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11.1

第十一章
第—节
梁 板 结 构
概
述
一、梁板结构的概念、组成及应用
二、单向板与双向板定义及工程界定
三、梁板结构分类
四、钢筋砼梁板结构设计的步骤
一、梁板结构的概念、组成及应用
1、梁板结构:是由板和支承板的梁所组成的承重结构。也称
肋形结构。
2、组成:一般由板、次梁和主梁组成。
1—板
2—次梁
3—主梁
4—柱
5—墙
3、工程应用
工业与民用建筑:如房屋的屋盖和楼盖,楼梯、阳台、雨篷
筏板式基础等。
水工结构:钢筋砼的水电站厂房的屋盖或楼盖、隧洞进水口
的工作平台、闸坝上的工作桥和交通桥桥面、闸
门、扶壁式挡土墙、梁板式渡槽的槽身等。
桥梁、供水工程:桥面结构 、水池底板、顶盖 。
楼盖
挡土墙
筏板式基础
二、单向板与双向板定义及工程界定
1、单向板:在荷载作用下,只沿一个方向或主要沿一个方向产
生弯曲的板。
 两对边支承板
常见: 
情况  一边支承板
 主要在一个方向受力的

四边支承板(
l 2 / l1 较大)
配筋方式:只沿一个方向(受力方向)按计算配置受力钢筋,
另一方向配置分布钢筋。
单向板是单向受力、单向弯曲、单向配置受力钢筋。
2、双向板:在荷载作用下,沿两个方向的正截面均产生弯矩,并
且任何一个方向的弯矩都不能忽略的板。
 两邻边支承板
常见情况  三边支承板

四边支承板 ( l / l 较小)
2
1

配筋方式:沿两个方向均按计算配置受力钢筋。
双向板是双向受力、双向弯曲、双向配置受力钢筋 。
3、工程界定:
工程中对于四边支承板
当 l 2 / l1  2 . 0时,按单向板设计;
当 l 2 / l1  2 . 0时,按双向板设计。
工程界定条件说明:
肋形结构中,主、次梁将
板划分成若干个区格,每个
区格板四周由梁(墙)支承,
区各板长边与短边比值不同,
板的受力情况不同。
板上荷载由互相垂直的两
个方向的板条传给支承梁,
荷载p分为p1及p2,p1由l1方向
的板条承担,p2由l2方向的板
条承担:
p1+p2 = p
略去相邻板带间扭矩影响,
两个板带在跨中的挠度为:
f1 
f2 
5

p l
384
5
4
1 1
EI 1

384
4
2 2
p l
EI 2
位移协调: f1 = f2
忽略两个板带内钢筋位置高
低和数量不同的影响,取I1=I2
p1
4

p2
p1 
l2
4
l1
l
4
2
l l
4
1
4
2
p
4
p2 
l1
l l
4
1
4
2
p
l2/l1>2时, p2仅为p的百
分之几,可不考虑。
l2/l1≤2时,应考虑板在两
个方向均传递荷载。
三、钢筋砼肋形结构(梁板结构)类型
(一)按施工方式分
1.现浇整体式的梁板结构:
整体性好,刚度大,抗震性强,防水性好,布置灵活,能适用
于各种特殊的情况,例如:①有较大的集中荷载或有较复杂的
孔洞,②有振动荷载作用,③平面布置不规则、④高层建筑以
及抗震结构等。缺点是需要现场支模和铺设钢筋,施工复杂,
工期较长 。
2.预制装配式的梁板结构:
采用预制构件在现场安装连接而成。便于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
施工,施工速度快,但是其整体性、抗震性、防水性较差,不
便于开洞,在一些地区已受到限制。
3.装配整体式的梁板结构:
将各种预制梁和薄板在现场吊装就位后,通过整结措施和现场
浇筑砼构筑成整体。
(二)按板的受力和传力方式分
梁板结构中,主、次梁将板划分成若干个区格,每个区格
板四周由梁(墙)支承,区格板长边与短边比值不同,板的受
力和传力情况不同。现浇整体式梁板结构分为:
1、单向板结构:由单向板及其支承梁组成的梁板结构。
计算及构造简单,施工方便。
2、双向板结构:由双向板及其支承梁组成的梁板结构。
经济美观,计算、构造及施工较复杂。
3、井式楼盖:两个方向梁的截面高度相等、间距相同,没有
主、次梁之分,且梁的网格基本接近正方形,板
块均为双向板。
4、无梁楼盖 :也称板柱结构。是将板直接支承于柱子上,荷
载直接由板传给柱或墙。柱网尺寸一般接近方
形,适用于跨度为6m的多层商店、书库、仓
库、展览馆等。板厚一般不小于150mm。
梁板结构形式
单向板肋梁楼盖
双向板肋梁楼盖
井式楼盖
无梁楼盖
单(双)向板肋形结构
井式楼盖
无梁楼盖
(三)按施加应力情况分
1、普通钢筋砼梁板结构
2、预应力砼梁板结构:常用的是无粘结预应力砼平板楼盖。
四、钢筋砼梁板结构设计的步骤
1.结构平面布置,并初步拟定板厚和主、次梁的截面尺寸;
2.确定梁、板的计算简图;
3.梁、板的内力计算;
4.截面配筋计算及构造措施;
5.绘制结构施工图。
第二节
整体式单向板梁板结构的结构布置和计算简图
一、梁格布置(结构平面布置)
二、梁、板计算简图
一、梁格布置(结构布置)
单向板肋梁楼盖

梁板结构平面布置包括柱网布置、主梁布置、次梁布置



柱子间距决定了主梁的跨度
主梁间距决定了次梁的跨度
次梁间距决定了板的跨度。
(一)梁格布置方案
主
梁
方案一:主梁沿房屋的横向布置,次梁垂直于主梁沿纵向布置。
次
单向板肋形楼盖
梁
双向板肋形楼盖
特点:主梁与柱形成横向框架,各榀框架由次梁联系,房屋侧
向刚度大,整体性好,由于主梁与外纵墙垂直,窗的高度较大,
有利于采光。
方案二:主梁沿房屋的纵向布置,次梁垂直于主梁沿横向布置。
单向板肋形楼盖
双向板肋形楼盖
特点:当纵向柱距大于横向柱距较多时采用。可减小次梁的截
面高度,增加房屋的净高。但房屋的横向刚度较小。
方案三:只布置次梁,而不设置主梁。
次
梁
墙
墙
次
梁
特点:适用于有中间走道的纵墙承重的混合结构房屋 。
(二)结构平面布置原则
1、结构布置首先要满足建筑功能要求。
一般民用建筑,柱网规整,尺寸尽可能大些。
一般民用建筑肋形楼盖的结构布置
2、结构受力要合理
①梁系尽量贯通并布置成等跨度,板厚和梁截面尺寸应力求统
一,比较经济,以利于施工。
②主、次梁应避免置于门窗洞口上方,否则会加大过梁截面尺
寸。特别是在墙体承重时,主梁应放置在窗间墙上。
③如果楼盖上有承重墙或隔墙,工业建筑中,楼盖上需要安装
大型设备,这时应在楼板相应的位置设置承重梁。
④楼板上开有较大的洞口时,周围应设置小梁。
⑤主梁每跨内最好不要只放置一根次梁,以减小主梁跨内弯矩
的不均匀。
次梁布置方式
3、结构布置应求得经济和技术上的合理。
次梁布置得密,次梁数量增多,但板跨减少,板厚减薄,自重
减轻,材料省,但费模板和费工,板过薄,会使板的挠度增大。
次梁布置得稀,次梁数量较少,但板的跨度加大,板厚增加,
多用砼(由于楼盖中板的砼用量占整个楼盖砼用50%~60%),
自重增大。
一般建筑单向板合理跨度为1.5~2.8m,板厚为60~120mm。
当梁的跨度增大时,楼盖的造价也随着提高,但当主梁的跨度
过小时,柱和柱基础的数量增加,房屋造价也提高,同时由于柱
子多,房屋的使用面积减小。主次梁经济跨度:
次梁跨度4~6m,主梁跨度5~8m。
4、建筑物平面尺寸大,避免温度变化及砼干缩裂缝,应设置
永久的伸缩缝。
伸缩缝需将梁、柱分开,基础可不分开。伸缩缝间距根据
气候条件、结构型式和地基特性等情况确定。
5、结构的建筑高度不同,或上部结构各部分传到地基上的压
力相差大,及地基情况变化显著时,应设置沉降缝,避免地基
不均匀沉陷。
沉陷缝从基础直至屋顶全部分开,沉降缝可同时起伸缩缝
的作用。
上节内容回顾
肋型结构的概念及组成
单向板、双向板概念及工程界定
现浇整体式肋型结构设计步骤
结构平面布置方案
结构平面布置原则
二、计算简图
设计时把梁板结构分解为连续板、连续次梁和主梁分别计算。
计算简图应表示出连续板或
梁的跨数,支座性质,荷载
形式、大小及作用位置,各
跨的计算跨度等。
(一)支座的简化
1、对于板和次梁,不论支承在墙体上还是钢筋砼梁上,均可简
化为铰支座。
板支承在墙或次梁上,次梁的支承在墙或主梁上,计算时不考虑
次梁对板、主梁对次梁的约束作用,可简化为铰支,引起的误差
采用折算荷载予以调整。
板是以边墙和次梁为铰支的多跨连续板。
次梁是以边墙和主梁为铰支的多跨连续梁。
2、对于主梁当支承在墙上时,简化为铰支座。
当主梁与柱整体连接时,应根据主梁与柱的线刚度比值而定。当
主梁与柱的线刚度之比大于4,简化为铰支座。
当主梁与柱的线刚度之比小于4时,按柱和主梁形成的框架计算。
(二)计算跨度和跨数
1、跨数确定
对于5跨和5跨以内的连续梁(板),跨数按实际跨数考虑。
对于超过5跨按5跨计算,取两端各两跨加上中间一跨。所有
中间跨均以第三跨来代表。
2、计算跨度确定
梁、板的计算跨度是指计算弯矩和剪力时所采用的跨间长度
按弹性方法计算连续梁、板的内力时,计算跨度l0按下列规
定采用:
★计算弯矩时
h
对连续板
l0  ln 
边跨
l0  ln 
中跨
b

h
2
2
b
a
2

取较小值
2
l0  lc  ln  b
ln——净跨度。
b——支座宽度
h——板厚
a——板或梁在墙体上支承长度
对连续梁
l0  ln 
边跨
b
2

a
2
l 0  1 . 025 l n 
中跨
取较小值
b
2
l0  lc  ln  b
当中间支座宽度b较大时,中间跨
计算跨度按下列数值采用:
板 当b>0.1lc时,取l0=1.1ln
梁 当b>0.05lc时,取l0=1.05ln
★按弹性方法计算剪力时,计算跨度l0=ln
(三)荷载计算
1、荷载种类
(1)永久荷载
构件自重、面层重及固定设备重等,设计值用符号g(均布)和
G(集中)表示。
(2)可变荷载
人群荷载和可移动的设备等,设计值用符号q(均布)和Q(集中)
表示。考虑最不利布置方式。
★单向板肋形结构和在传递路线:
荷载
板
次梁
主梁
柱或墙
也就是说,板的支座是次梁,次梁的支座是主梁,主梁的支
座是柱或墙。
2、板和梁负荷范围及荷载作用形式如图。假定作用在板上的永久荷载(含板
自重)为g( kN/m2)可变荷载为q (kN/m2)。
对于板通常取单位宽度板条计算,沿板跨方向受均载g·1或q·1 ;
次梁承受板传来的均布荷载,其负荷范围取相邻板跨中线所分割出来的
面积,恒载gl1和次梁自重,活载为qll;即:
g次= gl1+g次自
q次= qll
主梁承受由次梁传来的集载G=g次 l2或Q=q次 l2及主梁自重,由于主梁自
重比次梁传来的荷载小得多,可折算成集载G、Q一并计算。 G主=g次l2+G主
Q主=ql1l2
自
G主=g次l2+G主自
Q主=ql1l2
+g次自
g次= gl1+g次自
q次= qll
(四)连续板、次梁的折算荷载
板和次梁中间支座假定为铰支,没考虑受到的约束。
板弯曲变形,带动次梁扭转,将阻止板自由变形,降低板
内的弯矩。次梁与主梁之间也存在。
采用折算荷载即保持荷载总值(g+q)不变,采用加大恒载减
小活载 考虑这一有利影响。
g ' g 
板
次梁
q '
1
1
q
2
q
2
1
g ' g 
q
4
3
q '
q
4
g’、q’——折算恒载及活载;
g、q——实际恒载及活载。
主梁可不作调整。
第三节
单向板梁板结构按弹性理论的计算内力
内力计算有按弹性理论和考虑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两种。
一、活荷载最不利布置
二、利用图表计算连续板、梁的内力
三、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
四、支座截面弯矩设计值的修正
9.3 单向板肋形结构按弹性理论的计算
一、活荷载最不利布置
(d)
(a)
(b)
(c)
q
(e)
q
q
q
q
(f )
五跨连续梁在六种荷载情况下的内力图
活荷载最不利布置原则
1.求某跨跨内最大正弯距时,应在该跨布置活荷载,然后向左
右每隔一跨布置。
2.求某跨跨中最小正弯距(最大负弯矩)时,该跨不布置活荷
载,而在相邻两跨布置活荷载,然后每隔一跨布置。
3.求支座最大负弯距时,应在该支座左右两跨布置活荷载,
然后每隔一跨布置活荷载。
4.求某支座截面的最大剪力时,活荷载的布置同求支座最大
负弯距情况。
二、利用图表计算连续板、梁的内力
等跨度、等刚度连续板、梁承受均布荷载作用的弯矩和剪力:
M   gl 0   1 ql 0
2
2
V   ql n   1 ql n
α1、α2和β1、β2——分别为弯矩系数和剪力系数;见附录
l0、ln——分别为板、梁的计算跨度和净跨度。
g,q——单位长度上的均布永久荷载和活荷载设计值。
两端带悬臂的板或梁内力用叠加方法确定。
短悬臂上有荷载时,连续板、梁的弯矩和剪力:
M   M
A
MA
V  
l0
α′、β′——弯矩系数和剪力系数;
MA——由悬臂上的荷载产生的端支座负弯矩。
例:计算三跨连续梁的内力
a+b
M 1  0 . 08 gl
M
M
 0 . 101 ql
2
0
2
0
2
 0 . 025 gl 0  0 . 05 ql 0
B
  0 . 1 gl 0  0 . 05 ql 0
2
2
2
2
a+c
M 1  0 . 08 gl
M
a+d
M 1  0 . 08 gl
M
M
2
0
 0 . 073 ql
M
2
0
2
 0 . 025 gl 0  0 . 054 ql 0
B
  0 . 1 gl 0  0 . 117 ql 0
2
2
2
0
 0 . 025 ql
2
0
2
 0 . 025 gl 0  0 . 75 ql 0
B
  0 . 1 gl 0  0 . 05 ql 0
2
2
2
2
2
2
9.3 单向板肋形结构按弹性理论的计算
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等跨连续梁弯矩和剪力:
M  K 1 Gl 0  K 2 Ql 0
V  K 3G  K 4Q
K1、 K2 和K3、 K4——分别为弯矩系数和剪力系数;(查阅相
关教材)
G、Q——集中永久荷载和集中活荷载的设计值。
★如连续板或梁的跨度不等,但相差不超过10%,可用等跨
度表计算。求支座弯矩,取相邻两跨计算跨度的均值;求跨
中弯矩,用该跨计算跨度。
★如板或梁各跨的截面尺寸不同,但相邻跨截面惯性矩的比
值不大于1.5时,可作为等刚度计算。
9.3 单向板肋形结构按弹性理论的计算
上节内容复习
连续梁、板计算简图的确定
单向板类型结构的传力方式
折算荷载概念
活荷载最不利位置的确定
按弹性方法计算连续梁板的内力
内力包络图概念及其绘制
三、内力包络图
对于每一种活荷载布置情况,与恒载相叠加,都能确定出
控制截面弯矩和剪力,也能绘制出相应的弯矩图和剪力图。
将每一种最不利位置的活载与恒载共同作用下的弯矩图(或
剪力图),用同一比例画在同一基线上,其外包线所围成的图
形即为内力(弯矩或剪力)包络图。
内力包络图代表连续梁各截面的最大(最小)内力。
不论活载如何布置,各截面的内力值不会超出内力包络图。
弯矩包络图用来计算和配置梁的纵向钢筋;
剪力包络图用来计算和配置箍筋和弯起钢筋。
1——a+b组合
2——a+c组合
3——a+d组合
★内力包络图绘制方法:
1.确定出恒载与各种可能的活荷载不利布置的组合;
2.求出各种荷载组合下内力图。
3.将各种情况的内力图按同一比例绘制在同一基准线上,其
外包线所围成的图形即为内力 包络图。
以三跨连续梁为例
(a)
(b)
(c)
(d)
(e)
(c) (e)
(b)
(d)
四、支座截面弯矩设计值的修正
连续板或梁与支座整浇,危险截面在支座边缘。
支座边缘的弯矩M:
M  M c  V0
b
2
V0——支座边缘处的剪力,近似按单跨简支梁计算;
b——支座宽度。
板或梁直接搁置在墩墙上时,如何处理?
不修正
第四节 单向板梁板结构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内力
一、概述
二、钢筋砼受弯构件的塑性铰
三、塑性内力重分布
四、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连续梁、板的内力
一、概述
弹性计算认为:
1)结构任一截面内力达到承载能力时,整个结构破坏;
2)当计算简图和荷载确定以后,各个截面的弯矩和剪力的分
布规律始终是不变的。
上述说法对于静定结构或脆性材料的结构是正确的。
具有塑性性能的超静定结构:
1)某一截面达到承载能力并不能使结构破坏。结构还有强度
储备。
2)超静定结构中某截面发生塑性变形后,刚度降低,按弹性
方法计算得出内力不能正确反映结构实际内力分布。
关于钢筋混凝土构件:
1)截面承载能力计算中,考虑了钢筋和混凝土的塑性性质,
采用塑性计算理论。连续梁、板结构内力按弹性理论计算,二
者不统一。
2)考虑材料塑性性质分析结构内力更加合理、更符合梁板结
构的实际工作状态。可充分发挥结构的承载力,带来一定的经
济效果。
二、钢筋砼塑性铰
(一)塑性铰的概念
以配筋适当的钢筋砼简支梁为例
弯矩-截面曲率曲线
塑性铰:配筋适当的钢筋砼受弯构件,当纵向受拉钢筋达到屈
服后,截面曲率在弯矩增大不多的情况下急剧增加,表明截面
进入“屈服”,在“屈服”截面附近形成一集中的转动区域,
相当于一个铰,称为塑性铰。
静定结构形成一个塑性铰,变成破坏机构。
超静定结构出现一个塑性铰减少—次超静定次数,荷载可
继续增加,直到塑性铰陆续出现变成破坏机构。
(二)塑性铰与理想铰的区别
理想铰不能传递任何弯矩,而塑性铰能承受和传递弯矩,大
小等于该截面受弯承载力Mu。
理想铰在两个方向能自由无限地转动,而塑性铰只能在Mu作
用下沿弯矩作用方向单向转动,且转动能力有限(当截面受压
区砼被压碎时,转动幅度也达到其极限值)。

理想铰是一个点,而塑性铰是一个转动区域,有一定的长度
三、塑性内力重分布
(一)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基本概念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除了与荷载大小有关外,还与截面刚度B(EI)
和计算简图有关。
塑性内力重分布:钢筋砼超静定结构在加载的过程中,由于各截
面抗弯刚度比值改变或出现塑性铰引起结构计算简图变化,从而
引起结构各截面内力变化规律不再服从线弹性规律的现象,称为
塑性内力重分布。
注:只有超静定的钢筋砼结构才具有内力重分布现象,静定结构
没有。
钢筋砼超静定结构的内力重分布可概括为两个过程:
第一过程发生在受拉区砼裂缝出现到第一个塑性铰形成之前,
主要是由于结构各部分抗弯刚度比值的改变而引起内力的重分
布;第二过程发生在第一个塑性铰形成以后直到结构形成机构
(几何可变体系),结构破坏,是由于计算简图的改变而引起
的内力重分布。
超静定结构破坏过程:一个或几个截面上形成塑性铰,荷载
增加,塑性铰继续出现,直到形成破坏机构。破坏标志不是一
个截面屈服而是破坏机构形成。
在加载的过程中,随着结构构件的刚度不断变化,特别是随
着塑性铰的陆续出现,其内力经历了一个重新分布的过程。在
第一个塑性铰出现前,其跨中和支座截面的弯矩比为1:1.2,
形成塑性铰后,比值逐渐改变,最后成为1:1。但遵守力的平
衡条件:跨中弯矩加两支座弯矩的均值等于简支梁跨中弯矩M0
均布荷载作用的梁:
M中 
1
(M
l
M ) M
r
2
0

1
8
( p 1  p 2 )l
2
0
塑性内力重分布可由设计者通过控制截面的极限弯矩Mu (即
调整配筋数量)来掌握。
四、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连续板、梁的内力
(一)弯矩调幅法概述
1、弯矩调幅法:是在按弹性方法计算截面的弯矩值的基础上,
考虑结构塑性变形所引起的内力重分布,将构件控制截面上的
弯矩值进行调整,按调整后的弯矩进行截面设计和配筋。
一般只对弯矩绝对值较大的截面进行调幅。
弯矩调整幅度用调幅系数β表示
 
M
e
M
M
β——弯矩调幅系数
Me——按弹性方法算得的弯矩设计值
Ma——调幅后的弯矩设计值
a
e
弯矩调整不是随意
的。
如指定的支座弯矩比按弹性方法计算的小得太多,则塑性铰
出现太早,内力重分布的过程太长,塑性铰转动幅度过大,裂
缝开展过宽。
2.调幅的一般原则
(1)保证塑性铰的转动能力,须限制配筋率,要求调幅截面的
相对受压区高度ξ≤0.35。
(2)宜采用塑性好的I、Ⅱ级和III级钢。
(3) 调幅系数β不宜超过0.20,即调整后的弯矩不宜小于按
弹性方法计算的80%。
(4)支座弯矩调整降低。跨中弯矩不调整,按调整后的两支
座弯矩的均值加跨中弯矩,不小于该跨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最
大弯矩M0计算,取弹性法求出的跨中弯矩二者中的较大者。
M中 
1
2
(M  M )  M 0
l
r
3、塑性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
考虑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方法设计的结构,节省钢筋,造价低 ,
但裂缝宽度及变形大。
下列结构不宜采用:
(1)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
(2)在使用阶段不允许有裂缝产生或对裂缝开展及变形有严格要
求的结构;
(3)处于侵蚀环境中的结构;
(4)要求有较高承载力储备的结构。
(二)用弯矩调幅法计算连续梁板的内力
图为三跨等跨连续梁,在每跨中点各作用有集中荷载F。按弹性理
论计算,支座弯矩Me=﹣0.15Fl,跨度中点的弯矩M1=0.175Fl,
M2=0.175Fl。 现将支座弯矩调整为Ma=﹣0.12FL,则支座弯矩调
幅系数
( 0 . 15  0 . 12 ) Fl
 
 0 . 20
0 . 15 Fl
即调幅值为20%。此时,跨度中点的弯矩值可根据静力平衡条件确定。
M0= Fl /4,可求得
M
M
/
1

/
2

1
4
1
4
Fl 
1
 0 . 12 Fl  0 . 19 Fl
2
Fl  0 . 12 Fl  0 . 13 Fl
考虑上述调幅原则,为使设计方便,对于等跨单向连续板和
连续梁的内力计算可直接按下列公式进行。
1.对承受均布荷载作用的等跨连续板的弯矩
M   mp ( g  q ) l 0
2
 mp :弯矩系数,按表采用
l 0:计算跨度。当两端与
P 27
梁整体连接时,取
l 0  l(净跨)
n
当两端搁置在墙上时,取 l 0  l n  h ( 板厚),并不得大于
当一端与梁整体连接,另一端搁置在墙上时,取
l0  ln 
h
2
,并不得大于
ln 
a
2
( a 为墙支承宽度)
lc
2.对承受均布荷载或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等跨连续梁的弯矩和剪力
M   mb ( g  q ) l
(1)承受均布荷载时
2
0
V   vb ( g  q ) l n
(2)承受间距相同,大小
相等的集中荷载时
M  
mb
V   vb n ( G  Q )
 mb 、  vb :弯矩系数和剪力系数
l 0:计算跨度。
(G  Q )l 0
,分别按表采用
当两端与梁整体连接时
当两端搁置在墙上时,取
,取 l 0  l(净跨)
n
l 0  1 . 05 l n,并不得大于
lc
当一端与梁整体连接,另一端搁置在墙上时,取
l 0  1 . 025 l n,并不得大于
ln 
a
2
( a 为墙支承宽度)
 :集中荷载修正系数,
按表取用
n :一跨内集中荷载的个
数。
对于不等跨连续梁、板的计算:
当跨度相差不大于10%,表中系数仍然适用,此
时,计算跨中弯矩,取本跨的跨度值;计算支座弯矩
和支座剪力时,应取相邻两跨的较大值。 当跨度相差
大于10%,可参照设计规程进行。
弯矩系数与剪力系数表2-1、2-2、2-3,对于边支座为墙的情况可按下图
均布荷载作用下,当q/g>0.3时,对于端支座梁搁置在墙上的五跨连续梁
板和次梁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弯矩、剪力计算系数简图(表11.2及11.3)
第五节 单向板梁板结构的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
一、连续板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
二、连续次梁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
三、连续主梁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
一、连续板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
(一)连续板的截面设计
1、板的计算宽度取b=1m。板的厚度应满足建筑功能、施工和
一定的刚度要求。应满足:
一般屋面、楼面板
h≥60mm
工业建筑楼板
h≥70mm
2、板的支承长度 a ≥120mm;
3、承载力计算
只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按单筋矩形截面设计 ,跨中弯矩
决定截面下部正钢筋,支座负弯矩决定支座处截面上部负钢筋。
一般不进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s 
M
f c bh
2
0
   1  1  2 s  A s  
f c bh 0
fy
4、连续单向板设计弯矩的折减
《砼规范》规定:对周边与梁整体现浇的板,为了考虑
拱作用的有利因素,对所有中间支座截面、中间跨内截面的
弯矩设计值可减少20%(乘以折减系数0.8),但边跨跨内和
离端第二支座截面的弯矩设计值不折减。
(二)板的配筋构造
1.板的受力钢筋
受力钢筋的直径 :φ6、φ8、φ10、φ12,Ⅰ级钢筋。
板支座负筋直径一般不小于φ8。
受力钢筋的间距:一般S≮70mm
当板厚h≤200mm时,间距S≤250mm。
当板厚200<h≤1500mm时,间距S≤300mm。
当板厚h>1500mm时,间距S≤0.2h且不应大于400mm。
受力筋的配筋方式
(1)弯起式:
将承受正弯矩的跨中钢筋在支座附近弯起,承担支座负弯
矩,一般弯起跨中钢筋的1/3~2/3(最多不超过2/3),如弯起
钢筋面积不满足支座截面的需要时,可另加直钢筋。
确定连续板的钢筋时,应注意相邻两跨跨内钢筋和支座钢
筋直径和间距的相互配合,通常做法是调整钢筋直径,采用相
同的间距。
特点:节省钢筋,锚固可靠,但施工复杂。
(2)分离式:
将承担支座负弯矩的钢筋与承担跨中正弯矩的钢筋各自独
立配置。
特点:设计施工简单,适用于不受振动和较薄的板中
受力钢筋的布置(弯起和截断)
弯起式
数量:弯起跨中钢筋总量的1/3~2/3。用于承担支座负弯矩,
不满足支座截面要求时,再配置直钢筋。
位置:上弯点距支座边缘的距离为ln/6(ln/10), ln为板的净跨。
弯起角度一般为300,当板厚h>120mm时,采用450。
分离式
支座截面处钢筋的截断
支座截面钢筋的切断位置
距支座边缘的距离为 a
q / g  3 . 0时, a  l n / 4 ;
q / g  3 . 0时, a  l n / 3
如果连续板相邻跨度差超过20%,或各跨荷载相差较大时,
钢筋切断和弯起点位置应按弯矩包罗图确定。
2、板中的构造钢筋
(1)分布钢筋
布置方式:垂直于受力钢筋沿板的长边方向布置,位于受力钢
筋的内侧,即布置在受力钢筋的弯折处和直线上。
作用:1)浇筑砼时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
2)抵抗砼收缩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内力。
3)有助于均匀分布作用在板面上的荷载;
4)对四边支承的单向板,分布钢筋可承担在长跨板内
实际存在的弯距。
数量: 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
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0.15%;
分布钢筋间距S≤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一般配置
φ6@250。
(2)嵌入承重墙内的板面附加钢筋
附加钢筋的布置:应沿墙在板面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
布不小于6mm的钢筋,伸出墙边缘的长度不应小于 l1n / 7 。一
般为φ6@200。
(3)板角附加钢筋
对于两边嵌入墙内的板角部分,在角区 l 1 / 4 范围内沿双向配置
附加钢筋,间距不大于200mm,伸出墙边缘长度为 l1n / 4 。
一般为φ6@200
(4)垂直于主梁的板面附加钢筋
在与主梁连接处板顶,沿与主梁垂直向配附加钢筋。每米范围
内配置5φ6的构造钢筋,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应不少于
板跨中单位长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3,这些钢筋在距支
座边缘 l1n / 4 处截断。一般配置φ6@200。构造钢筋配置如图
所示。
板中的构造钢筋
主梁顶面的附加钢筋
板
次梁
主梁
与主梁垂直的板面附加钢筋
上节内容复习
钢筋砼受弯构件的塑性铰
钢筋砼受弯构件的塑性铰与理想铰的区别
塑性内力重分布概念及过程
弯矩调幅法概念及调幅原则
按弯矩调幅法计算连续梁、板的内力
①
A
B
②
③
二、连续次梁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
(一)连续次梁的截面设计
1、截面尺寸及配筋率
截面尺寸:h=(1/18~1/12)l,b=(1/3~1/2)h
配筋率:ρ=0.6~1.5%
2、承载力计算
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配置纵向受力钢筋
计算截面形式
跨中截面:按
T 形截面计算
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
进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一般只配置箍筋
计算
(二)次梁的配筋构造要求
通过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计算出跨中和支座截面的配筋量以后,
沿梁长布置钢筋,布置方式有弯起式和分离式。
选配钢筋时,一般是先选配各跨跨中的纵向受力钢筋,然后
将其中部分受力钢筋根据斜截面抗剪、抗弯承载力的需要,在
支座附近弯起伸入支座,用来承担支座负弯矩,不足部分在附
加直钢筋。
钢筋的弯起和截断原则上应按照弯矩包罗图通过画抵抗弯距
图来确定。
实际工程中,当连续次梁相邻跨度相差不大于20%且活荷载
与恒载的比值q/g≤3.0时,梁的弯矩图形变化不大,钢筋的
布置(弯起和截断)可参照次梁的钢筋布置图进行。
(1)钢筋截断
在距中间支座边缘(ln/5+20d)处,可以截断支座上部纵向钢筋面积≤As/2,
而在距支座边缘ln/3处又可截断支座上部钢筋面积≤ As/4。剩余的≥As/4的钢
筋直通,既承担部分负弯矩,又可兼作架立筋,其根数不应少于2根。
(2)钢筋弯起
第一排弯起钢筋的上弯点距支座边缘的距离为50mm,第二排、第三排弯起
钢筋上弯点距支座边缘的距离分别为h和2h。
(3)箍筋配置
箍筋应沿梁全长布置,第一根箍筋可距支座边缘50mm处开始
布置,同时在简支端的支座范围内,一般布置一根箍筋 。
(4)钢筋锚固
正弯矩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按有关规定处理。
三、主梁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
(一)主梁截面设计
1、截面尺寸及配筋率
截面尺寸:h=(1/15~1/10)l,b=(1/3~1/2)h
配筋率:ρ=0.6~1.5%
2、承载力计算
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配置纵向受力钢筋
计算截面形式
跨中截面:按
T 形截面计算
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
计算
进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配置箍筋或箍筋和弯起钢筋
3、主梁在支座处截面的有效高度h0
单排布置时:
h0= h-a=h-60mm;
双排布置时:
h0= h-a=h -80mm。
主梁支座截面钢筋位置
在主梁支座截面,板、次梁及主梁的支座负弯矩钢筋互相穿
过,使主梁中钢筋下移。
(二)主梁的配筋构造
通过承载力计算计算出跨中和支座截面的配筋量以后,沿梁
长布置钢筋,布置方式一般采用弯起式。
选配钢筋时,一般是先选配各跨跨中的纵向受力钢筋,然后
将其中部分受力钢筋根据斜截面抗剪、抗弯承载力的需要,
在支座附近弯起伸入支座,用来承担支座负弯矩,不足部分
在附加直钢筋。
弯起钢筋如不满足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要求,附加鸭筋抗剪。
钢筋的弯起和截断应按照弯矩包罗图通过画抵抗弯矩MR图确
定。
在主次梁交接处,主梁要受到由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作用,此
集中力作用在主梁截面高度内,易在主梁中下部引起斜裂缝。
为防止出现斜裂缝,需要设置附加横向钢筋,有箍筋和吊筋两
种,来承担此集中力。
附加横向钢筋布置在s=2h1+3b的范围: 仅配置附加箍筋,
所需箍筋面积
A sv 1 
主梁
F——次梁传给主梁的集载设计值;
fyv——附加横向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b——附加吊筋的截面面积
a——附加横向钢筋与梁轴线的夹角;
Asv1——附加横向钢筋的单肢截面面积。
F
mnf
yv
仅配置横向吊筋,
所需吊筋面积
A sb 
F
2 f y sin 
2—箍筋或吊筋
4—次梁
3—板
支座处剪力大时,梁加做支托,局部加高。
支托尺寸见图。
支托附加钢筋2~4根,直径与受力筋的相同。
9.5 单向板肋形结构的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
第九章 钢筋砼肋形结构及刚架结构
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
板的计算简图
第九章 钢筋砼肋形结构及刚架结构
板分离式配筋图
第九章 钢筋砼肋形结构及刚架结构
板弯起式配筋图
第七节
双向板肋形结构的设计
一、试验结果
二、双向板的内力计算(弹性方法计算)
三、双向板的截面设计与构造
四、双向板支承梁的设计
一、试验结果
1. 四边简支板在均布荷载作用下,裂缝出现前,板处于弹性工作
阶段,四角有翘起的趋势,表明板传给支座的压力不沿边长均匀
分布,每边中心处最大,两端小,大致呈正弦曲线分布。
l1
l2
双向板变形图
2. 四边简支板,荷载增加,第一批裂缝出现在板底中间,沿对
角线向四角扩展。
接近破坏,板顶四角出现与对角线垂直裂缝。
最后跨中受力筋屈服,板破坏。
3. 板中钢筋的布置
按理论分析,钢筋应垂直于裂缝的方向配置。
试验表明钢筋布置方向对破坏荷载无显著影响。
工程中,一般平行于板边配筋,施工方便。
配筋率相同,采用较细的钢筋有利;
钢筋数量相同,板中间钢筋排列较密比均布有利。
二、按弹性方法计算内力
弹性计算方法根据薄板小挠度理论假定进行。
工程设计根据板的荷载及支承情况利用表格计算。
(一)单跨双向板的计算
均载下单跨矩形双向板:
M   pl 01
2
代表自由边
M——不同支承单位板宽内跨中或支座中点的弯矩值;
a——不同支承和不同板跨比l01/l02弯矩系数;
l01——板的跨长(板的短边尺寸),或 l x 表示;
l 02 ------板的长边尺寸,或 l y 表示;
p——双向板上的均载。
11-3表格适用于泊松比为0的钢筋混凝土板。
当υ≠0时,可按下式计算跨中弯矩

m1  m1   m 2

m 2  m 2   m1
对钢筋混凝土,υ=0.2
例:一四边简支的钢筋砼矩形双向
板,板厚100mm,板上承受的活荷
载为6kN/m2,计算单位板宽内的最
大弯矩值。 l1=3.6mm,l2=6mm;
l1
mx
30mm厚的水泥砂浆
Δ
Δ ::::::Δ::::::
Δ ::::::
:::::: :::::: :::::: 20mm厚的混合砂浆粉底
l2
解:
my
l1/l2=0.6
g  1 . 2 ( 25  0 . 1  1 . 0  20  0 . 03  1 . 0  17  0 . 02  1)  3 . 612 kN / m
q  1 . 4  6  1 . 0  7 . 2 kN / m
由表11-13:
m 1  0 . 086  ( 3 . 612  7 . 2 )  3 . 6  12 . 05 kNm
2
m 2  0 . 0379  ( 3 . 612  7 . 2 )  3 . 6  5 . 31 kNm
2

m1  m1   m 2

m 2  m 2   m1
g
g+q
g
g+q
g+q
g
g+q
g
g+q
g
g+q
g
g+q
g
g+q
g
g+q
(二)连续双向板的计算
(简化为单跨双向板)
=
g+q
g
+
1. 跨中最大弯矩
(1)确定活荷载最不利
布置,画出连续双向板
的计算简图.
(2)对计算简图进行简化
计算简图进行分解简化
可简化分解为:满布荷载(g+q/2)作用;
一上一下的均布荷载(q/2)作用。
(3)分别计算两种荷载作用下跨中最大弯矩
在(g+q/2)作用下,中间支座固定;
在反对称均布荷载(q/2)作用下中间支座简支。
边支座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m  (
g
1
q
m  (
g
2
q
'
1
满布荷载(g+q/2)作用
'
2
m  1
q
m  2
q
''
1
反对称荷载±q/2作用
''
2
2
2
2
2
) l1
2
2
1
)l
2
1
l
2
1
l
(4)将以上两种荷载情况计算所得出的弯矩进行相应的叠加,
即可得到各区格板的跨中最大弯矩。
m1  m  m
'
1
''
1
m2  m  m
'
2
''
2

m1  m1   m 2

m 2  m 2   m1
2.支座中点最大弯矩
按活载同恒载一样布满各跨计算。荷载为(g+q)布满各跨。
各跨板在中间支座为固定;边支座按实际情况考虑。
按单跨双向板计算出各支座的负弯矩。
相邻两跨板的另一端支承不同,或两跨度不等,取相邻两跨
同一支座弯矩均值。
④
②
②
②
④
③
①
①
①
③
③
①
①
①
③
③
①
①
①
③
②
②
②
④
④
上节内容复习
次梁配筋构造
主梁截面设计与构造
双向板的受力特点
单跨双向板的内力计算
多跨连续双向板的计算
三、双向板的截面设计与构造
(一)截面设计
板厚: h≮80mm,一般在80~160mm范围内,并且
当四边简支时(单跨双向板),h≥l1/45,
当为连续双向板时,h≥l1/50,l1为板短跨方向尺寸。
双向板跨中两个方向均按计算配置受力筋,短跨方向钢筋
排下层,长跨方向钢筋排上层,两个方向的h0不同。
短跨方向:h01=h-20(mm)
h为板的厚度
长跨方向:h02=h-30(mm)
M
配筋计算: b=1m=1000mm
 s  0 . 9 ~ 0 . 95
As 
 s f y h0
(二)双向板的配筋构造
板在两个方向各划分为三个板带,边缘板带为较小跨度l1的
1/4,其余为中间板带。
中间板带,按跨中最大弯矩配筋;边缘板带,单位宽度内
钢筋用量为中间板带的一半。且每米宽度不少于3根。
支座最大弯矩求得的钢筋沿板边均布,不得分带减少。
双向板的配筋方式也分为弯起式和分离式,相应要求同单向
板。
板中钢筋直径、间距、锚固长度、构造钢筋布置同单向板
双向板的布筋方式
四、支承双向板的梁的计算特点
短跨梁上荷载是三角形的,长跨梁上荷载是梯形的。
跨度相等或相差不超过10%,按照支座弯矩相等的原则,
将梯形(或三角形)荷载折算成等效均载pE ,求出最不利荷载
下的各支座弯矩M支。
p=g+q
g自
=p’
g自
Δ
Δ
Δ
p E  (1  2
Δ
2
  ) pl 1
3
Δ
pE
 
l1
2l 2
g自
g自
Δ
Δ
Δ
Δ
pE
pE 
5
8
pl 1
边梁时上述等效荷载减半。
按均布荷载计算支座弯矩;
根据静力平衡条件,由承受梯形(或三角形)分布荷载和支座弯
矩M支的简支梁,求出各跨中弯矩和支座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