-1
0
+10
1961
12
-11
-8
-3
-4
+2
+7
1962
10
-6
-4
+3
0
0
+8
1964
10
-18
-13
-6
-7
+3
+1
1965
10
-6
-5
-6
-1
-3
+2
1970
7
-11
-10
-1
-4
+3
+10
1971
12
-14
-7
-1
-1
-2
+3
1973
11
-12
-10
-1
-4
+1
+14
1975
3
-5
-4
+2
0
+2
+13
1977
1
-9
-9
+3
-3
0
+7
1977
10
-4
-4
+8
-1
0
+11
-12
-10
-2
-4
+1
+8
平均期间
-7
-5
+2
-1
0
+8
平均期间
【注】[1] 扩散指数DI采用5项反复移动平均后的序列。
[2] (-)表示先行,(0)表示一致,(+)表示滞后。
1978年12月日本的先行扩散指数达到极大值点,
(1)先行扩散指数极大值点的平均超前期是12个月,从而可以预测
1979年12月 可能达到景气的峰。
(2)过了3个月,1979年3月日本一致扩散指数也达到了极大值点,
而一致扩散指数极大值点的平均超前期是10个月,可再次预测
1980年1月
将达到景气的峰。
(3) 到1979年7月,先行扩散指数从上方向下方穿过了50%线,达
到峰,则根据平均超前期为4个月,可以预测出 1979年11月 景
气将达到峰。
实际上,日本景气的峰 在1980年2月 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