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地理国情要素 - 湖南省第二测绘院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 - 湖南省第二测绘院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详解
周
旭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2013年5月26日 北戴河
• 第一部分: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的确立过程
• 第二部分: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的理解
第一部分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的确立过程
主要内容
•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确立的基本原则
• 地理国情信息需求分析
– 战略规划与政策
– 行业部门标准
• 基础地理信息情况分析
–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规范
– 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内容分析
• 普查内容的提出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确立的基本原则
• 1)需求
– 以需求为导向
– 分析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规划的需求,综合考虑各个行业在规
划、管理等日常业务工作中对地理环境、资源、设施等的需求,
确定地理国情信息具体内容要求。
• 2)拓展
– 以现有基础测绘成果为基础进行拓展
– 分析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内容和生产技术方法,寻找其与地
理国情监测需求之间的异同,确定派生、拓展或补充的内容和
指标。
• 3)可行
– 适用可行
– 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体系需要考虑测绘地理国情部门的业务特点,
相关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需求
• 宏观需求:战略规划与政策
• 行业需求:行业部门标准
序号 主体功能区评价使用的直接涉及地理要素的指标
• 战略规划与政策
– 生态文明、和谐社会
• 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监测
对《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技术规程》所使
用9个可计量评价指标项(分别为可利用土
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
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
性、人口集聚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优
势度)及其所依赖的各项可获取的参数进
行分析,其最终需要76个参数才能计算出
这9个指标项。76个参数中,有48个直接
涉及地理环境要素(右表),包括地形、
水体、植被、地貌土质、居民地、交通、
水文和境界八类。需要采用地表形态表示
的有6个,需要利用地表覆盖表示的有34
个,需要采用重要地物表示的有32个。实
体类型中至少需要区分水体、城镇、村落、
道路、设施、区域境界、地貌等类型。地
表覆盖中至少需要区分人工表面、树、草、
作物、水、岩石、沙土等覆盖类型。在其
提出的监测指标大类中,也基本涵盖在上
述范围之内。
1 地形坡度
2 海拔高度
表示方式
类型要求
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
要素类型
地形
地形
3 河湖库等水域面积
4 林草地面积
5 沙漠戈壁面积
6 城镇用地面积
7 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8 独立工矿用地面积
9 交通用地面积
10 特殊用地面积
11 水利设施建设用地面积
重要地物
地表覆盖
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水文实体
树、草
沙地、石砾
城镇实体+人工表面覆盖
村落实体+人工表面覆盖
设施实体+人工表面覆盖
道路实体+人工表面覆盖
特殊实体+人工表面覆盖
水利设施实体+人工表面覆盖
水体
植被
地貌土质
居民地
居民地
居民地
交通
居民地
水文
12 耕地面积
13 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
14 河道生态需水量
15 不可控制的洪水量
16 农业用水量
17 工业用水量
18 生活用水量
19 生态用水量
20 现状入境水资源量
21 功能区面积
22 沙漠化程度
23 水力侵蚀强度
24 床面沙丘沙地形态
25 植被覆盖度
26 基岩裸露率
27 土被覆盖率
28 土壤盐渍化脆弱性
29 流域级别
30 洪水灾害危险程度
31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32 干旱灾害危险性
33 暴风雪灾害危险性
34 国土面积
35 国道、省道和县道的公路总里程
36 铁路干线和公路干线、港口和机场的技术等级
37 中心城市
38 人均粮食产量
39 耕地面积
40 草地面积
41 城镇化水平
42 陆路和水路交通运输方式
43 地面沉降
44 防护林
45 特种用途林
46 大江大河的源头
47 大型水库
48 重要山脉核心地带
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
地表覆盖
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
地表覆盖
地表覆盖
地表覆盖
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地表形态+重要地物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
重要地物
重要地物
重要地物
地表覆盖
地表覆盖
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农作物覆盖
水文实体+水体覆盖
水文实体+水体覆盖
水文实体+水体覆盖
水文实体+水体覆盖
水文实体+水体覆盖
水文实体+水体覆盖
水文实体+水体覆盖
水文实体+水体覆盖
区域境界
沙土+植被覆盖
重要地物
地表形态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重要地物+地表覆盖
道路交通实体
植被
水文
水文
水文
水文
水文
水文
水文
水文
境界
植被
地形
地形
植被
地貌土质
植被
地貌土质
境界
水文
地貌土质
水文
水文
境界
交通
交通
居民地
植被
植被
植被
居民地
交通
地形
植被
植被
水文
水文
植被
植被覆盖
裸岩覆盖
裸岩+植被覆盖
裸土覆盖+矿物覆盖
境界区域
水文实体+水体覆盖
地质灾害实体
水文实体+水体覆盖
水文实体+水体覆盖
区域境界
道路交通及设施实体
道路交通及设施实体
城镇实体
农作物覆盖
农作物覆盖
草覆盖
城镇实体+人工表面覆盖
境界区域+树覆盖
境界区域+树覆盖
水文实体+水体覆盖
水文实体+水体覆盖
地貌实体+植被覆盖
地理国情信息需求分析
• 战略规划与政策
– 城镇化发展战略
• 城市发展变化监测
需要确定城市范围内的地表覆盖(包括人工覆盖、植被覆盖、
水等)和重要地物;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2010年,城镇人口由4.6亿
增加到6.7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提高到49.95%。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群、都市圈迅速崛起,现有城市657
个,建制镇19 410个,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经过十年的努力,城镇和乡村的住房条件、
绿化水平、环境质量、饮水条件等都有极大的改善,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
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
改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报告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达51.27%
城市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万1千公里发展到25万公里,43亿平方米的道路面积较新中国成立时增长了
58倍。越来越多的自行车“骑手”变成了私家车“车手”,公交、地铁、城铁、出租车极大地方便了城市居民日常
出行,缩小了生活半径。住房变宽敞。解放前城镇居民每间瓦房或土房住3至5人的家庭占总户数70%以上。解放后
逐年有所改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从面积小、条件差、无产权逐步走向
住房设施齐全、拥有产权。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4.5平方米上升到人均建筑面积28平方米。 随
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
沿海到内陆,各级各类学校、医院、文化场馆如雨后春笋,不断满足着城镇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
人们更加追求居住环境的优化。60年来,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积,而是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环境整洁。
统计显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从1959年底的12.8212万公顷增至2008年底的174.7493万公顷。城市污水
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都经历了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的历程
行业需求
• 129个与地理环境各要素有关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 其中涉及水文水利和水土保持方面的的标准最多,共44个,涉及土地利用
的有26个,涉及植被的有15个,涉及道路交通的有12个,涉及土壤土质的有
7个,涉及地表形态地面沉降的有4个,综合性的有14个,其他类型7个。
– 标准内容涉及分类编码(类型划分、实体编码)、数据规范、指标分级、
分析、评估、规划和监测等类型。
– 经过对这些标准摘要内容的主题词分析,出现频次前20位的主题词依次是:
土地利用、道路、水文、植被、土壤、地形、地貌、农用地、流域、城镇、
设施、水资源、水库、交通、建筑物、草原、河流、河道、水系、沙化。
– 分别可以归入土地利用、道路交通、水、植被、土壤土质、地形地貌、居
民地及设施7大类,除土地利用,其他几类正好是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体系
中除境界之外的几类类型。
• 结论,从总体上来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可以
为各行业提供更好的信息支撑。
行业需求
• 83个与地理环境要素相关的分类编码标准
•
其中国家标准33个,行业标准50个。各类标准涉及包括土地、交通、物流、水
利、林业、农业、海洋、地震、环境、民政、统计、旅游以及测绘地理信息等
十几个行业。
– 针对地理环境要素实体进行编码的共有11个,主要涉及道路、山脉山峰、
行政区、水文(河流、湖泊、水库与水闸)、海岛5个类型的要素。
– 其他标准均针对各种要素类型进行分类与编码,总计定义与地理要素相关
的类别2700多个,去除重复类别600多个后,将近2100个类别。
– 对这些类别的用词进行词频分析,出现频次前20位的依次为:设施、用地、
道路、土地、生态、交通、森林、土壤、湿地、农田、界线、铁路、建筑、
林地、行政区、保护区、水系、港口、仓储、干线。
– 可以看出,虽然在类别上更加细化,依然可以归入居民地基设施、土地利
用、道路交通、水、植被、境界、土壤土质几大类中。
• 由此可见,各专业部门对地理国情信息的需求类型基本被基础
地理信息现有类型覆盖。
举例:水利普查
• 水利普查内容
–
–
–
–
–
–
–
–
(一) 河湖基本情况普查
(二) 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普查
(三) 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
(四) 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普查
(五) 水土保持情况普查
(六) 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
(七) 灌区专项普查
(八) 地下水取水井专项普查
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
流的名称、位置、流域面
积和数量,常年水面面积
1km2及以上湖泊的名称、
位置、常年水面面积和数
量;普查流域面积100km2
及以上河流的流域水系、
自然特征、水文特征和常
年水面面积10km2以上湖
泊的形态特征
查清我省水库工程、水电站工程、水闸工程、泵站工程、引调水工程、堤防工
程、农村供水工程、塘坝工程、窖池工程等九类水利工程的数量、分布等基础
信息,重点查清一定规模以上的各类水利工程的特性、规模与能力、效益及管
理等基本情况,对规模以下工程了解其数量及总体规模情况。
举例:环保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分析
•
采用遥感调查为主,结合地面
调查/核查的技术手段,系统
获取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动态变
化信息,全面掌握十年来全国
生态系统分布、格局、质量、
生态服务功能等变化特点和演
变规律,综合评估全国生态环
境质量状况,研究提出新时期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为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保护
工作提供系统、可靠、及时的
科学依据。
1
一级分类
名称
森林
2
灌丛
3
草地
编码
4
5
6
7
二级分类
11
12
13
14
15
21
22
编码
名称
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针叶灌丛
阔叶灌丛
31
32
33
34
草原
草丛
草甸
高寒稀疏植被和冻原
41
42
43
有植被荒漠
无植被荒漠
裸地
51
52
53
54
沼泽
水域
永久性冰川雪地
滩地
61
62
63
水田
旱地
园地
71
72
73
74
城镇
农村居民点
工矿
交通
荒漠与裸地
湿地
农田
城市
拓展
• 需求满足情况分析
–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相关规范
– 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内容分析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相关规范
1. GB/T 20258-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2,3,4部分
– 该标准共分4个部分,分别针对不同的比例尺范围,规定GB/T 13923-2006中各
类基础地理信息的数据字典的内容结构,并根据各级地图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要求
把各类地理要素分为点要素、线要素和面要素,从而为特定比例尺地图制图为目
的信息采集提供了基础性指导。
2. 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 该标准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基本依据之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地理
要素类型基本在此分类体系的覆盖之下。但该分类体系中,对于一些人文地理实
体和地理单元覆盖不全,如街坊、居民小区、院落、平原、山脉等。
3. CH/T 1015.1-2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
技术规程 第一部分:数字线划图(DLG)
– 明确要求地物要素数据采集时在影像上按地物的真实位置进行数据采集,即使在
要素密集、表达拥挤的情况下也不移位采集,是否需要移位待制图输出时考虑;
– 同对居民地要求在街道结构线的基础上判绘街区的轮廓线,要反映房屋的分布特
征,按照图式的综合取舍要求突出房屋,多层、高层房屋一般应根据立体影像独
立采集。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相关规范
4. GB/T 12341-1990 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
影测量外业规范
– 对所针对比例尺地形图的规格、精度及外业作业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其中,尤
其是对像片调绘的技术要求深刻地影响着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获取方式与结果。规
定地形元素综合取舍的一般原则有三个
一是据地形图的用途进行综合取舍。即使图上突出表示或保留经济意义及用图意义较大的地貌
(如能反映地区经济文化状况,或对发展经济比较重要的资源、水系、交通、确定方位等的地
物地貌),舍去或移位表示那些经济意义及用图意义相对不大的、或易于变化的地物地貌(这
与CH/T 1015.1-2007的采集要求明显不同)。
– 二是据成图比例尺进行综合取舍。即使同一地区采用不同比例尺成图时,为了保持合适的图面
载负量,综合取舍的尺度也并不相同。对于图上不能按真实位置表示的地物地貌,必须进行综
合取舍或移位表示。主要的地物地貌应准确表示,次要的移位或舍去,综合斗取舍后仍应保持
其总貌特征及地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也不能因综合取舍而改变了地物地貌的性质,如河流、
湖泊,、道路、岛屿等只能取舍不能综合。
– 三是依据地物地貌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分布的疏密程度进行综合取舍。某一地物(如高烟囱)在
经济发达地区可能是次要的,调绘时可以不予表示,但地物稀少地区它就可能成为主要的而必
须表示。又如在湖泊密集地区的某一小湖泊,可能不予表示,但在缺水地区,它是难得的水源
和方位物,就必须表示,当湖泊面积较小时,甚至还可放大表示。
–
– 这三个原则可以看出,采用像片调绘方法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时会根据成图比例尺
和地形图用途对要采集的地物信息进行综合取舍,这导致获取的信息并不能完全真
实反映现实世界的情况,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
失真。目前,像片调绘法是地理信息采集的一个基本方式,其影响面也非常大。
5. GB/T12343.1-2008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第1部分:1:
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 由于许多基础地理信息是通过对过去编绘的地形图进行数字化来采集的,因此该规
范中规定的地形图各要素的综合要求对地理信息的采集过程与结果具有非常深的影
响。
– 该规范中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地貌、管线、境界、植被土质等要素类型
都给出了详细的综合要求与技术指标。如对居民地设施的选取,规定如下:
•
•
•
•
•
工矿、农业、公共服务、名胜古迹、宗教设施、科学测站和其他独立地物应视不同的地物密度和地形
情况进行取舍:
a) 在街区式居民地内部一般仅表示高大明显、有一定方位意义的突出地物,或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
的文物古迹以及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发展水平的地物,如电视发射塔、体育馆、钟(鼓、城)
楼、宝塔、各类科学测站等。
b)在城市外围及居民地密集区,应选取有方位意义和有重要意义的地物,如发电厂(站)、水厂、污水
处理厂、水塔、纪念碑、气象台(站)及各类科学测站等。既无方位意义、又无明显经济意义的地物符
号,在l:50000地形图上可作适当取舍,在1:100000地形图上可大量舍去,如窑,不依比例尺的打
谷场、饲养场、坟地、磨房等。
c) 在居民地及地物稀少地区,独立地物一般均应表示,在1;100000地形图上,矮小不突出的地物酌
情选取表示,如坟地等。
通过这些选取与综合原则的过滤,会因为不便于地图表达而去除相当一部分地理要素,
导致一定程度的信息丢失,如果基于此进行统计分析,必然导致一定的信息失真。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总体情况
• 三种生产方式形成的成果:
– (1)使用2000年以后获取的影像数据进行室内外综合判调更新。
– (2)利用2000年后航摄并测绘生产的1:10000数据进行缩编更新,同时补充
搜集多种专业资料等。
– (3)采用2000年后新测1:50000地形图数字化,同时结合影像数据进行室内
更新。
• 分为9个要素大类(包括定位基础、地名及注记两个非地理要素
的要素类),共354个要素小类,被组织为34个数据层,所有层总
计含27个属性项。
• 现势性
– 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整体现势性为2006至2010年之间,跨越5年。其
中2006年占18%,2007年占16%,2008年占19%,2009年占22%,2010年
占25%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总体情况(续)
• 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水系、交通、设施、管线、政
区、地貌6个反映地理要素的要素类中,都包含名称,部分包
含实体编码属性项,为地理国情本体数据库中的地理实体数据
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用于地理国情监测存在一些不足
– 如:居民地要素类中只有要素分类码一个属性项,加上受限于生
产方式的差别,居民地要素在不同地区,采样密度差别较大,虽
然制图应用中,可以配合加注注记层的信息,使得图面效果不受
影响,但由于缺乏比较详细的属性内容,大大限制了这一重要数
据内容在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库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 又如:由于数据的采集是面向地形图制图的需要,植被与土质的
数据没有实现国土空间的全覆盖,这对制图没有问题,未覆盖区
域是被一些散列点状地物占据,图面感觉不到空洞区域的存在。
但是如果据这些数据进行面积的统计分析,面积总和就会与事实
不符。
2)主要应用目标与需求的差别
• 地理国情监测完成各类地理要素的地理分布情况获
取后,需要利用这些信息进一步开展统计分析,通
过对各类地理要素的数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挖掘、
提炼各种综合性信息和规律性知识。
•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目标是提供GIS分析应用所需
空间定位信息,同时也需满足按照图示规范制作标
准地形图的要求。
需求差别分析
比较项
基础地理信息
地理国情监测
地图制图
主要目标之一
较少考虑
信息统计分析
较少考虑
重要内容
信息完整性
需要进行综合与取舍
尽可能真实反映客观世
界
可视化
需要考虑图面载荷量
较少考虑
属性丰富性
满足地形图制图需求
需要多重属性,以满足
多样化的统计分析需求
定位精度要求
非常高
对属性准确性要求更迫
切
结论:针对地理国情监测的需要,需制定新的分类体系标准,与其他行
业的信息分类适当融合
普查内容的提出
•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思路
– 筛选、补齐、更新、扩展、增项
–
–
–
–
–
筛选:筛选地理国情应用需要的信息类别
补齐:达到采集标准、该采未采的要素补采
更新:采集新出现的要素
扩展:根据地理国情应用需要,扩展内容
增项:增加地理国情应用需要的属性项
普查内容的提出
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 以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为基础,适当扩展,选择其中
的重要类别及其子类,并具体确定各个类别需要扩展的属性、省市县不同
尺度上的采集标准和位置精度要求、属性准确性要求。
 土地覆盖 依据地表覆盖物的自然特征、结合拟采用的遥感数据源的分
辨能力进行分类,同时需考虑与其他行业部门相关分类体系的衔接关系。
序号 基础地理信息分类
国情普查类别
说明
1
定位基础

2
水系
3
居民地及设施
可逐渐与基础地理信息
居民地及设施(需扩展)采集或更新相结合
4
交通
交通
5
管线

6
境界与政区
境界与政区(需扩展)
7
地貌
地形地貌
8
植被与土质

9
水系
土地覆盖(需新制定)
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以重构
和统计分析为主,不进行数据生产
有利于与行业部门的应
用需求相结合
普查内容的提出
•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把地理国情信息基本内
容可分三个方面:
– 地表形态数据、地表覆盖分类信息、重要地理国情要素
– 地表形态反映地表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
我们熟悉的DEM和DSM等是反映地表形态常用的计算机表示方
法。
– 地理国情要素信息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
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分散分布的重要地物
及其属性。由于该类信息是可以辨识的一个个地理实体,通常
采用要素模型来进行描述。
–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土地表面覆盖物的物理组成。针对其连
续分布的特征,通常采用场模型进行描述。
• 综合考虑上述三类信息,提出本次地理国情普查的内容
分类与指标。本文件暂未涵盖完整的地理国情信息分类
和指标体系。
地表覆盖分类中面临的问题
• 很难用一个标准分出所有类
• 尺度
– 最小图斑定为20*20像素,是否合适?
• 面向监测还是普查
– 监测往往基于单时相影像,普查可以基于若干历史影像和其他资料
• 分类质量控制
– 需要较好的培训和一定的外业,如果不能保证,总体质量难以确保
• 工作量
– 影像分辨率越高,工作量增加的程度越大,而且人工参与的程度也
需要越大
• 其他问题:影像质量、时相、地理环境
参考的分类体系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 环境、林业、科研、农业相关项目的遥
感分类方案
• FAO:土地覆盖分类系统
• 欧盟:CORINE土地覆盖分类系统
• 美国:USGS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系统
• 正在开展的全球土地覆盖项目分类
地表覆盖分类原则
• 根据地球表面覆盖物的可辨识自然特征为分类依据
• 尽可能与行业需求对接
• 针对优于5米的多分辨率影像,最小图斑定为20*20
像素
• 以遥感影像内业分类为主,尽可能使一二级类通过
内业能够识别,三级类外业辅助
• 尽可能降低对多时相影像的依赖
基本过程
• 国家局确定了采用高分辨率影像的总体技
术路线
• 2011年9-2012年9月,在相关分析试验的基
础上,重点针对地理国情要素和地表覆盖,
分别形成了相应的内容体系。
• 2012年11月,在多轮讨论、评审的基础上,
采纳专家领导意见,合并为一个内容体系。
分类总体思路
分类对象
是否为自然和人工地物
是
否
有无植被
有
是否为实体
无
人工程度
栽培程度
人工为主
植物类型
草
耕
地
人工建造
含部分自然生长
植物类型
木
木
园
地
林
地
含自然形成
形态
草
地
房
屋
建
筑
低
构
筑
物
否
水/陆
高
草
是
道
路
堆
掘
地
陆
裸
露
地
表
水
水
体
地
理
单
元
地
形
• 在2012年11月启动的第一批试点中开
始试用
• 2012年3月总结第一批试点提出的280
多条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
重要调整内容
•
影像数据使用问题
– 全色影像分辨率(目前主要分辨率为0.5米)作为水系要素、道路要素、构筑物要素
以及地理单元等以地理实体方式采集数据的主要数据源和精度依据。
– 多光谱影像作为地表覆盖分类的主要数据源,并根据其分辨率(目前主要是4波段、2
米左右)确定的基本最小图斑实地面积由400平米改为1600平米。
– 根据具体类型特点适当调整最小图斑大小
•
•
•
自然为主的、大面积分布的类型调粗
人工形成的基本保持基本图斑大小,个别调细
覆盖分类房屋建筑区类别调整
– 调整与居民地相关的房屋建筑区一类及其下级类的分类指标与定义,增加综合程度,
不再区分建筑区内的细节,并按照密度高低增加3级类,以方便尽可能反映建筑区内
部的宏观差异。
•
调整部分城镇综合功能单元的采集方式
– 不采集居住小区、工矿企业、单位院落的范围线,改为定位点。
•
地理国情水系要素采集
– 对面状水体分湖泊(1平方公里)、水库(5000平米)分别设定采集指标改为统一的
采集面积指标(5000平米)。
重要调整内容
•
•
•
•
元数据采集策略
– 不再采用原来按固定空间单元(如标准图幅、行政单元等)记录元数据的
方式,改用若干空间数据层的方式记录元数据信息的内容,并建立空间型
的元数据库,使元数据信息更加精细化并易于操作。采用这种方式,就可
以删除目前要求每类要素都需要填写的通用属性项。
覆盖分类中水体、道路归类方法调整
– 1)所有液态水对应的类型不再细分湖泊、河渠、坑塘,只分为水面;
– 2)所有非铁路的道路在覆盖分类中不再区分公路、城市道路等类别,只
分为路面;
– 3)道路,包括铁路两侧沿路分布、无植被覆盖、经硬化的狭长路堤、路
堑坡面分类时统一归入路面,不再做区分。
调整样本数据采集规定
– 调整原按景确定样点数的方式,改为按数据源一致性情况为主要依据确定
的区域来确定样点数,可以降低样本数90%左右,同时基本还可以保证样
本数据的可用性水平。
增加类别
– 增加了废弃房屋建筑区、工业设施等类型
近期调整
• 增加:
– 2级类稀疏灌丛(解决指标闭合问题)
– 3级类旅游区(国家旅游局建议)
内容分类概况
按从属关系依次分为3级类。包括:12个一级类,55个二级类,114个三级类。
编号
一级类
包含的二级类数量
包含的三级类数量
01
耕地
2
2
02
园地
6
6
03
林地
8
12
04
草地
2
5
05
房屋建筑区
5
7
06
道路
4
4
07
构筑物
8
23
08
人工堆掘地
3
10
09
裸露地表
5
5
10
水体
5
8
11
地理单元
4
29
12
地形
3
3
总计
12类
55类
114类
——>可行?
• 前期试点以及根据情况作出的调整,都
是为了可行。
– 技术:技术手段和技术能力能支撑
– 经济:经费预算能满足
第二部分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的理解
主要内容
1. 最小图斑实地大小要求的理解
2. 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
– “所见即所得”
– 自然优先
– 立体覆盖
– 线状地类
– “预见性”
3. 地表覆盖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4. 重要内容与指标说明
1、最小图斑实地大小要求的理解
• 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要素采集中都依据类型的特点规定
了基本要求。该要求只适用于勾绘或编辑地类边界过程
中对一些难以确定类型的小图斑进行“就近就大合并”时参
照采用。无论是人工还是自动分类,如果能够确保分类
结果正确,最小图斑面积不受此指标的限制,即分类后
的图斑面积即使小于该指标,也不需要进行就近合并。
• 即,对最小图斑指标的掌握,可以更严,不能更松。比
如最小图斑指标是1600平米,分出了400平米的图斑,只
要分类正确,也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影像上有3000平米
地类被合并到了其他类型中,就是错误的。规定的指标
值是一个图斑可以合并的上限值,而不是下限值。
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
• “所见即所得”
– 由于地表覆盖分类的基本依据是地表覆盖物的物理特性,而非土地
利用分类中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因此从分类判读的原则方法角
度来说,可以称为“所见即所得”。
– 但这一原则并不能绝对化。由于地表覆盖和土地利用之间的耦合关
系,有时候很难严格区分某类型是属于土地利用类型还是土地覆盖
类型。
– 例如耕地,严格从地表覆盖的角度来讲,应该从生长的农作物来进
行地表覆盖类型定义,要按照这一原则反映地表覆盖的客观状态,1
年中需要多期影像才可能,由于目前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原因,这
是不可行的。因此需要对这种范围的地表进行时间尺度上的综合,
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耕地这一更偏向土地利用的类型。
– 但即使是这样,这里的耕地,也实际上是从土地的外在表现上归纳
出的一个概念,而不是土地利用中惨杂了很多政策法律因素的耕地
概念。
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
• 自然优先
– 植被覆盖、裸露地表等类型中通过影像甚至实地核查
均难以区分人工和自然的类型,一般采用“自然优先”
的原则进行归类。如人工繁育的树林或草场,从影像
上甚至实地核查均难以确定是否为园地或人工草地,
优先归入林地或天然草地的相应类别。又如野外人工
长期堆积弃置的砂土,经年累月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从外观上难以区分其成因的,归入裸露地表中的沙质
地表。
– 采用自然优先原则的前提是难以区分其具体成因。从
人与环境的关系角度来说,人类的任何活动结果都终
将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因此无法判定的情况下,归入
偏自然的类别,出错概率更低,更符合自然规律。
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
• 立体覆盖
– 对于不同高低植被立体覆盖的范围,如乔木林下有灌木,果树
下面有疏菜等情况,以顶层树冠的优势类型确定其植被覆盖类
型;
– 对于树冠遮蔽道路、树冠遮蔽沟渠的情况,地表覆盖中按照植
被归类;地理要素(地理实体)中按照道路和沟渠的要求采集。
– 对于高架路,不考虑路下的情况,地表覆盖中按照上层道路归
入路面;
– 有屋顶绿化的范围,应归入房屋建筑或房屋建筑区;
– 桥面跨越大面积的水面,应归入水体类型;跨域峡谷,应按照
地面的实际覆盖归类。
– 其他在空间上被多种类型立体层叠覆盖的情况,地表覆盖分类
一般采用“就近就大”的原则,即以面积占绝对优势的类型为主。
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
• 线状地类
– 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连片区域内部
斑块之间的田埂、小路、水渠、林带等狭长
条带,如果宽度在5个(含)像素以下,或者
连片达不到实地400平米的,可以就近归并
到相邻的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类型
中。
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
• “预见性”
– 对于正在发生变化且变化周期较短的类型,如即将完工
的建筑工地、栽种果树幼苗的耕地等,在普查时点规定
的时间,按照通常规律可预见会变为另一种类型。但采
集信息时依据的影像或当前的状态并不能完全体现将来
时点时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处理:
• 1)按照预见的时点时状态进行采集,采集时建议做特别标记,以利
于后期时点统一时做重点核查;
• 2)按照影像反映的状态进行采集,采集时也需要做特别标记,后期
时点统一进行核查。
– 由于“预见”需要一定的领域知识,这种方法不宜滥用。
采用这种方法时,第一种方式应慎用,否则容易起反作
用,建议一般采用第二种方式处理。
3、地表覆盖与地理要素数据之间的关系
• 部分地表覆盖类型图斑与对应的地理要素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约束关系,
主要包括:
– 1)水体要素和水面范围。覆盖分类的水面类型图斑一般位于河渠、湖
泊和库塘等水体实体的内部,只有依据的影像正好是丰水期拍摄的,
两者的范围才可能完全一致。
– 2)道路要素与路面范围。地表覆盖中归为路面类型的图斑范围内可能
会有对应的符合要素采集条件的道路要素;但由于遮蔽、数据源识别
能力等原因,有道路要素的地方其地表覆盖分类不一定是道路类型,
可能是植被或其他遮蔽道路的覆盖类型。也就是说,所有按要素采集
的道路中心线,在未被完全遮蔽且影像可识别的地区,必须与地表覆
盖中的道路图斑保持空间位置和属性值的一致性。
– 3)房屋建筑区与单位院落。单位院落与房屋建筑区之间不存在一一对
应的关系,但位置上有关联性。单位院落的范围内,一般应该存在属
于房屋建筑区的地表覆盖类型。
– 4)堤坝覆盖类型与堤坝要素。堤坝要素用线表示,应该位于作为覆盖
类型的堤坝图斑范围内。
重要内容说明
• 01-耕地
– 定义:
• 经过开垦种植农作物,经常耕耘管理的土地。包括熟耕地、
新开发整理荒地、以农为主的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
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林木覆盖度在
50%以下)。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
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
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
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m、北方
宽度<2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
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 011 水田:种植水稻、莲藕、茭白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
生、陆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 012 旱地:种植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菜、青稞、蔬菜等陆地
生长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土地利用类型中的水浇地、旱地和菜地。不
含温室大棚覆盖的地块
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一般限于2年内的轮种可以视为水田,如果轮种周
期超过2年的,以普查时点年份为准2年内耕种情况确定是否算作轮种的水田。即
含普查时点年份2年内,如果有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情况或只种植水生农作物,
归入水田,否则归入旱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
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
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
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2-园地
• 定义:指连片人工种植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集约经营的,
以采集果实、叶、根、茎等为主的,覆盖度大于50%的土地。
包括各种乔灌木、热带作物以及果树苗圃等用地。
• 包括:
–
–
–
–
–
–
果园
茶园
桑园
橡胶园
苗圃
其他园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
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
于育苗的土地。
03-林地
• 定义:指成片的天然林、次生
林和人工林覆盖的地表。包括
乔木、灌木、竹类等多种类型。
以顶层树冠的的优势类型区分
该类下级各类类型。
• 包括
–
–
–
–
–
–
乔木林
灌木林
乔灌混合林
竹林
疏林
绿化林地
• 采集指标要求:最小图斑面积
为1600平方米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
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
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
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乔木林
•
•
•
•
031 乔木林:由具有高大明显主干的非攀
缘性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林冠覆盖面
积占65%以上)构成的植被,高度一般大
于5米。其中,乔木林带行数应在两行以
上且行距小于等于4m或林冠冠幅垂直投
影宽度在10m以上,树木郁闭度大于0.2。
(GB/T 14721-2010)
0311 阔叶林:由双子叶乔木树种为主构
成 的 森 林 , 阔 叶 树 合 计 占 65% 以 上
(GB/T 14721-2010)。有冬季落叶的落
叶阔叶林(又称夏绿林)和四季常绿的常
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两种类型。
0312 针叶林:由松、柏、杉等裸子植物
的乔木树种为主构成的森林,针叶树合计
占65%以上。(GB/T 14721-2010)
0313 针阔混交林:针阔两类乔木混生,
但林冠覆盖面积都不超过65%(含)的乔
木林。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有林地:
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
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红树林(Mangrove)指生长在热带、
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
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
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
物群落。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
红树。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
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
生态系。
032 灌木林
•
032 灌木林:由生长低矮的多年生木本
植物为主体(林冠覆盖面积占65%以上)
构成植被,林木覆盖度大于30%,高度
一般低于5m。(GB/T 14721-2010)
•
0321 阔叶灌木林:由阔叶灌木、灌丛和
通常低于5m小乔木组成的植被组成的植
被类型。
•
0322 针叶灌木林:由针叶灌木、灌丛和
通常低于5m的小乔木组成的植被组成的
植被类型。
•
0323 针阔混交灌木林:针阔两类灌木混
生,但林冠覆盖面积都不超过65%(含)
的灌木林。自然状态的针阔混交灌木林
比较少见。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灌木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
•
•
•
•
•
033 乔灌混合林:由乔木和灌木交替生长
混合覆盖但两者林冠覆盖面积各自都不超
过65%,且树木总体覆盖度大于30%的地
表。
034 竹林:以全部由各类竹子组成的纯林
或仅混生少量针阔叶树种的植被类型。最
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400平方米。
035 疏林:指由各类林木组成但覆盖度较
低,郁闭度在0.1~0.2的林地。最小图斑对
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1600平方米。
036 绿化林地:居民地一定范围内人工种
植的绿化树木覆盖形成的片状或带状区域
(不包括楼顶种植的树木)。最小图斑对
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200平方米。
0370人工幼林:人工种植的未成林。最小
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400平方米。
0380 稀疏灌丛:在荒漠或植被稀疏地区丘
团状生长的低矮灌木或灌草丛,成群分布,
但平均覆盖度低于30%,大于10%的地表。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其他林地:
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
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
地
人工幼林在影像上有比较明显的种植
痕迹,覆盖度较低,树木呈行列或条
带分布,图斑外部轮廓呈折线状。天
然林则随地形而变,呈不规则的边界,
甚至边界模糊。
04-草地
• 定义:以草本植物为主连片覆盖的
地表。包括覆盖度在10%以上的各
类草地,含以牧为主的灌丛草地和
林木覆盖度在10%以下的疏林草地。
• 包括:
– 天然草地
– 人工草地
• 采集指标要求:
– 天然草地最小图斑面积为1600平方米
– 人工草地最小图斑面积为400平方米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草地: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包括:
.天然牧草地
人工牧草地
其他草地
041 天然草地
•
•
•
•
041 天然草地:以天然生长或半人工
培育的草本植物为主覆盖的地表。一
般未经改良或经过不破坏天然植被条
件下的改良,用于放牧或割草,包括
以牧为主的树木覆盖度在10%以下的
疏林草地和灌丛草地。
0411 高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大于50
%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割草地,
此类草地一般水分条件较好,草被生
长茂密。
0412 中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为20
%~50 % 的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此
类草地一般水分不足,草被较稀疏。
0413 低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为
10%~20%的天然草地,此类草地水
分缺乏,草被稀疏,牧业利用条件较
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天然牧草地: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
草的草地.
042 人工草地
•
•
•
042 人工草地:通过耕翻、完全破坏、
清除原有天然植被后,人为播种、栽
培建植的以草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植
被及其生长的土地,包含人工栽植林
木覆盖度小于10%的人工疏灌丛群落
或疏林群落及其生长的土地。包括饲
用为主要目的的人工牧草地和特殊用
途如改善环境的绿化草地。
0421 牧草地:由人工种植的用于放牧
或饲料的牧草覆盖的草地。最小图斑
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400平方米。
0422 绿化草地:城镇或居住区域内地
面上,由栽种的草本植物覆盖的地表,
包括公园、运动场所、绿地等范围内
的草地,不包括楼顶种植的草坪。最
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200平方
米。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人工牧草地:
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其他草地:
指树木郁闭度<0. 1、表层为土质、生
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05-房屋建筑区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 定义:被居民地道路网及其他
自然分界线分割形成的街区内
部,由高度、结构、疏密程度
等相近且毗连成片的建筑物外
包线连接起来覆盖的区域。
• 包括:
–
–
–
–
–
多层房屋建筑区
低矮房屋建筑区
废弃房屋建筑区
多层及以上独立建筑
低矮独立建筑
• 采集指标要求:
– 基本最小图斑面积为1600平方米;
商服用地
工矿仓储用地
住宅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特殊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二调使用的城镇工矿用地分类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城市
建制镇
村庄
采矿用地
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06-道路
• 指铁路、公路和其他道路。
• 包括:
– 铁路
– 公路
– 城市道路
– 乡村道路
• 采集指标要求: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交通运输用地: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
线路、场站等的土地,包括民用机场、
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各种道路
用地
铁路用地:指用于铁道线路、轻轨、场
站的用地,包括设计内的路堤、路堑、
道沟、桥梁、林木等用地
公路用地:指用于国道、省道、县道和
乡道的用地,包括设计内的路堤、路堑、
道沟、桥梁、汽车停靠站、林木及直接
为其服务的附属用地。
– 同时采集:1.路面;2.道路中心线,并赋要素属性
– 铁路路面包括铁路路基范围的路面,含路堤、路堑。
– 铁路属性包括:类型,线路编码,名称,起点,终点,单双线,建成时间,重复路段
编码。
– 公路路面:宽度大于3米,长度大于500米以上的路面,含无植被覆盖、经硬化的路堤、
路堑的范围,同上级类,归为路面,代码取0601
– 公路属性包括:道路编号,全称,简称,技术等级,车道数,铺设材料,单双向,路
宽,重复路段编码。
– 采集地级以上城市内路宽大于6米的快速路和城市街道的道路中心线
– 采集连接行政村与外部路网的农村硬化道路的中心线,并赋要素属性。
07-构筑物
• 定义:为某种使用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其内部进行生产和生
活活动的工程实体或附属建筑设施(GB/T 50504-2009)。其中的道路单
独列出。
• 包括:
– 硬化平地:使用水泥、沥青、砖石、夯土等材料铺设的连片露天平地所覆盖的
地表。最小图斑面积为1600平方米。其下级类“停机坪”为5000平米,场院为
1000平米。
– 堤坝:堤和坝的总称。宽度大于3米,长度大于100米的堤坝覆盖分类中归入此
类,堤坝包括堤基范围。
– 闸、桥梁、码头
– 城墙:古代城墙,包括长城和城市古城墙。最小图斑面积为400平方米。
– 大棚:能透光、保温(或加温),用来栽培植物或用于养殖的设施。最小图斑
面积为1600平方米
– 固化池:用建筑材料修建的具有规则几何形态(多呈方形或圆形)的露天池沼
覆盖的地表。如游泳池、污水消解池、晒盐池等。最小图斑面积为400平方米
– 工业设施:露天安置的大型工业设备设施。如采油、炼油、储油、炼钢等设施。
最小图斑面积为400平方米。
– 其他构筑物:其他未分类的人工构筑物.
08-人工堆掘地
• 定义:被人类活动形成的弃置物覆盖或经人工开掘、
或正在进行大规模土木工程而出露的地表。
• 包括:
– 采掘场:露天开采对原始地表破环后出露形成的地表,如露天
煤矿采掘场、采石场、稀土矿采掘场等。
– 堆放物:人工堆积的各种矿物、尾矿、弃渣、垃圾、沙土、岩
屑等(人工堆积物)覆盖的地表。
• 尾矿堆放物、垃圾堆放物、其他堆放物
– 建筑工地:自然地表被破坏,正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场
地区域。
• 采集指标要求:最小图斑面积为400平方米
09-荒漠与裸露地表
• 定义:指植被覆盖度低于10%的各类自然地表。
• 包括:
–
–
–
–
–
盐碱地表:表层裸露物以盐碱为主
泥土地表:表层裸露物以泥或土为主
沙质地表:表层裸露物以沙质为主
砾石地表:表层裸露物以块状砾石为主
岩石地表:表层裸露物以基岩为主
• 采集指标要求:荒漠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
地面积为10000平方米,其他地区为1600平方米。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沼泽地
沙地
裸地
指经常积水或渍水,一般生长沼生、湿生植物的土地
指表层为沙覆盖、基本无植被的土地,不包括滩涂中的沙地
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或表层为岩石、石砾,其覆盖面积≥70%
的土地
09-荒漠与裸露地表
•
091 盐碱地表:指表层裸露物以盐碱为主的地表。
• 该类型不等同于盐碱化土地。盐碱化土地上可以有较高覆盖度的植被,
应依据其植被类型和覆盖度归入相应类型。对于覆盖度小于10%,且
表面裸露物以盐碱为主时才归入该类。
• 该类型的地表覆盖分布范围较小,主要位于我国西部内流地区的干涸
河与干涸湖分布区域。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盐碱地: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
10-水体
• 定义:从地表覆盖角度,是指被液态和固态水覆盖的地表。从地理要素
实体角度,水体是指水体较长时期内消长和存在的空间范围。
• 包括:
–
–
–
–
–
河渠:带状或线状水体;水体及其流经的槽状地带。
湖泊:自然或半自然的面状水体。
库塘:人工形成的面状水体。
海域:
冰川与常年积雪:常年被冰雪覆盖的地表。
• 采集指标要求:
– 地表覆盖采集:采集所有水面覆盖范围,赋代码1001。最小图斑面积为
400平方米,要素采集指标见细则。
– 河流:保证同一河流连通性,遇地下河等并入相应河流。同时采集:1.水
面范围;2.河道范围构面(赋要素属性);3.河流结构线(赋要素属性)。
– 水渠:保证同一渠道的连通性,遇渡槽、隧道、涵洞、倒虹吸等并入相应
水渠。同时采集:1.水面范围;2.渠岸线构面(赋要素属性);3.
– 湖泊:同时采集:1.水面范围;2.湖岸线构面(赋要素属性)
10-水体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指陆地水域、海涂、沟渠、水工建筑物等用地,不包括滞洪区和已垦滩涂中
的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用地
河流水面
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之间的水面,不包括被堤坝拦截后形
的水库水面
水域及
水利设 湖泊水面 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指人工拦截汇集而成的总库容≥10万立米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
施用地
水库水面
面
坑塘水面 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沿海滩涂
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包括海岛的沿海滩涂,不包括已
利用的滩涂
指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
内陆滩涂 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洪水位间的滩地,包括海岛的内陆滩地,不包括已
利的滩地
沟渠
人工修建、南方宽度≥1m、北方宽度≥2米.用于引、排、灌的渠道,包渠槽、
渠堤、取土坑、护堤林
水工建筑
指人工修建的闸、坝、堤路林、水电厂房、扬水站等常水位岸线以上的建筑
物用地
高水位的确定方法
• 河流的范围以河道范围为准,有堤防的河道,包括
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
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无堤防的河道,包括
常年雨季形成的高水位岸线,即高水界之间的范围。
即河流以堤防和高水界为界。
• 根据影像、地形和其他资料判定河流高水位界线,
确难判断的可以沿用基础数据。
• 确定高水界时,应考虑与其他地物类型关系的合理
性。高水界范围内,一般不会有大面积长期稳定存
在的人工地物。
11-地理单元及界线
• 定义:按照规划、管理以及利用的需求,按一定尺度和
性质将多种地理要素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间单位。
• 包括:
– 行政区划单元:乡镇级和乡镇级以上行政区,村级行政单元采
集定位点
– 社会经济区域单元:包括开发区、保税区、国有农/林/牧场、
自然/文化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地质公园、行/蓄/滞洪区等。
– 自然地理单元:包括流域单元、地形单元和地貌区划单元、 湿
地保护区、沼泽区等。
– 城镇综合功能单元:城镇居民地内部根据功能和权属划分的空
间单元。采集居住小区、工矿企业、学校、医院等的定位点。
• 采集指标要求:
– 基本从基础地理信息中提取;部门需要收集整合专业部门资料。
12-地形
• 地表形态的高程、坡度和坡向信息
• 普查将充分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地形数据源,在
原始值域范围和允许精度内,对地形起伏较大区域
构建格网间距更小、精度适宜的DEM数据,并计算
相同格网单元的坡度、坡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