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之波 - WBTI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多瑙河之波 - WBTI
揚·伊萬諾維奇
羅馬尼亞作曲家..
《
多
瑙
河
之
波
》
名
曲
、
名
畫
共
賞
《多瑙河之波》是19世紀末羅馬尼亞的作
曲家揚·伊萬諾維奇所創作。
他長期在布加勒斯特軍樂隊中任職,
創作過一些器樂作品,
但只有《多瑙河之波》有影響並且流傳。
這部作品原是一首為軍樂隊創作的吹奏樂
圓舞曲,採用維也納圓舞曲的形式,
演出後由於受到人們的歡迎,作曲家還把
它改編成鋼琴曲。
後來,這部作品在巴黎國際音樂比賽中獲獎。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伊萬諾維奇和他的作
品便銷聲匿跡了。
或許弱小的民族在文化上也逃脫不了被人
宰割的命運,
1902年日本人將這部作品填了詞,
堂而皇之地使這部羅馬尼亞
作品搖身一變,
竟成了名為《朦朧月中春之夜》的日本歌曲。
在我們看過的描寫日本早期
內容的一些電影裡,經常出現這
部作品的旋律,
如《啊!野麥嶺》影片開始時的宮廷舞會,
用的就是這首曲子。
40年代末期(也就是德國和日本戰敗之後),
羅馬尼亞拍攝了著名影片《喬松的故事》,
也就是中國觀眾非常熟悉
的《多瑙河之波》,
將該曲作為主題曲,取名為
《結婚紀念日之歌》,
同時向世人揭示了這部作品的真實身份。
至此,這部本應屬於羅馬尼亞民族的優秀作品
才得以物歸原主。
樂曲採用維也納圓舞曲形式,由序奏、
四首小圓舞曲和尾聲組成。
伊凡諾維奇所作圓舞曲的旋律以
小調色彩為主,優美、
舒展而略帶淡淡的哀愁,具有獨特的個性。
序奏以快板開始,然後在2/4拍子的曲調上
轉為行板,
最後以小調色彩和4/4拍子
奏出由主旋律演變而成的
曲調,
從而結束序奏段落。
多變的速度和節拍使整個序奏部分
充滿了生氣勃勃的活力,
(有些改編曲將序奏部分略去,直接演奏
第一首小圓舞曲)。
第一小圓舞曲的第一主題A徐緩委婉,
其旋律如同緩緩迴旋流淌的河水或一首
溫柔親切的歌曲一般。
緊接著的第二主題B,每一
樂句都先緊後鬆,
反復出現的八分休止符,使樂曲充滿了跳躍感。
第二小圓舞曲的大小調色
彩變化豐富,也以兩個對
比性主題構成。
第一主題A的舞蹈氣氛比較強烈;
第二主題B使用了大量的跳進音程,
但仍然保持著流暢的特點,猶如翻滾喧嘩的
河水滔滔東去。
結尾部分先將序奏的素
材加以演變發展,
然後再現第三小圓舞曲的主題和第一小圓舞
曲的第二主題B,
然後通過樂隊全奏有力地結束全曲。
馬月玲編集於: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