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微观经济学导论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一章微观经济学导论

教
材
第二版封面
第三版封面
参考书目
1.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12、14、16、17版
2.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第2、3版
国外优秀
初级教材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第1、2版
4.彼得·蒙德尔等《经济学解说》第3版,上下册
中
5.平狄克等《微观经济学》,第3、4版
级
曼昆《经济学原理》是美国德赖登出版社以140万
6.卡茨、罗森《微观经济学》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教
美元征求经济学教科书的中标作品,被西方世界认
材
7.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为是“最令人鼓舞的经济学教科书”。英国《经济
8.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
学家》撰文认为该书将取代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9.张东辉《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粹》(微观分册)
成为天下第一。该书出版仅3个月就被美国300多所
10.朱明《西方经济学习题集》(微观部分)
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
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
学教材。
关于《经济学》学习的几点要求
一、认真阅读教材和教材中的附加材料,适当(根据自己的余力)阅读一些相
关的参考书和资料;
二、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去思考、理解经济学原理;
三、有效地利用好课堂听讲时间,认真听,勤思考,多提问;
四、主动地在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提出疑问,并通过交流和讨论解决疑问。
我们的祝愿
驶往市场这块大陆时,你也许难免有点担忧,这完全可以理解。不
过由衷地说,我们事实上是在羡慕、甚至是在忌妒你—我们的新学生!
因为你刚刚起锚扬帆,开始你人生的远航,前方魅人的经济学世界正在
等待你去遨游。
啊!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一辈子只有这么一次!
值此,我们衷心地祝愿你一帆风顺!
——摘自萨缪尔逊《经济学》第十六版
经 济 学:
古老的艺术,新颖的科学管理国
家、造福人民、经世济民之学说
经济学是使人变聪明的学问
 经济学不能确保你发财,但是,没有经
济学,你简直非吃亏不可。
 经济学不能保证你不失业,但确能使你
知道你为什么失业。
——萨谬尔森
90年代末,当财经类人才找不到合适
的工作时,他们就深刻的体会到了经
济学中供给与需求原理的重要性。
供求理论
.
基数效用理论
(
)
产品市场理论
(交换)
⑥
一
福般
利均
经衡
济理
学论
与
)
序数效用理论
消
费
理
论
消
费
厂
商
理
论
生
产
(
微
观
经
济
学
的
基
本
内
容
②
①
完全竞争
市场
垄断竞争
市场
地租理论
生产理论
成本理论
④
寡头竞争
市场
要素市场理论
(分配)
工资理论
③
完全垄断
市场
⑤
利息理论
利润理论
⑦
市
场
失
灵
与
微
观
经
济
政
策
第一章 导论
 内容提要
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
清人胡澹庵编辑的《解人颐》一书中收录了一首
《不知足》诗:
终日奔波只为饥
 衣食两般皆俱足
 取得美妻生下子
 买到田园多广阔
 槽头扣了骡和马
 县丞主薄还嫌小
 作了皇帝还嫌小
 若要世人心里足

方才一饱便思衣
又想娇容美貌妻
恨无田地少根基
出入无船少马骑
叹无官职被人欺
又要朝中挂紫衣
更想登天跨鶴飞
除是南柯一梦西
第一节 经济学的对象

人们心目中的经济学:

(1)当人们知道你是教经济学课程的时候,会问你:你
认为近来股票市场的状况如何?股票会不会涨?你觉得那
一种股票比较好呢?

现在的房子价格如何?现在值不值得买房子呢?

现在的商品,比过去更贵了还是更便宜了?商品的价格高
好还是低好?
 为什么即使总经理的打字速度比秘书快,仍然是让秘
书打字,而不是自己亲自打字?
 为什么即使丈夫比妻子炒菜速度快、水平高,仍让妻
子做菜?






(2)如果你现在看中了一套房子,价格是20万元;同时你正好看中了一
辆福特汽车,价格也是20万元。可是,你现在只有20万元,你如何决策?
(3)如果一个人喜欢吃牛肉。他太太给他买的时候,每次都是正好买10
元钱的;而他自己买的时候,每次都是买一斤。这个人的行为和他太太的
行为有差别么?
(4)前几年,在美国一家医院,几名有名望的年轻医生联合起来,要求
减少对那些年老、且没有治愈希望的病人的治疗,以便将时间和医药用在
更有希望治愈的年轻病人身上,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风波。经济学如何看
待这一问题呢?
(5)在现代,大家庭在解体,在外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人们不喜
欢自己下厨房做饭了呢?
(6)很多国家的政府喜欢给公务员加薪,而不愿意把更多的钱用来救济
穷人,为什么?
(7)按照经济学的方式思考:东西跟着钱走;
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一头大象会自己从非洲走
到你那里。




所以,经济学家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专家也是不一
样的。经济学首先假定:资源是稀缺的(下面详细讲)。在此基础上,
还有:
(1)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这叫做经济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
人都是自私的,他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在做出一项经济决策的
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一个花费最少,获利最多的方案。这样
的人就是“经济人”。经济人会用自己的方式行事,以保证自己的效用
最大化。例如,他们会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马路中间是不可
能捡到钱的。
经济人是自私的,这里的自私表示:经济人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关于伦理道德、政治等问题,在这里是不需要考虑的。因为这是经济
学)。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旧的观念需要转变:a.你是不是热爱集体?b.
是集体利益重要还是个人利益重要?c.你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你喜欢更
高的工资?
(2)经济学假定,人们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你所买到的东西:一是一定
是你自己愿意买的;二是一定是最合意的。假设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对
各种信息都充分了解。比如对于消费者来说,完全的信息是指消费者了
解欲购商品的价格、性能、使用后自己的满足程度等等。



这两个假设(理性人和完全信息)在现实中并非完全符合实际,
能不能说假设就没有意义呢?并非如此,经济分析做出假定,
是为了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
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一些重要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假设是理论形成的前提和条件。但假设在大体上不违反实际。
关于理性人的说明:人们是如何花钱的?弗里德曼的花钱矩阵。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的经济活动无非以下四种:
第一种:你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
第二种:你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
第三种:你花自己的钱为别人办事;
第四种:你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
第一种效率最高,第四种效率最低。
一、经济学所面对的经济问题:
稀缺性
在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消费是目的,生产
则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如果说,在一个社会
中,人们的消费欲望(wants)以及由这种欲望
引起的对物品(goods)和劳务(service)的需要
(needs)是有限的,而满足需要的手段是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那就不存在需要由经济学
来探索研究的问题。事实上,人的欲望和由
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多样
永无饱和之日的。而用来满足这些无限需要
的手段,也就是用来提供这些物品和劳务的
生产资源却是有限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
题:怎样使用相对有限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
限多样化的需要的问题,这就是经济学所要
研究并需要回答的经济问题。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1],或者说生产这
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相
对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
这里要注意的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的稀缺性,
即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谈资源的多寡的,它产生于人类欲望的无
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这也就是说,稀缺性强调的不
是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欲望无限性的有限性。
但是,这种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它存在于人
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注[1]:经济学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物品”(free goods)和“经济物
品”(economic goods)。前者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
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后者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
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是有限的。其实,过去认为可以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也是有限的,滥用的结果也必然带来明亮阳光的减少、
空气的污染和可用水资源的缺乏。
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选择与资源配置


为了使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经济
学提出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这个概念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
源问题。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因此,用于生产某一种物品的资源多了,
用于生产其他物品的资源就会减少。假如一个国家可以利用
的资源,全部用来生产当年消费的消费品,那末这个国家只
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如果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就要用一部分
资源生产资本财货,这样,尽管在以后会有更多的消费品被
生产出来,但可以生产出来供当年消费的消费品就要相应减
少。这是一个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一个
国家如何兼顾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使用
消费品和资本财货的生产,是经济学必需提供答案的一个十
分重要的问题。


所谓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
曲线),就是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
技术条件下一个国家之最大可能的
资本财货与消费品之生产的各种可
能性组合。经济学通过在如下一条
曲线来表示这各种可能的组合。
A、C、E、B每一点都代表在给定
的资源和生产条件下,一个国家之
最大可能的资本财货与消费品之生
产可能性组合,所以称为生产可能
性边界。AB线还表明了,多生产一
单位资本财货要放弃多少消费品,
或者相反,多生产一单位消费品要
放弃多少资本财货,因此,又称为
生产转换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线的斜
率是机会成本。当机会成本
不变时,生产可能性曲线是
一条直线;当机会成本递增
时,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
凹向原点的曲线;当机会成
本递减时,生产可能性曲线
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
资本品
A
D
C
E
G
消费品
O
F
H B
图1-1 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由于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无限多
样化的,但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制造或提供人们所需物
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是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用来多生产
某种物品就要少生产其他物品,在此可以有多种组合。如一
个社会为了不断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本财货是无限的,
为了提高当前生活,所需要的消费品也是无限的。但是,能
够用于生产资本财货与消费品的资源是有限的。由于资源的
相对稀缺性,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多种
可能性组合中,究竟该选择哪一种,即一个国家关于消费品
和生产资料这两大部类的生产组合,到底选择C点还是E点?
或者AB线上的任何其他一点?这就有个选择问题。所谓选择
(choose)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
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选择包括这样三个相关的问题:

1.生产什么(what)物品与生产多少

如前所述,人的需要是无限的,永无饱和之日,
而生产资源是稀缺的。目的与达到目的手段之间
的矛盾迫使人们必需在各种需要之间权衡比较,
有所取舍。其次,人们还必须决定每种产品的产
量应各为若干?如上例,当我们把权衡取舍的范
围归结为消费品与资本财货两大类时,生产可能
性边界上的每一点代表了这个问题之各种可能的
答案。那么,到底那一点是最合理的?

2.如何(how)生产,采用什么生产方法

每种生产要素一般有多种用途,而任一种产品一
般也可采用多种生产方法。例如,同一种产品,
既可采用多用劳动少用资本的方法,也可采用多
用资本少用劳动的生产方法。这里有一个生产效
率的问题,即如何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能够最有
效率地被使用的问题。




3.被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即经济
学所说的收入分配问题,也就是为谁(for whom)生产的问题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总是生活于组成一定社会形式的人群
之中,所以生产总是社会生产。就是说,社会的人作为劳动
的主体,在有目的地作用于劳动的客体——自然物质时,总
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进行劳动的。所以经济分析必然包括
生产出来的产品归谁享用以及享用多少的问题。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
也就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
资源配置问题。
经济学是为解决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因此,经济学所研究
的对象就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许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
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有
的还加上一个问题,即现在生产还是将来(when)生产?从
而是四个问题。
 三、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和经济体制

前面说明了经济学是研究相对稀缺经济资源(劳动、土地、资源、企业家
才能)如何分配给各种不同用途的问题,也即是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
但实际上,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还有另一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劳动者失
业、生产设备和自然资源闲置是经常存在的状态,这就是说:一方面资源
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还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种情况就是产量
没有达到生产可能线。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给定技术条件下一个社会可能
实现的最大产量,或称潜在的国民收入。如图1-1中,AB线表示生产可能性
曲线,AB线内的任何一点上,资本财货与消费品的组合,也是资源既定条
件下所能达到的,但并不是最大数量的组合,即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这就给经济学提出另一个问题,经济学必须要进一步研究,造成这种状况
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办法来改进这种状况,从而实现充分就业,使实际
的国民收入接近或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这就是要研究稀缺经济资源的充
分利用问题。




资源利用包括这样三个相关的问题:
第一,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为什么有时社会生产的
资本财货和消费品的组合达不到AB线。换句话说,也就是如
何能使稀缺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何使各种消费品和资本
财货的产量达到最大。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充分就业”问题。
第二,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有时低,即尽
管资源没变,但消费品和资本财货的产量为什么不能始终保
持在生产可能线上。这也就是经济中为会么会有周期性波动。
与此相关的是,如何用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消费品和资
本财货,即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济波动与
经济增长”问题。
第三,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社会,货币
购买力的变动对由稀缺性问题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影
响甚大。这样,解决经济问题就必然涉及到货币购买力的问
题。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

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经济体制基本有两种。一种是
市场经济体制,即通过市场上价格的调节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
谁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依靠价格的调节与刺激来实现。一种
是计划经济体制。即通过中央计划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依靠计划来实现。当然,在现实中,许多国家
的经济制度都是市场与计划不同程度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并不是一半对一
半,总是以一种经济制度为主,以另一种为辅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市场经济从总体上看比计划经济效率高。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
既然稀缺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具体的经济制度,所以经济学的定义就应该
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我们现在所讲的经济学
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西方经济学是市
场经济的经济学。

注意:要区分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
附: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1.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2.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
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良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
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个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 生
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
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
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第二节



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把经济学原理或经济理论,即有关经济问题
的知识体系的全部内容,区分为两大组成部分或两大分
支学科: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和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
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
对象。
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包括:家庭(居民户)如何支
配收入,怎样以有限的收入获得最大的效用和满足,即
实现效用最大化;单个企业(厂商)如何把有限的资源
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即实现利润
最大化。
 微观经济学实际上要解决两个问题:



一是考察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与生产者对产品的供给怎样
决定着每一种产品的产销数量和价格;
二是作为生产要素提供者的居民与作为生产要素需求者的厂商
对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怎样决定着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和生产
要素价格(工资利息与地租)。
对于上述问题的理论分析,实际上涉及到一个社会既定的生产
资源被用来生产哪些产品,每种产品的产量和采用的生产方法,
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进行分配。所以我们可以
把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看作是考察既定的生产资源总量如何被
分配使用于各种不同用途的问题即前面所说的资源配置问题。
鉴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归根到底涉及价格问题,因而微观
经济理论可以统称为价格理论,这包括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
的价格。
 同以研究单个经济单位为对象相适应,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individual analysis)。个量分析是研究
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过,微观经
济学是“关于经济中单个因素——诸
如一种产品价格的决定或单个消费者
或企业的行为——的分析。”
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微观经济学(1)研
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2)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3)中心理论是
价格理论;(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
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
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以如下三个基本假设条件为前
提的:第一,市场出清。即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
迅速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
均衡(equilibrium)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资源可以
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第二,
完全理性。即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已为目的的理
性人(rational man),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
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
现最大化。第三,完全信息。即消费者和厂商可免
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information)。
 只有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微观经济学关于价格调节
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及由此引出自由放任的经
济政策,才是正确的。

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供给与需求的基本理
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
商均衡理论、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
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微观经济政策等。

福利经济学虽以一个社会的经济福利问题为研究
对象,而一般均衡分析同时考察所有各种产品的
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所有各种生产要素的供
求关系的相互作用,但由于都以单个消费者行为
和单个厂商的行为作为出发点来考察社会经济行
为,有别于宏观经济学,因而也被放在微观经济
学中分析。
 二、宏观经济学
 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
考察对象,称为宏观经济学。
 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考察被使用的生产
资源总量为给定的条件下,这些资源怎样
被分配使用于各种不同途径,因而微观经
济学考察的是生产哪些产品和每种产品的
产销数量以及它们的相对价格,那末,宏
观经济学恰恰是要考察微观经济分析中被
假定为已知和既定的被使用的生产资源总
量的大小是怎样决定的。
 同微观经济学比较,对宏观经济学可以
做以下四个方面的规范:
 (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宏观经济
学所研究的不是经济中的各个单位,而
是由这些单位所组成的整体。
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
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研究现有资
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
(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
究经济的整体,它所要考察的内容包括,诸如国民收
入的大小,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及其变化,全社会就
业和失业人数,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等问题,因而
诸如国民收入理论和就业理论,货币理论、通货膨胀
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等等,还有在经
济科学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等分支学科中,有关进
出口贸易额和国际收支的大小以及外汇率的高低怎样
决定的问题,都属于宏观经济分析,都是宏观经济学
所要研究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
收入决定理论。
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是
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整体经济中的各种问题。
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使用
的一些经济变量一般都是由微观的个量加总而成的。
 宏观的总量或总量的平均数,如由各个家庭一定时期
(如一年)的消费和储蓄加总而成的全社会的消费支出
和储蓄总额,各个厂商一年期间的投资加总而成的全
社会的投资支出,政府在预算年度的收入和支出,一
个国家一年期间的进口和出口总额,国际收支总额,
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量(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
度之乘积),国民收入和各行各业的就业人数加总而
成的全社会就业量以及由各种产品的价格汇总计算出
来的一般物价水平等等,都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
体进行考察时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或平均数,所以宏观
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学也可以译为总量分析和总体经
济学。与此相对应,微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学也可
以译为个量分析和个体经济学。

 同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是以市
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和政府应该、可以调
节经济为假设条件的。宏观经济学是在
此假设条件下,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
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
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
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
区 别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1、研究对象
单个经济单位
整个经济
资源配置
资源利用
3、中心理论
价格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
理论
4、研究方法
个量分析
总量分析
2、解决的问题

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者各有其研究的课题和相应的分析工具,
存在着区别。但它们作为一门科学的一套理论体系或知识体系的两大组
成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的。

首先,它们之间是整体与整体由以构成的个体之间的关系。

其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者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微观经济
学以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为目标,采取个量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利用
已经解决;宏观经济学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目标,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
而假定资源配置已经解决。都互相把对方所考虑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理论
前提,互相把对方的理论前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经济社会,
不仅有资源配置问题,也有资源利用问题,只有把这两方面总是解决了,
才能解决整个社会的经济问题。
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行为的
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其理论基础。如就业或失
业理论以及通货膨胀理论等宏观经济理论,必然涉及到劳
动的供求与工资的决定的工资理论,以及商品价格如何决
定的价格理论。例如,从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来看,以消
费者效用极大化和生产者利润极大化为前提,在产品市场
和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条件下,以传统的一般均衡微
观经济分析的产品价格理论和工资理论为理论基础,经济
学家可以合乎逻辑推理地建立起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模型。
另一方面,假如以垄断价格的价格刚性和工资刚性的微观
经济行为方式为基础,用调整产量代替传统分析的调整价
格以描述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学家可以对非自愿失业
和七十年代出现的“滞胀”等现象,提出也合乎逻辑推理
的解释。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所要研究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既可
以用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也可以用规范的
方法进行分析。
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首先表现在怎样对
待“价值判断”?所谓价值判断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
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
 (1)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和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
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
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规范经济学则以一定的价
值判断为基础,是以某些标准来分析处理经济问题,
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
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 (2)实证经济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经
济学则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
(3)实证经济学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
本身的内在规律,因此实证经济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即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得的结论可以根据事
实来进行检验。规范经济学则没有客观性,它所得
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具有不同价值判
断标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好坏会作出截然不同的
评价,谁是谁非没有什么绝对标准,从而也就无法
进行检验;
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应该研究是什么,结论的正
确性应该是客观的,可检验的。但是经济学作为一
门社会科学,也不应该是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纯实证
科学。因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提出什么问题进
行研究,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突出强调哪些因素,
实际上涉及到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的问题。

二、实证分析方法:理论形成过程

尽管经济学应该既是实证经济学,也是规范经济
学,但在当代经济学中,实证经济学是主流,实
证方法是经济分析中的最基本方法。

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
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根据经验数
据加以证明的形式。在运用实证分析法研究经济
问题时,就是要提出用于解释事实(即经济现象)
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作出预测。 这也就是形成
经济理论的过程。

1.理论的组成

一个完整的理论由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四个部分组成。

A.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所规定的明确的含义。
变量是一些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在经济分析中常用的变
量有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存量与流量。

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是“一种理论内所要解释的
变量。”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是“一种理论内影响
其他变量,但本身由该理论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内
生变量又称因变量,外生变量又称自变量。

存量(stock)是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其数值大小
与时间维度无关。流量(flow)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的
数值。其数值大小与时间维度相关。

B.假设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因为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
的、相对的,所以在理论的形成中假设非常重要,离开了一
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就是毫无意义的。例如需求定理
是在假设消费者的收入、嗜好、人口量、社会风尚等既定的
前提下来分析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消费者收入、嗜好、
人口量、社会风尚等不变就是需求定理的假设。离开这些假
设,需求定理所说明的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的真理就没
有意义。在形成理论时,所假设的某些条件往往不现实,但
没有这些假设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
C.假说是两个或更多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
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在理论形成中提出假说是
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往往是对某些现象的经验性
概括或总结。但要经过验证才能说明它是否能成为
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因此,假说并不是凭空产生
的,它仍然来源于实际。

D.预测是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科学的预测是
一种有条件性的说明,其形式一般是“如果……就
会……”。预测是否正确,是对假说的验证。正确
的假说的作用就在于它能正确地预测未来。



2.理论的形成
定义、假设
我们可以根据图1-2来说明一
种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假说
修正假说
图1-2说明了在形成一种理论
时,首先要对所研究的经济变
量确定定义,并提出一些假设
预 测
条件。然后,根据这些定义与
假设提出一种假说。根据这种
假说可以提出对未来的预测。
放弃假说
验证
最后,用事实来验证这预测是
否正确。如果预测是正确的,
当然理论是否正确要
看它的解释能力。但
这一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如
这是进一步的问题。
理论
果预测是不正确的,这一假说
就是错误的,要被放弃,或进
图1-2 理论的形成
行修改。
 三、实证分析方法:实证的分析工具

实证分析要运用一系列的分析工具,诸如个量分析
与总量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静态分析与
动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逻辑演绎与经验
归纳、经济模型以及理性人的假定等等。

我们这里着重介绍在经济学中应用最多而在前面又
未曾有过说明的均衡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经济模型。
 1.均衡分析
均衡(equilibrium)是从物理学中引进的概念。在
物理学中,均衡是表示,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方
向不同的外力作用而合力为零时,该物体所处的静
止或匀速运动的状态。
 经济中均衡是指: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
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这种
均衡与一条直线所系的一块石子或一个盆中彼此相
依的许多小球所保持的机械均衡大体上一致。均衡
一旦形成后,如果有另外的力量使它离开原来的均
衡位置,则会有其他力量使它恢复到均衡,正如一
条线所悬着的一块石子如果离开了它的均衡位置,
地心引力立即有使它恢复均衡位置的趋势一样。

均衡又分为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与一般
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
 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
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
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一般均衡分析
则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
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
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
 一般均衡分析是关于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
构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全面的分析方法,但由
于一般均衡分析涉及到市场或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而这些又是错综复杂和瞬息万变的,实际上使得这
种分析非常复杂和耗费时间。所以在西方经济学中,
大多采用局部均衡分析。


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又可分为静态、比较静态和
动态分析。

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
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
变动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

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
化以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在达到新的
均衡状态时的相应的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一次变动(而不
是连续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也就是比较一个经济变动过程的起点和
终点,而不涉及转变期间和具体变动过程本身的情况,实际上只是对两
种既定的自变量和它们各自相应的因变量的均衡值加以比较。

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则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其中
包括分析有关总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总量在变动过程
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
等。这种分析考察时间因素的影响,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
的过程来看待。
 在微观经济学中,无论是个别市场的供求均衡
分析,还是个别厂商的价格、产量均衡分析,
都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
 动态分析在微观经济学中进展不大,只在蛛网
定理(cobweb theorem)这类研究中,在局部
均衡的基础上采用了动态分析方法。
 在宏观经济学中,则主要采用的是比较静态和
动态分析方法。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
通论》一书中采用的主要是比较静态分析方法。
而其后继者们在发展凯恩斯经济理论方面的贡
献,主要是长期化和动态化方面的研究,如经
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

3.经济模型

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现象
之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简单地说,
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就叫作经济模型。一个
经济模型是指论述某一经济问题的一个理论,如前已指出,
它可用文字说明(叙述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表达(代数
法),还可用几何图形式表达(几何法、画图法)。
由于任何经济现象,不仅错综复杂,而且变化多端,如果在
研究中把所有的变量都考虑进去,就会使得实际研究成为主
可能。所以任何理论结构或模型,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
舍弃一些影响较小的因素或变量,把可以计量的复杂现象简
化和抽象为为数不多的主要变量,然后按照一定函数关系把
这些变量编成单一方程或联立方程组,构成模型。由于建立
模型中,选取变量的不同及其对变量的特点假定不同,因此,
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也会建立起多个不同的模型。

 需要注意的问题:经济推理的谬误

1.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
2.后此谬误(the post hoc fallacy)

“如果我们降低税率,我们就会提高收入,减少预算赤字。”——这忽
略了:即使在税收没有减少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也会提高人们的收入,
可以增加税收。

3.总体并不总是等于部分之和: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


a.个人在经济萧条时期试图多储蓄一些,可能会减少社会总储蓄。
b.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他的境况会变好;如果所有的人
都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没有一个人的境况会变好。
c.如果所有农民都获得了丰收,那么,农民的总收入可能将会下降。

4.主观性

我认为,。。。。。可以,但是必须是符合现实和逻辑的。
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
变
 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
 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
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
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
学》。他认为,经济一词应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研究家庭关系,除夫妻关系外,主要
是研究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二是研究致
富技术。
 但公认的经济理论始于亚当·斯密。
经济学家谱
重农学派
魁奈
1758
社会主义
重商主义
17/18世纪
亚当·斯密
1776
古典经济学
马尔萨斯
1798
大卫·李嘉图
1817
新古典经济学
米勒
1848
卡尔·马克思
1867/列宁1917
前苏联、
东欧国家
凯恩斯
1936
瓦尔拉斯,
马歇尔,费雪
1880-1910
中 国
转轨经济
现代主流
经济学
 古典经济学阶段
(Political Economy)


在1750-1870这段时期,也就是从重农
主义到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的产生这
段时间,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在经济
思想史上则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熊彼特
好象说过,在这一段时期,英国形成了
一个所谓的“斯密—李嘉图—穆勒的古
典体系”。当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
属于这个“古典体系”的除了斯密、李
嘉图、穆勒之外,还应该包括象马尔萨
斯、马克思等这样伟大的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经济学集大成者(经济学
的第一次综合或革命),公认的西方经
济学鼻祖。
亚当•斯密

亚当·斯密(Smith Adam,1723-1790)英国伦理学家,
经济学家,集重农学派和重商主义理论之大成而为古
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主要著作为《国民
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国富论》。斯密研
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即人的利已本性。
继承了英法古典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
向生产领域的传统,同时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
易是致富源泉的错误观点,也摆脱了“只有农业才创
造财富”的重农主义的片面看法。他系统地阐述了劳
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据此提出了利润和地租是劳
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
自由放任,其“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至今仍是经
济学家们热烈争论的话题之一。


亚当斯密对“看不见的手”是这样论述的:“当每一个人企图
尽可能地使用他的资本去支持本国工业,从而引导那些工业使
它的产品可能有最大的价值时,每一个人必然要为使社会的每
年收入尽可能大而劳动。的确,他一般既无心要去促进公共利
益,也不知道他对之正在促进多少。他宁愿支持本国工业而不
支持外国工业,只是想要确保他自己的安全;他指导这种工业
去使其产品能具有最大的价值,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
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只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
去促进一个并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国富论》,第4
卷,第456页)
“……人差不多总有机会去获得他的兄弟们的帮助,然而只是
期望从他们的善意去获得这种帮助,那是徒劳的。但是他如果
能激起他们的利已心,使之倾向于他,并向他们表明,正是为
了他们本身的利益才去做他们要做的事情,那他就很可能达到
目的。……我们不能期望从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慈善心得
到我们的晚餐,而是从他们关怀他们自己的利益去得到。”
(《国富论》,第1卷,第26页)
 Say’s
Law 萨伊法则(法,1767-1832)
 在《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一书中,他
认为:“一种产品一经创造出来,它马上就
会为其他产品提供一个与其自身价值完全相
等的市场。……因而,单是创造一种产品这
件事就会立即为其他产品打开出路。”
 这被概括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法
则。
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共产党宣言》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
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
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
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
产主义革命目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
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
就像自然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
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
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
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
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
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 马克思
新古典学派阶段
 “新古典学派”:是19世纪末由英国经
济学家马歇尔创建的一个有较大影响的
学派。以局部均衡论为分析工具,着重
研究价值和分配理论,分析经济体系中
的价格形成过程和资源配置的过程。
 边际效用理论




如果离开了“边际”,你将不知道企业的利润从哪里来。
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和论文中大量的“边际”,使人不能不感
叹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发生的边际革命影响的深远。
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的代表人物杰文斯、门格尔、瓦尔
拉斯,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在曼彻斯特、在维也纳、在洛
桑那样几种不同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研究,竟会想到同样的概
念,可见这个概念不同寻常。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讲到边际革命的先驱者德国人戈森。戈
森研究人类的功利、消费和享受。戈森定律有二:第一定律
是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原则。通俗地讲,当人们饥饿时吃馒
头,第一个馒头效用最大,第二个馒头效用次之,依次递减,
如果第三个馒头刚好吃饱了,第四个馒头就是负效用了。第
二定律是享乐均等或享乐最大定律,即最大限度的满足来自
于对满足需要的各种消费物的均等享受。作为这两个定律的
一个推论,即在原有欲望已经被满足的情况下,要取得更大
的享受,必须发现新的享乐和扩充旧的享乐。
 使戈森思想得以光大,
使边际效用广为人知的,
是杰文斯、门格尔、瓦
尔拉斯。
 杰文斯,英国经济学家,
他在1871年出版的《政
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
了一个“最后效用程度”
的概念,即增加一个最
后消费量对人的满足程
度。
门 格 尔 , 奥 地 利
经济学家,他从
人们对财物满足
欲望的强度的主
观评价中引申出
价值,提出所谓
欲望满足递减率。
 瓦尔拉斯,法国经
济学家,他承袭了
其父价值决定于稀
少性的思想,并把
稀少性解释成人们
消费一定量消费品
时最后的欲望所感
受到的满足程度,
实际上就是后来的
边际效用。
 后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奥地利
经济学家庞巴维克、意大利经济学家
帕累托都采用了边际分析。再后来,
边际分析成为现代经济学分析的基本
思想与基本概念,极为广泛地被使用
于经济学教科书和经济论文,以至于
如果离开“边际”,现代经济学教科
书将不知如何撰写。

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派 (从Political
Economy到Economy,第二次综合)

马歇尔在英国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新的
经济学的学说,写成了《经济学原理》(1890),
用折衷的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
价值论、边际生产力论等溶合在一起,建立了一
个“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
其特点是:用主观心理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用
社会达尔文进化论和“连续原理”分析社会经济
现象;在方法论上吸收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分析
方法和力学上的均衡概念。关于价值、价格的决
定问题,古典经济学家一般是从供给即生产费用
方面进行解释的,而边际效用学派则侧重从需求
即效用方面来加以解释。马歇尔将两者综合,认
为商品的价值、价格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
在西方经济学界称剑桥学派为“新古典学派”,
主要就是指在这一点上新于古典学派。在政策主
张上主张自由放任。

凯恩斯革命
Keynes John Maynard,1883-1946,现代最有影响
的英国经济学家。多次担任英国政府要职,曾任英国
财政部高级官员,主要著作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提出了
有效需求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
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即容易流动
的资产为人们所偏好因而喜欢以现金形式保存一部分
资产,而这会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认为如果投
资支出或政府支出有一定增加,必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据此,凯恩斯
强调实行国家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府刺激消费、投资和提高
“资本边际效率,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政策,加之福利政策等,以调节国内
阶级利益矛盾、熨平周期性经济波动,促进资本主义持续稳定发展。
由凯恩斯开始,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更多
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
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
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萨谬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第
三次综合)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缪尔森,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
的代表学者。其于1948年编写了作为里程碑《经济学》
教科书,为世界上最畅销的经济学教课书,共有40多种
文字的译本。目前出版的是第17版。
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所提出的“新古典综合”,在坚持新
古典学派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做到了与凯恩斯经济学的
较好结合。其《经济学》涵括了(评述或反映了)当代
经济学的最前沿领域,因而成为当代西方的主流经济学。

萨缪尔森:“星期一、三、五我可以是萨伊定律的侍从,
而星期二、四、六、我却可以是一名凯恩斯分子。”


萨缪尔森于1915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
(Gary)城。20岁时,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
士(B.A.)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
(M.A.)学位;5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
此外,萨缪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
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
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John Bates Clak)
奖章授予了当时未满40岁的萨缪尔森,并预言萨
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将有无可限量的前途。果然,
萨缪尔森不负所望,23年后便获得了诺贝尔经济
学奖。从1940年起,萨缪尔森还曾担任美国计量
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国际经济学
会会长和终身荣誉会长,以及在一系列政府机构
和公司任经济顾问和研究员。
萨缪尔森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
的基础》(1947)、《经济学》(1948)、《线性
规划与经济分析》(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多
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被选编
入《保罗.A.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第一、二、三、
四、五集。
萨缪尔森
新剑桥学派:坚持和发展J.M.凯恩斯的理论
观点,批判传统的新古典派经济理论,力图
建立与之相对立的新理论体系,也被称为英
国后凯恩斯经济学。
罗宾逊夫人出生于英国一个具有独立思想传
统的家庭,本姓莫里斯,祖父是一个基督教
社会主义者,父亲是皇家陆军少将,后任伦
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院长。
罗宾逊夫人于1921年10月入剑桥大学学习经
济学,1925年毕业。次年与剑桥的经济学家
A.罗宾逊(1897~ )结婚。
自1931年起在剑桥大学经济系先后任助理讲
师、讲师、副教授,1965年被选为教授。
1971年退休转为名誉教授后,仍然活跃于西
方经济理论界,直至病逝。



罗宾逊夫人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自50年代起,她曾多次访问中国,
发表不少论著称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
罗宾逊夫人的论著很多,内容涉及经济理论的各个方面,从不完全竞争理
论到就业理论,从国际贸易理论到资本理论、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
以至对马克思经济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
《就业理论引论》(1937),
《就业理论文集》(1937),
《论马克思经济学》(1942),
《资本积累》(1956),
《经济增长理论文集》(1962),
《经济哲学》(1962),
《经济学──为难之处》(1966),
《自由与必然:社会研究导论》(1970),
《经济异端:经济理论中若干过时问题》(1971),
《现代经济学导论》(1973年与剑桥青年经济学家J.L.伊特韦尔合著)等。
此外,50年代起先后出版了五卷《经济论文集》(1951~1979),收有她
在各时期写的论文,其中不少对当时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晚
年还自选两本文集:《现代经济学文稿》(1978)和《现代经济学文稿续
集》(1980),作为对自己思想发展的总结。
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
70年代的滞胀
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
再加上停滞的产出水平和不断上升
的失业水平,为弗里德曼和卢卡斯
所宣扬的反凯恩斯思想提供了丰富
的土壤。

Milton Friedman
“正如30年代大萧条为凯恩斯革命
提供了有利的环境,70年代的大滞
胀引导经济学家和公众迎接反凯恩
斯革命的到来。”(托宾)
Robert E. Lucas
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研究上出现
了一种试图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
学相结合的探索力量即理性预期学派,
其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大学教授卢卡斯
(Robert Lucas), 理性预期学派使宏
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向古典主义复归,
因此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 1.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
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与
方法形成的理论。
 (1)基础是凯恩斯主义:一是坚持非市场出
清假设;二是坚持货币非中性理论;三是坚
持短期均衡分析方法。是凯恩主义的继承。
(2)新:吸取了一些非凯恩斯的东西,如粘
性工资与粘性价格理论、预期理论等。
 2.粘性工资与粘性价格:随总需求的增加,工
资和价格不是原地不动,而是缓慢在变动调
整。工资和价格调整的缓慢、滞后和小幅度
正是粘性的表现。
 凯恩斯理论认为:工资与价格具有刚性,不
能下跌。
 理性预期理论(新古典理论)认为,工资与
价格具有完全弹性,预期价格上涨会立即引
起工资与价格同幅度上升。
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理性预期是一个有用的
假设,但是,由于工资与价格有刚性,妨碍
工资和价格完全同预期价格水平变动,价格
与工资不具有完全弹性,而是粘性的。
 总之,新凯恩斯主义承认理性预期,承认预
期有作用;但不承认工资与价格有完全弹性,
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
经济学的地位、作用
 经济学:最古老的科学、最新颖的艺术,社会科学之王
 美国的唐斯博士列举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16部巨
著中,其中有3部经济学著作:
 1.《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问题的研
究》),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他通常被认为是经
济学的创始人。回忆1776年还发生了什么大事?美国
《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二者在同一年并非巧合,
西方经济学是为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服务的,是随着
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而诞生的。我国当时是清朝兴旺
时期,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过中国,他当时认为,
中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
不可能再往高处走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预计是
非常准确的 。



2.《人口论》,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只有短短的5万多字,
在这部书中,马尔萨斯认为地球人口的增长是几何增长,即
以指数方式增长,而生产和生活资料则是代数增长,若干年
后,地球将人满为患,此书一发表,立即引起恐慌,引起了
人们对此书的痛斥,但一旦出现人口危机,人们又大加赞赏。
中国也有个“马尔萨斯”叫马寅初,文革时任北大校长,他
回浙江老家考察后,怀着焦虑的心情提出了他的《新人口
论》,希望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否则,中国的人
口问题将遗患子孙。当时中国向苏联学习,鼓励生育。人多
力量大,人定胜天等一些唯心主义思想的指导,使中国失去
了控制人口数量的最佳时期。当时康生说马寅初是中国的马
尔萨斯,就被打倒了。
3.《资本论》,大家都很熟悉,不再多讲。以前我们把马克
思政治经济学奉若神明,实际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也不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是一种普通的经济理论,也有它
的时代局限性。所以不管是什么理论或是什么人,都不能神
话,否则就有愚民的嫌疑了。







关于经济学案例
1. 以次充好
CCTV四台曾报道:湖南一农民以8000元购买优质品种A仔猪,
目的是繁殖仔猪销售。但农场以劣等的B仔猪冒充,价格相
差4倍。后来该农民繁殖的仔猪无人购买,发现农场以次充好,
交涉未果,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告到法院要求赔偿5万
元。农场认为当初交易额8000元,赔偿5万元是天方夜谭。若
你是法官,如何判决?
这里有3种思维方式 :
(1)民间思维:应赔8000元。
(2)法官思维:应赔偿所有直接损失,包括购买成本8000元,
饲料、雇工工资、饲养场土地房舍等直接费用。(要起惩戒作
用和从制度上消灭假冒伪劣,贯彻“杀人抵命”的对等原则,
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还需有更大的赔偿)
(3)经济学思维:赔偿大于5万元。因为除了直接费用外,
还有一些间接损失,如8000元若不买仔猪,存到银行可得一
定的利息,而利息无疑也遭到损失。这个利息在经济学中被
称为机会成本,若不懂机会成本的概念,不会有这种经济学
的思维。






2. 福特关于金牛车型的经济决策
1985年后期,福特公司推出了金牛车型,当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到1987年,已使公司的利润翻了近一倍。它的成功不仅涉及工程
学,也涉及到经济学的许多方面。
首先,福特公司必须考虑,公众会对这种新型设计做出什么反应,
市场需求有多大,以多快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必须了解消费
者的偏好和需求。我们将在后面两章里学习。
其次,福特公司必须考虑这种汽车的成本,他的生产成本有多高?
随着每年产量的变化,成本又将怎样变化?工会的工资谈判对成
本又有什么影响?公司每年应生产多少才能使利润最大化?等等
在第4、5章我们会学习生产和成本、利润最大化。
第三,福特公司必须为汽车设计一种定价策略,并考虑竞争对手
的反映。在不完全竞争市场里我们会学到。
除以上列举以外,福特公司的经营决策还牵涉到很多经济学的知
识,没有这些知识,一个大公司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




 第五节 学习经济学的理由
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有许多
经济问题会使引起你的好奇心。为什么市中心的房价高?航空
公司往返机票低?为什么明星得到的报酬高?为什么有时通货
膨胀,有时通货紧缩?为什么现在工人下岗失业的多?……这
些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课程可以帮助你回答的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学将使你精明地参与经济,在你日常生活
中你要做出许多经济抉择,是升学还是就业?多少收入用于支
出?多少用于储蓄?多少用于投资?你是一个公司老板你要决
定对你的产品收取多高的价格,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
但它将给你一些有助于你努力致富的手段。
第三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加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什么我们要
实行再就业政策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北京中南海决策者们的事,
也是我们老百姓牵挂的事。因此,经济学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
许多方面。无论以后你阅读报纸;管理企业、政府机关或者你
就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你都会为你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





五十多年来,作为一个职业经济学家,我一直对一种明显自
相矛盾的状况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一方面,相对价格理论的
基本原理极其简单,甚至明晰到令人苦恼的程度;另一方面,
在那些没有专门受过经济理论方面的系统教育的人当中,很
少有人会觉得这些原理是显而易见的、非常自然的,至于能
够把它们正确应用于具体问题的人就更少了。
作为一种经历,在经济理论方面接受了训练,可以使人获得
一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对于那些没
有这种经历的人来说,仅仅是偶然才会无师自通的。
经济理论的构造像数学的构造一样具有美学的感染力。它是
一种和谐完满而又深奥复杂的整体,向人们提出了许多智力
上的难题。
凡是要用不充足的手段去达到各种各样目标的时候,就存在
着经济问题。如果手段是充足的,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有
的只是天堂。
米尔顿 弗利德曼《价格理论》
一个进步的社会中是不允许有经济文盲普遍存在的。高希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