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二氧化碳排放的分析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8.二氧化碳排放的分析

第8組
二氧化碳的排放
 組員:洪聖凱、何宇倫、廖又諄、蘇汶鈞
 指導老師:吳淦任
前言
近年來,科學家、發明家們爭相發明、製造更便利的工具
使人類的生活更好、更完善,卻忽略了我們最親近的環境 !
溫室效應就像是正在加熱的水,控制我們的溫度,但是一
直讓溫度持續的增加,我們就會被燙熟。當溫室效應全球
暖化等這些專有名詞耳熟能詳時,早就為時已晚了,對環
境的破壞也漸漸的顯現出來了,所以我們每個人更有所警
惕,從生活中做起節能減碳,才能使生活更美好,即永續
發展。
二氧化碳的影響
 多年來,人類大量地燃燒石化燃料以及砍伐森林,已使得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隨著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將導致全球性顯著的暖化趨勢和極區冰層的崩解。
 僅僅是南極西部冰原的崩解,便足以使海水面升高四至六
公尺;如此一來,將會淹沒全世界各地的港口、海岸城市
及其他低窪地區。至於未受海水覆蓋的海岸區,也將受到
更劇烈的侵蝕作用、間歇的氾濫和鹽侵的威脅。
 二氧化碳的上昇,除了增高海平面外,還可能使得海水的
酸性增加,而使得海洋生態產生變化,也使得珊瑚礁及石
灰岩較易溶於海水。自然界對二氧化碳之增加所造成的複
雜反應也可以由海洋之循環、海洋之生態系統、碳酸鈣之
溶解的巨大變化中反映出來。
計畫分析
為何植物行光合作
用所消耗的CO2與海
洋溶解CO2成CaCO3
的量不足以降低溫
室效應呢? 因為人
類排放的量太多了!
在溫室氣體當中,
CO2所占的量為最高
的(如右圖),所以我
們從日常生活中來
做節能減碳的分析:
一、食的方面:
1.建議購物時,多使用環保袋,塑膠是千年垃圾,大量製造
塑膠袋或過度包裝都會成為不必要的浪費。
2. 少吃肉也有助於減少 CO2 的排放,每天吃肉也會造成
CO2 的排放,據環保署研究發現,生產 1 公斤牛肉會產生
36.4 公斤的 CO2,約等於 600 到 2000 顆樹一天的 CO2吸
收量。
3. 隨身攜帶環保用具,不僅可以減少CO2的排量,也能讓
身體變的更健康。
4. 烹煮食物時請加鍋蓋,這樣能讓食物變的快熟,更能減
少能源的浪費。
5.減少廚餘的量,這樣能降低CO2的產生。
二、衣的方面:
1.少洗衣服,大量集中衣物後再洗,可減少用水量。
2.利用廢衣回收,可減少布料的生產。
3.使用植物衣服,紡織、製衣都要耗能,而動物布料則會增
加畜牧業需求量。
4.下班時,鬆開領結(帶),有助於降低2至3度的體溫。這樣
有可降低人們對冷氣的依賴,進而達到省電與環保的作用。
三、住的方面:
 1.夏天時,多開窗戶,少開冷氣,若以一千九百萬台冷氣計算,
一個夏天可省三億度的電量,足夠澎湖使用一年。
 2. 用完後的電器,可以拔除插頭,減少待機電力的消耗和浪費。
 3.洗澡時以淋浴的方式代替泡澡,可節省用水量約3倍以上,洗
完後,用毛巾擦乾頭髮,少用吹風機等高耗能電器。
 4.減少電腦掛機時間,一台電腦開一整晚,消耗的能源可列印一
萬張紙。
四、行的方面:
 1.盡可能以機車代替汽車,每使用一公升的汽油會產生2.4 公斤
的CO2 ,而且機車每公里排放廢棄量是汽車的3到4倍,若每天
早上車輛減少2萬車次,則可以省近1400 萬美元、2200 萬噸汽
油、7100 噸廢氣和汙染。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騎自行車對環境
會更好。
 2.定期保養引擎能減少15﹪至50﹪汽油消耗。隨時保持輪胎在充
氣狀態,也能減少6﹪汽油消耗。
 3.停紅燈時,若等待時間超過21~22秒以上,器機車熄火不僅可
以省錢、省油,也可減少CO2的排放。
 4.走樓梯,不搭電梯,既省電又健身。
五、其他方面:
1.資源回收:回收一公噸的紙,能節約十七棵樹、二桶油,足
以供應一戶人家五個月所需的電力;或減少 25 公斤的空氣
汙染。使用再生紙一公噸,可省三萬公升的水及十九棵樹。
2.使用替代能源:如使用水力、風力、太陽能及生質能等能
源,不僅能永續利用、更不會汙染環境。
3.綠色消費:綠色消費即對環境傷害較少的消費行為。如:
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考量產品的生產、運輸、行銷、丟棄
過程、回收程度等對環境傷害較少、甚至是有利的商品。
4.提倡電子方式教書,減少紙張的用量。
5. 使用環保標章產
品:
家庭能源支出可少
30﹪。許多國家都有
環保標章的認證制度,
以供消費者選擇綠色
產品。如我國行政院
環保署也自 1992年起
建立環保標章制度,
以「一片綠葉包裹著
一個地球」的圖樣做
為環保標章。除此之
外,也可以購買有能
源之星、省水標章、
省能標章等產品。
環保標章
能源之星
省能標章
省水標章
參考資料
 http://e-info.org.tw/node/24565
 http://geo3w.ncue.edu.tw/bsrapage/geoscience/sea/po4.ht
m
 http://ecolife.epa.gov.tw/blog/post/117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