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少年偏差行為預防觀點談過度溺愛分享者陳祖輝中央警察大學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從青少年偏差行為預防觀點談過度溺愛分享者陳祖輝中央警察大學

從青少年偏差行為預防觀點談
過度溺愛
分享者 陳祖輝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法學博士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目次
故事緣起
一個犯罪學理論的提醒
過度溺愛與行為偏差之關聯
如何預防
意見交流
先看兩個新聞
報導…..
故事緣起
故事緣起
故事緣起
故事緣起
2008年在監所訪談女性受刑人時聽到關於他的故事
故事緣起
專家的提醒
故事緣起
心理學分析父母管教類型
故事緣起
一個犯罪學理論的提醒
犯罪學者打破過去傳統犯罪學的研究
思路:人為何不會去犯罪?
社會控制理論認為人之所以不會犯罪
主要有四個社會鍵:
依附感
關注
參與
信仰
社會控制理論對於青少年偏差行為有
一個犯罪學理論的提醒
以下幾點建議:
一、依附感:重點在於陪伴與關心,而不在於物
質上給了多少?
二、關注:父母在不在意小孩的生活細節與內心
想法?即便在大人眼裡屬於很幼稚的想法?
三、參與:父母願不願意參與小孩的學校與期待
父母參加的活動?如學校運動會與畫展?
四、信仰:父母與子女有無共同宗教信仰或生活
價值觀?
過度溺愛與行為偏差之關聯
專制型父母
父母管教類型
過度溺愛出現在
寬容型父母類型
寬容型父母
威信型父母
國外學者包姆倫根的研究分類
過度溺愛與行為偏差之關聯
溺愛到過度溺愛是一個非理性的發展過程。
通常何謂過度溺愛的標準?基本上很難界定!而
且每一個家庭還涉及到家庭經濟、地域與文化
上之差異!
不過有一個共同指標是:當小孩的非理性想法與
行為偏差出現時,父母的態度有否是非觀念,
還是一昧替其子女找尋藉口或安撫小孩無理取
鬧上的威脅?
過度溺愛與行為偏差之關聯
溺愛概分成兩大類:
一、物質上溺愛:從原本的正增強獎勵其行為到視為
理所當然一定要獎賞,甚至嚴重到不知為何而獎賞?或
認為給予子女物質上的東西是父母愛子女最佳的表達
方式,不管子女接受與否?他將來一定會對父母知恩圖
報(自我合理化的想法) 。
二、精神上溺愛:認為小孩本性善良,不可能會犯錯或
學壞!所以相信絕對的接納與包容可以感動子女,因此
父母當成阿信,從來不讓子女知道父母對其行為的擔
憂與難過?只是永遠在子女面前假裝成是神父!所以即
便變壞,父母就是法官可以當庭赦免子女的罪!
過度溺愛與行為偏差之關聯
當溺愛過頭時……
這都是你大人一廂情願
的愛!我不一定買單!
過度溺愛與行為偏差之關聯
當溺愛過頭時……
當父母過度溺愛小孩時長久下來小孩會
視為理所當然
有時小孩會認為父母過多的愛是一種累
贅!因為她/他可能要花更多的精力符合
父母期待
研究發現過度溺愛容易造成小孩缺乏是
非觀念、欠缺責任感、難以培養獨立思
考能力、在同儕眼裡可能是一位懦弱者、
對子女產生自卑與缺乏自主做決定的能
力…..
過度溺愛與行為偏差之關聯
少年輔育院訪談收容人的觀點
反正父母都對我百依百順,當個壞小孩
也不會損及我在他們心中的位置….
其實父母都不懂我的心,我最難過的是
孤單!因為他們都忙沒時間陪我,所以我
只好去外面找懂我的人!
父母只會拿對我好要我知恩圖報!殊不知
我要的不是金山銀山!而是要受尊重,做
我自己想嘗試去做的事!但在父母眼中都
是理想不切實際!甚至想幫我做到..但這
已經不是我了!
過度溺愛與行為偏差之關聯
過度溺愛與偏差行為之間關聯
剝奪子女學習獨立的機會,
因此尋求外界不良友伴支持
過度溺愛
為突破父母保護,以激進行徑獲
取同儕團體的肯定
藉由偏差行為引起父母注意
抗拒父母過多的期待,選擇以偏
差行為要父母知難而退(要脅)
如何預防
內部預防
父母要時常反省自己給子女的愛是不是
小孩一定要的?例如小孩想要一隻智慧手
機,父母的選擇:
一為買最好最貴的手機
二為可以買但要告知父母需要的理由與
想要的程度?然後選一隻可以符合學生
身分的功能手機即可!
三為與小孩談條件再買(考試第一名)
四為不買,擔心小孩會受不良資訊汙染
如何預防
內部預防
就父母管教方面越來越多專家指出為防
止子女因溺愛而行為偏差,主張父母應
扮演有條件且開放與子女討論的威信行
扮演有條件且開放與子女討論的威信型
父母!
以合作、不囉唆的陪伴取代被動式的愛
尊重與對話並行
父母試著放手會比以後下不了手來得更
好
如何預防
外部預防
與學校方面保持密切聯繫,同時學校或
子女需要家長參與的活動能夠盡量抽空
遇到子女行為偏差應該
配合!畢竟小孩求學這段黃金歲月,父母
主動尋求校方資源協助
參與與陪伴是增強親子關係的最好方式
配合老師的在校管教使家庭與學校一致
在家裡多花時間陪同子女
讓子女感受到父母很在意其在校表現與
一起導正問題行為
活動
願意時常撥出一點時間聽小孩說在校所
發生的各種事件
如何預防
價值觀預防
愛要說出口,但不是天天隨口說說
物質上的愛永遠不能取代精神上的愛
愛要讓子女覺得若無是非觀念容易讓父
母蒙羞,所以選擇不要做比較好
愛不是無限制給予,而是要在充分尊重
子女的前提下,自己體會愛的力量
有時應該接受子女用他們的愛來愛父母
意見交流
感謝聆聽
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