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敏化太陽電池 DIY 戴明鳳 &葉禮閣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 DIY 戴明鳳 &葉禮閣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
DIY實作教學
戴明鳳 &葉禮閣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
內容大綱
一、發展太陽能源產業之優勢
二、 矽晶太陽電池與新材料太陽電池介紹
三、 DSSC之結構、工作原理與優缺特性
五、 DSSC之DIY實做流程
六、 電性實測及應用展示
發展太陽能源產業之優勢



乾淨無污染
取之無盡、用之不竭
減緩非再生能源之消耗
太陽每年到地球表面輻射E ~ 1.7*1017 W
全人類每年消耗 E ~ 1.4*1013 W
太陽輻射1hr = 全人類一年
美國太陽能電廠
中央的高塔和四周無數太陽能板構成,所有
太陽能板都將陽光反射到中央的高塔。
獨立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應用例
偏遠地區沒有
電力供應
太陽電池可提供燈
光、電視、汲水…..
太陽光電系統在印度汲水應用例
This woman in India is collecting
water from a pump powered by PV.
(Photo: Central Electronics, Ltd.)
太陽光電在沙漠上的應用
資料來源:Shell Solar ,93年05月
矽晶太陽電池與新材料太陽電池簡介
矽晶材料太陽電池特性



1



矽乃地球上蘊含量第二豐富的元素。
矽本身無毒性,其氧化物穩定又不具水溶性。
目前太陽電池仍舊以矽為主要材料。
2
3
單結晶矽:轉換效率高,成本高。(圖1)
多結晶矽:效率與成本較單結晶低。(圖2)
非結晶矽:成本最低,效率最差。(圖3)
不同種類太陽電池效率發展狀況
半導體材料
Cell轉換
效率
模組轉換
效率
單結晶(晶圓型)
14~24%
10~14%
多結晶
(晶圓型、薄膜型)
10~17%
9~12%
非晶矽
非晶矽 a-Si、a-SiC、a-SiGe
8~13%
6~9%
太陽電池種類
矽
矽
結晶矽
結晶矽
III-V族
GaAs(晶圓,薄膜型)
18~30%
化合物
半導體 II-VI族
CdS、CdTe薄膜型
10~12%
CuInSe
CuInSe
2(薄膜型)
2薄膜型
10~12%
10~12%
TiO2/Dye
7%
多元
3元素
化合物
有機半導體
有機物
DSSC元件結構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負電極(-)
ITO 導電玻璃
TiO2二氧化鈦奈米粒
正電極(+)
染料分子敏化後
KI3液態電解質注入
碳黑 or 鉑金層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英文縮寫簡稱為DSSC
DSSC工作原理
electrolyte
Conducting tin oxide
(CTO) glass plate
Counter
electrode
Dye*
Diffusion
hυ
CB
e
Xe Lamp (AM1.5)
100mW/cm2
e
-
I-/I-3 redox
electrolyte
-
Dye/Dye+
VB
染料
(Dye)
TiO2
碳膜
Load
1. 染料 + light 染料*
* 激發態
2.染料* + TiO2  e-[TiO2] +染料+
3. e-[TiO2] + C.E.(含碳膜之電極) TiO2 + e-[C.E.]+ 電能
4.½ I3- + e-[C.E.]  3/2 I- + C.E.
DSSC優缺點與特性
優點:
1. 使用TiO2材料其物理、化學性質穩定且無毒性之特性
,相較其他材料或矽基太陽電池比較無環境污染之虞
。
2. 製程簡易,製作成本及材料較矽太陽電池低許多。
3. 大尺寸之製程技術,且能製成可饒式外型。
缺點:
1. 缺乏長效穩定性、有機染料容易變質。
2. 轉換效率比矽基太陽電池低。
實驗所需的材料和器材
ITO 玻璃

Indium Tin Oxide

ITO導電玻璃
在原本無法導電的玻璃基板上,鍍上
一層可以導電的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從而可以扮演電
極。由於ITO導電玻璃是生產LCD製程
中之關鍵材料,如果選用的產品有瑕
疵,將會影響LCD的良率。
DSSC之DIY實做流程
Step 1.
TiO2 結晶型粉末放入研缽
中,加入數滴稀醋酸溶液
,反覆研磨。
加入些許的介面活性劑,
直到獲得近似膏狀之均勻
膠體懸浮即可。
註:稀醋酸製備方式為將0.2mL
的冰醋酸緩緩加入50 mL的
去離子水中。
(若無稀醋酸可用DI純水替代)
Step 2.
以三用電表判別導電玻璃
之導電面。
導電面阻值≒20~30Ω 。
(準確值應使用四點探針法)
Step 3.
把導電玻璃的導電面朝上
,用一般膠帶將其中三個
邊貼著。
用沾有乙醇的棉花棒輕輕
拭去表面污垢或是油脂。
Step 4.
將TiO2稀態膠體,以載玻
片均勻的平鋪在導電玻璃
的導電面上。
(膠帶的用途為控制薄膜的厚度,
而預留的三個邊,可作為封裝
電池與延伸電極之用)
Step 5.
塗佈完成後小心的把膠帶
移除,避免過於乾燥才撕
去膠帶,以免破壞薄膜。
Step 6.
用烤箱將塗有TiO2薄膜之
導電面朝上以150度加熱
烘烤10~20分鐘。
(加熱過程中,薄膜會因為介面
活性劑被燒掉,而呈淺棕色)
Step 7.(已準備)
將天然果實浸泡於乙醇中
,再置入磁石以攪拌器控
制其緩緩攪拌。
將翠取好的染料以濾紙過
濾以除去多餘殘渣。
(天然果實以深紫紅色系較優)
Step 8.
將烘烤完成之TiO2電極,
浸泡於萃取完成且濾淨過
之染料色素中。
(浸泡時間至少需數小時,TiO2薄
膜會因吸附染料而改變其顏色)
Step 9.
另取一片等面積的導電玻
璃,將導電面用蠟燭燃燒
的火焰來回移動,即可鍍
上一層碳膜(Carbon)。
Step 10.
 用棉花棒拭去其中三個邊
的碳膜,此即本電池之對
電極。
(白金電極的催化效果較佳,但
其製作設備較複雜且成本高)
Step 11.
 把兩電極鍍膜面相對組裝
起來,延伸電極的側邊需
交錯開。
(本實驗僅以小鋼夾組裝及固定
兩片電極,標準製程須以膠裝
封合,以防止電解液滲漏)
Step 12.(已準備)
電解液的製備是以0.5M
的碘化鉀(KI)和0.05M的
碘(I2),用乙二醇調製。
(KI及I的活性很強,調製時須
特別小心及避免沾手誤食)
Step 13.
以微量滴管沿兩電極間
之縫隙,加入少許之電
解液,電解液會因毛細
作用而擴散至電極間。
Step 14.
電將兩電極接至三用電表
,負端接TiO2工作電極,
正端接鍍有碳膜之對電極
。
將塗有TiO2薄膜之電極面
朝上,置於模擬燈源或陽
光下測試即可。
以上實做流程均於戴明鳳教授指導之實驗室拍攝
DSSC電性實測
0.0015
photo current
dark current
0.0010
Dye: N3 (concentration 1*10-4)
Active area: 0.3 * 0.3 cm
Counter electrode: Pt ( 150 μm)
Photo electrode: TiO2 (PEG+Nb205)
Lamp: 100mW/cm2 , Xe (AM1.5)
Electrolyte: 1376
Substrate: FTO
Isc (mA)
0.0005
0.0000
0.0
0.2
0.4
0.6
0.8
Voc (V)
-0.0005
-0.0010
Dye / Material
Voc(V)
Jsc(mA)
Fill Factor (%)
η(%)
Hibiscus sabdariffa / TiO2
0.49
0.23
41
0.049
N3 / TiO2 (PEG+Nb2O5)
0.7
0.76
63.6
3.8
N3 / TiO2 (Dyeso paste+Nb2O5)
0.67
1.04
50.5
3.91
DSSC實驗室樣品
TCPP
N3
Black rice
η~ 4%
DSSC應用展示

驅動小型計算機
串連4片染料敏化太陽電池,量測可得最大電壓趨近2伏
特,足以驅動一台小型普通計算機。
驅動實測短片<<
刺激你的想像力
http://www.textually.org/textually/archives/2007/04/015615.htm
相關參考文獻
[1] Greg P. Smestad , Michael Grätzel , “Demonstrating Electron
Transfer and Nanotechnology:A Natural Dye–Sensitized
Nanocrystalline Energy Converter”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Vol. 75 ,No. 6 ,752-756,June 1998
[2] Bailey, M., Park, J., Dhirani, A.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Toronto 。
[3] Michael Grätzel, “Photoelectrochemical cells”,NATURE ,
414,15,338-344(2001)
[4] 洪長春,能源應用材料-奈米二氧化鈦專利介紹,國研院科技
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副研究員。
[5] 呂宗昕、吳偉宏,奈米科技與二氧化鈦光觸媒,科學發展
376期。
指導暨經費補助單位
1.國科會科教處類型C科普活動計劃「物理學者
下鄉與中學生暢談尖端新興科技中的物理」,
計畫編號NSC95-2515-S-007-002。
2.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及物理教育委員會。
3. 清華大學物理系超導及磁性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