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Ⅱ阶段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Ⅱ阶段

第十五章 污水的厌氧
生物处理
厌氧生物处理法的特点(与好氧比较)
(1)应用范围广
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又适用于中、低浓度有机废水。
(2)能耗低
而厌氧法不需要充氧,而且产生的沼气可作为能源。一
般厌氧法的动力消耗约为活性污泥法的1/10。
(3)负荷高
好氧法的有机容积负荷为2~4kgBOD/(m3·d),
而厌氧为2~10kgBOD/(m3·d),高的可达50kgBOD/(m3·d)。
(4)剩余污泥量少,且其浓缩性、脱水性良好。
剩余污泥量只有好氧法的5%~20%。
消化污泥稳定,且矿化度高,易脱水。
(5)氮、磷营养需要量较少
而厌氧法的BOD:N:P=100:2.5:0.5
(6)厌氧处理过程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7)厌氧活性污泥可以长期贮存,厌氧反应器可以季节
性或间歇性运转。
(8)密闭系统,臭味对环境影响小。
厌氧法存在的缺点(与好氧比较)

设备启动、处理时间长。

出水往往达不到排放标准,需要进一步处理。

厌氧处理系统操作控制因素较为复杂。

密闭,沼气易燃,易爆,安全要求高。
第一节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
第三节
厌氧生物处理法的设计
第四节
厌氧设备的运行管理
第一节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
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包括兼氧微生
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
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厌氧消化。
受氢体:
化合态氧、碳、硫、氮等作为受氢体。
厌氧生物处理依靠三大主要类群的细菌:
水解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联合作
用完成。
一、厌氧消化原理
四阶段: 水解阶段、酸化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
水解
水解的和溶
解的有机物
大分子有机物
细菌的胞外酶
有机酸
醇 类
醛类等
H2,CO2
乙酸化
乙酸细菌
甲烷化
乙酸
甲烷细菌
酸化
产酸细菌
CH4
甲烷细菌
CH4
第Ⅰ阶段——水解阶段
复杂的大分子、不溶性有机物→小分子、溶解性的
有机物→渗入细胞体内。
第Ⅱ阶段——酸化阶段
将渗入细胞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挥发性有机酸、醇
类、醛类等。
紧接着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生成氨和胺,多肽
等 。
第Ⅲ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
在产氢产乙酸细菌的作用下,第Ⅱ阶段产生的第2
类有机酸被分解转化成乙酸和H2。
第Ⅳ阶段——产甲烷阶段
两组产甲烷菌:
一组( 1/3)把CO2和H2转化为甲烷,
另一组(2/3)从乙酸或乙酸盐脱羧产生甲烷。
最主要基质
污泥的厌氧处理面对的是固态有机物,所以称
为消化。
两阶段:
消化
过程
液化(酸化)
气化(甲烷化)
液态污泥的pH迅速下降,
转化产物中有机酸是主体
产生消化气,主体是CH4
二、发酵条件控制(影响因素)
1、营养
一般有机物浓度大于1000mg/L以上。
COD∶N∶P=200∶5∶1或C∶N=12~16
2、厌氧过程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Ⅰ、氧化还原电位(φE)与温度
氧的溶入和氧化态、氧化剂的存在会使体系中电位升高,对厌氧消
化不利。
产酸菌对氧化还原电位要求不甚严格+100~-100mv
产甲烷菌对氧化还原电位要求严格<-350mv
Ⅱ、pH及碱度
pH主要取决于三个生化阶段的平衡状态
Ⅲ、毒物
凡对厌氧处理过程起抑制和毒害作用的物质都可称为毒物
3、工艺操作条件
Ⅰ、生物量
一般介于10~30gVSS/L之间
Ⅱ、负荷率
①当有机物负荷率很高时→是低效不稳定状态。
②负荷率适中→是高效稳定发酵状态。
③当有机负荷率小,供给养料不足→碱性发酵状态,是低效
发酵状态。
Ⅲ、温度控制
发酵要求较高的温度,一般工艺设计中温消化30~35℃。
Ⅳ、pH的控制
当液料pH<6.5或高于8.0,则要调整液料pH。
第二节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
按微生物生长状态分为
厌氧活性污泥法、厌氧生物膜法;
按投料、出料及运行方式分为
分批式、连续式、半连续式;
根据厌氧消化中物质转化反应的总过程是否在同一
反应器中并在同一工艺条件下完成,又可分为
一步厌氧消化与两步厌氧消化等。
一、厌氧活性污泥法
(普通消化池、厌氧接触工艺、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等)
(一)普通消化池。
常用搅拌方式有三种:
(a)池内机械搅拌;
(b)沼气搅拌;
(c)循环消化液搅拌。
常用加热方式有三种:
(a)废水在消化池外先经热交换器
预热到规定温度再进入消化池;
(b)热蒸汽直接在消化器内加热;
(c)在消化池内部安装热交换管。
循环消化液搅拌式消化池
(二)厌氧接触法
在消化池后设沉淀池,将沉淀污泥回流至消化池。
厌氧接触法的工艺特点
(1)污泥浓度:12000~15000mg/L,大回流比。
(2)提高了有机负荷,缩短了水力停留时间。
(3)污泥停留时间:10~20 d。
优缺点
优点:(1)对悬浮物高的有机废水的效果很好,E>90%;
(2)增大了接触面积
(3)耐冲击负荷、运行稳定
缺点: (1)泥水分离效果差,
(2)不适合大流量废水的处理。
(三)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反应器)
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
反应器内没有载体,
是一种悬浮生长型
的消化器。
UASB反应器示意图
结构:
(1)污泥层
颗粒污泥:40000~80000mg/L;V=30%V总;
E= 70%~90%E总。
(2)悬浮污泥层
絮体污泥:15000~30000mg/L;V=70%V总;E= 10%~30%E总
(3)沉淀区
作用:a:维持污泥床中的污泥浓度
b:保证整个反应器的集气室有效空间高度
(4)三相分离器
组成:集气收集器+折流挡板
作用:固、液、气分离
试验结果证明,良好的污泥床,有机负荷率和
去除率高,不需要搅拌设备,能适应负荷冲击和温
度与pH的变化。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二、厌氧生物膜法
(一)厌氧生物滤池(厌氧固定膜反应器)
1、工艺结构

滤池呈圆柱形,池内装放
填料,池底和池顶密封。

厌氧微生物附着于填料的
表面生长,废水中的有机
物被降解,并产生沼气,
沼气从池顶部排出。

按水流方向:升流、降流
2、工艺特点

污泥浓度:10-20g.vss/L;体积负荷大:10-
15kgCOD/m3.d;污泥泥龄:100d;水力停留时
间短。
3、优缺点

主要优点:处理能力高,操作简单。

主要缺点:滤料费用高,易堵塞。
(二)厌氧生物转盘
(三)厌氧流化床
厌氧流化床的工艺特点

与好氧流化床相似; “流化”状态是将部分出水回流
通过增加水流的上升速度而得以实现的;流化床反应器
能保证厌氧微生物与被处理介质充分接触。

存在问题:
难以维持良好的流化状态;
需大量回流水;
固液分离困难。
三、分段厌氧处理法
第一段:水解和液化有机物为有机酸;缓冲和
稀释负荷冲击与有害物质,并将截留难降解的固态
物质。
第二段:保持严格的厌氧条件和pH,以利于甲
烷菌的生长;降解、稳定有机物,产生含甲烷较多
的消化气,并截留悬浮固体,以改善出水水质。
酸发酵池
甲烷发酵池
优点:运行稳定可靠,能承受一定的pH值和毒物
等冲击,有机负荷高,消化气中的甲烷含量高。
缺点:设备较多、流程复杂。
四、几种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比较
第三节
厌氧生物处理法的设计
厌氧反应器的设计包括工艺流程和设备的选择、
反应器容积的计算和设备构造的确定等。
一、流程和设备的选择
处理工艺的选择
内容 消化温度
采用单级或两级(段)消化
二、厌氧反应器的设计
计算确定反应器容积的常用参数是负荷率L和
消化时间t,公式为(P281表15-2):
V  qV  t
qV  
V
NL
产气量一般可按0.4~0.5m3/kg(COD)进行估算。
三、 消化池的热量计算
包括将废水提高到池温所需的热量和补偿池壁、
池盖所散失的热量。
提高废水温度所需的热量为Q1:
Q1  qV  C(t2  t1 )
通过池壁、池盖等散失的热量Q2与池子构造和材
料有关,可用下式估算:
Q2  K  a(t2  t1 )
第四节
厌氧设备的运行管理
一、厌氧设备的启动
培养和驯化
1、厌氧活性污泥来源:取自正在工作的厌氧处理
构筑物或其他厌氧生境中的污泥。
2、温度↑ :1℃/h;
pH:6.8-7.8
3、启动的初始有机负荷:常取较低的初始负荷,继
而通过逐步增加负荷而完成启动。
4、指示现象:深灰到黑色;带焦油气,无硫化氢臭;
pH:7.0-7.5;污泥易脱水和干化。
二、运行中的欠平衡现象及其原因
欠平衡:厌氧消化过程中产酸量和用酸量不协调的现象。
厌氧消化作用欠平衡时的症状:
(1)消化液挥发性有机酸浓度增高;
(2)沼气中甲烷含量降低;
(3)消化液pH值下降;
(4)沼气产量下降;
(5)有机物去除率下降。
厌氧消化作用欠平衡的原因
(1)有机负荷过高;(2)进水pH值过低或过高;(3)碱
度过低,缓冲能力差;(4)有毒物质抑制;(5)反应温度急
剧波动;(6)池内有溶解氧及氧化剂存在等。
三、运行管理中的安全问题

甲烷易燃(5%~15%)→设备密封;严禁明
火和电气火化。

预防H2S和CO2在低凹处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