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功率放大器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高频功率放大器

第 3 章 高频功率放大器
概述
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的折线分析法
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电路
1
3.1 概 述
一、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功能
用小功率的高频信号去控制高频功率放大器,将直
流电源供给的能量转换为大功率的高频能量输出,
并保证输出与输入的频谱相同。
ω
高频功率 ω
放大器
2
二、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分类
分类:
窄带高频功率放大器
(谐振功率放大器)
宽带高频功率放大器
其放大信号的相对带宽一
般不超过10%,通常采用
LC谐振回路作负载 .
其放大信号的相对带宽一
般可达30%,通常采用宽
频带的传输线变压器作负
载。
3
三、高频功率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输出功率
放大器的负载RL上得到的最大不失真功率
2、效率
高频输出功率与直流电源供给输入功率的比值
3、功率增益
高频输出功率与信号输入功率的比值
4、谐波抑制度
是对非线性高频功率放大器而提出的,谐振分量
相对于基波分量越小越好
4
3.2 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一、 高频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的选择
5
2θ
2θ
2θ
丙类 (θ<90◦)
甲类( θ=180◦)
乙类( θ=90◦)
 max  50 %
 max  78 . 5 %
 max  78 . 5 %
V Q  U BZ
V Q  U BZ
V Q  U BZ
谐振功率放大器通常工作于丙类。
6
二、 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
中间级
输出级
特点:
(1)输入信号大,一般在几百毫
伏~几伏数量级
(2)一般VBB < UBZ,发射结反偏,
保证放大器工作于丙类状态。
(3)负载为LC回路,调谐于输入信号
的中心频率,选频滤波和阻抗变换
作用。
(4)采用近似的分析方法——折线法
来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工作状态。
7
三、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iC
iC
+
uBE
+
uCE
•
gc
iB
iC
ICM
uc
–
VBB
•
+
c

c
•
uBE 
UBZ
c
c
ub
Ubm
设 u b  U bm cos  t
则 u BE  V BB  U bm cos  t , V BB  U
iC
BZ
为尖顶余弦脉冲 ,可用傅立叶级数展开
8

uBE
UBZ
VBB
0 c
iB
iBmax
0
icC
i C  I C0  I c1m cos  t (基波)
 I c2m cos 2  t  ...
 I cnm cos n  t  ...
ICM
0
uc CE
由LC回路的选频(选基波)作用:
u c  I c1m cos  t  R p  U cm cos  t
(U cm  I c1m R p )
 u CE  V CC  u c  V CC  U cm cos  t
VCC
0
各级电流、电压波形
t
t
IC0
t
uc
t
9
丙类高频功放工作原理小结:
(1) 设置VBB< UBZ ,使晶体管工作于丙类。
(2)当输入信号较大时,可得集电极余弦电流脉冲。
(3)将LC回路调谐在信号频率上,就可将余弦电流脉冲变换
为不失真的余弦电压输出。
iC
-
iB
+
uBE
+
uCE
–
uc
+

思考:
谐振功放电路与
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电路有何区别?
10
类型
小信
号调
谐放
大器
高频
调谐
功率
放大
器
调谐功放与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比较
任务
实质
性能
输入信 工作
号幅度 状态
指标
能量
换器
将直
能量
换为
流能
输出
转
—
流
转
交
量
小
甲类—
不失真地
提高信号
幅度
μV — mV 线 性 工
作状态
数量级
在信号不
失真或轻
度失真的
条件下提
高输出功
率
大
几百 mV
—V
数量级
丙类—
非线性
工作状
态
电压放大
倍数 ,
选频特性
等
输出功率
效率
信号失真
度等
11
3. 3 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的折线分析法
折线分析法:将晶体管的特性曲线理想化为折线再分析。
一、 晶体管特性曲线的理想化及其解析式
1. 转移特性曲线(正向传输特性曲线) - 集电极电压恒定时,集电极
电流与基极电压的关系曲线
iC  g c ( u BE  U BZ )
iC  0
gc 
实际
 iC
 u BE
u BE  U BZ
u BE  U BZ
-称为跨导
理想
12
2. 输出特性曲线-是以基极电压(或基极电流)为参量的集电极电流
与集电极电压的关系曲线。
临界饱和线
临界线方程: iC  g cr u C E
饱和区
放大区
g cr 为临界线的斜率
13
二、 集电极余弦电流脉冲的分解
u BE  V BB  U bm cos  t
iC  g c ( u BE  U BZ ) u BE  U BZ
u BE  U BZ
iC  0
iC  g c (V BB  U bm cos  t  U BZ )
当 t = c 时,iC=0,则
cos  c 
U BZ  V BB
U bm
U BZ  V BB  U bm cos  c
iC  g cU bm (cos  t  cos  c )
当 t = 0 时,iC=ICM ,则
I CM  g cU bm (1  cos  c )
g cU bm 
iC  I C M
I CM
1  cos  c
cos  t  cos  c
1  cos  c
14
利用傅里叶级数,可将iC的脉冲序列展开为
iC  I C 0  I c1m cos  t     I cnm cos n t
I C0 
I c1m 

1
2
1

i
d  t  I CM
C

sin  c   c cos  c
 (1  cos  c )

i
C
cos  td  t  I C M

I cnm 
1


 i

C
 I CM  0 ( c )
 c  sin  c cos  c
 (1  cos  c )
直流分量分解系数
 I C M  1 ( c )
基波分量分解系数
cos n td ( t )  I C M a n ( c )
n次谐波分量分解系数
注 :  ( c )  余 弦 电 流 脉 冲 分 解 系 数
15
g 1 ( c ) 
1  0
 1 ( c )
 0 ( c )
-波形系数
 c  120 ,  1 ( c ) 最大
0
 c  60 ,  2 ( c ) 最大
0
 c  40 ,  3 ( c ) 最大
0
16
三、 功率与效率
(1)直流功率: P= =?
(2)输出功率: PO =?
(3)集电极损耗功率: Pc  P  Po
(4)集电极效率:
 
U cm
VCC
g 1 ( c ) 

c
=?
—集电极电压利用系数
 1 ( c )
 0 ( c )
-波形系数
17
(5)导通角的选择:
1
c 
在
1
则 c 
2
 g 1 ( c )
条件下,
1
2
g 1 ( c )
 C  78 . 5 %

甲类:  c  180

乙类:  c  90
 c  78.5%
丙类:  c  90 
 c  78.5%
但导通角不能取得太小,因为
导通角越小,效率越高,
 c 小   1 ( c )小  I c1m 小  Po 小
为了兼顾输出功率和效率,通常导通角取600~800,
g 1 ( c )  1.8 - 1.65
 c  82.5% -90%
18
例1 某谐振功率放大器,VCC = 24 V,Po = 5W,c = 70 º, =
0.9, 求该功放的 c、 P=、Pc、ICM 和回路谐振阻抗Rp。
解:
19
四、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动态特性
1. 什么是静态特性?
没有带负载阻抗的条件下得到的 iC  f ( u BE , u CE )
的关系,是晶体管本身固有的。
2. 什么是动态特性?
是指在电源电压(VCC和VBB)、晶体管(gc、UBZ)、输入
信号Ubm和输出电压Ucm(或谐振电阻Rp )一定的条件下,
集电极电流iC = f (uBE, uCE)的关系称为放大器的动态特性。
20
3.动态特性的表示形式
若设: u b  U bm cos  t
当放大器工作在谐振状态时,其外部电路电压方程为:
输入端: uBE
?
输出端: uCE
?
其中: uc
 Ucm cost
由上两式消除 cos  t 可得:
u BE  V BB  U bm
V CC  u CE
iC
U cm
又 利 用 晶 体 管 的 内 部 特 性 关 系 式 ( 折 线 方 程 ):
iC  g c u BE  U BZ

gc
可得:

V  u CE
iC  g c  V BB  U bm CC
 U BZ
U cm





UBZ
uBE
21

V  u CE
iC  g c  V BB  U bm CC
 U BZ
U cm





 U bm

 g c  
( u CE  V CC )  (U BZ  V BB ) 
 U cm

 U bm
  g c 
 U cm

U  V BB
  u CE  V CC  U cm ( BZ

U bm

 U bm
  g c 
 U cm

 u CE  V CC  U cm cos  c 


 U bm
其中: g d   g c 
 U cm





) 

 g d u CE  U 0 
表示动态特性曲线的斜率
U 0  V CC  U cm cos  c
故动态特性的表示形式:
iC  g d ( u CE  U 0 )
u BE  U BZ
iC  0
u BE  U BZ
可见动态特性为折线,而不是一条直线。
22
4.动态特性的画法
iC
•
(一) 截距法
ubemax
ube4
ube3
ube2
ube1
A
gd
(1)在输出特性的 u CE 轴上取截距为
U 0  V CC  U cm cos  c 得 B 点
(2)通过B点作斜率为 gd的直线交
u bemax 线于A点,则BA直线即为
u BE  U BZ 段的动态特性
(3) 在uCE轴上找出相应的VCC点,
A点在uCE轴上投影为:
0
B
• V•
CC
U0
C
•
uCE
uCEmin
Ucm
u CEmin  V CC  U cm
(4)在uCE轴上选取 u CEmax  V CC  U cm 得C点,BC直线即为u BE  U BZ
段的动态特性,则AB-BC为总动态特性
23
iC
•
(二)虚拟电流法
gd
在 u CE  V CC 时, iC  I Q
I Q  g d ( u CE  U 0 )  g d (V CC  V CC  U cm cos  c )
 gc
U bm
U cm
 U cm
U BZ  V BB
U bm
ubemax
ube4
ube3
ube2
ube1
A
  g c (U BZ  V BB )
0
B
B
• V•
U0
CC
Q (V
uCEmin
(1)由 V CC 和 I Q   g c (U BZ  V BB ) 得 Q 点
C
C
CC ,
•u
CE
IQ )
Ucm
( 2 )由 u BEmax  V BB  U bm 和 u CEmin  V CC  U cm 得 A 点
(3) 连接AQ交横轴于B点(管子导通点)
(4) 在UCE轴上选取 u CEmax
 V CC  U cm
得C点,
则AB-BC为总动态特性
24
5.高功放的三种工作状态
iC
iC A3′ A2临界线
A1
A3
M
0
欠压状态: A点在 u bemax 线上,但是
•
B1
B3B2 VCC
Q
在放大区,输出电压幅度
较小,iC为尖顶脉冲。
临界状态:A点在 u bemax 线和临界
饱和线的交点上,输出
电压幅度较大, iC为尖
顶脉冲。
ωt
过压状态:A点在 u bemax 的延长线上
(实际上是不存在),进
入晶体管饱和区,输出电
压幅度大,iC为凹顶脉冲
ubemax
ube4
ube3
ube2
ube1
uCE
uCE
Ucm1
Ucm2
Ucm3
25
五、 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负载特性
iC
1.什么是负载特性?
负载特性是指gc、UBZ、VCC 、VBB 、
Ubm 不变时,改变谐振回路的谐振
电阻 Rp,放大器的输出电流、电压、
0
功率和效率等随RP变化的关系。
临界线
A
VCC
Q
ubemax
ube4
ube3
ube2
ube1
uCE
,
2.负载特性的分析
Q点 (V CC ,  g c (U BZ
gd  gc
U bm
 V BB ))
 ..........

U cm
因为 cos  c 
U BZ  V BB
U bm
不随Rp变化而变化的,以Q点为参考点
1
(1  cos  c ) 1 ( c ) R p
不变
而 u bemax  V BB  U bm
所以随Rp增大, g d 减小
不变
26
iC
Ucm
Ic1m
Ic0
iC
U cm  I c1m Rp
Rp
欠压 临界 过压
c
P=
Po
Pc
R
欠压 临界 过压 p
临界线
A
gd
O
VCC
ubemax
ube4
ube3
ube2
ube1
uCE
Q
临界状态: 输出功率最大,效率也较高,
是功率放大器的最佳工作状态 ,一般用于
发射机的输出级。
欠压状态:输出功率和效率都较低,Pc较
大,很少采用这种工作状态。特别注意,
当Rp=0,Pc最大,可能烧坏管子,应避
免。调谐过程中,防止负载短路。
过压状态:在弱过压区效率最高,而输出
功率下降不多,且Rp变化时,输出电压相
27
对较平稳,常用于发射机的中间级。
六、各级电压变化对工作状态的影响 ic
集电极调制特性
1. VCC 的影响
(gc、UBZ、Rp 、VBB 、Ubm 不变)
gd  
,
cos  c 
临界线
A
1
不变
U BZ  V BB
Q Q
U bm
u bemax  V BB  U bm
Q点(V CC ,  g c (U BZ
Vcm
VCCVCC
O
 1 ( c )( 1  cos  c ) R p
 V BB ))
Ic1m
改变
Ico
P=
P0
ubemax
ube4
ube3
ube2
ube1
VCC uce
Q
注意:只有工作在过压
区才能有效地实现VCC
对Ucm的控制作用,故
集电极调幅电路应工作
在过压区。
PC
过压 临界 欠压 VCC
过压 临界 欠压
VCC
28
2. VBB 的影响 (gc、UBZ、Rp 、Ubm 、VCC 不变)
基极调制特性
u bemax  V BB  U bm 
cos  c 
V BB 
gd  
V BZ  V BB

U bm
 c 
1
 1 ( c )( 1  cos  c ) R p
I Q   g c (U BZ  V BB ) 
ic

——Q点向上移动
ic
临界线
A3
A2
t
O
A1
ube3max
ube2max
ube1max
B1B3 Vcc
B2
Q3
Q2
Q1
uCE
29
Ucm
Icml
Ico
欠压
O
临界 过压 UBB
在欠压状态:Vbb自负值向正值方向增大时,集电极脉冲电流的幅
度ICM和导通角θc增大,故Ico、Icml 随VBB的增大而增大。
进入过压状态后,随着VBB向正值方向增大,集电极脉冲电流的宽度
和幅度也增大,但凹陷加深,结果使Ico、Icml增大得十分缓慢。
注意:只有工作在欠压区才能有效地实现VBB对Vcm的控制作用,
故基极调幅电路应工作在欠压区。
30
3. Ubm 的影响 (gc、VBZ、RP 、VBB 、Vcc 不变)
 u be max  V BB  U bm
Ucm
cos  c 
V BZ  V BB
U bm
Icml
Ico
O
欠压
临界 过压 Ubm
(1)当谐振功率放大器作为线性功率放大器,放大器必
须
工作在欠压状态。
(2)当谐振功率放大器用作振幅限幅器时,放大器必须
工作在过压状态。
31
小结:

1、高频功率放大器功能

2、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的特点

3、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
4、丙类谐振功放集电极余弦电流脉冲的分解

5、丙类谐振功放的功率与效率的计算

6、丙类谐振功放的三种工作状态及其负载特
性

7、电压源对丙类谐振功放工作状态的影响
谐振功放在临界状态的计算
•
VCC
Vcm
I
CM
 g u
cr
ce min
 g (V  U )
cr
cc
cm
33
例2 已知晶体管谐振功率放大 器工作于临界状态,晶体管的
饱和临界线斜率
g cr  0 . 9 A / V , 转移特性曲线的导通电
压 U BZ  0 . 6 (V ),
电源电压 V BB   0 . 5 (V ), V CC  18 V , 输入电压振幅
集电极电流脉冲幅值
U bm  2 . 5V ,
I CM  1 . 8 ( A ), 试求: P , P0 , Pc ,  , R P
34
例3
p100
3-9
例4:某谐振功率放大器, V BB
  0 . 2V ,
U BZ  0 . 6V , 饱和临界线的斜率
g cr  0 . 4 ( s ),
V CC  24 (V ), R P  50 (  ), U bm  1 . 6 (V ), Po  1(W ),
试求集电极电流最大值 I CM ,输出电压振幅 U cm
集电极效率,并判断放大器工作于什么状态。
36

思考:当
RP
为何值时,放大器工作于
临界状态,这时输出功率PO,集电极效
率ηc分别为何值?
3.4 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管外电路由两部分组成 :
直流馈电电路:给放大器提供合适的偏置;
匹配网络(耦合网络):实现滤波选频和阻抗变换。
一、 直流馈电电路
集电极馈电电路
基极馈电电路
38
1. 集 电 极 馈 电 电 路 :
(2) 集电极馈电电路的电路形式
串联馈电:指直流电源VCC、负载回路(匹配网络)、功率管
三者首尾相接。
并联馈电: 指直流电源VCC、负载回路(匹配网络)、功率管
三者为并联联接。
(a)串馈
(b)并馈
39
(隔直电容)
c
Uc
+
e
c
e
Uc
+
Uc
+
a
(a)串馈
'
L 高频扼流圈:通直流阻交流
u ce  V cc  U cm cos  t
串馈:(1)a点为交流地,分布电容
不影响回路的谐振频率(优点)
(2)LC 回路处于直流高电位,谐
振元件不能直接接地。则L,C的
安装和调整不方便(缺点)
(b)并馈
'
C 高频旁路电容:通交流隔直流
并馈:(1)L’ 、C’ 并联于回路,其分布参数
直接影响谐振回路的调谐。(缺点)
(2)LC 回路处于直流低电位,谐振元件
能直接接地,安装 和调整方便。(优点)
40
2. 基极馈电电路
对基级馈电线路来说,也有串联和并联两种形式。
+
Ub
-
+
Ub
-
串馈:晶体管、 VBB 、输入信号三者串联联接
并馈:晶体管、 VBB 、输入信号三者并联联接
41
通常采用自给偏压的方式提供基极偏置。I b 0 ( 或 I e 0 )  R  U BB
VT
VT
VT
Ieo
LB
Ib0
UBB RB
LB
LB
Ib0
CB
( 1)
+
CE
UBB Re
-
(2)
(1) 利用基极回路直流 I b 0 产生偏压 U BB
(3)
 I b 0 R b (并馈)
(2) 利用 I b 0 在 rb b  上产生偏压 U BB  I b 0 rb b  ,注意:一般 rb b  很
小,所以 U BB 很小。
(并馈)
(3) 利用射极电流 I eo 在 R e 上产生偏压 U BB  I eo R e (串馈)
优点:这种电路能自动维持放大器的工作稳定
在自给偏置电路中,当输入信号幅度加大时,iB增大,其
直流分量 Ib0 也增大,反向偏压随之增大。这种偏置电压随输
入信号幅度而变化的现象称为自给偏置效应。
42
二、 匹配网络
RS
uS
功率
放大器
输入
匹配
网络
Ri
输出
匹配
网络
RL
Rp
输入匹配网络: 用于信号源与功率放大器之间,作用是信号源
输出阻抗与放大器输入阻抗之间的匹配,以使
信号源的功率有效的加到高功放的发射结上。
输出匹配网络: 用于功率放大器与负载之间,作用是将负载变
换为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所需的最佳负载电阻
Rp。
级间耦合匹配网络:用于两级功率放大器之间,实现本级功放
的输出阻抗与下级放大器的输入阻抗之间
的匹配。
43
这三种匹配网络都可采用L和C组成的L型、T型、或 型这样的
网络及由它们组成的混合网络 。
1. L型滤波匹配网络
(1)低阻变高阻型
L
C
RL
电路在工作频率上达到并联谐振,即
故
R P  R ' L  R L (1  Q )
2
应用中,根据阻抗匹配要求确定Q,即 Q 
RP
RL
1
44
例1
已知某谐振功放的f = 50 MHz,RL= 10 ,所需的
匹配负载为RP = 200  ,试确定L型滤波匹配网络
的参数。
解:应采用低阻变高阻型L型滤波匹配网络,其参数设计如下
Q 
L
RP / RL  1 
QRL


19  4 . 36
4.36  10
2  3.14  5  10
7
=139 nH
L'  L(1  1 / Q )  139(1  1 / 19) =146 nH
2
45
1. L型滤波匹配网络
(2) 高阻变低阻型
L
C RL
电路在工作频率上达到串联谐振,即
Q根据阻抗匹配要求确定,即
Q 
RL
1
RP
在RL和R’L相差不大时,Q只能很小,会使滤波性能很差
这时可采用 型或T滤波匹配网络。
46
2. π型和T滤波匹配网络
L1
L1
RP
C1
C2
RP
RL
π型滤波匹配网络
L11
RP
C1
低阻变高阻
C1
RL
T型滤波匹配网络
L12
R’L
L2
C2
RL
高阻变低阻
恰当选择两个
L型网络的Q值,就
可兼顾滤波和阻抗
匹配的要求。
47
三、实际电路举例
50MHz功率放大器
由 C1、C2
和 L1 组成T型输入匹配网络。
由L2 、 L3 、 C3 、 C4构成π型输出匹配网络。
基极馈电采用自给偏置方式,为并馈。
集电极馈电采用串馈。
48
3.5 丙类倍频器
一、 功能: 将输入信号频率成整数倍增加。
f
倍频器
nf
二、采用倍频器的优点:
(1)能降低主振级频率,使其稳定工作。
(2)扩展发射机的工作波段。
(3)在调频和调相发射机中,采用倍频器可扩展
调频(相)波频移(相移)。
(4)提高发射机工作稳定性。因为采用倍频器,
输入频率与输出频率不同,从而较弱了寄生耦合。
49
三、分类
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
丙类倍频器:
利用丙类放大器电流脉冲中的
谐波经选频回路获得倍频
模拟乘法器实现倍频:
参量倍频器:
利用晶体管结电容随电压变
化的非线性来获得倍频
50
四、丙类倍频器的工作原理
i C  I C0  I c1m cos  t
 I c2m cos 2  t  ...
 I cnm cos n  t  ...
( n次谐波)
n
如果集电极回路谐振于n次谐波,那么
回路对基波和其他谐波的阻抗很小,
而对n次谐波来说呈纯阻性且阻抗最大,
这样回路的输出电压为n次谐波,而基
波和其他谐波被滤除。
u c  I cnm cos n  tR p  U cnm cos n  t
51
n次倍频器输出功率:
P0 n 
1
2
I cnm U cnm 
1
n次倍频器效率:
  n ( c )   1 ( c )
 cn 
P0 n
 2
P
1
2
I cnm U cnm
U cnm I cM  n ( c )

1  n ( c ) U cnm
2  0 ( c ) V cc
V cc I c 0
 P0 n  P0
 cn   c
故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丙类倍频器的输出功率和效
率远低于丙类放大器,且随n的增大而迅速降低。
最佳导通角与次数n的关系:  c 
n  2 ,   60 ,  2 最大
0
120
0
n
n  3 ,   40 ,  3 最大
0
所以二倍频的  应取600,三倍频的  应取400,这样输出
功率和效率达最大。
一般单级倍频器只用于二倍频或三倍频,最多不超过
4-5次,若要提高倍频次数,可采用多级丙类倍频器
来实现。
52
例5 教材P100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