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二章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rinciple of solid-state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metals
授课教师:
孙宏飞
教授
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本章主要内容:
1、奥氏体的结构、组织和性能;
2、奥氏体的形成机理
3、奥氏体形成的动力学特点
4、奥氏体晶粒的长大、控制及区别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2
原理与工艺
热处理改变金属工件的性能,是通过改变其内部的组织实现
的。金属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组织变化,
这些变化具有严格的规律性。金属材料中组织转变的规律,
就是金属固态相变的原理。
根据金属固态相变原理制定的热处理温度、时间、介质等参
数,就是热处理工艺。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3
热处理的实质:
金属材料在固态下加热到预定
的温度,保温预定的时间,然后以预
定的方式冷却。通过这一工艺过程,
改变了金属材料内部的组织结构,从而
使工件的性能发生了预期的变化。
热处理的目的:
改变工件的性能,即改善材料的工艺性能,提高材料的使用性
能。但不能通过热处理改变工件的形状和尺寸。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4
研究A转变的目的
 欲使材料获得要求的性能,首先要把钢加热,获得A组织(奥
氏体化),然后再以不同的方式冷却,发生不同转变,以获
得不同的组织。
 可以控制A转变的条件获得理想的A组织,为后续处理做好组
织准备。-- 组织遗传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5
第二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重点:
1、掌握钢在加热过程的组织转变规律;
2 、奥氏体形成动力学特点;
3 、掌握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难点:奥氏体的形成机理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6
奥氏体( Austenite )命名:
为纪念英国冶金学家罗伯茨-奥斯汀W. C. Roberts-Austen (1843~1902)
对金属科学中的贡献而命名。铸币权威、共晶理论、金属熔点测量、高
熔点物质的冷却速度测量、显微镜照像研究金相等。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metallurgy 》
《The Metallurgy of Gold》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7
2.1
奥氏体( Austenite ) 的组织特征
2.1.1 奥氏体形成的温度范围
Fe—Fe3C合金相图有如下应用:
(1)指出不同Fe—C合金成分的结
晶或熔化温度。
(2)确定C含量已知的Fe—C合金在
任意温度下的平衡状态的组成相。
(3)估算热处理加热温度。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8
铁—碳合金状态图的局限:
①A→P
②不能看出反应速度问题
③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④冲击加热时的状态不能反映出来
⑤不能反映出成分均匀性和晶粒大小等的变化
实际热处理加热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变 大多都是非平衡的.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9
基本概念

原始组织 original structure

碳钢的平衡态组织

碳钢的非平衡态组织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10
平衡组织
 通过缓慢冷却所得到的珠光体
以及先共析铁素体与渗碳体等组织
 P (pearlite)
 P+F (Ferrite)
 P+ Fe3C (Cementite)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11
不平衡组织
 通过较快的速度进行冷却时获得的组织
如马氏体,贝氏体等。
马氏体
贝氏体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12
奥氏体形成的温度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13
2.1.2、奥氏体的结构和组织
1.结构:
奥氏体是C溶在γ-Fe中所形成的固溶体。
溶C的位置
⑴.主要是在FCC晶胞八面体的晶格中心及棱边
中点;
⑵.晶格缺陷处;
⑶.原子尺寸与Fe原子相差不大的合金元素Si、
Cr、Ni、Co等则固溶于替换位置;
⑷. 一些化学元素吸附于奥氏体晶界等晶体缺
陷处。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14
奥氏体的结构和组织
 存在温度是共析温度以上,最大碳含量2.11%
 思考:若按所有的八面体间隙位置均填满碳原子计算,单位晶
胞中应含有20%的碳原子,但实际上碳在-Fe中的最大溶解度仅
为2.11%,为什么?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15
奥氏体的结构和组织
2.奥氏体的显微组织
①呈多边形等轴晶粒,且每三个晶粒的角度大致是120°,这样能量最低。
②呈双晶(在晶粒内部往往有挛晶亚结构):主要是由热应力所形成的,
是塑性变形的结果。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16
暗场、明场金相图
(a) T8 钢的奥氏体晶粒(暗场像)
(b) 1Cr18Ni9Ti钢室温的奥氏体组织(明场像为什么有色差)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17
2.1.3 奥氏体的性能
1.力学性能
①硬度和屈服强度不高;
②fcc滑移系多→塑性高→易变形→钢的锻造加工常要求在奥氏体稳定的高温
区域进行。 “趁热打铁”
2.物理、化学性能
①比容最小:fcc为密排点阵结构,致密度高;
钢被加热到奥氏体相区时,体积收缩,冷却时,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珠光体
等组织时,体积膨胀,容易引起内应力。
②导热性差:奥氏体钢加热时不易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以免热应力变形;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18
奥氏体的性能
③线膨胀系数大:比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平均线膨胀系数高约一倍。
奥氏体钢可用来作热膨胀灵敏的仪表元件;
④顺磁性:可作为无磁性钢;特殊的Fe-Ni软磁合金,也是奥氏体组
织,但具有铁磁性。
⑤单相奥氏体具有耐腐蚀性;
⑥Fe原子自扩散激活能大→扩散系数小→奥氏体钢热强性好→高温用钢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19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20
Tea breaks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21
2.1.4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条件--ΔG <0
1.热力学表达式 ΔGv=Gγ-Gp<0
2.保证ΔGP→A<0的条件:
要有过热度ΔT,加热速度快,则ΔT大。过
热度不必过高,
过热度:转变温度与临界点A1之差(ΔT)
 过热度越大,驱动力越大,转变速度越快
 加热速度极慢时:过热度>0即可发生转
变,即A1
 加热速度较快时:在较大的过热度下才能
发生相变,好象临界点提高了。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22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3. 相变的条件:
一定要过热(过冷),
一定要扩散
加热转变只有在平衡临界点以
上才能进行;
冷却转变只有在平衡临界点以
下才能进行。
实际的加热转变点和冷却转变
点都要偏离平衡临界点。而且
加热和冷却的速度越大其偏离
也越大。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23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为了区别平衡临界点,通常
在加热转变点标以“ C”,在
冷却转变点标以“r”。
A1---------Ac1---------Ar1
A3---------Ac3---------Ar3
Acm-------Accm -------Arcm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24
2.2
奥氏体的形成机制
共析钢的A形成: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25
奥氏体的形成机制
珠光体到奥氏体的转变:可分四个阶段
 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 奥氏体的长大
 残余碳化物的溶解
 奥氏体的均匀化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26
2.2.1 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1)形核条件:以下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成分起伏----局部浓度至少达到形成奥氏体所需含碳量
能量起伏----高能量的微区以提供足够的形核功
结构起伏----满足形成 f.c.c的要求。
2)形核位置:
原始组织不同--A优先形核的位置不同
(a)F/Fe3C界面;
(b)珠光体团交界处;
(c)先共析F/珠光体团交界处;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27
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粒状珠光体:与晶界相连的/Fe3C界面上
图a所示---位置2、3优先,1次之。
球状Fe3C+F(基体)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28
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片状珠光体:
在珠光体团的界面或/Fe3C片层界面上
图b所示---位置2优先。
片状Fe3C+F(基体)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29
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3)原因:
①成分起伏------- /Fe3C界面处,C原子浓度相差很大,有利
于获得A晶核所需的C原子。
②能量起伏--------晶界处有高的畸变能,提供了一定的形核功。
③结构起伏--------相界面处畸变严重,Q值下降,则有利于扩
散,且有利点阵重构。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30
2.2.2 奥氏体晶核长大
长大过程:原始组织不同,长大的方式也不同。
片状P:垂直于片层和平行于片层的两个方向长大。
奥氏体核两侧碳浓度不等C4>C3-------扩散---------CA--Fe3C下降(<C4),
CA--F上升(>C3)。平衡被破坏,使体系的ΔG升高,不稳定-------重新恢复
平衡的边界浓度。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31
奥氏体晶核长大
粒状珠光体:
1)奥氏体包围渗碳体;
2) /α向α一侧推移,  /Fe3C向Fe3C一侧推移。
机理:A晶核两侧碳浓度不等
散 C
 /Fe3C、
C
 / α
C
 /Fe3C
>
C
 / α
C原子在A中体扩
平衡被破坏,系统不稳定恢复平衡
方法:1) Fe3C分解;2) αγ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32
奥氏体晶核长大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33
2.2.3 残留碳化物的溶解
/α向α迁移速度>  /Fe3C向Fe3C迁移速度
→α完全转变为后仍有一部份Fe3C未溶解,
随保温时间延长,残留碳化物溶解
 思考题:当F全部转变为A后,多余的碳即以Fe3C形式存在。为什
么不能够一块转变完成相变呢?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34
2.2.4 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
渗碳体溶解完后,A成分是不均匀的,
 原来为渗碳体区域C含量高;
 原来为铁素体的区域含量低,
 保温通过C的扩散使A中C分布均匀。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35
本课小结:
1、奥氏体的结构、组织和性能;
奥氏体是C溶在γ-Fe中所形成的固溶体。呈多边形等
轴晶粒。强度不高,塑性好,耐蚀,无磁性等。
2、奥氏体的形成机理
扩散
形核-- 长大--残余碳化物的溶解--均匀化。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36
Tea breaks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37
本节课主要内容:
(1、奥氏体的结构、组织和性能;)
(2、奥氏体的形成机理;)
3、奥氏体形成的动力学特点
4、奥氏体晶粒的长大、控制及区别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38
§2.3
奥氏体形成动力学
形成动力学:
即指形成速度问题。钢的成分、原始组织、加热温度等均影响转变速度。
2.3.1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将小试样迅速加热到Ac1以上
不同的温度,并在各温度下
保持不同时间后迅速淬冷
测定奥氏体的转变
量与时间的关系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39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1.TTA图的绘制(Temperature-TimeAustenitization)
四条曲线:
1)A转变开始线 0.5%A;
2) A转变完成线 99.5%;
3)碳化物完全溶解线;
4)A成分均匀后曲线。
A形成+残留碳化物溶解+成分均匀化
亚共析钢:比共析钢多了一条先共析F
溶解线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40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2.等温形成特点
1)A形成需要一定的孕育期(
等待临界晶核的形成),T 
孕育期
2)转变速度:慢快慢
50%时最快
3)T A形成速度越快:
Trk结构起伏
D浓度起伏
驱动力能量起伏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41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3、奥氏体形成动力学的理论问题
1)奥氏体的形核率
形核率—单位时间在单位体积内形成的晶核数目。
温度↑→形核率↑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42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2)奥氏体长大线速度
实质:奥氏体的相界面向F和Fe3C中推移速度的总合。
奥氏体的形核率和长大速度
转变温度
(℃)
形核率N
[(mm3/s)]
线生长速度G
(mm/s)
转变一半所需的时间
(S)
740
2280
0.0005
100
760
11000
0.010
9
780
51500
0.026
3
800
61600
0.041
1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43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4、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
1)温度的影响:
T晶粒形成速度;晶粒细化
T 不均匀度提高 A基体的碳含量
降低 有利于强韧化
2)原始组织:
原始组织细小 A形成速度
①碳化物的形状:A等温形成速度--
片状粒状
②片状珠光体:片层越薄A中的碳浓
度梯度越大扩散速度 长大速度
越大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44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3)钢的成分(碳和合金元素):
①ωc  Fe3C / F 界面面积 形核率  A形成速度越快;
碳在A中的扩散系数增加
对于过共析钢来说,碳化物过多,
引起残余碳化物和均匀化的时间
增多。
钢碳含量对A转变
50%时间的影响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45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②合金成分
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如Cr、V、Mo、W等,降低碳在奥氏体中的
扩散系数--减慢。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Co、Ni等增大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
加速奥氏体的形成。
合金元素改变临界点
改变奥氏体的形成温度:扩大A相区的元素(Mn、Ni、N)和缩小
A相区(Cr、Mo、W)的元素等;因而改变了过热度,因而影响了
奥氏体的形成速度。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46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③ 合金元素影响珠光体的片层间距,改变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
度,从而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珠光体的片层间距愈小,奥氏
体形成速度愈快。
④合金元素在奥氏体中分布不均匀
合金元素的扩散系数仅仅为碳的1/1000~1/10000,因而,合金
钢的奥氏体形成速度慢,均匀化也慢,需要更长的时间转变完,
均匀化时间也长。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47
2.3.2
连续加热时奥氏体形成动力学
1.转变规律:
同等温转变的规律大体相同:
形核—长大—残余碳化物的
溶解– 奥氏体的均匀化
2.特点:
1)连续加热时的加热速度改变
了Ac1、 Ac3、Accm的位置,
随加热速度的增加,临界点温
度升高,图中V1V2V3V4;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48
连续加热时奥氏体形成动力学
2)相变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完成的;
3)奥氏体的形成速度随加热速度的提高而提高,
孕育期和相变的实际时间缩短;
随加热速度,形成温度,形成温度范围;
4)快速加热时形成的奥氏体成分不均匀性提高;
5)可以获得超细晶粒:
条件—超快速加热;
6)钢中原始组织的不均匀
使连续加热时A均匀化的温度;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49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50
§2.4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
一、奥氏晶粒大小对钢性能的影响
晶粒越小,钢的屈服强度越高,钢的韧脆转化温度较低
二、晶粒度的概念
晶粒大小的量度
1.起始晶粒度:临界温度以上,A形成刚刚完成,其晶粒边界
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小。
2.实际晶粒度:钢在某一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实际获
得的奥氏体晶粒度。
3.本质晶粒度:在一定加热条件下A晶粒长大的倾向性不是
晶粒大小的实际度量。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51
§2.4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
标准(GB/T 6394--2002 )测定本质晶粒度:
试样加热到93010℃,保温3~8h,适当方式冷却,在室温下显示
和测量A晶粒的大小: n=2N-1
n—在放大倍数为100倍时,显微组织中每平方英寸(6.45㎝2)中的
晶粒数。
N—A晶粒级别指数或晶粒度级别、晶粒度号数(1~8级)。
1级最粗,8级最细。
晶粒度在1~4级的钢为本质粗晶粒钢,
5~8级的钢为本质细晶粒钢。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52
§2.4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
1~3级:粗晶粒,
大小为0.125~0.25m
4~6级:中等晶粒,
大小为0.088~0.044m
7~8级:细晶粒,
大小为0.03~0.022m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53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
三、奥氏体晶粒长大的特点
铝脱氧钢:含有AlN颗粒,抑
制晶粒长大 --- 本质细晶
粒钢
硅脱氧钢:不含抑制晶粒长大
的第二相颗粒--- 本质粗
晶粒钢
奥氏体晶粒的实际大小取决于
具体加热规范
思考:晶粒为什么自发长大?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54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
四、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 长大方式:
通过界面迁移而长大
 驱动力:来自A晶界的界面能。
A晶粒的长大将导致界面能降低
P=2γ/R
P-驱动力,R-球面晶界曲
率半径, γ-界面能
 晶粒越小,界面能越大,长大
驱动力越大。长大是一个自发
过程,--即小晶粒合并成大
晶粒,弯曲晶界变成平直晶界。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55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
1.加热温度、时间、加热速度的影响
T  ,晶粒长大越明显;
t ,晶粒易长大;v T 晶粒
2.含碳量的影响
ωc晶粒
(C在A中扩散速度及Fe的自扩散速度均增加);
当含碳量超过一定限度, ωc晶粒(第二相阻碍作用)。
3.原始组织的影响
主要影响起始晶粒度。原始组织越细,碳化物分散度A起始晶粒 晶
粒长大倾向性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56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
4.第二相颗粒的影响
在实际材料中,晶界或晶内往往存在很多细小、难溶的第二相沉
淀析出颗粒,会阻止A晶粒长大,对晶界起钉扎作用。当第二相
颗粒非常细小时才能有效阻止晶粒长大。粒子越细,阻力越大。
I-没有颗粒
晶界移动与第二相颗粒间的交互作用
II-有少量颗粒
III-有大量颗粒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57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
强烈阻止晶粒长大:Al、Ti、Zr、V
能够阻止晶粒长大:W、Mo、Cr
阻止晶粒长大作用较弱:Si、Ni、Cu
促进晶粒长大的元素:Mn( 高碳情况下)、P、C(溶入A中的情况下)
s
s
r
迁移中的晶界
颗粒产生的拖拽力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58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
五、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控制
1.合理选择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快速加热细化晶粒
加热温度高,A形成速度快。温度越高,A晶粒长大倾向越大,实
际晶粒越粗。
随保温时间延长,A晶粒长大。合金钢中A的形成和均匀化所需时
间比碳钢长,
所以合金钢一般需较长的加热时间。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59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
2.合理选择钢的原始组织
片状P比粒状P容易过热,因为片状P溶解快,转变为A的速度快。
3.加入一定量的合金元素
1)加入Me,在晶界形成弥散化合物,如碳化物、氮化物、氧
化物等。弥散化合物有阻碍晶界迁移的作用,阻碍晶粒长大。
2)有些元素如硼及少量稀土元素加入钢中,主要吸附在晶界
并降低晶界的能量,从而减小晶粒长大的动力。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60
成功案例:
 低合金结构钢超细晶粒制备工艺
国家973项目,通过新型电致快速加热法,采用先进热处理工
艺,成功完成低合金结构钢超细晶粒制备。 细化晶粒尺寸达
到1.5μm。与常规工艺相比,材料的抗拉强度提高到
1000MPa以上,达到1500MPa以上,而冲击韧性提高约10%。
该研究成果经高强度螺栓的实物性能测定,达到15.9级性能指
标。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61
成功案例:
超细晶粒组织与性能
在ADF1钢中成功获得1.5μm的超细晶粒组织,且工艺重现
性稳定。
10um
8um
4um
3.5 um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2.5um
1.5um
Page 62
尺寸超细处理前晶粒
超细处理后晶粒尺寸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63
§2.5 过热、过烧及其校正
一、过热
1.过热及遗传
在转变终了后,继续升高温度,晶粒继续长大。若仅仅是晶粒长大而在晶界上
并未发生能使晶界弱化的某些变化----过热。
结果:冷却后组织变粗钢的强度与韧性↓
校正方法:重新加热到临界点以上,再次通过加热转变以求得细的A起始晶粒。
 组织遗传:合金钢构件在热处理时,常出现原始有序粗晶组织。这些非平衡
的粗晶有序组织(马氏体、贝氏体、魏氏组织等)在一定加热条件下所形成的
奥氏体晶粒继承或恢复原始粗大晶粒的现象称之。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64
过热、过烧及其校正
影响因素
 原始组织(非平衡组织,马氏体、贝氏体等)
在大晶粒生成后的组织转变中维持了严格的晶体学取向关系。
 加热速度(慢速或快速加热)
如果加热不当,虽再次加热的温度不高,但只能得到与原过热
组织相同的粗大A晶粒,甚至保留原来的取向和晶界----组织
遗传。
 奥氏体形态(针状和颗粒状)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65
过热、过烧及其校正
2.组织遗传的阻断
关键:
破坏第二次转变中新、母相间严格的晶体学取向关系。
措施:
1)避免由不平衡组织直接加热A化;
2)避免新的A以无扩散机理形成;
3)通过多次加热--冷却循环来破坏新、母相之间的取向关系,从而
获得细小的A晶粒。
相遗传:母相中的晶体缺陷和不均匀性被新相继承下来,可用来强化合
金。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66
原奥氏体晶界
0.1mm
34CrNi3MoV钢粗大(1级)奥氏体晶粒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67
过热、过烧及其校正
二、过烧
1.定义:如由于加热温度过高,不仅A晶粒已经长大,而且在A
晶界上也已发生某些能使晶界弱化的变化----过烧。
结果:导致断口遗传,即在过烧的情况下,虽再次适当加热淬
火消除了粗大晶粒而得到了细晶粒A组织,但在冲断时仍得到了
原粗大A晶粒相对应的粗晶断口。
原因:沿晶界析出了某种相或是形成了某些杂质元素的偏聚-
-MnS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68
过热、过烧及其校正
2.过烧的消除:
1)重新加热到引起过烧的温度,以极慢的速度冷却;
2)重新加热到引起过烧的温度,冷至室温,再加热到较前次
低100~150℃的温度,再冷至室温,如此重复加热,冷却直至
正常加热温度以下为止;
3)重新锻造;
4)进行多次正火。
例子:焊接热影响区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69
本 章 总 结
1、奥氏体的结构、组织和性能;
2、奥氏体的形成机理(重点是珠光体类组织向奥氏体的加热
转变);
3、奥氏体形成的动力学特点(等温和连续加热);
4、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及其控制(重点:三种晶粒度的概念及
区别;晶粒大小的控制措施)。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70

Thanks
 Attention !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Page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