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生活適應(梁愛芳老師) -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分校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小一生活適應(梁愛芳老師) -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分校

Slide 1

小一生活適應

小伊
學利
分沙
校伯







Slide 2

有規律的
學校生活

小一生的
壓力
與人
相處

小伊
學利
學業 分 沙
校伯




家長



Slide 3

小伊
學利
分沙
校伯
1.了解學校辦學宗旨


2.了解學校的常規要求


3.了解子女適應的情況


家長的協助:


Slide 4

本校的培育政策:
營造一個正面、積極
及關懷的學習環境,
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及
個人成長。

小伊
學利
分沙
校伯







Slide 5

小伊
學利
分沙
校伯
1.校服(白短襪、黑皮鞋)

2.運動服(白短襪、純白運動鞋)


體育課/特別活動



A.整潔的校服


Slide 6

小伊
B.整潔的儀容
學利


頭髮方面
校伯

•男生髮腳長度在衣領之上

•女生頭髮長度過肩要束起,應佩 舊
戴黑色、深藍色、啡色的髮飾


•不可染髮、噴定型水


Slide 7

小伊
C.整潔的儀容
學利
分沙
佩戴飾物方面
校伯

•不可佩戴頸鍊、手鍊或戒指

(有需要以手冊申請)


•耳環只可用一對純色而直徑不超 會
三毫米之圓形耳環


Slide 8

D.注意個人衞生

小伊
學利
‧每天在上課前為子女量度體溫 分 沙
•如有發燒,應盡快求診並遵從 校 伯


醫生指示,留在家中休息

‧如有呼吸道疾病徵狀,請佩戴

口罩

‧勤洗手


Slide 9

E.配備所需物品
1.書本 / 文具…
2.食物 / 飲料
*學生的物品 (包括校服)必須寫上
班別及姓名

小伊
學利
分沙
校伯







Slide 10

F.返學 / 放學時間
1.特別時間表

1/9 - 9/9

2.正規時間表

10/9 開始

返學 7:45-8:10
放學 12:05

返學
放學

7:45-8:10
3:30

小伊
學利
分沙
校伯







Slide 11

G.請假手續
1.病假
2.事假
3.預知早退
4.突發早退

小伊
學利
分沙
校伯







Slide 12

H.校車
‧校車≠褓姆車
‧堅迅旅運公司
‧接洽方式

家長自行聯絡
‧校方監管
校車監察委員會
家長教師會的家長代表參與

小伊
學利
分沙
校伯







Slide 13

小伊
學利
分沙
校伯


 校車告假手續

 事前用手冊通知

 家長於放學時通知當值老師 會
 學生口頭通知

‧家長如何配合
 準時接送
 守秩序
 聽從褓姆及司機的指導


Slide 14

I.午膳
‧學生自攜午膳
‧家長送飯
‧向承辦商訂購

小伊
學利
分沙
校伯







Slide 15

小伊
I.午膳
學利
分沙
‧方法一:學生自攜午膳
校伯

 飯盒物料要安全不易碎


 清楚標明姓名及班別

 早上入校時放入指定膠箱內

( 小三以上要自攜上課室 )


Slide 16

小伊
I.午膳
學利
分沙
‧方法二:家長送飯
校伯

 飯盒物料要安全不易碎


 清楚標明姓名及班別

 時間 ( 10:40 ~ 11:30 )

 放於正門指定膠箱內


Slide 17

I.午膳
‧方法三:向承辦商訂購
 帆船飲食管理有限公司
 餐單9月1日派發
 每月約於20號前派發餐單
 每盒價錢為$15.5
 必須全期訂購

小伊
學利
分沙
校伯







Slide 18

小伊
I.午膳
學利
分沙
 付款方法
校伯
~ 支票

~ 指定銀行 (中銀)轉賬/入數

~ 繳費靈(由10月開始)

~ 八達通2/9-4/9(地下電子板

旁)



Slide 19

I.午膳
‧午膳監察委員會
‧每天試食
‧突擊巡查廠房

小伊
學利
分沙
校伯







Slide 20

I.午膳

小伊
學利
‧家長如何配合


 鼓勵及訓練兒童自行進食
校伯

 教導兒童開啟飯盒

( 自攜午膳或家長送飯 )

 汽水、湯

即用即棄餐具及枱墊

 午膳袋
餐具、軟枱墊、毛巾


Slide 21

J.愛心小天使
‧開課後第一個月
‧約3-4人一組
‧小息時段
上洗手間
購買小食
遊戲

小伊
學利
分沙
校伯







Slide 22

K.放學安排
1.放學方式

a. 校車/褓姆車
b. 自行放學隊
c. 家長接送

2.惡劣天氣下放學安排
a. 校車/褓姆車
b. 自行放學隊
c. 家長接送

(黑色暴雨及八號風球除外)

小伊
學利
分沙
校伯







Slide 23



家長了解子女適應的情況 學 利
分沙


A. 多聆聽 多觀察 多關心


B. 與學校保持緊密的溝通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