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工业企业年报培训课件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2010年工业企业年报培训课件

工业统计报表制度
(2010年统计年报和2011年定期报表)
• 一、报表目录
• 二、报表制度修订说明
• 三、年报、定报报表解释
一、报表目录
二、报表制度修订说明
• 1.统计口径
• 从2011年定报开始,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划
分标准,由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
提高到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
2010年年报仍执行原划分标准,即2010年
年报的统计口径仍按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
元及以上执行。
• 2.基层表
• (1) “法人单位基本情况”(101-1表)增加
“是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
“产品情况”、“工业园区及产业转移工
业园区企业情况”
• (2)年报“工业企业财务状况”(B103-1表)
(成本费用调查企业填报)表名改为“工
业企业成本费用”,取消“新产品产值”
指标,增加“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
“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本年应付工
资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和“本年应付福
利费总额”指标。
• (3)年报“工业企业财务状况”(B103-2表)
(非成本费用调查企业填报)取消“新产
品产值”指标,增加“新能源汽车产业产
值”和“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指标。
• (4)年报“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生产能
力”(B106表)表名改为“主要工业产品生
产能力”。
• (5)定报《工业生产、销售总值》(B201表)
取消“新产品产值”,增加“新能源汽车
产业产值”指标。
• (6)定报“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产值调查表”
(B701表)表名改为“工业企业总产值分
行业调查表”,填报范围由原来的大中型
工业企业改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 3.综合表
• (1)取消年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减
变动原因一览表”(B307表)
• (2)对“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目录”
(产量目录中新增加的品种用“▲”标
识)、“主要工业产品销售、库存、订货
目录”和“规模以下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目
录”进行适当调整。在B201-1表的产品产
量目录中增加“新能源汽车产业”及部分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产品。
• (3)2011年月报的新增企业只能在6月、9
月、12月加入字典库,各区、县级市统计
局要在2011年5月8日、8月8日、11月8日三
个时点之前上报新增企业资料,其他月份
不能报新增企业。
• (4)企业2011年产值、产量月报的去年同
期数要用企业2010年月报上报的本年实际
数。
三、年报、定报报表解释
规模以下工业主要产品产量(B306)
• 1.统计范围是辖区内全部规模以下(500万
元)工业,包括规模以下工业法人企业及
个体生产单位。
• 2.按《规模以下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目录》填
报,各区、县级市报送综合表。
法人单位基本情况表
• 1.表中增加“是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
准则》”、“产品情况”、“工业园区及产
业转移工业园区企业情况”指标
• 2.注意登记注册类型,控股情况,隶属关
系,实收资本的匹配
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表
• 1.产业活动单位表要报,没有非工业产业活
动单位的法人单位,就在101表中报一个工
业产业活动单位就可以了,如果有1个以上
的非工业产业活动单位,就要连工业本部
一起报产业活动单位表。 ?
工业企业成本费用
(B103-1表)
工业企业财务状况
(B103-2表)
• 一、框架结构
• 二、指标的数据来源
• 三、注意事项
一、框架结构
•
•
•
•
•
1.资产负债类指标
2.损益及分配类指标
3.工资、福利费、增值税指标
4.生产、销售总值指标
5.成本费用指标
二、指标的数据来源
• 1.直接从财务报表取数的指标
• 从代码01到代码21的指标数据(代码06除
外)均取自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对应指
标的年末数。
• 从代码22到代码27的指标数据均取自会计
的“实收资本”科目。
• 从代码28到代码34、代码41到代码46以及
代码39,81的指标数据均取自会计的“利
润表”对应指标的年末累计数。
• 从代码34的指标数据取自会计的“管理费
用”科目中的对应指标
• 利息支出(40)根据会计“财务费用”科
目归纳计算
• 代码52、54的指标数据根据会计“应付工
资”、“应付福利费”科目归纳填列
• 代码57、58两项指标根据会计“应上交应
弥补款项表”科目中对应项目填列。
• 2.需要计算的指标
• 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06)、全部从业人
员年平均人数(71)需要通过计算得出。
• 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
1-12月各月流动资产平均余额之和÷12
月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月初月末流动资产之和÷2
其他两项指标也用类似方法计算即可。
• 如果是今年一月份以后开业的新增企业,
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计算依然要以
12个月作平均
• 本年应交增值税(56)=销项税额-(进项税
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
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年初未抵扣数年末未抵扣数
• 3.工业统计指标
• 代码72到77的指标数据均通过统计上的计
算得出
• “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 :新能源汽车指
采用新型动力系统,主要或全部使用新型
能源的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指包括新能
源汽车、主要零配件及相关设备生产的产
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指有新能源汽车
产业生产行为的企业所生产的新能源汽车
产业主要产品按现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
(可见《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产品产量目
录 》)
三、注意事项
• 1.各企业上报本表时,要同时附报会计报表
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生
产成本表》、《制造费用表》、《管理费
用表》、《营业费用表》、《财务费用
表》。
• 2. 本年折旧、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
金及附加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税金 、
• 财务费用、利息支出、营业利润、劳动、
失业保险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住
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主营业务应付工资
总额、主营业务应付福利费总额、本年应
交增值税等指标由于和工业增加值的计算
密切相关,各级区、县级市统计局对以上
指标要严格审核。
• 3.注意不要漏填出口产值,出口交货值,注
意审核产销率(和快报,上年年报比)。
• 4.电力热力,燃气,水等三个行业不能有出
口产值和出口交货值。
工业增加值计算表
一、新增指标
二、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三、工业增加值的数据来源
四、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原理
五、中间投入与增加值的介定
六、工业增加值的审核方法
七、例子
• 一、新增指标
• 制造费用中企业提取的各种准备、摊销、
经费(114):指在制造费用中,企业提取
的各种准备、摊销、经费,包括长期待摊
费用摊销、提取的坏帐准备、提取的存货
跌价准备、职工教育经费等。根据会计
“制造费用”科目中的有关项目的借方累
计发生额分析填列。
• 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中企业提取的各种准
备、摊销、经费(129、140)类似
• 制造(生产)成本表中的税费(230):指
在“制造(生产)成本表”中,上缴国家
和地方的各种税费。包括原材料的进口关
税等。根据会计“制造(生产)成本表”
科目中的有关项目的借方累计发生额分析
填列。
• 一、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值减去工业中
间投入加上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配法,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具
体构成项目有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其他等。
• 二、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数据来自合计的六张明细
表:
• 1.生产成本表:计算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
• 2.制造费用表:计算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
• 3.管理费用表:计算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
• 4.营业费用表:计算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
• 5.财务费用表:计算财务费用。
• 6.应上交应弥补款项表 :计算应交增值税。
• 三、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原理:
• 生产法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
交增值税
•
•
• 工业中间投入
•
•
直接材料
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
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
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
财务费用
• 直接材料:根据会计“制造(生产)成本”科目
的借方发生额填列。如果企业有产品发外加工,
则直接材料还应包括发外加工的材料加工费。
• 财务费用:根据会计“财务费用表”或“损益表”
中的相应指标填列。
• 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采用倒扣法计算。在制
造费用中,扣减属于增加值的部份,其余的部份
构成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
• 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
计算原理与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相同,也是采
用倒扣法计算。
• 《工业增加值计算表》就是根据上述原理设计的
四、中间投入与增加值的介定
计算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中的
中间投入的关键,在与如何确定在这些费
用表中哪些项目属于中间投入,哪些项目
属于增加值。这三张费用表设置的项目各
不相同,而且相同的表在企业间的指标设
置也没有统一规范的要求,这就增加了我
们计算中间投入的难度。由于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都是采
用倒扣法计算,因此我们只要确定哪些项
目属于增加值就可以计算中间投入。
工业中间投入
1.工业中间投入定义
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
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
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
用,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指标。
2.计算工业中间投入三条原则:
(1)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
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
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2)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
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
等的转移价值。
(3)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
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就是计入了工
业中间投入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必须是计入
了工业总产值的中。
3.工业中间投入的分类
工业中间投入按企业支付对象可以分为
中间物质投入和中间劳务投入。中间物质
投入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外购原材料、
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支付给物质
生产部门(工业,农业,运输邮电业,建筑
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服务费
用。中间劳务投入指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
门(如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学研究、
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的服务费用。
工业增加值
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
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
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
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
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确定增加值的三项原则
1.企业提取的各项费用:包括固定资产
折旧、各项摊销、各项准备等。如折旧费、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提取的坏帐准备、提
取的存货跌价准备、职工教育经费、工会
经费等。
按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规定:无形资
产摊销、低值易耗品摊销、修理费摊销、
租赁费不计算到增加值里。
2.支付给国家和不构成非物质生产部
门(指除工业,农业,运输邮电业,建筑业,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外的部分)收
入的各种税金、规费及其他费用,如房产
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矿山资源补偿费、排污费、进出口关税、
环境保护费、上缴绿化费、防洪费、行政
性收费、土地租金等。
3.直接或间接支付给个人的部分。如
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
和住房补贴、差旅费中个人所得部分、加
班费、伙食费、职工上下班交通费等。
上述的指标不一定在三张费用表中都存
在,但只要表中存在这些指标,就必须列
入相应费用的增加值中。没有提到的指标,
只要符合这三项原则,也应算在增加值中。
(例子见《管理费用表》)
五、工业增加值的审核方法
1.检查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部分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按成本价计算,造
成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数值偏低。可通过
比较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发现这类错误。
如果工业总产值比主营业务收入小,有可能是按
成本价计算工业总产值。另有些企业的工业总产
值不是按生产量计算,而是按销售量计算,有可
能造成工业总产值的数值偏低。
2.检查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数据是否有
误。
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都是根据会计的《生产
成本表》相应的明细科目填报。如果有些企业的
直接材料与主营业务成本相差不大或大于主营业
务成本,要查核直接材料的计算是否有误;直接
材料的消耗应与本期生产的消耗同口径,即是本
期发生的直接材料。检查直接人工的数据是否漏
填,若企业没有填报直接人工,要检查制造费用
中的“工资”是否包括生产工人的工资,如果没
有,则企业可能漏报直接人工。
3.检查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
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
入计算是否准确。
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
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采用倒
扣法计算,即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
业费用中分别扣除属于增加值的项目。主
要检查是否漏填属于增加值的项目。
4.检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中的工资计算是否有误。
在一般情况下,B103表的本年应付工资总额
(52)应等于直接工资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
业费用中的工资之和。
5.检查本年应交增值税的计算方法是否正
确。
本年应交增值税根据会计“应上交应弥补款
项表”科目中有关项目计算填列。计算公式为:
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
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
出口退税+年初未抵扣数-年末未抵扣数
六、计算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的例子
• 某化工公司11月的资料如下:
• 当月直接费用38600万元,其中直接材料31000万
元。
• 制造费用14800万元,其中折旧2350万元;修理
50万元;社保1900万元;住房公积金1000万元;
工资1320万元;福利费630万元;水电70万元;。
• 营业费用8000万元,其中广告费480万元;运输
费780万元;工资590万元;福利费110万元;社
保费1100万元;住房公积金800万元;
• 管理费用9200万元,其中咨询费80万元;
折旧1500万元;修理100万元;工资2100
万元;税金220万元;社保费2230万元;公
积金1000万元;其他规费200万元。
• 财务费用8230万元,利息净支出8100万元,
应交增值税120万元,产值85330万元。
• 请计算其工业中间投入、工业增加值。
• 生产成本中的中间投入=31000+148002350-1900-1000-1320-630=38600
• 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8000-590-1101100-800=5400
• 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9200-1500-2100220-2230-1000-200=1950
• 利息支出净额=8100
• 工业中间投入
=38600+5400+1950+8100=54050
• 工业增加值=85330-54050+120=31400
主要工业产品
生产能力
• 1.增加了“水泥熟料”和“平板玻璃”及其分组
• 2.生产能力:企业填报年末生产能力,一般指产
品的综合生产能力,但也有些产品指其主要设备
的能力。在填报时分为两种情况:
• (1)产品年末生产能力:指在一个企业范围内生产
某种产品的综合平衡能力,是生产某种产品的全
部设备(包括主要生产设备、辅助生产设备、起重
运输设备、动力设备及有关的厂房和生产用建筑
物等)在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充分,劳动力配备
合理,设备正常运转的条件下,可能达到的年生
产量。
• (2)设备能力:指某种设备的单位时间内可
能生产的产品数量,也就是说,某种设备
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即一般所称的设
备效率,或设备生产率,它不考虑与其他
设备的平衡问题。
• 3.企业在具体填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 (1)以生产能力表的产品为基准填报。以
水泥生产设备为例,如果企业的设备既能
生产水泥,也能生产水泥熟料,而报告期
企业只生产熟料,没有生产水泥,则企业
不能填报水泥的生产能力。
• (2)停产企业要继续填报生产能力。
• (3)破产企业不需填报生产能力。
信息化情况主要指标(B123表)
• 1.填报范围:是全部国家联网直报法人企业
• 2.填报方法:在成本费用调查表录入程序中
入机。
• 3.企业名单将下发各区县。
工业企业成本费用
• 一、方案
• 1.调查目的
• 改变由被调查企业直接填报“工业中间投
入”,从而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做法,通过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成本费用调查制
度,直接采集计算工业中间投入和增加值
所涉及的基础数据,并通过严密的计算方
案,由上级统计部门统一计算生产法和收
入法工业增加值及其工业增加值率。
• 2.调查内容
• 本次调查的内容是工业企业制造成本、营
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的明细项
目构成 。
• 3.调查范围
• 调查范围为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部分小
型工业企业,调查企业名单由国家、省统计
局工交处以2010年11月份“工业企业主要
经济指标”(B202表)名录库为基础确定。
• 4.组织实施
• 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由各区、县级市统
计局负责组织实施。该项工作是2010年工
业统计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工业统计改
革的重要内容,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工
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计算的准确性。因
此,各区、县级市统计局应高度重视,精心
组织,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实施。
二、B103-1表表式、指标变动情况
• 1.表头增加“本企业是否执行2006年《企
业会计准则》1.是 2 .否 □ ”
• 2.取消“直接材料消耗(002)”的各项细
分指标。
• 3.“水电费(020)”下的细分为“其中:上
缴的各项税费(021)”(上年为“其中:
水费”)。(管理费用中的“其中:上缴
的各项税费(071)”变化类似)
• 4.制造费用中增加指标“社保费(028)”
• 5.将上年的“利息支出”和“利息收入”合
并成“利息支出(净额)(099)”。
• 6.将上年的“汇兑损失”改成“汇兑损失
(净额)(100)”。
• 7.增加指标:“资产减值损失(106)”、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07)”、“投资收
益(108)”
三、填报原则
• 1.“产品制造成本跟着产值走”。即只要计
算工业总产值,就要计算相应的产品制造
成本。
• 2.“不重不漏”。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不
重复,二是不遗漏。
• 不重复:由于企业的会计明细科目设置不
尽相同,被调查企业可按照会计核算中实
际使用的费用划分方法和核算方法进行填
报,但要注意指标填报不要重复,主要有
以下几种情况: 见制度P49
• 不遗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见制度
P49。
• (1)本表所列指标不可能将企业的费用明细项目
列全,为避免费用遗漏,在制造费用、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项下都设置了其他项,其他项是指制造
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中扣除已列出的费用
项目后的余额,因此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
费用各项的分项相加应等于该费用总计。需要特
别注意的是,在各个其他费用项下又设置了“其
中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该指标的目
的是为了区分其他费用中属于增加值的部分,在
企业会计核算中没有现成的科目,需要填表人员
根据各种费用性质计算填报。
• (2)避免直接材料消耗与直接人工、其他
直接费用等遗漏填报。即如果企业产品生
产中使用了自产自耗产品,应将自产自耗
产品分解还原成直接材料消耗、直接人工
以及其他直接费用等填报。
• (3)凡是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费
用没有在本表所列的指标范围核算,但费
用含义与本表所列的指标相同,则企业要
进行调整填报。如有的企业没有将出口退
税放在应交增值税中,而是与应交增值税
并列,或转入流动负债中,造成遗漏。在
填报本表时,要将出口退税调整到应交增
值税中。有的地区征收地方教育费,在营
业外支出中,在填报本表时,可将地方教
育费放在管理费用中的“税金及上交的各
种专项费用”中,同时调整管理费用的总
数,而不能遗漏地方教育费
• (4)对于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小型企业,
如果将“原材料”、“包装物”、“自制半成品”
等科目合并,只设置“材料”科目,则将“材料”
消耗填在“直接材料消耗”。
• 另外还要注意两点:
• (5) “制造费用”下面的细分科目只列出“社
保费”没有列出“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 ,
如果企业的的制造费用表有这个科目,要将它加
入“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 ”(030)和
“其他制造费用”(029)。
• (6) “营业费用”下面的细分科目只列出“社
保费”没有列出“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处
理类似第一点。
• 3.关于“资产减值损失”(106)、“公允
价值变动收益”(107)
• 这两个指标是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
的企业填报的指标,尚未执行2006年《企
业会计准则》的企业不填报这两项指标。
同时,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
业免填管理费用中的“坏账准备”和“存
货跌价准备”两个指标。
• 4.关于“投资收益”(108)指标
• “投资收益”包含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
则》的“营业利润”中,而旧会计制度的
“营业利润”则不包括“投资收益”。企
业填报时,无论是否执行2006年《企业会
计准则》,都要填报“投资收益”指标,
“营业利润”也按会计“利润表”的数据
填报,不需要调整。
四、指标解释
• 劳务费(025):见教材P56
• 其他制造费用(029):见教材P56
• 利息支出(净额) (099)、汇兑损失(净
额)(100):见教材P59
• 资产减值损失(106)、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107)、投资收益”(108) :见教材P59
五、 《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审核要点
• (一)与工业增加值计算有关的财务指标
• 1.制造成本中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指标。
• (1)全部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指标:直接人
工、其他直接费用中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
政府部分及制造费用中的工资、福利费、
折旧费、保健补贴和洗理费、劳务费、社
保费、其他制造费用中支付给个人和上交
给政府部分(如:制造(生产)成本表中
的税费)。
• (2)部分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指标:差旅费,
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6.4%。
• 2.营业费用中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指标。
• (1)全部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指标:工资、
福利费、折旧费、社保费、其他营业费用
中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
• (2)部分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指标:差旅费,
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6.4%。
• 3.管理费用中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指标。
• (1)全部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指标:工资、
福利费、折旧费、工会经费、保健补贴和
洗理费、上交管理费、职工取暖费和防暑
降温费、劳务费、社保费、住房公积金和
住房补贴、税金及上交的各种专项费用、
支付科研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排污费、
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其他制造费用
中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
• (2)部分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指标:差旅费,
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6.4%;董事会费,
计入的比重是53.2%。
4.财务费用中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指标:利息
支出(净额)、汇兑损失(净额)。
• 5.损益及分配中计入工业增加值的指标: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利润、本年应
交增值税。
(二)《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填报方法
•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指标涉及企业会计报表中的
《利润表》以及部分的明细表,如《生产成本
表》、《制造费用表》、《管理费用表》、《营
业费用表》、《财务费用表》等。由于会计法对
会计明细表的科目设置没有统一的规范,企业一
般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明细表的科目,企业
明细表的科目设置差异很大。有部分科目,在不
同企业含义、计算口径都存在差异。因此填报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表》时,要注
意企业的会计明细表中,哪些指标属于增加值,
哪些指标属于中间投入。
• 属于增加值的指标要查看调查表中是否存在相应
的指标,如果有则填在该指标中;否则,应该填
入该明细表“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
如某企业《生产成本表》中设置了“社保费”科
目,由于在我们的调查表“制造成本”中没有设
置“社保费”指标,因此《生产成本表》中 “社
保费”科目的数据应该填入调查表“其他直接费
用”和“其中: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
的指标中。又如某企业《营业费用表》中设置
“住房公积金”科目,而调查表“营业费用”中
没有设置“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因此《营
业费用表》中 “住房公积金”科目的数据应该填
入调查表“营业费用”和“其中:支付给个人和
上交给政府部分”的指标中。
(三)工业增加值的确定原则
• 在企业会计《生产成本表》、《制造费用
表》、《管理费用表》、《营业费用表》
等明细表中,确定各种费用、支出是否属
于工业增加值,一般以下三项原则:
• 1.企业提取的各种经费。包括固定资产折
旧、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提取的坏帐准备、
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工会经费等。
• 2.直接或间接支付给个人的部分。包括工资、福
利费、社保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临工工
资、民工工资、保健费、劳务费、加班费、伙食
费、职工上下班交通费等。
• 3.上缴国家和地方的各种规费。包括房产税、车
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矿山资源补偿
费、排污费、排污费、进出口关税、环境保护费、
上缴绿化费、教育专项基金、防洪费、养路费、
水电费附加、滞纳金、行政性收费、上交管理费、
土地租金等
• 符合以上原则其中的一项的费用、支出,就属于
增加值;否则就属于中间投入。
(四)《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审核方法
• 1.检查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部分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按成本价计算,
造成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数值偏低。
可通过比较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发
现这类错误。(1)工业总产值比主营业务
收入小,有可能是按成本价计算工业总产
值。(2)些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不是按生产
量计算,而是按销售量计算,有可能造成
工业总产值的数值偏低。
• (3)凡是工业总产值小于主营业务收入的
企业都要检查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是否有误,
如果工业总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非工业收
入+年末产成品存货-年初产成品存货+年
末自制半成品价值-年初自制半成品价值相
差较大,则工业总产值计算都会存在问
题。。
• 2.检查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数据是否有
误。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都是根据会计的
《生产成本表》相应的明细科目填报。如
果有些企业的直接材料与主营业务成本相
差不大或大于主营业务成本,要查核直接
材料的计算是否有误;直接材料的消耗应
与本期生产的消耗同口径,即是本期发生
的直接材料。如果企业使用的材料是进口
的,则应把进口关税从直接材料中扣除,
进口关税填入调查表“其他直接费用”和
“其中: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
的指标中。直接材料不可以包含来料加工
部分的材料价值,否则会导致增加值数值
偏低。
• 检查直接人工的数据是否漏填,若企业没
有填报直接人工,要检查制造费用中的
“工资”是否包括生产工人的工资,如果
没有,则企业可能漏报直接人工。
• 3.检查各费用明细表中增加值和中间投入
区分是否正确,属于增加值的指标是否漏
填。
• 4.检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中的工资计算是否有误。在一般
情况下,B103表的本年应付工资总额应等
于直接工资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
费用中的工资之和。
• 5.检查本年应交增值税的计算方法是否正
确。本年应交增值税根据企业《增值税纳
税申报表》中的应纳税额合计的本年累计
数填列。如果本年应交增值税是负数,则
按0填报。计算公式为:
• 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
项税额转出)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减免税款+出口退税+年初未抵扣数-年末
未抵扣数
• 6.一般而言,工资、折旧费、社保费、税
金及上交的各种专项费用、排污费等指标,
都应有发生数。
• 7.从业人员人均工资不应低于本地区的最
低工资。
• 8. 佣金提成属于增加值,不可以遗漏。
• 9. 水电费中上缴的各项税费:是指企业的
水电费中包含的代政府部门征收的各种税
费,具体包括水费中的污水处理费,电费
中的三峡基金、农网还贷、水库移民资金
等。该指标属于增加值,注意不要漏填。
规模以下工业主要能源产品产量
(B305表)
• 见制度P16
工业生产、销售总值
(B201表)
• 一、有关指标内涵、表头的变更
• 二、指标解释
一、有关指标内涵、表头的变更
• “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新增指标):新
能源汽车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主要或全
部使用新型能源的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
指包括新能源汽车、主要零配件及相关设
备生产的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指有
新能源汽车产业生产行为的企业所生产的
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产品按现价计算的工
业总产值。
• 取消“新产品产值”
• B201表表头的“请填写开业时间”改为
“请填写正式投产时间”。正式投产时间
是指该企业完成了基建过程,转为工业企
业并开始正式投入工业生产的时间。
二、指标解释
• 工业总产值
•
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以货币
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
活动的总价值量。
• 工业总产值计算原则:
•
①工业生产的原则
•
②最终产品的原则
•
③“工厂法”的原则
• 工业总产值的内容包括三部分:本期生产
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
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 计算公式为:
• 工业总产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
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
价值
• 成品价值:指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经检验
合格的已销售和准备销售的全部工业成品
(对外销售的半成品)价值合计。成品价值中
包括企业生产用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
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
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但不包括用
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其计
算公式为:
• 成品价值=∑(成品产量×产品平均出厂价
格)
• 对外加工费收入:指企业在报告期完成的
对外承做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订货者来料
加工生产)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品修理
作业所收取的加工费收入。对外加工费收
入中不包括销项税额。
• 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为
了使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中的物耗
价值一致,以便同口径地计算工业增加值,
规定本指标的计算原则是:凡是企业会计
产品成本核算中计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
则工业总产值中必须包括自制半成品在制
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反之亦然。
• 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等于
自制半成在制品期末价值减去期初价值后
的余额,如果期末价值小于期初价值,该
指标为负值,企业在计算产值时,应按负
值计算,不能作为零处理。
• 说明: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现行价
格指报告期内销售产品的实际出厂价格,不包括
应交增值税中的销项税额。报告期的产品销售价
格有变动,或同一种产品在同一时期有几种价格
的,应分别按不同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如按合
同生产的产品,按合同价计算工业总产值;如生
产完成时还不能确定按哪一种价格销售,可按报
告期内加权平均的出厂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中
的有些项目,如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
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
的成品和工业性作业,可按实际成本价格和不含
销项税的加工费收入计算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计算中的具体规定:
• 1.一次使用的包装器材,如水泥纸袋、火柴
盒等,其价值已包括在被包装的产品价值
中,不单独计算工业总产值。多次使用的
包装器材,如啤酒瓶等,应与被包装的产
品分别计算总产值;如果是自制的,于完
成生产当期计算总产值,以后不再计算;
如果是购入的包装器材,一律不计算工业
总产值。
• 2.凡用已成材的有色金属材料(指稀有金属
和有色金属材料)进行再加工和改制(由
粗到细、由大到小、由厚到薄、由长到短、
由宽到窄、……)、修复,一律只计算加
工价值,不再计算原材料价值。
• 3.凡自备原材料,不论其加工繁简程度如何,
一律按全价,即包括自备原材料的价值,
计算工业总产值。
• 4.凡来料加工,加工企业一律按财务上结算
的加工费计算工业总产值,即不包括定货
者来料的价值。一般分两种情况:a、工业
企业之间的来料加工加工企业(即承包单位)
按财务上结算的加工费计算工业总产值;
委托加工的企业(即发包单位)按全价计算工
业总产值。b、工业企业与非工业企业之间
的来料加工,当工业企业作为加工企业时
一律按加工费计算工业总产值。
• 工业销售产值
•
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
告期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或提
供工业性劳务价值的总价值量。
• 其内容包括:
• ①销售成品价值。
• 销售成品价值=∑销售成品量×产品平均出
厂价格
• ②对外加工费收入。
• 工业销售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区别在于:
•
①工业销售产值的计算基础是工业产品
的销售总量,不管是否为本期生产,只要
是在本期销售的都应计算工业销售产值;
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基础是工业产品的生产
总量,只要是在本期生产的不论是否已经
销售,都应计算工业总产值。
•
②工业销售产值不包括自制半成品在制
品期末期出差额价值,而工业总产值包括
这部分价值。
《工业企业分行业总产值调查表》
(B702)
• 1.填报范围:2010年月报是由大中型工业
企业填报,2011年月报是由所有规模以上
企业填报。
• 2.填报时注意审核逻辑关系
• (1)散总要相符
• (2)总数没有调整值,则分行业的产值也
不能有调整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B201-1表)
产品生产量包括的内容
• 1.企业各车间(主要车间、辅助车间、附属品车间
及副产品车间)用自备原材料生产的全部产品产量,
不论是要销售的商品量还是本企业的自用量,均
应统计生产量。
• 2.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产品,如果订货者是
境内非工业企业和境外企业,其产品生产量由加
工企业统计;如果订货者是境内工业企业,产品
生产量由委托企业(即发包企业)统计,加工企业
(即承包企业)不统计。
• 3.经正式鉴定合格的新产品、自产自用的生
产设备、未正式投入生产以前试生产的合
格品以及基本建设附产的合格品,都应包
括在产品生产量中。
• 4.用进口原材料或关键零件生产的产品,或
用进口整套散装零件及用进口组装件加工、
装配的产品,不论是在国内销售还是外商
经销,生产量均统计在国内同种产品生产
量中。
• 5.在我国国土范围内的外商投资和港、澳、
台商投资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其生产量
全部统计在国内同种产品生产量中。
工业产品生产量不应包括的内容
• 1.在生产工业产品的同时,产生的下脚余料
或废料,如冶金工业的氧化铁、汤道、中
心注管、钢材切头、切尾,机械工业的切
屑,木材工业的锯末,粮食加工工业的糠、
麸,酿酒工业的酒糟等,一般做下脚料出
售,不应统计为产品生产量。
• 2.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没有完全消耗掉,
而加以回收、提浓,再供本企业自用的,
如机械工业回收的润滑油,合成洗涤剂厂
回收的盐酸、硫酸等都不计算产品生产量。
• 3.企业从外购进的工业品,未经本企业任何
加工的,不得作为本企业的产品生产量统
计。
• 4.某些产品在检验产品质量时,需做破坏性
试验(如试验灯泡的使用寿命,手电池的间
歇放电时间等),这些用作试验的产品,不
计算在产品生产量中。
工业产品产量目录
• 2011年月报使用《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
产量目录》,相比2010年月报使用的《规
模以上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目录》,产
品有所增加,我们在2011年月报产品目录
的新增产品的代码前标有“▲ 。
主要工业产品销售、库存、订货
(B203表)
新增指标
• 1.累计订货量
• 累计订货量是指本企业报告期末止尚未兑
现的订货数量,即企业现存的订货数量。
• 订货的确认应根据企业正式签订的订、供
货合同为依据,对于下面三种类型的企业
在填报订货指标时,具体处理如下:
• (1)自建销售网点的企业,订货量要包括各
销售网点向企业生产总部申请的要货量。
但累计订货量只包括到本期末止还没有发
货的合同供货的数量,企业已经发送的要
货量不作为累计订货量填报。
• (2)由代销商负责销售产品的企业,以双方
商订的供货量作为订货量。但累计订货量
只包括到本期末止还没有发货的合同供货
的数量,企业已经发送的供货量不作为累
计订货量填报。
• (3)采取来料加工或提出技术要求进行定制
产品生产的企业,以最初签订加工合同的
时间核定订货量。但累计订货量只包括到
本期末止还没有实现的订货数量,企业已
经实现的订货量不作为累计订货量填报。
• 2.累计订货额
• 是指本企业报告期末止尚未兑现的订货金
额。与订货量的口径是一致的,凡是计算
了累计订货量的产品,都应该计算其累计
订货额。如果企业收到的订单上只有订货
量而没有订货额,则要按照该批产品的预
期销售价格(或以前的订货单价)计算出订货
额来填报。
• 累计订货量、累计订货额注意不要漏填。
2011年的季报要报省。
3.工业产品销售量
• 工业产品销售量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实际
销售的由本企业生产(包括上期生产和本期
生产)的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或定货合同规
定的技术条件的工业产品的实物数量。用
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产品,如果订货者
是境内非工业企业和境外企业,其产品销
售量由加工企业(即承包企业)统计;如果订
货者是境内工业企业,产品销售量由委托
企业(即发包企业)统计,加工企业不统计。
4.企业自用量
• 企业自产自用量,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
已作本企业产量统计的产品又作为本企业生产另
一种产品的原材料所使用的数量。如钢铁企业用
本企业生产的生铁炼钢,其计算了生铁产量又用
于炼钢的生铁数量,应作企业自用量统计。但是,
由本企业验收合格入成品库后,作为商品出售给
本企业生活用、基建用或行政部门用的产品数量,
不作自用量统计,而作销售量统计。如钢铁企业
将本企业生产的钢材用于生产维修的产品数量作
销售量统计。
主要工业产品销售、库存、订货目录
• 2011年季报使用《主要工业产品销售、库
存、订货目录》,相比2010年季报使用的
目录,产品有所变动。
关于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 1.增长速度
• 是表明社会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
的增长量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
• 计算公式为:
增长速度=(报告期数值-基期数值)/基期数值
×100%
• 2.发展速度
• 反映社会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的相对数。以
某一时期(报告期)水平同以前时期(基期)水平对比
而得,用百分率或倍数表示。
• 计算公式为:
•
某指标报告期数值
发展速度= ———————— × 100%
该指标基期数值
• 3.平均增长速度和平均发展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是反映某种现象在一个较长时期中
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是反映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计算公式为:
•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00%
•
•
•
•
平均发展速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1)按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计算:
平均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开 n次方
n表示环比发展速度的项数。
• 例如:某地区增加值1991-1995年各年
的环比发展速度分别为115.6%,107.8%,105.6
%,103.6%,107.2%。
• 计算1991-1995年平均发展速度为:
power(115.6%×107.8%×105.6%×103.6%
×107.2%,1/5)=108%
• 平均增长速度为:108%-100%=8%
• (2)按总发展速度计算:
• 平均发展速度(%)=某指标报告期(最后一年)数
值/该指标基期(最初一年)数值开n 次方×100
%
• 其中n为报告期与基期的间隔期数。
• 计算某年到某年的平均增长速度的年份,均不包
括基期年在内。如1991年至1996年平均每年增长
速度,是以1990年为基期,1996年为报告期,年
份从1991年算起,共6年,表示为1991-1996年
平均每年增长多少。
•
•
•
•
•
•
•
•
•
•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人均生产总值(元)(不变价)
1879
2287
2939
3923
4854
5576
6053
6307
6534
•
•
•
•
计算1992-1999年的年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00%
所以:
平均发展速度
=power(6534/1879,1/8)×100%=116.86%
• 平均增长速度=116.86%-100%=1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