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浏览该文件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点击浏览该文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四讲
现代汉语语法的变换分析
本讲讲四个问题: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
二、变换分析的依据及原则
三、变换分析的类型
四、变换分析的作用及局限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
先看例句:
不适当的教育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 ——切分
偏正
要适当教育孩子
偏正
教育孩子要适当
(我们需要)进口 设备
——定性
动宾 / 偏正 要干什么 / 要什么
反对的 是他
“他”施事
“他”受事
甲:“反对的是他。”
乙: “反对他?”
甲: “他反对。”
?
受事
施事
这种为了清楚的表达某个结构所表达
的意思,换一个说法,用另一种结构形式
来表达,这就是变换。
对“变换”的理解和使用,可主要分为三种含义:
一是 指传统语法中的句子的改换。
二是 指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中,由低层结
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
三是 指海里斯:“结构不同而等价的序列之
间的替换。”
海里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
对变换地解释,他先后有三种有影响的说
法,除上面的说法,他还说:
“两个有着相同的个别同现集合的形类
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叫着变换关
系。
“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个词的句式,
如果其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
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
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在排列
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元组
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比如:
变换
在黑板上写字。
他喝醉了酒。
他吃腻了肉 。
把字写在黑板上。
他喝酒喝醉了。
他吃肉吃腻了。
“变换分析”正是指“结构不同而等价的序列
之间的替换”分析。就是:利用不同句法结构之
间的联系,分化狭义同构句法形式的内部差别的
分析方法。
在保持语义关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句
法结构格式,找出一般的语法分析方法(如层次
分析法、扩展法、替换法等)无法找出的狭义同
构(模式相同、相对应的语法形式功能相同)的
语法形式内部的差别,从而分出更小的类来。
“在”+方位名+动+名
方位名
“在黑板上写字”
上”。
“在家里吃饭”
“把”+名+动+“在”+
√“把字写在黑板
╳“把饭吃在家里”。
又如:
(中+补)+名
“吃完了饭”
“喝醉了酒”
名+被+(中+补)
√“饭被吃完了
╳“酒被喝醉了”。
“我叫他去”代表两个不同的格式:
兼语式
我叫他(马上)去。—— ╳ 我/ 去/ 叫他。
连动式
我(马上)叫他去。——√ 我/ 去/ 叫他。
二、变换分析的依据及原则
1、变换分析的依据
变换分析法的依据就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句法结构的相关性是指包含相同语义
结构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所存在着的
某种内在的联系。
产生这种联系的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的:
一是,因为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
式来表达,从而造成了语言中存在着大量
的同义格式。
二是,因为同一句法格式可以用来表达多种
意义,从而造成了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
义句法格式。
同义格式:
如:
施事 + 动作 + 受事
亮亮做完了所有的作业。
亮亮把所有的作业做完了。
所有的作业,亮亮做完了。
所有的作业给亮亮做完了。
NP1+VP+ NP2
NP1+把+ NP2+VP
NP2+NP1+VP
NP2+给+NP1+VP
歧义句法格式:
NP+VP(主谓)
施事+动作
受事+动作
工具+动作
结果+动作
对象+动作
“老虎不吃了”
“馒头不吃了”
“钢笔不写了”
“信不写了”
“信不看了”
造成歧义句法格式的原因是很多的,
这跟汉语的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特
点有关。
参考:
邢福义 《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
http://www.xlmz.net 两个三角地带
兼容性就是指同样一个语法结构,可
以包容多种意义。比如前面的“NP+VP”的
格式就是。
再如:“VP
动作+受事
动作+方所
动作+目的
动作+工具
+ NP”(动宾)
“不吃馒头了”
“跑县城”
“跑项目”“跑运输”
“跑车”“跑大货车”
趋简性是指表示同样一种语义蕴含,
尽管全量形式和简化形式都可以采用,但
说起话来人们更多地选择简化形式。
先了解一下NP + VP :
老虎还吃鸡吗?
老虎不吃鸡了。
老虎还吃鸡吗?
老虎不吃了。
NP + VP
鸡老虎还吃吗?
鸡老虎不吃了。
鸡老虎还吃吗?
鸡不吃了。
NP + VP
鸡还吃白菜吗?
鸡不吃白菜了。
鸡还吃白菜吗?
鸡不吃了。
NP + VP
白菜鸡还吃吗?
白菜鸡不吃了。
白菜鸡还吃吗?
白菜不吃了。
NP + VP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施事+动作
受事+动作
施事+动作 / 受事+动作?
考司机——考验司机的水平或胆量。
(在这路上开车考司机了!)
考司机——通过考试,成为司机。
(我想考司机,将来开出租车。)
我的书画——我收藏的书画。
(我的书画都是重金收购的。)
我的书画——我创作的书画。
(我的书画都是学着乱涂的。)
我的书画——我表演写字画画。
(开始是魔术,接着是我的书画。)
同一语义结构关系可用不同句
法结构表示,同一句法结构格式可
用来表示不同语义结构关系,这就
产生了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
法结构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联系。这
就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VP + NP
不吃馒头了。
不跑县城了。
不跑项目了。
施事+动作
受事+动作
施事+动作 / 受事+动作
动作+受事
动作+方所
动作+目的
NP + VP
老虎不吃了。
施事+动作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VP + NP
不吃老虎了。受事+动作
不吃白菜了。受事+动作
?
不吃鸡了。
受事+动作
如果说,层次分析法依据结构的层次
性是利用了结构的内部关系,那么,变换
分析法依据结构的相关性就是利用了结构
的外部关系。前者是静态的分析,后者是
动态的分析。
2、变换分析的原则
变换分析的原则指的是平行性原则。这
一原则是朱德熙先生提出来的。
朱德熙 《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
1986《中国语文》第2期
平行性原则就是 :
1)、变换前,左边竖行句子的句法形式和高
层次语义关系一致;
2)、变换后,右边竖行句子的句法形式和高
层次语义关系一致;
3)、每一横行,变换前后句子的低层次(同
现词语)的语义关系一致;
4)、所有横行,左右两侧句子的高层次(语
用)语义关系的差别一致。
符合以上标准变换才有效,否则无效。
左
边
竖
行
N1(方)+V+着+N2
N2+V+在+ N1(方)
原句式
变换式
墙上挂着地图
地图挂在墙上 右
地上铺着毯子
毯子铺在地上 边
门上安着电铃
电铃安在门上 竖
屋里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屋里 行
实例
变换关系
实例
高层次语义关系:
静态 存在
静态 存在
什么地方存在什么事物
什么事物存在于何处
低层次语义关系:同现词语的语义关系
处所+动词(附着)+受事
受事+动词(附着)+处所
比较: 原句式
N1(方)+V+着+N2
左
墙上挂着地图
地上铺着毯子
a 河里流着水
b 台上演着京戏
变换式
N2+V+在+ N1(方)
地图挂在墙上
右
毯子铺在地上
水流在河里
京戏演在台上
1、a、b 、变换前、后,都与竖行其他句子的高层次语义关系不一致;
2、a、b 、变换前、后,句子的低层次的语义关系不一致;
3、a、b 左右两侧句子的高层次(语用)语义关系的差别于其他横行的
也不一致。
因此, a、 b都是无效变换。
三、变换分析的类型
1、换位
2、替换 (有人认为不属于变换分析)
3、增添
4、删略
5、紧缩
6、设计变换式
1、换位
变换同现词语的位置。如:
NP+VP
VP+NP
“人来了。”
“我来了。”
我。”
N1+V1+N2+V2
“来了人。”
?“来了
CN1+V1+V2+N2
a(兼语式)“我叫他去”
b(连动式)“我叫他去”
“我去叫他”
“我去叫他”
2、替换 (有人认为不属于变换分析)
能够相互替换说明有相同的分布特征,而
有相同的语法性质,有可能归为同一种聚合。
NP
+
VP
(NP
NP+VP)
人
人们
同学
来了。
三个同学
客人
3、增添
增添实词即扩展。通过考察能不能扩展,
可以给句法结构及其组成成分分类
如:
迅速处理
非常迅速的处理
迅即处理
————
“讯即”是副词,迅速是形容词。
如:
NP
大姑娘
一个部队的老战友
四点钟
这么多年
百把斤的猪
“(都)NP了”
大姑娘了
一个部队的老战友了
(都)四点钟了
这么多年了
百把斤的猪了
(比较:*猪了,哪能随便卖出去?)
4、删略
通过检查是否能够去掉上述成分,可以给实
词和句法结构分类。
我吃新鲜水果。
M+d+x+m
m+d+m
我吃水果。
m+d+x
*我吃新鲜。
新鲜水果是好的。
x+m+d+x+的
m+d+x+的
水果是好的。
x+d+x+的
*新鲜是好的。
“水果”是主导成分。
5、紧缩
即分别选取直接成分的核心,然后把它
们组合起来。通过考察能不能紧缩,可以
给句法结构及其组成成分分类。
王冕七岁死了娘。
王冕死了。?
王冕上午读了书。
王冕读了。
6、设计变换式
语义解释型变换在分析语义语法范畴
的基础上,利用范畴性语义成分设计变换
式。
N1(方)+V+着+N2
N2+V+在+ N1(方)
墙上挂着地图
地图挂在墙上
地上铺着毯子
毯子铺在地上
a 河里流着水
水流在河里
b 台上演着京戏
京戏演在台上
四、变换分析的作用及局限
1、变换分析的作用
2、变换分析的局限
1、变换分析的作用
变换分析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更有效
地分化歧义句式。分化歧义句式,层次分
析法强于成分分析法,而变换分析法的能
力更强。
层次分析法强于成分分析法
“咬死了猎人的狗”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咬死了猎人的狗”
谓语 补语 定语
动宾
动语+宾语
宾语?
偏正
定语+中心语
A 动+补(了)+名1+的+名2
咬死了猎人的狗
打碎了张三的玻璃杯
弄丢了家里的钥匙
吓坏了小王的妈妈
B 动+补(了)+名1+的+名2
咬死了猎人的狗
打碎了玻璃杯的张三
弄丢了钥匙的亮亮
吓坏了妈妈的小王
C把+名1+的+名2+动+(了)
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把张三的玻璃杯打碎了
把家里的钥匙弄丢了
把小王的妈妈吓坏了
D名2+动+补+名1(了)
狗咬死了猎人
张三打碎了玻璃杯
亮亮弄丢了钥匙
小王吓坏了妈妈
值得注意的是A
CB
D,而A
D;B
C:
A打碎了张三的玻璃杯
C把张三的玻璃杯打碎了
D玻璃杯打碎了张三
B打碎了玻璃杯的张三
D张三打碎了玻璃杯
C把玻璃杯的张三打碎了
名词语1+送+名词语2 (赠送?运送?)
这批西瓜送监利进校
C这批西瓜送给监利进校(赠送)
D这批西瓜送到监利进校(运送)
名词语1+送(给)+名词语2
名词语1+送(到)+名词语2
这几本书还(给)李老师
这张桌子搬(到)办公室
这些钱交(给)王校长
这些吃的东西放(到)冰箱
这些用品卖(给)小学生
这盆花放(到)客厅
这家具退还(给)蒋勇
这坛酒抬(到)地下室
这样通过变换分析就将A是和B式区别
开了。把“名词语1+送+名词语2”分化为两
类:
A、名词语1+送(给)+名词语2
B、名词语1+送(到)+名词语2。
2、变换分析的局限
变换分析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
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原因。这就
是变换分析法的局限性。要回答这个问题
又需要寻找其他的语法分析手段。
名[处所]+动+着+名
A、 名[处所] + 动 +着 + 名
“戏台上 摆 着 鲜花”
B、 名[处所] + 动+着 + 名
“戏台上 演 着 京戏”
A名[处所]+动+着+名
戏台上摆着鲜花
床上躺着病人
墙上挂着地图
黑板上写着字
门上贴着对联
C名+动+在+名[处所]
鲜花摆在戏台上
病人躺在床上
地图挂在墙上
字写在黑板上
对联贴在门上
B名[处所]+动+着+名
D名[处所]+正在+动+名
戏台上演着京戏
门外敲着锣鼓
外面下着大雨
教室里上着课
炉子上熬着汤
戏台上正在演京戏
门外正在敲锣鼓
外面正在下大雨
教室里正在上课
炉子上正在熬汤
A名[处所]+动+着+名
D名[处所]+正在+动+名
戏台上摆着鲜花
戏台上正在摆鲜花
B名[处所]+动+着+名
C名+动+在+名[处所]
戏台上演着京戏
京戏演在戏台上
是什么原因造成“名[处所]+动+着+名”A式、
B式歧义的呢?变换分析法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练习:根据提供的参考语料,用变换分析分
化“他烧了一车炭。”所用的歧义句式。
①他烧了一车炭。
②他烧了一捆草。
③他烧了一壶水。
a、他烧l了一车炭。
b、他烧2了一车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