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广义MIS的体系结构和系统划分与集成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四章 广义MIS的体系结构和系统划分与集成

管理信息系统
(MIS)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工程系
2006.02.18
结构化方法篇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一般工程项目的特
征,同时又比一般工程项目复杂得多,它涉及
的知识面广、部门多。既涉及技术,又涉及管
理业务、组织机构和管理行为。面对这个复杂
的系统工程,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公认的完全
有效的开发方法。常用的开发方法有结构化生
命周期法、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法等,这些方法
在MIS开发的不同方面和不同的阶段各有所长又
各有所短。
本篇把软件工程中重在处理流程的结构化方法
与数据库设计中重在数据组织的实体联系(ER)设计方
法集成融合,依据MIS的生命周期展开讨论,渗入或
结合一些新的开发思想和实用的开发方法,力图展示
更符合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更适应人们认识世界的
思维规律,更实用、更有效率的信息系统开发的结构
化生命周期法。从中可以悟出,正是结构化方法对动
(行为操作)静(属性结构)密合和阶段间无缝衔接
等的追求催生出面向对象方法。
本篇包括第七、八、九、十、十一共五章。前
四章详细讲述了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系统分析、系统
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运行的全过程。最后一章讲述
了原型开发方法,并以VFP开发一个进、销、存系统
作为原型法的开发实例。
第七章
结构化系统分析
(SSA)
系统的调查与分析,简称系统分析,是管理信息系
统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
法(Structured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简称
SSA&D)是在Dijkstra等人提出的结构化程序设计(SP)
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吸取了以前在系统开发中的经
验教训,提出了结构化的开发方法,对信息系统的发展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基本思想是:自顶向下、逐步
求精的策略,目标明确、成果规范的阶段,层次清楚、
体系严谨的结构,形象直观、清晰易懂的表达。
结构化系统分析就是按部就班,按规矩办事,
减少随意性,使分析工作规范化。它又可划分为立
题调查与可行性研究,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目
标分析等三个小阶段。
其目的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资源条件,以现状为
基础,确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即从抽象的信息管
理角度出发,为使用户满意,系统应对哪些信息做
怎样一些存储、变换与传递,具备哪些功能,从而
明确系统应该做些什么。因此,系统分析阶段常常
被称为是系统的逻辑设计阶段。结构化要建立的标
准化文档资料是系统分析说明书即系统任务书,其
核心是组成系统逻辑模型的新系统业务流程图(TFD)、
数据流图(DFD)及其字典(DD)、实体联系图(ERD)和
功能层次图(FHD)。
7.1 立题调查与可行性研究
7.1.1 立题调查
目的:
为可行性研究而进行的概要的调查研究。
要搞清楚5个W,即What、Why、Who、Where、When,
也就是要搞清楚要做什么、为什么做、由谁来做、
在什么地方做和什么时候做
还要明确其资源和条件。
一、明确用户需求
1.用户需求书(项目申请书)的来源
企业的领导。这类需求着眼于全局,但往往不具体。
企业中有关部门人员。这类需求着眼于本部门业务
管理,具体实际但往往缺乏全局观念。
信息部门的系统管理人员。这类需求较多涉及系统
技术与系统本身。
与企业有关的外部机构(用户的主管部门等相关机
构)。这类需求主要提出其机构对所需信息的要求而
很少考虑系统所在部门内部情况。
2. 用户需求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系统现状概述。
新系统应解决的问题与要实现的目标
可提供的设备、人力与资金。
对开发进度的要求。
3. 明确用户需求
明确现状与环境。
明确问题:有哪些问题,严重程度,重要程度,解
决办法。
明确要达到的目标。
明确可供使用条件,包括资金、人员、设备与时间
等。
4.用户需求书的审批
交用户单位主管领导审查批准。
注意:不仅要明确用户需求,而且要识别用户需求
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与用户充分协商,取得一致意
见,修改用户需求书中不太合理的部分(如果有的
话)。总之,问题识别越准确越清楚,分析越透彻,
可行性论证就会越科学越合理。
二、初步调查
1.初步调查目的:初步收集信息,进一步细化用户
需求,了解组织机构、人员、设备、业务流程与处理
等方面的情况,为可行性研究作准备。
2. 初步调查的主要内容
(1)调查用户需求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如用户需求相
关的的管理体制、管理基础与管理功能,发展战略与
未来的发展规划;现行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技术条
件与水平;新系统的实现目标与要求。
(2)了解相关的组织机构及绘制用户需求相关的组织
机构图简图。
(3)了解用户需求相关的主要业务流程并给出其业务
流程图简图。
(4)了解用户需求相关的业务活动与外部环境的联
系并绘制系统环境图简图。
(5)了解用户需求相关的信息流动情况并绘制系统
的数据流图简图。
(6)把用户需求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并在可能的
情况下量化。
所用到的图表的格式与画法在现状调查中将作
具体讨论,这里不讲。要强调的是,初步调查是概
要的,主要是画简图,不必过细。
3. 调查的方式方法
(1)收集查阅有关资料。这在立题调查中是最基本的。
(2)发调查答卷收集意见,召开调查会。
(3)实地观察。
4.调查成果:调查记录及相关资料汇总,初步的调查
分析报告,有关的问题评估及建议。
7.1.2 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
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有必要去解决,是否能够解
决,是否值得去解决。
可行性是必要性、可能性和有益性的有机结合,而
非单指可能性。
可行性研究实质上是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
一次大大压缩简化了的为明确建立新系统的必要性、
可能性和有益性的而进行的分析与设计过程。
MIS的开发是一项耗资多、周期长、风险大的工程项
目,在系统开发之初进行可行性研究,对于确保资
源的合理使用,避免浪费和一些不必要的失败都是
十分重要的。
一、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在技术层面上的可行性:
从备选方案看MIS开发在技术上的必要性:如果
不采用备选方案开发该MIS就会给企业的信息技
术发展、综合技术水平和技术进步带来哪些负面
影响,从而有碍于企业的发展。
从备选方案看MIS开发在技术上的可能性:现有
的,或者通过投入可提供的资金等资源在所要求
的期限内可达到的,人员及其技术水平、硬软件
设备、技术能力和技术管理水平,能否适应该
MIS开发和运行管理的要求。
从备选方案看MIS开发在技术上的有益性:采用
备选方案开发该MIS对企业的信息技术发展、综
合技术水平提高和技术创新有哪些促进。
在经济层面上的可行性:
从备选方案看MIS开发在经济上的必要性:不采用
备选方案开发该MIS就可能使企业的经营运作中的
哪些问题难以解决,从哪些方面限制企业的经济效
益的提高等等。
从备选方案看MIS开发在经济上的可能性:企业可
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能否满足MIS
开发与运行管理的需要。
从备选方案看MIS开发在经济上的有益性:分析研
究系统开发后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最典
型的例子就是对备选系统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核
心是备选方案需要支出多少费用,又能产生多少效
益。收益的估算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定量的也
有定性的,有眼前的也有长远的,必须实事求是地
给予评价。
在社会层面上的可行性:
从社会层面看MIS开发的必要性:如果不采用备选
方案开发该MIS,在企业的管理上就会有哪些问题
不能解决,企业文化的形成与进步就会有哪些障碍,
企业就会在哪些方面不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等等。
从社会层面看MIS开发的可能性:现有的或经过短
期努力能达到的管理基础、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是
否满足新系统开发与运行的需求;领导是否支持
(领导支持是开发成功的关键);相关人员是否能
够很快适应由于新的信息系统的实施将会给企业各
方面带来很多新的变化;属于社会环境的因素,如
管理体制的稳定性,经济发展的宏观控制形势,地
区和行业的特殊政策影响等,是否会成为系统开发
与运行的阻力;环境相关的单位或部门能否适应新
系统的运作模式等等。
从社会层面看MIS开发的有益性:也就是广义的社会效益。
如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将使哪些现代管理方法与技术能
有效应用,使管理决策水平有哪些提高;将使人的观念有
何更新;给企业对外交流带来哪些有利条件;对企业所在
社区带来哪些好的影响等等。
技术、经济、社会这三个层面的必要性、可能性、有益性组成
了表7.1的九宫格,可据此综合评价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及其满
意程度。
表7.1 可行性研究的九宫格
必要性
技术
经济
社会
可能性
有益性
二、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1.分析用户需求,并确定系统目标
2.提出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及其主要的性能指标
列举各种能够满足要求的备选方案。
对备选方案进行初步评价和筛选。
对初步筛选出的方案的性能指标列表比较。
3.评价论证,得出可行性研究结论
从技术、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的必要性、可能性、
有益性,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综合评价与对比后,如
果最终从几个备选方案中选定用户和开发者一致满意的
系统方案,则项目是具有可行性的;否则,项目是不可
行的,应该暂停开发或者修改目标或条件再作可行性研
究。
4.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资料
5.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
三、可行性研究成果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目标说明
现状分析
备选方案及其可行性评价论证与优选
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建议
结论:可按选定方案立即进行,或要等条件成熟
后再进行,或不可行必须停止。
初步的项目开发计划:对满意可行的系统方案,提
出概要的、初步的项目开发计划。
工作指导与建议书:
对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与建议
对目标分析和新系统逻辑模型构建的指导意见与
建议
对所推荐的开发方案进行有关细节的补充,并指
出在具体开发该方案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口头汇报提纲:口头汇报也是另一种重要的交流方
式,是使主管部门重视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有效途径。
其提纲包括:
可行性研究工作经过
方案选择的各种考虑
实施开发任务的具体建议
7.2 现状调查与评价
新开发的系统是在现行系统(无论是基于人工的
还是基于计算机的)基础上经过改建或重建而得到的。
因此,在新系统的目标分析与设计工作之前,必须在已
有立题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对现行系统作全面、详细的调
查研究。
7.2.1 调查方法
主要的调查方式与方法有如下一些:查阅现有资料、
书面调查(发调查表)、访问面谈、开座谈会、抽样统
计分析、现场跟踪观察。这些都是常用的调查方法,这
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7.2.2 调查内容
现状调查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企业组织机构的现状调查
1.企业目标
目标是企业或部门在某一阶段要实现的主要指标
长期目标规定企业或部门在未来5~10年中将发展
并达到的规模与程度。
短期目标,也称阶段目标,一般是指本年度或本
季度要实现的目标。
企业的总目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可以逐层分解
成分目标,分目标再分解成小目标,小目标还可以
细分成小小目标,直到落实到具体的部门直至岗位。
常用目标树来分层描述企业的目标体系,如图7.1所
示。
总目标
目标1
目标2
…
…
…
…
子
子
目
… 目
标
标
1m
11
子
子
目 … 目
标
标
2k
21
…
…
… …
… … …
…
…
…
图7.1 目标树
目标n
子
子
目 … 目
标
标
nj
n1
… … …
2.企业的方针政策
为了实现目标而确定的工作方针、政策、策略与具
体措施。在目标管理(MBO)中,确定了企业的总目标
与总体经营方针政策后,将总目标层层分解,确定各级
部门直到具体岗位的目标。对每层目标都要制定实现的
方针、政策、措施。目标管理是主动的管理方式。它要
求参与者积极追求,大家同步,以自我追求,自我控制
去替代被动的任务管理。
3.企业的机构与职能
企业中机构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通常用企业机构图
来描述,如图7.2所示。图中附属的文字说明注明了各
部门的职能。除了画出企业结构的行政隶属关系,还应
画出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资料传递关系。对于规模较
大的企业,可以采用分层展开的方法,用多张图来展示
企业的机构。
行政关系
物流
资金流
资料传递
图7.2 某企业的组织机构图
4.企业的规模。
组织的机构及人员、固定资产、经费预算、物流量、
资金流动量等等,均可以用相应的统计表来描述。统计
表的格式按调查的需求而定,没有统一的格式。
5.企业的环境。
与外部的交往,主要是信息的交流,必要时也关注
人员、物流、资金的交流,但它们往往可以用信息的交
流来反映。可用系统环境图来表示,例如会计核算与环
境之间的关系可用图7.3来表示。
6. 企业的现有资源。
企业的现有资源: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企业现有信
息系统的功能、容量、外设配置,目前使用情况及存在
的问题等等,可用“现有资源表”列出。
财务部门
政府机关
银行
税务部门
供应者
审计部门
交易者
会 计
核 算
主管部门
企业领导
消费者
竞争者
内部单位
职 工
图7.3 会计核算系统环境图
社会团体
二、工作现状调查
1. 现场工作流程的调查。
调查系统相关各部门、各单位现场工作的情况,通
常使用现场工作流程图为工具,以工作现场为背景,在
工作场所的平面图上,描绘出业务工作的空间位置和时
间顺序,给出各个工作岗位及其相互的信息交流与伴随
的物流与资金流。下面给出了会计的“报帐”现场工作
流程图,如图7.4所示。
现金
现金收付帐
帐
簿
审核员
②
错误
③
帐务员
出纳员
①
错误
职工
职工
工作流程
资金流
信息流
①职员填写报销单,帐务员审核,错误的退还职工重写,正确的编记帐凭证,记帐凭证交审
核员
②审核员审签,合格的登帐;把记帐凭证与报销单转给出纳员;错误的退给帐务员
③出纳员支付或收入现金,做现金收付帐
图7.4 报帐业务的现场工作流程图
2.业务流程的调查。
业务流程,又称作业流程,即作业的完成程序。不
同行业可能有不同的描述方法。现介绍用科目汇总做总
帐的会计业务流程图,如图7.5所示。
银行对帐单
存款收付凭证
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
汇总表
②
①
现金收付凭证
现金日记帐
转帐凭证
④
②登日记帐
⑥做总帐
余额调节表
存款日记帐
③
①制记帐凭证
⑤银行对帐
⑤
⑦
⑥
科目汇总表
分类明细帐
③科目汇总
⑦帐目核对
分类总帐
⑧
⑦
④登明细帐
⑧编制报表
图7.5 用科目汇总做总帐记帐的帐务处理业务流程图
会
计
报
表
业务流程图(Transaction Flow Diagram,TFD或
Business Process Diagram ,BPD)反映了现实的业务
活动。现实业务活动中的一些弊病很难凭空指出,而
利用业务流程图可以细致地分析其业务流程的合理性、
存在的问题及从何处入手进行修改。
业务流程可能在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中,也可能是跨
部门跨单位的。
现状业务流程图可以自底向上归并,即把下层图作为
上层图的一步作业来画更粗的业务流程图。
为了便于交流与适应计算机网络环境,在系统开发中
要采用统一的图形符号及含义(按国标GB1526-89的
规定,流程图所用的符号及含义可以查阅有关标准手
册)来画业务流程图。这种统一符号的业务流程图通
常也称为系统流程图。
图7.6给出了上述“帐务处理”子系统的系统流程图
(统一符号的业务流程图,见word文档)。画业务
流程图要注意:
每项子业务由外部对象输入数据资料激活或从文
档读出数据资料开始,最后把处理得到的数据资料
输出给外部对象或写入文档。通常从上到下画在一
列。
负责处理业务的内部机构与人员一般不要作为外
部对象画出来,除非他们又是业务的外部数据源或
最终输出数据资料的用户。
每个处理过程包括审核校验都有使用的数据资料
作为输入和产生的数据资料作为输出。同一文档或
数据资料被修改后在不同地方出现,要加定语区别,
象不同名的一样分别画出。
3.工作计划与工作量、工作指标与控制机制的调查
在上述的业务流程图中
①根据工作计划,调查每一处理步骤的工作量负荷情
况
②调查每一步骤的工作评价的指标和检查控制措施。
这些都应包括在系统流程图对处理步骤的文字说明中。
系统流程图可以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即对图中的处理
步骤必要时可以画出系统流程子图。也就是说,对
于较复杂的处理步骤,可用更细的系统流程图或文
字说明具体的步骤、方法与规程。 当然也可以先画
子业务,然后把子业务作为一个处理步骤,自底向
上归并。
三、数据与数据流程现状调查
数据流程分析是对信息的流动、变换、存贮等的
分析。其目的是明确系统功能,发现和解决数据流动
中的问题:数据流程不畅,前后数据不匹配,数据处
理过程不合理等等,最终清楚表达信息系统现在“做
了写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的是属于现行管理混
乱,数据处理流程本身有问题,有的也可能是我们调
查了解数据流程有误或作图有误。调查的目的就是要
尽量地暴露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加以解决的方法。
1.数据流程图及其绘制
现有的数据流程分析一般是通过分层的数据流程图
(Data Flow Diagram,DFD)来实现的。其具体的做法是:
按业务流程图理出其业务处理流程的顺序,通过过程数据分析,以U/C矩阵为工具,将相应调查过程中所掌
握的数据处理过程绘制成一套完整的数据流程图。
(1)两种表示数据流程图的基本方法
比较常见的数据流程图有两种,一种是标准图,以
方框、连线及其变形为基本图例符号来表示数据流动过
程,见图7.7;一种是常用图,以圆圈及连接弧线作为
其基本符号来表示数据流动过程,见图7.8 .
① 方框图图形符号
产品记录
外部实体 数据存储
客户
数据流
加工
图7.7a 方框图图形符号
订货处理
客户记录
库存记录
图7.7b 方框数据流程举例
② 泡泡图图形表示
处理
外部实体
数据存储
图7.8a 泡泡图图形符号
数据流
库存数据
领料人
领料单
无效或
无货领
料单
1
审
核
有货
领料
单
2
发
料
3
修改
库存
料单夹
4
汇总
统计
出库
报表 有关部门
料单汇总表
会
计
图7.8b 领料业务处理泡泡图
(2) 现状数据流程图的绘制
现状数据流程图是现行信息流程的如实描述,主
要从业务流程图,参考系统环境图和现场工作流程图
来绘制。原则上是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编号清晰,命
名确切。
现状数据流程图是现行信息流程的如实描述,主
要从业务流程图,参考系统环境图和现场工作流程图
来绘制。原则上是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编号清晰,命
名确切。
依据图7.6“帐务处理”业务流程图来绘制“帐务处
理”的数据流图。在顶层图(Top Diagram),或称系
统概况图(上下文图)中,把整个业务作为一个总加
工“帐务处理”,根据系统环境图与系统流程图,可
以画出帐务处理系统概况数据流程图,如图7.9(见
WORD文档)。
依据“帐务处理”的现状标准业务流程图(系统流程
图),通过过程-数据(P-D)分析,用U/C矩阵(后面目标
分析中和加工分解方法中具体讨论),把它划分成几个
大加工:1、记帐凭证生成;2、登日记帐;3、登明细
帐;4、做总帐;5、银行对帐;6、财务报表生成等。
可得到图0(见WORD文档中图7.10)。
然后对图0中各个加工参照U/C矩阵作进一步的分解,
每分解一个加工时,要从图0中分离出该加工,并对其
进出数据流作必要的细分,得到局部放大图,再分解。
例如加工1局部放大图如WORD文档中图7.11。
依据系统流程图,参照U/C矩阵,分解加工1得图1
(见WORD文档中图7.12)。再如,对加工6的分解如图6
(见WORD文档中图7.13与7.14 )。同理可得到加工2登
日记帐与加工4做总帐的分解,读者可以自己练习一下。
而加工3登明细帐与加工5银行对帐不用细分。
2.数据字典及其编制
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是对数据流图中相
关对象的说明。它能弥补数据流图对各元素的具体内容
不能详细说明的不足。数据字典是指系统元数据(Meta
Data)的全部档案,它是在数据流图基础上,进一步定
义和描述信息流程的工具。它包括对一切动态数据(数
据流)和静态数据(存贮数据)的数据结构和相互关系
等的说明,还包括了“加工说明”条目。建立数据字典
可用人工填卡片或表格方式来做(手工数据字典),也
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生成(自动化数据字典)。
DFD的数据字典,将在新系统逻辑模型构思中具体
讨论,这里就不重复了。
7.2.3 对现状的分析评价
一、 组织目标分析与评价
其目的是在组织现行目标的基础上使用户需求所
确定的目标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具体做法为:
1. 企业目标系统化:结合管理体制与环境约束,使用
目标管理(MBO)的理论与方法,使组织目标进一步完
善与系统化,得到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在现实环
境约束条件下切实可行的组织目标。
2. 企业目标必须明、具体,既有挑战性,又切实可行。
二、现行管理体制分析与评价
分析评价管理体制就是要找出现行系统和现行管
理方法与系统目标不相适应之处,提出改进的意见与
措施。
三、现行业务流程的分析与评价
现行业务流程的分析与评价主要依据是系统流程
图。它主要评价:①系统的业务流程是否合理,哪些
地方与系统目标不相适应?②每步的工作方法与规程
是否合理,哪些与系统目标的实现不相符合?
四、现行的数据流程分析与评价
现行的数据流程分析与评价主要依据是现行数据
流程图和数据字典。首先,必须要弄清如下的情况:
1.输入信息:输入数据的名称,结构来源,收集方法,
流量,使用目的等。
2.信息处理(加工):加工的名称,方法,步骤,时
间,流量,场所与人员等。
3.信息存贮:数据存贮文件的名称,结构,及其用途,
企业方式及数据共享的方式等。
4.输出信息:包括各种典型业务和典型功能所产生的
各种输出报表与文档,及其输出目的和使用范围,使用
人员,发送方法,发送数量,发送时间等。
5.信息代码:代码系统名称,编码单位,编码方法,
编码量,始码,终码,未使用码,编码依据等
然后分析现有信息流程在哪些方面,哪些地方,哪
些项目还不能满足系统目标的信息需求,提出改正意见
与方法。
7.2.4 现状调查报告
把上述各方面现状调查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后,最
终形成书面调查报告,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就基本完成
了,可以转入目标系统分析阶段了。
7.3 目标分析
—确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目标系统分析必须以分析用户需要的变化与信息
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的影响和作用
为中心,结合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管理创新思想,确定新系统
合理的业务处理流程、合理的数据流程和数据存储组
织、合理的系统功能层次,最终形成一个优化的新系
统的逻辑模型。
7.3.1 业务流程再造与新系统的业务流程图
一、业务流程再造(BPR)概念
BPR的基本思路是:对企业的作业流程和企业结构
的合理性作根本性再思考(Rethink)与再设计
(Redesign),对被人为地分割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
的流程重新组合,消除浪费,消除重复性及繁重密集
的文件任务,力求在成本、质量、服务、效率、速度
等绩效方面取得显著的实质性进展与突破。
二、业务流程再造的方法
1.全新设计法(Clean Sheet Approach):从根本上
抛弃旧流程,零起点设计新流程。该方法完全彻底抛
弃原有系统,原有业务流程,按新系统,新流程设计。
2.系统化改造法(Systematic Redesign)
辨析理解现有流程,改造现有流程而创造出新流程。
该方法可以在企业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基础上使信息系统
平滑地升级,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过去在信息系统工程
上的投资,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在管理信息系统再造的
开发和运营成本,比较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三、案例(帐务处理的业务流程再造)
使用方法2对企业原来的帐务处理业务流程进行再造。
首先,分析人工帐务处理:人工帐务处理为什么要
建立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包括特种日记帐,主
要原因有两个
财务人员分别从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读取
数据(发生额、余额)方便;
为了方便检查出记帐错误而采用平行记帐,以便
帐帐核对。
计算机帐务处理虽然要完成人工帐务处理业务过程,
但其处理流程与人工帐务处理却有所不同。
计算机按科目码顺序排列存贮了各科目的
发生额和余额,查找任何级别、任何类型科
目的发生额和余额,又快又准确,无需分成
明细分类帐和总分类帐,只要有一个保存各
科目发生额和余额的科目余额表即可。
计算机只要输入准确,程序无误,就不会
出现人工操作中常出现的计算错误或笔误,
无需平行记帐这一环节来做帐帐核对。
所以,可以把帐务处理的业务流程改造成如下
的业务流程(见WORD文档中图7.15,这里输出
帐簿是满足传统会计的习惯要求和手工审计的
需要)。
银 行 对
帐单
原始凭
证
原证汇
总
①
记帐凭
证
②
记 帐
凭 证
文件
③
科
目
余
额
表
④
余 额 调
节表
⑥
⑤
报
表
帐
簿
①记帐凭证生成 ②记帐凭证输入校验③科目逐
级汇总④银行对帐 ⑤帐簿输出⑥会计报表生成
图7.15 初改后的帐务处理业务流程图
进一步考虑如下几点
在人工记帐状态下,各业务部门人工汇总原始凭证
及原始凭证汇总表;在计算机环境下,由于业务费
用(例如,工资费用,材料费用)的汇总、分配与转
帐均可以按一定方法、步骤确定地进行,所以一般
不再对原始凭证汇总,而是直接生成机内的转帐凭
证(如工资费用转帐凭证,材料费用转帐凭证等),
然后直接传送到记帐凭证文件中,只有不便由机器
转帐的,才送原证汇总表。
人工记帐时,会计科目表已在人的头脑中默认,故
科目汇总等项工作中没有突出会计科目表;在计算机
帐务系统处理中,必须有一个机内的会计科目表文
件来处理这些工作(表示会计科目)。
货币资金核算在会计核算系统中常作为一个独立的
子系统,银行对帐应归入其中。
综上所述,帐务处理的业务流程(用传统的业务流程
图表示)见图7.16。

①
会 计 科
目表
原始凭
证
原证汇
总
②
会计科
目表文
件
记帐凭
证
机内记帐
凭证
③
④
⑤
记 帐
凭 证
文件
科目
余额
表
⑥
⑦
报
表
帐簿
①会计科目表输入校验 ②记帐凭证生成 ③记帐凭证输入校验
④机内记帐凭证接受校验 ⑤科目逐级汇总
⑥会计报表生成
⑦帐簿输出
图7.16 再造后的帐务处理业务流程图
其系统流程图(标准业务流程图)见WORD
文档中图7.16b,请注意如何确保输入准确。
从这里可以看到,业务流程在计算机信息
系统中会有多大的变化。原来在人工环境下必
须有的环节可能不需要了,而被隐含默认的环
节又必须明显地表示出来。如果依据现状,参
照上述要作的改变,找出要长期保存的基本数
据项,导出ERD(实体联系图),进而初步考虑
其在计算机系统内的存储组织,考虑它的影响,
进一步做BPR,那效果就更好。具体可参见第十
一章。下面的数据存储分析中将具体讨论ERD的
设计和数据存储组织的初步考虑,这里就不重
复了。
7.3.2新系统的数据流图与数据字典
一、新系统数据流程图的绘制
绘制的基本原则:自顶向下,从外到内,编号清晰,命
名确切。
1.自顶向下,从外到内:自顶向下逐层均匀地对加工
进行分解,每层中都只能考虑本层加工之间的数据流联
系,而不管加工内部,到分析加工时才考虑其内部。分
解加工首先着眼于依据它的输出流与输入流这些外部因
素的关系,不得已时才借助于其内部功能的分解。具体
做法如下:
(1)画系统概况:
把整个系统看成一个总加工,画进、出系统的数
据流及其外部对象,而不考虑系统内部的数据流。一般
按入流、加 工、出流,自左向右排列(I-P-O)。例如:
对帐务处理系统考虑到查帐业务,其顶层图见WORD文档
中图7.17。
(2)逐层分解:P-D分析是把业务流程图中所有过程
作为行、所有数据资料作为列画出U/C矩阵,并按处理
顺序调整行,把有C的列依次前移调整列,使C都在对
角线附近;再用沿对角线的相邻接而不相交的小方框
围住所有的C,这些小方框就是图0中的子加工。本题
的U/C矩阵见WORD文档中图7.17b,据此画出图0见WORD
文档中图7.18;增加了帐务查询,并把帐簿输出作为
无条件查询归入其中。这样逐层分解,直到得到的加
工都是基本加工为止(细分到不必再细分的子任务),
见教材。
2.编号清晰:除了外部对象外,图中的所有元素的编
号必须反映出其相互关系与DFD的层次体系。具体做法
为:
(1)对图及加工编号:
图T,加工0:顶层系统概况图编号为图T(或称顶图/
图Top),只有一个总加工,加工编号为0(Zero);
子图号=父加工的全程号:各子图号就是父加工全程
号;
加工号=P图号.图中局部序号:加工的全程号为其所
在子图号加上小数点后,再加上它在子图中的局部序
号,局部序号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编排,
但以反映内在联系为主。P是加工的类型号;
在子图加工中,加工可以不标全程号,只标“.序
号”;在图外则必须标上带类型号P的全程号。如:
P7.2.7查总帐。
(2)数据流号= F图号-局部序号:数据流从上到下在
第一次出现的图中编号,局部序号一般从上到下,从左
到右,但要反映其内在联系。
(3)数据存贮号= S图号-局部序号:数据存贮在第一
次出现的图中编号,局部序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
编,但要注意反映其内在联系。
(4)数据项号=T数据存贮号-局部序号:数据项在最
先出现的数据存贮中编号,顺序号按存贮结构中出现
的顺序排列。
3.命名确切:完整、具体、相容、准确、简明、习惯
(1)加工:具体动词+具体名词,或者顺序倒装(动
宾结构),上层相对概括,下层比较具体。
(2)数据流:名词词组(具体名词+类型名词),注
意其通用性。流进或流出数据存贮的数据流一般不编
号也不命名。
(3)数据存贮:具体名词+类型名词,为与数据流相
区别,通常可加“存贮”,“文件”,“档”,“库”
等作后缀。
4.构思数据流程图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同于程序流程图:数据流程图只是表示数据的流
动、变换和存贮,它不同于程序流程图。因此,一
般不考虑处理的步骤,激活条件,处理顺序。
稳定状态:一般不考虑初始状态,激活状态,动荡
状态及相应过程,只考虑系统进入稳定状态后的数
据变换、流动与存贮。
正常状态:先考虑系统的正常状态,出错与例外等
异常情况仅用出错小箭头标明,留待稍后出错处理
功能分析中考虑。
IPO:尽可能按入流、加工、出流的顺序从左到右画。
几上几下:原则上自顶向下,但工作中常在画完子
图后回头补充完善父图,这样反复几次才能画好。
5.对加工分解与数据流图绘制的几点说明:
同步进行:加工分解与功能分析、字典编制同步进
行,互为依据。
分解适度:一个父加工一次分解为3-7个子加工为宜,
最少2个,除并行事务外,最多不要多于9个。
分解均衡:同层次分解出的子加工个数不要相差太
多。
界面清晰:兄弟加工间的数据流要尽量少,一般少
于3-7条,最多不超过9条。
布局合理:子加工布局要使数据流尽量自左向右流,
流线之间不交叉。(实在无法避免的交叉,可把同
一存贮或数据流在图中用虚框线重复,以避免流线
交叉)。
二、新系统数据字典的编制
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流程中各类元素的描述的集
合,是描述系统中数据流程图内的全部组成部分的清
单。
在数据流程图组成成分有:数据流,数据存贮,
加工和外部对象,数据字典正是对这些组成部分进行
说明、保存和维护(通常不包括外部对象,必要时也
可以增加进来)。在数据字典中,对数据元素要描述
其结构,对加工要描述其处理逻辑(Process Logic)。
不同的书介绍了不同的表达工具,如决策树、判定树、
问题分析图等,推荐使用问题分析图。
1.问题分析图(Problem Analysis Diagram,简称
PAD)
问题分析图(PAD)自1973年由日本日立公司发明后,
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它用横向二维树形结构的图来表
示程序的控制流和数据的结构,将这种图翻译成程序
代码比较容易。与程序框图相比,PAD具有其优点。
(1)PAD的优点
①能表示处理的逻辑流程又能表示数据的逻辑结构。
②用横向树来展开描述对象,比程序框图紧凑,但比
盒图灵活。
③没有转向线,限制转向的使用,使图形清晰。
④能与具体程序设计语言的语句对应,有利于自动转
化为程序清单。
⑤PAD图的符号支持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方法的使用。
⑥用PAD图表现处理逻辑与数据结构,易读,易懂,易
记,易转换为高级程序语言的源程序代码。
(2)PAD对信息处理的逻辑流程描述(见WORD文档)
1)顺序处理:一步接一步的处理
2)选择(分支)处理:按一定条件选择处理流程
① 单支选择(IF-THEN)
② 双支选择(IF-THEN-ELSE)
③ 多支选择(DO CASE)
(3)循环处理
① “当”循环(DO WHILE C)
② “直到”循环(REPEAT P UNTIL C)
③ 计数循环(FOR…ENDFOR)
(4)并行处理:n项处理可同时进行
(5)子程序定义与调用
① 子程序定义
② 子程序调用
(6)处理的细化
(7)转向处理:一般只用于跳出循环
①顺序结构
②选择结构
③循环结构
④数据结构细化
(3)PAD对数据结构的描述(见WORD文档)
1) 顺序结构
2) 选择结构
3) 循环结构
4) 数据结构细化
2.数据字典内容及其条目卡片格式(见WORD文档)
数据流图表达了数据和处理的关系,数据字典则
是其中各个对象描述的集合。数据字典通常包括数据
项、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加工四个部分。数据字典通
过对数据项和数据结构的定义来描述数据流、数据存
储的逻辑内容和加工的处理逻辑及其间的相互关系。
(1)数据项条目(Data Term):数据项是数据流与
数据存储的组成成分。数据项的种类有基项、导项与
组项三种。基项是在系统条件下不必再分解的数据项,
又称基本项。导项是可由其他数据项推导(计算或变
换)出的数据项,即导出项。组项是由几个数据项组
合而成的数据项,即组合项或复合项。
(2)数据流条目(Data Flow):数据流是数据结构
在系统内传输的路径。对数据流的描述通常包括以下
内容,例如 :
数据流名:记帐凭证(<说明>)
来源
结构
编号:F0—1
去向
现金收款凭证
P1
记帐凭证生成
P1.2
编制记帐凭证
收
付
性
质
现金付款凭证
存款付款凭证
存款收款凭证
转帐凭证
平均流量:
P2
记帐凭证生成
高峰流量:
P2.1
记帐凭证
输入校验
(3)数据存储条目(Data Store):数据存储是数据
结构停留或保存的地方,也是数据流的来源和去向之
一。它可以是手工文档或手工凭单,也可以是计算机
文档。对数据存储的描述通常如下图例。
(4)加工条目(Processing):加工过程的具体处理
逻辑一般用PAD来描述。加工条目卡片的具体格式如下
例:
加工名:登帐
输入(I)
处理逻辑(P)
S0-1现金凭证文件
登日记帐
S0—4现金日记帐
S0—5存款日记帐
S0-2存款凭证文件
登明细帐
S0-3转帐凭证文件
明细帐
平均处理速度:
编号:S0—3
输出(O)
S0—6明细帐
S0—7总帐
高峰处理速度:
3.数据字典的实现
(1)手工方式编写数据字典
手工数据字典实际上是新系统的所有数据流、数据存
储、数据项和处理功能等卡片的集合。其手工编制步
骤为:
① 制条目卡片(与数据流程图的绘制交叉进行);
② 复制(条目有几种顺序排列就复制几份);
③ 编分类字典(分为数据项(T)、数据流(F)、数
据存储(S)、数据处理(P)四类,每类按编号顺
排。);
④ 编字顺字典(按名称字顺:如按拼音区位、部首笔
画、汉字交换码等);
⑤ 编导卡(每类前、每个字母前、每区码前关于其下
条目的简介)。
(2)计算机方式自动编制数据字典
自动编制数据字典有如下两种方式:
① 用户通过联机存取的方式得到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及
其关系,按要求输入条目,自动编制字典,并建立索
引文件。
② 计算机在建立数据库的同时,自动生成了数据字典。
自动化数据字典比手工数据字典更便于检索、修
改和更新,但是,自动化数据字典的建立也要从手工
做起。对于小系统或数据库技术尚未开发的系统而言,
手工数据字典是比较方便和实惠的。
4.数据字典的简化形式——数据字典表
数据字典是系统中各种数据类型的属性清单以及对这
些属性的说明。上述属性的描述通常用一些特别设计
的卡片来记载,相应地称为基本数据项卡片、数据流
卡片、数据存储卡片和加工说明卡片等。每张卡片记
录着一个项或一个结构的属性,而所有卡片汇总为一
张索引清单。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人喜欢使用数据
字典的简化形式——数据字典表的形式来描述,即不
使用详细的条目卡片,分类使用表格描述,每个条目
占表一行。对上述的各类卡片相应的表格给出如下:
(1)基本项表
编号 项名
类型 长度
小数位 值域 从属说明
(2)导项表
编号
导向表
类型
长度
小数位
导出方法
(3)组项表
编号
组项名
结构
从属说明
从属说明
(4)数据流表
编号 数据流名 来源 结构 去向
从属说明
(5)数据存储表
编号 数据存储名
写入
结构
读出
增减
(6)加工处理说明表
编号
加工名
输入
处理逻辑 输出
激活条件
从这些数据字典表可以看出:条目卡片原有的图形
不必画在表中,环境所涉及的处理加工、数据流存储
等都只要写出编号与名称,而不必画图,简单清晰,
一目了然。但条目卡片中原有的PAD对数据结构、逻辑
处理的描述应改为“类代数式”表示:
① 使用“+”号来描述某一数据结构中有关数据元素和
数据结构是一个单一的线性顺序关系或加工中的处理
功能顺序执行。“+”号是表示各构成元素之间的顺序
相连,而不是加法运算。
② 使用“[ ]”表示选择,“[ ](条件)”,表示有
条件选择。
③ 使用“{…} 或{…}(条件)”,表示有条件重复
或循环。
④ 使用“=”表示并列。
例如:人工转帐凭证文件结构的PAD改为类代数式表示
人工转帐凭证文件:
日期+凭证号+摘要+{+借方科目代码+借方科目名
称+借方金额}+借方合计+{贷方科目代码+贷方科目名
称+贷方金额}+贷方合计+附件张数
5.数据字典的作用
(1)有助于数据流程图的分解;
(2)有助于数据流程图的查错与改进;
(3)有利于系统统计分析与评价,是系统分析阶段的
重要工具;
(4)是新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
(5)是数据存储分析的基础
7.3.3数据存储分析与新系统的实体联系图
一、数据存储分析
数据是MIS的基础,数据结构及其存储组织的优劣对MIS
整体性能影响极大。在初版的数据流程图的基础上,必
须对存储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出面向全局、灵活机动的
数据存储组织的概念模型,然后考虑这种数据存储组织
的影响来修改初版的业务流程图,从而得到新系统正版
的业务流程图。
1.
MIS数据的总体考察
为了便于用不同方法来组织不同类型的数据,对数
据要进行分类。
按处理程度来分,数据可分为
原始数据(直接来源于企业各项活动或以企业各
项活动作为依据的未被MIS处理的数据。)
中间数据(由原始数据加工形成的供部门使用或
为进一步加工作准备的数据。)
输出数据(由原始数据、中间数据加工而成,主
要向部门外提供的数据。)
按时间来分,可分为
历史数据
当前数据
未来数据
按使用情况来分,可分为
正在使用数据
备份数据
按可否修改分,可分为
只读数据
读写数据
按使用范围分,可分为
独占数据(只供一个部门使用)
共享数据
其他分类还有
精确数据与近似数据
确定性数据与不确定性数据
明确数据与模糊数据等等。
2.MIS对不同类型数据的分析与处置
① 当前原始数据:通过存储分析,组成概念模型,
并确定输入格式与方法。
② 当前中间数据:分析导出来源、方法及其结构,
构造“虚”模型。
③ 当前输出数据:分析编制来源、方法及输出格式。
④ 备份数据:当前数据的定期备份与增量转储。
⑤ 当年数据:分析使用要求,确定装入与卸出时刻。
⑥ 往年数据:卸出、备份与保管。
数据存储分析中主要考虑当前原始数据存储组
织。
二、数据存储分析的目的
数据存储分析的目的是在数据流程图及其数据字典
的基础上,把系统中要存储的数据组织到没有不必要的
冗余、灵活方便地满足全系统各种需要的、具有整体结
构的(概念)模型中去。
最常用的表示概念性数据模型的方法是实体—联系
方法(Entity-Relationship Approach)。
三、实体联系图 (ER图)
(1)实体(Entity):实体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且可
互相区分的事物。实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事;
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概念。例如,职工、学生、
教师、课程、产品、客户等都是实体。在ERD中用矩形
框代表实体。
(2)联系(Relationship):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彼此
间的关联与结合。联系往往是一个行为动作,但联系
描述的是这个行为动作的状态或/与结果,而非其过程。
例如,教师与课程间存在“教”这种联系,而学生与
课程间则存在“学”这种联系。职工与部门之间的
“属于”联系。在ERD中,用通过联系线(带数字或箭
头的细实线)连接相关实体的菱形框表示联系。
(3)属性(Attribute):实体的属性是实体的基本
特征,通常一个实体要一个以上的属性来刻画。属性
通常是原始基本数据项。例如,“学生”实体有学号、
姓名、性别、生日等属性;“教师”实体有教工号、
姓名、性别、职称等属性;“课程”实体有课程号、
课程名、学时、学分等属性。联系也可有属性,如果
有,则是对其状态或结果的描述,如“学”联系有属
性日期、成绩等。在ERD中,用圆角矩形或椭圆形表示
属性。
因为学生“学”某门课程所取得的成绩,既不是学生
的属性也不是课程的属性。由于“成绩”既依赖于某
名特定的学生又依赖于某门特定的课程,所以它是学
生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学”的属性,是“学”的结果。
在ERD中用椭圆形或圆角矩形表示实体(或联系)的属
性,并用属性线(无向细实线)把实体(或联系)与
其属性连接起来。
4.实例:
职称
性别
姓名
职务
教师
学号
K
工号
性别
姓名
学生
N
教
学
M
N
成绩
课程
课号
课名
学时
学分
联系线上的1,M,N表示联系的类型,见后面的介绍
图7.20 某校教学管理ER图例
系
年级
在概念结构设计中,用E-R图能方便地进行用户
视图的设计,先设计各部门的分E-R图,然后综合各
分E-R图形成总的E-R图,即视图集成。这样得到的ER图是一幅初步的E-R图。在初步E-R图中可能存在冗
余的数据,用规范化理论消除冗余的联系,最后形成
了基本E-R图,即概念结构模型。
1.实体内部的相关
(1)实体的型与值
① 实体的个体与总体
个体:单个的能互相区别的特定实体。例如丁一、田
二、张三、李四、王五是具体的单个学生,是学生个
体;再如,101现金,111短期投资,201短期借款,
211应付工资等是单个的会计科目,是会计科目的个
体。
总体:对同类个体的总称,又称实体类。例如,学生,
会计科目等。
必须指出,个体与总体概念是相对的,例如,自
行车,如果关注的是一辆辆具体的自行车,它是总体;
如果关注的是不同的非机动车的特征,则它是个体,
非机动车才是总体。
② 实体的型、值、与集合
实体型:对实体总体共性的描述,由属性名排列而成。
例如,
学生
学生
学生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籍贯
家庭住址
科目会计
科目码
科目名
[注]科目类:1.资产2.负债
科目类
3.所有者权益
4.成本
5.损益
实体值:对实体个体个性的描述,由属性值排列而成。
例如,会计科目表中有:
科目码
科目名
科目类
101
现金
资产
102
银行存款
资产
111
短期投资
资产
201
短期借帐
负债
211
应付工资
负债
221
应付税金
负债
301
实收资本
权益
311
资本公积
权益
401
生产成本
成本
405
制造费用
成本
501
产品销售收入
损益
521
管理费用
损益
实体集:属于同类实体的部分个体的集合。例如,经
管学院学生的集合。
(2)实体的属性之间的依赖
①数据依赖:实体一部分属性与另一部分属性的值
之间的对应关联称之为数据依赖。这是数据关系理论
的基础,也是关系数据模型的基础。数据依赖可分为
函数依赖、多值依赖、连接依赖等三类。最常讨论的
是函数依赖。如果对实体的属性子集A的每一个取值,
属性子集B都有一个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称属性子集
B函数依赖于属性子集A,或A函数决定B。
②标识属性:如果实体中的某组属性值能唯一地确
定其它所有属性的值(即函数决定其它属性),而它的
任何真子集就不具备这种性质,则称它为标识属性。
③ 主标识:在实体的标识属性中指定一个作为区分
不同个体的依据,称为主标识。
说明:一个实体至少有一个标识,因为实体的个
体应是可区分的,有时实体的所有属性才组成其标
识。
(3)实体之间的联系
实体之间的联系是指两类不同实体的个体之间,
如产品与零件之间;或同类而扮演不同角色的实体
个体之间,如部门经理与部门职员之间的关联;或
者说是两个实体集的个体之间的关联,例如,学生
与课程之间的“学” 联系。
联系可分如下几种类型:设R是实体集A与实体
集B之间的一个联系
①一对一联系(1:1):如果R使得A中的每个实体,B
中至多有一个实体与之对应,反之亦然,则称R是A与B
之间的一对一联系,记作1:1
② 一对多联系(1:M):如果R使得A中一个实体,在B
中可有多个实体与之对应;而B中每个实体,A中至多
有一个实体与之对应,则称R为A 到B 得一对多联系,
记作1:M。
③ 多对多联系(M:N):如果R使得A中一个实体,B中
可能有多个实体与之对应;B中一个实体,A 中也可能
有多个实体与之对应;则称R是A与B之间的多对多联系,
记作M:N。
④ 主从联系:MIS中有的实体集只是附属另一个实体
集(主实体)才有存在的意义,故称为从属集或从实体。
主实体与从实体之间只能是一对多或一对一联系,这
种联系称为主从联系,简称为“的”联系;而且,从实
体与其他实体集之间不能有任何联系。例如,职工与
职工的家庭成员之间是“的”联系。职工的家庭成员
必须以职工工号与他/她的称谓或姓名联合组成主码。
另外,当一个实体的属性太多,又可区分为不同特征
的组,各组可命名,而且用途与修改频率也不同,常
把主体组看成实体本身的属性,而把别的组作为其从
实体,这时主从联系是1:1,这也是一种“的”联系。
例如职工与固定工资,职工与变动工资。“的”联系
一般不用命名,在E-R图中也不画出联系框,只是在有
两端的联系线上写一个“的”字来强调。
⑤父类与子类:一个实体类中有某些特殊共同属性的
实体组成其一个子类。也常把父子类看成一个特殊的
一对一联系来对待,通常用类似主从联系线表示,线
上加注“父子类”。
四.数据存储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1.列出数据存储结构
从最低层的子图开始自底向上列出数据存储,当
至少是有在该图中编号的长期原始数据存储并已感到数
据存储是够复杂时,才开始以构造子ER图的草图为目标
的实质性分析。例如,在帐务处理DF图绘制ER图的实例
中(图7.1—7.18):
子图7.2,7.1等底层子图中均无其图中编号的数据
存储。考虑上层图(子图1~子图7)。
子图1:本图编号的数据存储为S1-1会计科目表临时
文件,非长期存储,可不考虑。
子图3:本图编号的数据存储为S3-1记帐凭证临时文
件,非长期存储,可不考虑。
其余同层子图中没有本图编号的数据存储。考虑上
层图(图0)
图0:数据存储有S0-1,S0-2,S0-3,S0-4,S0-5,
S0-6,S0-7。这些均是本图编号的,开始进行导出
子ER图草图的分析。总结并列出本图编号的数据存
储及其子孙后代:S0-1,S0-2,S0-3,S0-4,S0-5,
S0-6,S0-7,S1-1,S3-1;找出其中的原始数据存
储:一般可直接看出,遇到有疑问时可查看数据字
典中的结构问题分析图(PAD)。在本例中,容易看
出S0-1,S0-2,S0-3是原始数据存储。
2.列出所有原始数据基本数据项
列出所有原始数据存储的全部数据项,把组合项、导出
项用基本项表示,半结构化的文本(备注说明)项、非结
构化的多媒体项可暂不考虑,但都要记录下来。对所有
列出的基本项消除重复,就得到所要存储的全部基本项。
例如帐务处理中的数据项有:
S0-1 会计科目表文件中有:科目类,科目码,科目名,
余额方向,有无子目,分录说明。
S0-2记帐凭证文件中有:日期,凭证号,摘要,{借方
科目码,借方科目名,借方金额},借方金额合计,{贷
方科目码,贷方科目名,贷方金额},贷方金额合计,
附件张数。
S0-3 科目余额表中有:科目码,科目名,余额方向,
年初余额,[每月的期初余额、借方累计发生额、贷方
累计发生额、期末余额]。
S0-1中科目类,科目码,科目名,余额方向,有无子目
都是基本项;分录说明是备注说明,可暂不考虑。S0-2
中日期,凭证号,摘要,附件张数是基本项;大括号中
的表面看来是基本项,但实质上是更基本的项目:科目
码,科目名,记帐方向,记帐金额的组合;借方金额合
计,贷方金额合计是导出项,应等于业务金额,把业务
金额作为基本项是合适的。S0-3中科目码,科目名,余
额方向,年初余额是基本项,方括号中均为导出项。
这样就得到帐务处理中最基本的全部数据项如下:
科目类,科目码,科目名,余额方向,有无子目,日期,
凭证号,摘要,记帐方向,记帐金额,业务金额,附件
张数,年初余额。
3.设计ER图
设计合理的ER图应使概念单一化,即ER图应反映“单
一”实体及其相互间的“直接”联系。
(1)设计ER图的基本原则
原则1(确定实体):能独立存在的事物,例如人、物、
事、地、团体、机构、活动、事项等等,在其有多个由
基本项描述的特性需要关注时,就应把它作为实体并指
定主标识。
例子中:日期,凭证号,摘要,业务金额,附件张数描
述了“经济业务”,凭证号为主标识。科目码,科目名
等描述了“会计科目”,科目码为主标识。
原则2(确定联系):两个或多个实体间的关联与结合,
如主管,从属,组成,占有,作用,配合,协同等等,
当需要予以关注时,应作为联系。联系通常是某类行为
动作,ERD中关注的是其状态与结果而非其过程。要确
定联系的类型。
“分录”是对业务金额的科目划分,它是“经济事项”
与“会计科目”之间的联系,而记帐方向与记帐金额就
是联系“分录”的属性。一项经济事项可分录到多个会
计科目,一个会计科目可有多个经济事项以它作为分录。
所以分录是多对多联系(m:n)。
原则3(确定属性):实体的属性是实体的本质特征。实
体应有标识属性(能把不同个体区分开来的属性组),
并指定其中一个作为主标识。联系的属性是联系的结果
或状态。属性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非多值性 ②非复
合性 ③非导出性,而实体的属性还应有非关联性。
通常可在原则1、原则2中同时讨论。
主从联系与从实体同时确定。年初余额可作为会计
科目的属性,但它是每年年初都要改变的,而会计科目
的其它属性更稳定,为方便操作,把它作为会计科目的
从实体科目余额的属性更好。
父子类通常在确定联系时考虑。把实体类中那些发
挥特殊作用、具有特殊属性的实体作为实体子类。
原则4(一事一地原则):所有基本项在同一E-R图中作
为属性要在且仅在在一个地方出现。
这是检查ER图构思是否正确的基本原则,没有作为
属性出现的基本项或有不是数据存储中基本项的属性出
现时,都要有合理的解释,否则就是一个改正的错误。
有重复出现的基本项就一定是错误,必须改正。
需要长期保存、多次使用而又较少修改的导出项也
可以作为属性,但通常不在初步构思中,考虑,而是在
优化中在补充进来。
(2)设计E-R图的草图
① 把所存储的全部基本数据项都作为属性。
② 弄清楚这些属性描述了哪些主实体,确定主标识。
③ 确定有什么联系,确定联系的属性。
④ “的”联系与从实体同时确定。
⑤ 画出子E-R图的草图(如图7.21)。
日期
附件张数
凭证号
摘要
业务金额
经济业务
记帐方向
分
录
记帐金额
“的”
科
目
余
额
年初余额
会计科目
科目码
科目名
图7.21
科目类
余额方向
帐务处理ER图
有无子目
注意:在本案例中,为初学者容易理解,暂时不考虑存
储帐务处理活动中各类参与人员的信息。如果把业务经
手人、记帐员、审核员等人考虑进来,ER图就复杂多了。
具体参考第11章中的案例。
⑥向上归并得各层子E-R图,直到全系统的E-R图。
帐务处理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子系统,应把这个子E-R 图
归并到上层,得到会计核算的E-R图。这里只考虑帐务
处理子系统,故不再向上归并。一般来讲,初始归并时,
只是把各子E-R图利用共有实体或联系,简单地叠加在
一起,得到了系统初步的E-R图,或称系统E-R图的草图。
(3)ER图的改进
如果有复杂的多元多对多联系,则它所导出的关系就不
是BCNF的,甚至不是3NF的。可以引进一个联系体,把
它看作一个“实体”,建立被联系的每个实体与联系体
的二元联系,来改进ERD。参考第11章中的案例。
(4)E-R草图的优化——得到基本的E-R图
消除冗余的属性
消除冗余的实体
消除冗余的联系
补充必要的属性:主要是
新的IT环境中需要增加的
扩展到相关业务而需要增加的
增加要多次使用又很少修改的导出项作为属性,但
要标明,以便后续分析设计中注意防止它带来的问
题。例如,对科目余额可增加1月借方发生额、1月
贷方发生额、1月余额,2月借方发生额、2月贷方发
生额、2月余额,…, 12月借方发生额、12月贷方
发生额、12月余额, 当前借方发生额、当前贷方发
生额、当前余额。每月的发生额、余额确认就不能
修改;当前的则是为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可以随
时得到当前的发生额、余额,用完后马上清除。
4.存储组织的初步考虑:
(1)理论上的考虑:一个实体可作为一个数据存储,
一个联系也可作为一个数据存储。常依据从ERD导出一
般关系模型的四条原则进行,具体参见第八章。
帐务处理的E-R图导出的四个数据存储:
日期
凭证号
分录文件
科目余额表
科目码
凭证号
科目码
科目名
科目码
会计科目表
经济业务文件
主码
摘要
科目类
主码
年初余额
…
记帐方向
12月余额
业务金额
附件张数
(这与原始凭证类似)
余额方向
记帐金额
有无子目
(只读文件)
…
当前余额
(类似于单式记帐凭证)
(注:业务金额等于同凭证号同记帐方向的记帐金额之和)
主码
(2)存取分析与实际上的考虑:以DFD及其DD为依据,
列出对所得到数据存储的查询、写入与读出情况,称为
存取分析,又称为查询更新分析。
更新:要关系高度规范化,以消除更新异常
查询:分成太多太小的关系,频繁连接查询,效率
低,易出错
要综合权衡,使数据存储实际使用合理、方便。
在帐务处理中,帐簿输出和报表生成都要用到经济
业务文件与分录记帐文件,必须把两者连接起来,再抽
出有关数据项。这就必须频繁反复地把这两这进行连接。
在数据库管理中,连接运算既费时又要占用大量的内存
空间,而且容易出错,所以最好把这两者合并组成一个
数据存储,例如组成分录日记帐文件,或按照我国会计
人员的习惯就称记帐凭证文件如下:
日期
凭证号
摘要
主码
记帐凭证文件
业务金额
附件张数
科目码
记帐方向
记帐金额
但存在的问题
是:一个经济业务
有几个单式分录,
那么日期、凭证号、
摘要、附件张数等
数据项就要重复存
储几次。在输入和
修改时可能使数据
不一致,破坏数据
的完整性。可以通
过设计专用的“输
入程序”和“修改
程序”来保证数据
的完整性。
5.考虑存储组织改变的影响,修改与定版
存储组织的改变,将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以此为契
机,深入考虑人机分工,摆脱现状的局限,进一步作业
务流程再造,实现从原系统到新系统的转化。
如对于帐务处理,上述存储组织将带来了如下一些
明显的变化:
要建立机读的会计科目表文件:在系统建立时一次
建立,不允许随意修改。
要从记帐凭证建立“记帐凭证文件”。
要从“记帐凭证文件”建立“科目余额表”,帐簿
生成和报表生成以这二者为依据。
为了内部管理需要,增加了“明细表”及其他各种
帐薄的生成与打印输出。
考虑上述这些存储组织变化的影响,修改初版的数据流
程图及其字典,构造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及其字典(定
版)。因为本例中这次DFD的变化不大,具体的绘制留
作练习。
7.3.4 加工分析与新系统功能层次图
DFD及其DD不能展示所有任务间的层次关系和系统
到底要“做些什么”的全貌,有必要随着系统任务自顶
向下逐层分解,画出系统的功能层次图。
一、 功能层次图(FHD)
任务分解实质上是与数据流程图中的加工分解相联
系的,伴随着数据流程图的设计来进行。系统的最小功
能组成部分就是最低一层的数据流程图中的每一个基本
加工,通常我们称之为“功能单元”。功能层次图是表
示上层任务由哪些下层任务来协同实现,是完全按层次
绘制的严格的树形图,它不考虑具体的功能结构与调用。
FHD实际上是把DFD中的加工集中起来,按层次展现
在同一张图中,形成系统到底要“做些什么”的全貌。
关于功能层次图的几点说明:
功能层次图只展示任务的分解,不涉及数据的流动。
只表示上层任务可由哪些子任务协同完成,不管顺
序与调用。
严格按层次画出,不同任务的相同子任务也分别重
画并重编号。
常伴随数据流程图的构思来绘制。
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层次图如下页图7.22
会计信息系统
帐务 货币 工资 固定 成本 销售 … 投资
管理
处理 资金 核算 资产 核算 核算
核算
核算
P1
会计
科目
表文
件生
成
P2
记帐
凭证
生成
…
P3
记帐
凭证
文件
生成
…
会计决策支持子系统
会计管理子系统
会计核算字系统
P4
科目
余额
表生
成
P5
报表
生成
成本
管理
P6
帐簿
生成
P7
帐务
查询
…
…
…
作为练习请继续画下面各层
图7.22 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层次图
二、决策分析法
用于确定信息需求的决策分析法是对数据流分析的
补充。这种方法主要分析业务处理的目标以及为了达到
这些目标所必须采取的决策。进行决策是组织中业务处
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质上管理本身就是进行决策。完
成一项任务往往需要作一项决策,分析完成任务的决策,
间接地也就分析了任务本身,用于功能分析的决策分析
方法与工具有决策树、决策表、和结构化语言。
1.决策树(Decision Tree)
决策树是用二叉树形图来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
可以直观、清晰地表达加工的逻辑要求。特别适合于判
断因素比较少、逻辑组合关系不复杂的情况。
例如,在原材料库存管理的出库登记中,需要根据
库存量的多少来决定出库登记的具体操作。按用户要求,
可画出决策树如图7.23。
查询库存量
库存量≥出库量:出库,按出库量登记出库
库存量>0:改领料单,出
库,按库存量登记出库
库存量<
出库量
库存量=0:不出库退出出库登记
图7.23 原材料出库登记的加工逻辑的决策树
2.决策表(Decision Table)
决策表是采用表格方式来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工
具。例如上图的原材料出库登记的加工逻辑也可以用决
策表表示如下:
不同的条件组
合
条件与加工
库存量 >=出库量
库存量>0
按出库量登记出库
按库存量登记出库
退出出库登记
1
2
3
4
Y
Y
Y
N
N
Y
N
N
√
√
√
3.结构化语言(Structured Language)
结构化语言是一种表示处理逻辑的规范化语言工
具。它模仿计算机语言的格式,使用IF、THEN、ELSE、
AND、OR、SO等词构成。逻辑判断及操作的选择均用结
构严谨的语言给予描述。这种方法比自然语言描述更为
严格,而且更接近于程序说明。下面是用英语词汇结合
汉语对上面同一例子描述如下:
IF 库存量>=出库量 THEN 按出库量登记出库
ELSE IF 库存量>0 THEN 按库存量登记出库
ELSE 退出出库登记
三、“过程-数据”(P-D)分析法
过程(Process)用来描述功能,定义一组逻辑上相
关的为支持组织的目标所必需的管理和决策活动。过程
由一系列人-机结合的操作组成,它有一定的数据处理
功能,或有确切的决策管理的功能。这些逻辑功能需要
在功能设计过程中确定和细化。
数据类(Data Class) 是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管理
中需要了解和处理的一组逻辑上相关的信息。数据类的
确定常与过程有关,是信息处理的对象。
在描述系统逻辑结构中,用过程-数据类的概念而
不用组织机构的概念,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即过程和数
据类来源于组织目标的分解,而组织的目标相对于组织
机构内部和外部的变化来说更具有稳定性。
1. 过程与数据类之间的关系
过程-数据分析法,它是IBM公司于70年代初的企
业系统计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
中提出的一种系统化的聚类分析方法,通过U/C矩阵的
建立和分析来实现。关键是确定过程与数据类之间的
三种关系:
①使用关系,过程使用数据类,用U表示。
②生成关系,过程生成数据类,用C表示。
③没有关系,过程与数据类无关,用空格表示。
2.U/C矩阵的建立与求解
现在以工资核算子系统为例来说明U/C矩阵的建立
过程、求解过程、即对系统结构划分的优化过程。下
面以工资核算为例来讨论。
(1)U/C矩阵:U/C矩阵本质是一种聚类方法。U/C矩
阵是使用一个普通的二维表,用过程标识行,数据标
识列,字母U、C与空格为元素组成的矩阵来揭示过程
与数据类之间的关系。
(2)以工资核算为例构造原始的U/C矩阵(图7.24)
固
数据(数据
定
类) 工
资
表
人
员
调
动
通
知
工
资
调
整
通
知
变
动
工
资
表
工
资
变
动
通
知
工
资
汇
总
表
工
资
结
算
表
工
资
转
帐
单
过程(功能)
③计算工资
⑤工资费用分配
④工资汇总
⑦工资转帐
⑧福利转帐
①编固定工作表
U
U
福 工 固 变 工
利 资 定 动 资
转 单 工 工 费
帐
资 资 用
单
原 原 分
始 始 配
数 数 表
据 据
C
C
U
C
C
U
C
U
C
C
②编变动工资表
U
U
U
U
C
U
⑥计提福利
①
福
利
计
提
表
U
U
C
① ① ② ② ⑤ ③ ⑧ ⑨ ④ ① ② ⑥
前 前
前
前 前
⑦
图7.24 工资核算U/C矩阵初始图
(3)U/C矩阵的求解
U/C矩阵的求解过程是通过表上作业法来完成的。
总的原则是使表中的“C”元素尽量地靠近U/C矩阵的对
角线。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①先调换表中的行使之从上
到下反映处理功能的先后顺序。②再从第1行开始调列
变量,把本行中遇到的C所在列调到未定位的列之前。
把只有U的列调到行最左边,使得“C”元素尽量地朝对
角线靠近。③检查C,若有远离对角线的C,则表明相
应行的顺序没有排对,上、下调换行,使C元素尽量地
靠近对角线(但不可能全在对角线上)。④沿对角线,
用相邻接而又不相交的多个矩形框围住所有的C,划分
出子加工。图7.24 变为图7.25。通常只有U的列数据
是输入,只有C的列数据是输出。
数据(数据
类)
过程(功能)
编固定工资表
固
定
工
资
原
始
数
据
人
员
调
动
通
知
工
资
调
整
通
知
固
定
工
资
表
U
U
U
C
编变动工资表
计算工资
变
动
工
资
原
始
数
据
工
资
变
动
通
知
变
动
工
资
表
工 工 工 工 福
资 资 资 资 利
结 单 汇 费 计
算
总 用 提
表
表 分 表
配
表
工
资
转
帐
单
I
U
U
工资汇总
U
C
U
C
C
U
工资费用分配
II
C
C
III
计提福利
U
C
工资转帐
U
U
福利转帐
C
U
Ⅰ.编工资表
福
利
转
帐
单
Ⅱ.工资结算汇总
Ⅲ.工资分配
Ⅳ.费用转帐
图7.25 调整好的工资核算U/C矩阵图
IV
C
划分后的每一个矩形框即为一个子加工。值得说
明的是:这种子加工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它可以有多
种选择,但必须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符合逻辑:每个子加工的分子功能,即划分出的矩
形中的行的功能,在逻辑上密切相关。
分解匀速:每个加工分解为子加工即划分出矩形的
数量要适中,以3至7个为宜,一般至多不超过9个。
分解均衡:各子加工的复杂程度尽量接近,即矩形
大小相近。
界面清晰:在矩形框外的U元素(也就是子加工间交
换的信息)应尽可能少。
注意:P—D分析法(表上作业法)在构建U/C矩阵及其
求解时必须知道加工的子功能及其处理顺序,还要弄
清楚它们与数据的关系。
四、输入/输出(I/O)分析法
加工处理(Processing)就是把输入的数据变成为符合
系统功能和用户所需求的输出的数据。从系统开发的角
度来看,输出决定输入,即只有明确的输出,才能最后
确定需要的输入。从输出与输入的关系来分解加工处理
是很自然的想法。它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通过由输入生
成输出的对应关系,把I/O流分成不相干的若干组,从
而把加工分解成相应的子加工。其具体的操作步骤(图
上作业法)如下:
(1)构造I/O方阵:以输入(I)为行标识,以输出(O)
为列标识;在每列中找到生成该输出的行,标注星号
“*”。对如图7.26(1)之DFD,构造I/O方阵如图
7.26(2)。
A
X
B
Y
C
.n
U
父加工
D
V
W
E
F
图7.26 I/O方阵图(1)
1.1 A
1.2 B
1.3
1.2
2.1
1.1
2.2
X
Y
U
V
W
*
*
*
*
2.1 C
*
*
2.2 D
1.3 E
2.3 F
*
*
*
*
图7.26 I/O方阵图(2)
(2)找出第一个I/O组:(a)找出星号最多的列,标
为1.1并划去。(b)找出有星号被划去的行,按行中星
号的多少,依次划去,并编号为1.1,1.2,… (c)
再找出有星号被划去的列,按列中星号的多少,依次划
去,并编号为1.2,1.3,… (d)重复b、c直到再没有
这样的行列要被划去为止。这些行列组成第一个I/O组。
如图7.26(2)
(3)对余下的行、列,重复(2),可得第2,第3,…
第n个I/O组。直至所有行列都划去为止。如图7.26(2)
(4)每个I/O组即对应一个子加工。
A
B
V
.n.1
子加工1
Y
X
E
C
U
D
.n.2
子加工2
F
图7.27 用I/O分析法得到的子加工
W
注:特殊情况处理:
情况1、划分出的子加工太少:断链
例如,假如上例中E也是组成W的输入,就无
法分出I/O组而不能把父加工划分成子加工。可
以通过先暂时去掉星号最多的行E,再用上述的
图上划去作业法,分出两个I/O组,然后把输入E
加到有它作为输入的所有组中,这样,就可以得
到图7.28中所示的子图。
情况2、分组太多:归并
选出小的关系密切的两组归并为一组。
A
B
V
.n.1
子加工1
Y
X
E
C
U
.n.1
子加工1
D
F
图7.27 断链后再得到的子加工
W
五、出错处理与例外处理的功能分析
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时,总是先考虑正确的、正
常的业务处理功能,对错误和例外情况只用个符号表
示。当分析完正常的业务之后,就必须考虑这些非常
情况了。这些称为出错与例外处理功能。应该分析这
些功能,把它们增加到功能层次图中,并对系统的数
据流程图作必要的补充与修改。出错与例外处理通常
有三种处理方法:
① 退还给外部对象处理;
② 输出错误,交由人工处理;
③ 计算机自动纠错处理。
六、系统管理功能分析
为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必须具有管理系统本身
的功能,主要包括:
 初始化:一个运行期结束,另一个运行期开始前要
做的工作,它包括如下几项工作:
系统初始状态特征值的设置。通常有一个特征值
配置文件。
数据文件内容的转移、清空或设置初值。
变量的清零或设置初值。
程序状态的初始处理。
操作控制:禁止不许可的操作和提供许可的操作,如:
用户登录
操作授权
修改控制:不允许的修改;修改留迹控制,如对
帐薄文件的修改应留有痕迹。
时序控制:保证操作按合理的顺序执行。
备份与转储:包括程序备份和数据备份与数据转储,
以备系统发生故障时恢复正常。
定期存档。
更新维护(软维护)功能包括:
代码维护
数据维护
程序维护
故障恢复
这样一些系统功能是常规的,但是是必不可少的。
7.4系统分析规格说明书(系统任务书)
系统分析规格说明书(系统任务书)是系统分析
的最终成果,是说明用户需求、系统目标、提出系统
逻辑模型的规范化文档。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概述
摘要说明新系统的名称,新系统的主要目标及主
要功能;新系统开发的有关背景以及新系统与现行系
统之间的主要差别。
二、现行系统的调研报告(见现行系统的分析
评价)
三、新系统的概念模型
业务流程再造(BPR)及新系统的业务流程图(BPD)。
新系统的DFD及其数据字典DD。
新系统的ERD及其实际存储组织的初步考虑。
新系统的功能层次图及功能概述。
四、对新系统概念模型的分析评价
新系统带来的主要变化。
实现这些变化而引进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技术。
这些变化对企业管理乃至生产运作的可能的影响。
这些变化对企业组织机构与人员配备的可能的影响。
这些变化需要投入的资源的估算。
这些变化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估计。
新系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备选模型选择的倾向性意见。
五、系统分析小结:
作法、过程与问题,系统分析人员及其成果评价
六、系统设计的初步计划
系统设计的基本任务
系统设计的人员组织
系统设计的费用估算
系统设计进度的初步安排
七、系统规格分析说明书(任务书)的评审意见。
由评审组评审后提出。如果不满意则要修改系统分析;
满意则作为系统设计的依据。
习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