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 - 歷史學科中心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ppt - 歷史學科中心
教學活動設計
95課綱 歷史科第二冊(中國史)
第二章 中古的變革(魏晉南北朝、隋唐)
第一節 從分裂到統一
從分裂到統一
編製者:蔡國亮 老師 [email protected]
羅東高中歷史教師(教學資歷25年)
編撰蘭陽鄉土歷史教材、指導社區文化資源利用
兼登山健行領隊
製作並維護「羅東高中歷史教學網站」、「古蹟
之旅圖片集網站」
歷史學科中心教學資源研發推廣小組
「羅東高中歷史教學網站」
http://140.111.115.8/history/history9/index.htm
一、東漢滅亡的原因
(一)外戚宦官亂政 (主因)
(二)黨錮之禍
(三)黃巾之亂
(四)州郡割據 (群雄割據)
(五) 外族侵擾 :西羌為甚
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爭權
由來:東漢自和帝後,皇帝多年幼即位
http://3kingdoms.globalsoho.com/info_articles/formation1.htm
東漢黨錮之禍
原因:宦官阻斷鄉舉里選,公然賣官鬻爵。
桓帝時,太學生以郭泰、賈彪為首與
太尉陳蕃、司隸校尉李膺等聯合,批評朝政,
議論官吏人品的高低以及吏治的清濁,稱為
「清議」。
他們互相標榜:
以竇武、陳蕃等為三君。
以李膺、王暢等為八俊。
以郭泰、范滂等為八顧等。
http://www.njmuseum.com/zh/book/cqgc_big5/100/shij026.html
東漢二次黨錮之禍
東漢 對立的團體
株
連
赦
免
桓帝 太學生
時
大臣陳蕃、
(166))
李膺
宦 捕李膺等200餘人 次年赦免
官 入獄
黨人,但
禁錮終身
靈帝 太學生
時
大臣陳蕃、
李膺
(169)
外戚竇武
宦 1.李膺等100餘人 黃巾之亂
官 被捕,誅連更廣 起,黨錮
2.與黨人有關係 解除
者皆免官禁錮
黨錮之後,許多人破族屠身,名士們後來
開始稱道明哲保身的人物,
如 「優哉游哉,聊以卒歲」的郭泰、
「道周性全,無德而稱」的黃憲、
黃巾之亂
↓
袁紹殺盡宦官
↓
董卓挾制東漢獻帝
↓
討伐董卓和群雄割據
↓
東漢名存實亡
(西元184年)
(西元189年)
(西元189年)
(西元190年)
(西元220年滅亡)
從「清議」轉向魏晉時的「清談」。
曹魏時代,曹操殺孔融、崔琰,放逐禰衡,
魏晉之際
黨於曹氏何晏、鄧颺、諸葛誕、夏侯玄、嵇康、
呂安等人被司馬氏所殺。
黨於司馬氏的鍾會也不能免禍。
這樣一來,有些士大夫為了避禍,便已喪失,
代之而起的自然是言及玄遠的清談玄學了。
清議轉變為清談,並不意味著清議的形式完
全絕跡。
過去清議是→掌握在一批敢於直言的士大夫
手中,曾起過一定作用。
魏晉以後的清議→
九品官人法實施以後,操縱在出任州郡中
正 的世家大族和遴選的官吏手裡。
造成後來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
局面。
黃巾之亂
1.背景:(1)東漢末年政治黑暗,天災肆虐
,流民四出劫掠
(2)張角入河北創「太平道」
-形成挑戰政府的強大勢力
2. 起事:
(1)假道教舉事
(2)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3. 亂平:各地豪族擁兵自重,爭戰不已
→曹操收編太平道教徒組「青州兵」
黃巾之亂
靈帝中平元年(184),這年是甲子年,張角以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為政治口號相約教眾頭綁黃巾,預定於三月五日
興兵作反。史稱「黃巾起義」或「黃巾之亂」。
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
人公將軍。起初黃巾軍勢如破竹,威震京師,但
後繼無力。被皇甫嵩、朱雋、盧植等官兵擊破,
後朝廷撤換盧植,以東中郎將董卓代替。八個月
後,張角病死,張梁、張寶相繼戰死,以張角兄
弟為主的黃巾主力就瓦解了。
黃
巾
之
亂
分
布
圖
資料來源:三民課本
黃巾之亂
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
天下大吉」的口號。
「蒼天」是指東漢,根據五德終始說,漢
為火德,「黃天」指的就是太平道,根據
相生相剋的相生原理-火生土,而土為黃
色,所以眾信徒都頭綁黃巾為記號,象徵
要取代腐敗的東漢。
請問魏文帝年號「黃初」和吳大帝孫權年
號「黃龍」和這口號有沒有關係?
黃巾之亂的影響
(1)漢調匈奴入內地平亂,造成匈奴各族
不斷內徙,各胡族繼匈奴之後也不斷
內遷,為日後五胡亂華埋下種子。
(2)為平定亂事,地方改置州牧,賦予
大權,從此地方權重,演變成後來
群雄割據的局面,導致東漢的滅亡。
http://www.sanmin.com.tw/DMForTeacher/歷史/歷史上備講第五
章.htm
州牧割據
黃巾起事:朝廷不得不借助地方力量,令各地
州牧掌握兵權。
董卓亂政:袁紹、韓馥興兵討伐董卓,也是聯合
各地擁兵的州牧。
州牧割據局面﹝建安元年(196年) ﹞
曹操據兗州,
袁紹據冀、青、并三州,
袁術據揚、豫二州
陶謙據徐州,
劉表據荊州,
劉焉據益州。
還有些雖非州牧,也據地自雄,如
孫策據江東,韓遂、馬騰據涼州,張魯據漢中。
在州牧割據的情況下,東漢已名存實亡。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5/25z/25z03/25z0304.htm
資料來源:整理自《中國疆域的變遷》頁51,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86年5月初版
東漢群雄割據在歷史方面的理解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而三國時代魏吳蜀就
是當時大軍閥割據的具體呈現。
唐代後期的藩鎮割據,而五代十國就是當
時大軍閥割據的具體呈現。
民國初年的軍閥割據,則被蔣中正北伐名
義上掃除。
<西羌為什麼「叛」?>
東漢王朝時代,歷史上只記載西羌不斷叛
變,不記載激起叛變的原因,皇甫規在正
式公文書上全部道出,仍是古老的病毒:
暴政如虎,官逼民反。
皇甫規上書中央說:「羌人所以叛變,不
是突發事件,全都因為邊防將領,不懂安
撫治理之道,反而前後相承,以暴虐羌人
為天經地義,只貪圖小利,終招致大害。 」
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4/BY_Collect/b9000e0/e013/
cca220003-li-wpkbbyb9000e0130298-0119-u.xml
資料來源:陳致平,《中華通史》第二冊(台北:黎明文化,民國63年初版,民國69年再版),頁333
三國的爭雄與區域經營
1. 三國爭雄
(1)官渡之戰
→ 曹操打敗袁紹統一北方
(2)赤壁之戰 →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2. 區域經營
(1)實施「屯田」政策
(2)開拓邊地,將少數民族納入管理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
戰役之一。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
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
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
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
力。
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98%E6%B8%A1%E4%B9%8B%E6%88%98
(200年曹操(藍)與袁
紹(紅)勢力範圍)
(官渡之戰後,曹操
勢力的擴張)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98%E6%B8%A1%E4%B9%8B%E6%88%98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
一。
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軍,南下
荊州,然後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
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
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
格局。
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
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
一的戰事。
整理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A4%E5%A3%81%
E4%B9%8B%E6%88%B0&variant=zh-tw
遠流出版,陳正德撰寫的《曹操爭霸經營史》一
書中,提出了幾個赤壁觀點:
曹操用兵如神,俗語說:「說曹操,曹操到」代
表曹操用軍的急如風與侵略如火,劉備在徐州就
因準備不及而棄軍逃亡,至荊州赤壁開戰前,又
遇到類似狀況。
曹操既然用兵謹慎,何以赤壁兵敗如山倒?原因
除周瑜自身分析的以外,周瑜可能還隱瞞了一個
氣候學的事實。在洞庭湖一帶,因為地形風的原
因,當天氣放晴時,可能會逆吹東南風。這一點
是北方長大的曹操始料未及。
曹操開戰前曾做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間接證明赤壁開戰前的冬季氣候大晴,讓曹操千
萬準備,不如一場東南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A4%E5%A3%81%E4%
B9%8B%E6%88%B0&variant=zh-tw
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係
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
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
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
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
染季節。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
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
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
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
生一定的免疫力。
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 比較
官 渡 之 戰
起因 袁紹與曹操爭雄
華北
兵力 曹操以寡擊眾
獲勝
策略 曹操採奇襲戰略
意義 決定北方統一
赤 壁 之 戰
曹操統有華北,
欲進而統一天下
孫權與劉備
聯軍以寡擊眾
周瑜以快船
突擊火攻
決定三國鼎立
有關荊州的戰略地位
荊州為四戰之地,古來即為南北交通之樞紐。
吳得荊州之後,孫權在武昌稱帝,不久遷都建業,
國號吳,265年吳國末代君主孫皓甚至不顧民情,
遷都武昌,可見此地對吳之重要。
諸葛亮之計在取荊州以為進圖中原之跳板,取四
川以為穩固之大後方,供應軍需,取漢中以保四
川(而非為進攻基地) ,由荊州北攻兩京,條件比
歧山大道好太多了。可惜關羽犯了諸葛亮的大忌,
兩面受敵,兵敗身殲,失去了荊州,使得諸葛亮
〈隆中對〉的戰略受挫。
(整理自http://hpds.ee.ncku.edu.tw/~guard/history/history013.htm)
三國都有實施屯田制
曹魏地區分布圖
資料來源:龍騰課本
對曹操的看法(一)
許劭評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姦雄」
後漢書/列傳/卷六十八: 曹操微時,常卑辭
厚禮,求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
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姦賊,亂
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
《世說新語》<識鑒第七>曹公少時見喬玄,
玄謂曰:「天下方亂,群雄虎爭,撥而理之,
非君乎?然君實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姦賊。恨
吾老矣,不見君富貴,當以子孫相累。」
對曹操的看法(二)
曹操在國劇被畫成白臉奸臣,很合
理
曹操掌政後,曾三下求賢詔,徵求
「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之
人」,標榜重才不重德,影響後代
風氣至鉅, 宜乎曹操被罵。
資料來源:整理自《中國疆域的變遷》,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86年5月初版
三國對邊疆的經略
蜀漢:諸葛亮平定「南蠻」,滇、黔等省亦隨之
進一步開發。
孫吳:對於我國東南地區的開發,貢獻最大,孫
權全力討平「山越」 ,增置郡縣,並分交州之地,
別置廣州,大收海外貿易之利,並進而遣使南海。
吳大帝黃龍二年(西元230年)派甲士萬人浮海求
夷洲,得夷州人數千。夷州即臺灣,這是中國經
營臺灣的開始。
曹操:於漢末曾降服匈奴,分其眾為五部;又曾
親征烏桓,併有遼西。魏的勢力達到朝鮮半島北
部,魏明帝時,倭女王遣使入貢,受封為「親魏
倭王」,一再來獻。
諸葛亮北伐的原因
《出師表》說明出師的原因:
一、報答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
二、當時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應該
獎率三軍。
三、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出師表》原文: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
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
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人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
中原,庶歇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
職份也。」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
傳〉,裴松之注引張儼默記:
十一月,上言曰:「先帝慮漢﹑賊不兩立,
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
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
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
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
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
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此表,亮集
所無,出張儼默記。
資料來源:整理自《中國疆域的變遷》,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86年5月初版
西晉武帝之政治措施(一):
1. 分封諸王 (政治)
晉武帝鑑於曹魏政權孤立而亡,恢復了
古代的分封制。
2. 撤州郡兵
(軍事)
武帝又鑑於東漢末年州牧軍權大而成割
據局面,卒至漢室傾覆,盡撤州郡兵備,
自此州郡武力大衰。
3. 重視世家
(人事)
武帝出身世家,其得國也多賴世家大族
的支持,故即位後極力維護世族的特權。
西晉武帝之政治措施(二):
4. 接納外族
(處理外族)
晉武帝即位,不接納郭欽、江統等建議遷徙
胡人至邊外,反為安撫胡人,主動招引胡人
遷至黃河流域居住,胡人遂廣泛分佈在北方
地區。
5. 埋下日後「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五胡
亂華」)的遠因,卒致中國再度陷入270餘年
的南北分裂局面。
有關晉惠帝的故事
《晉書》原文:
帝又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
「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
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及天下荒亂,
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
蔽皆此類也.後因食中毒而崩,或云司馬
越之鴆。
「糜」這字台語怎麼唸?
八王之亂(二)
A. 八王之亂的成因︰
1. 復行封建制度的流弊
2. 裁撤州郡兵備的惡果
3. 惠帝昏庸與賈后爭權
B. 八王之亂的經過︰
1. 賈后亂政︰密令楚王瑋殺楊駿,召汝南王亮
入朝輔政。後賈后藉詞殺亮囚瑋,
然後專政,並廢太子,殺楊太后。
2. 諸王混戰。
3. 東海王越弒惠帝,改立懷帝,八王之亂結束。
八王之亂(二)
C. 八王之亂的影響︰
1. 晉室元氣大傷︰
2. 胡人乘機南侵︰(五胡亂華)
諸王內爭時,又曾引用胡人參戰,如
東海王越引匈奴人助戰,使胡人得知
晉室的腐敗,乘機入侵,致有「永嘉
之亂」,導致西晉滅亡。
西晉五胡分布圖
資料來源:龍騰課本
永嘉之禍
1、背景:(1)東漢以後,匈奴、羯、鮮卑、氐、羌
等胡族逐漸內徒,與漢族雜居。
(2)趁西晉八王之亂,匈奴人劉淵稱大
單于、漢王,進一步稱帝。
2、劉淵在建國之後,進攻西晉首都洛陽,使京師
大為震動。不久淵死。
3、永嘉五年,劉淵子劉聰派劉曜、石勒等將兵
攻進洛陽,晉懷帝被擄北上。劉耀等焚燒宮
廟,逼辱妃后,百官士庶死者三萬餘。史稱
「永嘉之禍」(311)。西晉於317年滅亡。
西晉「占田法」
「占」是向政府辦理登記手續的意思。
農民向地方政府登記請領土地的畝數,稱做「占
田」。「占」到的土地,使用權屬於「占」到的
人。
除了占田法之外,還有一項稱之為「課田法」的
制度。所謂課,本來是課收貢稅的意思,後來又
引申出「寓勸於課」的說法,使得「課」字又含
有勸勉、督促的意思在內。
田租、戶調連在一起講,就是占田七十畝的戶長,
七十畝中也得課田五十畝,每畝徵收田租八升,
比起曹操時戶調令畝收田租四升來,每畝要多了
四升。
整理自自己網站資料http://ntfs3.ltsh.ilc.edu.tw/history/history1/newpage722.htm
占田制與蔭任親屬制 (一)
占田制:
武帝太康年間(280~289年)規定
1.王公在京郊占田,大國一千五百畝,次國
一千畝,小國七百畝。
2.農民墾種官有土地,男子一人七十畝,女
子三十畝。同時還規定徵賦的課田制。
3.規定官吏以官品高卑貴賤占田。(見下一張)
西晉官品、占田、蔭客數量表
官
品
一
品
二
品
三
品
四
品
五
品
六
品
七
品
八
品
九
品
占
田
50
頃
45
頃
40
頃
35
頃
30
頃
25
頃
20
頃
15
頃
10
頃
蔭衣
食客
3
人
3
人
3
人
3
人
3
人
3
人
2
人
2
人
1
人
蔭佃
客
15
戶
15
戶
10
戶
7
戶
5
戶
3
戶
2
戶
1
戶
1
戶
占田制與蔭任親屬制 (二)
蔭任親屬制:
1.《晉書》〈食貨志〉:「各以品之高卑蔭其親屬,
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 且無論官吏占田多少,
所有官吏和他們的親屬皆可免除一切課、役,這
就是西晉的蔭任親屬制。
2.除親屬外,還可以蔭衣食客及蔭佃客。受庇蔭的
王公貴人子弟或佃客、衣食客得以免稅免役,只
要對庇蔭者承擔義務,因此平民爭相賣身投靠。
3.世族擁有大量的私附勞動人口,再加上占田制得
以占山封澤兼併土地,因此世族的經濟力量雄厚,
得以擁有政治及經濟上的特權。
資料來源:整理自《中國疆域的變遷》,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86年5月初版
東晉政權
晉室南渡之初,根基並不穩固,江南人心
浮動,當地豪族表現出不肯合作的態度。
東晉元帝及丞相王導,深知「非籠絡南人
不足以固人心」,為了團結當地人心,於
是多方拉攏江南的望族,如禮遇延致顧榮、
賀循等人,作為鞏固其政權的權宜之計。
蔣氏政權在台也有禮遇台灣人,作為鞏固
其政權的權宜之計嗎?
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從東渡到登基,主要依賴了北方大族
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王氏兄弟權傾
內外,司馬睿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
司馬睿對王導始終十分尊敬,稱王導為「仲
父」。歷元、明、成三朝,王導的地位一直
十分崇高。
王導每次上朝,晉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
「王與馬,共天下」的典故有著實際的歷史
含意,反映了東晉門閥政治的特殊背景。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
《晉書》卷六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初,(王)敦之舉兵也,劉隗勸帝盡除諸王,司空(王)
導率群從詣闕請罪,值(周)顗將入,導呼顗謂曰:「伯
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
救甚至,帝納其言。顗喜飲酒,致醉而出。導猶在門,又
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
斗大繫肘。」既出,又上表明導,言甚切至。導不知救己,
而甚銜之。敦既得志,問導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
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導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
應令僕邪﹖」又不答。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導
又無言(周顗後來被殺)。導後料檢中書故事,見顗表救
己,殷勤款至。導執表流涕,悲不勝,告其諸子曰:「吾
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首詩裡的「王謝」指的就是王導與謝
安。
移民浪潮與僑州郡
1. 移民浪潮
(1)背景:北方動亂(永嘉之禍),中原世族
舉族避難
(2)移民地區
a.東北
b.西北-河西走廊
c.長江流域-益州、荊州、揚州……
2.設僑州僑郡僑縣
(1)設立目的:以示不忘亡國之痛,將來要北返
(2)僑人享免調、免役特權→成社會問題
東晉時荊揚對立,可知荊州的重要性
荊州據長江中、上游,形勢險要,是重要的軍事
重鎮。
揚州是中央政府所在地,為政治中樞。
東晉的幾個重大內亂都和荊州、揚州彼此對抗有
關。例如:
王敦之亂:
荊州的王敦舉兵,攻入建康(揚州)。後為蘇峻
所平定。
蘇峻之亂:
庾亮主政,欲削弱蘇峻的勢力,引起蘇峻反叛,
攻占建康。(庾,音ㄩˇ)
後為荊州剌史陶侃所平定。
http://www.ylib.com/class/topic3/show2.asp?No=139111&Object=2000&TopNo=46428
桓溫
為荊州刺史,鎮守江陵。
北伐之前:
(1)首滅成漢,盡有長江流域。
(2)朝廷忌憚,反支持揚州刺史殷浩與之抗衡。
(3)殷浩屢次北伐皆失敗,因而被廢,桓溫於是
獨攬大權,展開三次北伐。
三次北伐:
(1)期間曾收復洛陽,上表請求還都,但朝廷習於
苟安而未採行,洛陽再陷。
(2)自後趙亡後二十年間,北方並無強大力量,
東晉正是廓清中原的好時機,可惜不能上下
一心,內部互相猜忌,終致一無所成。
http://www.sanmin.com.tw/DMForTeacher/歷史/歷史上備講第六章.htm
東晉北伐無成的原因
1.朝廷多方牽制︰害怕北伐將帥功高難制。
2.東晉的世族多苟且偷安︰胸無大志。江南本
地的望族受朝廷重用,也不希望皇室北還。
3.內亂頻連不斷:如王敦之亂、蘇峻之亂以及
桓玄篡立等等,影響了北伐的根本大計。
4.北伐的將帥多心懷叵測︰如劉裕,每每權衡
個人之利害得失,未能將北伐堅持到底。
5.當時北方胡人武功頗盛︰胡人多勇敢驃悍,
一時很難制服之。
前秦苻堅勵精圖治,統一北方
1.任用賢良:最有影響的就是寒門出身的
王猛。
2.推行教化:
(1)積極恢復太學和地方各級學校。
(2)苻堅規定俸 祿百石以上的官吏,
必須學通一經,才成一藝」,否則
一律罷官為民。
3.勸農桑,修水利。
王猛的臨終諫言
前秦建元十一年(西元375年),王猛病危,
苻堅親臨探視,並詢問後事。
王猛臨終前,語重心長地對苻堅說:「晉
朝雖然僻處江南,卻是華夏正統,目前上
下安和。臣死之後,希望陛下千萬不可圖
謀伐晉。鮮卑、西羌等歸降貴族終懷貳心,
是我們的仇敵,遲早要成為禍害,應該逐
漸剷除他們,以利於國家。」
淝水之戰
前秦苻堅併滅前燕、前涼完成統一,企圖南下滅
晉,君臨中國。
東晉孝武太元八年(西元383年),苻堅南下攻晉,
戎卒八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水陸齊進。
東晉幸虧宰相謝安沉著應付,其弟謝石、姪謝玄
帶領「北府兵」精兵八萬抵抗秦軍。
秦軍布陣於淝水待敵。東晉方面則採朱序之議,
遣使請秦軍方稍退,以便晉軍渡河流作戰,。
秦軍一退,卻無法遏止,朱序又在陣中大呼秦軍
已敗,於是軍陣大亂,四散奔逃,死者相枕。
苻堅為流矢所中,由於慕容垂的護衛,逃回洛陽。
苻堅後來出奔(今陝西岐山縣東北),羌人姚萇遣
將擒之,不久遇害。
淝
水
之
戰
形
勢
圖
整理自http://www.pro-classic.com/ethnicgv/cmaps/1984/cnws28-1.htm等
淝水之戰前秦失敗及東晉勝利的原因
前秦失敗原因:
1.苻堅恃眾而驕,自恃武力強大。
2.連年爭戰,兵疲民困。
3.部隊組成分子龐雜,人各異志。
東晉勝利原因:
1.宰相謝安大敵當前,臨危不亂,安定民心士氣。
2.晉人有同仇敵愾的心理。
3.北府兵驍勇善戰。
另外有關這場戰役成語有:「投鞭斷流」、「草木
皆兵」、「風聲鶴唳」。
劉裕
平定桓玄之亂
第一次北伐︰ 安帝義熙五年,劉裕率師攻南燕,
收復了青,兗二州。後因內亂而
南歸。
西進取得成都
南平道教盧循之亂
第二次北伐︰
在義熙十三年(417),劉裕再度率軍北伐後秦,後
秦亡。劉裕本欲以長安為據點,進攻魏及夏,適
值留守建康心腹劉穆之病逝,裕唯恐有變,於是
東歸;恭帝時,篡晉自立(420)。
資料來源:整理自《中國疆域的變遷》,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86年5月初版
北方胡人政權的特色
1.以華夏正統自居,建國號為
漢、趙、燕、夏、魏等。
2. 採「胡漢分治」的統治策略,
避免衝突
3. 陷入權力鬥爭,自相殘殺
→王朝短命,不斷更迭
十六國的族屬與興亡
資料來源:龍騰課本
220-265
420-589
319-420
420-589
221-263
222-280
265-317
439-581
304-439
439-535
439-581
581
618
南朝
宋
齊
梁
陳
概
述
劉裕篡晉,國號宋,北魏南侵,宋淮河以北
之地盡失,宋明帝病危,詔蕭道成入衛京師,
蕭反篡宋自立,宋亡
蕭道成篡宋,國號齊,武帝繼位,社會安定
富庶,是蕭齊的盛世。傳至東昏侯,雍州刺
使蕭衍起兵東下,篡齊自立,齊亡
1.蕭衍篡齊,即梁武帝,前期勤政愛民,提
倡學術,晚年迷信佛法,政治廢弛。
2.降將侯景叛變,攻入建康,武帝憤死。
陳霸先篡梁,國號陳,傳至後主叔寶,荒淫
無度,為隋所滅,陳亡
寒門和皇權的結合
是南朝統治階層內部關係的一個特色。
南朝皇帝不但用寒門控制中央的政權機關,
也用寒門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寒門掌握了政治實權,高門只剩下一些無
關緊要的清官,毫無政治上的力量;但是,
高門的社會地位卻是未見下降的。
甚至到了唐朝,高門的社會聲望甚至高過
皇室呢!
典簽官小權大
對地方的監察,南朝的宋、齊都實行了典簽製。
典簽原來是地方上管理文書的小官,和今天的文
秘工作者(不是領導的專職秘書)相似。
自東漢末年以來,州的刺史演變成行政長官,中
央對地方的監察出現了斷裂層,宋、齊的君主就
發明了用典簽監視地方官員的方法。
東晉以來土斷制度
「僑姓」享受特權,占山封水、逃避課役。
東晉成帝時,屢倡「土斷」,就是要將南渡僑寓
之人編入所在地的籍貫,同樣課稅、服勞役。
初期措施是黃、白分籍,即僑寓民眾的戶籍為白
色,稱作「白籍」;南方土著的戶籍為黃色,稱
作「黃籍」。此模式,無「土斷」之實,效果並
不理想。
桓溫時,行土斷法,史稱「庚戌土斷」。
安帝義熙九年(413年),劉裕再行「土斷」,諸僑
置郡縣多被裁併。此後南朝各代,又數次土斷。
由於土斷政策的推行,也使南人北人文化融合。
清官 、濁官
東晉南朝以職閒靡重者為清官,事繁務劇者為濁
官。
少府丞、大市令之類諸卿屬吏與令史等職,則為
一般士族所恥,更為濁官。
清官大都為士族所把持,其中尤清者,如秘書郎、
著作郎、太子洗馬等更為高門士族子弟壟斷,成
為他們起家之選,他們循清官入仕,是為「清
途」。
對於「濁官」,士族恥居之,故大多由庶族寒人
充任。
東晉南朝清濁之分是習慣上形成的,北朝則是由
法律規定官職的清濁。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2/32z/32z06.htm
侯景之亂
1.侯景原為東魏大將,因與高歡之子有隙,投降
梁朝(547年)。
2.次年舉兵叛亂,攻破建康(549年),梁武帝
被困餓死,到處燒殺掠奪,都城建康幾成廢墟。
3.西元551年侯景自立,國號漢,次年被梁將陳霸
先、王僧辯所破,侯景逃亡時為部下所殺。
4.影響:
(1)侯景攻陷建康後,恣意摧殘士族,「中原冠帶
隨晉渡江者百餘家」,「至是在都者,覆滅略
盡」。
(2)西魏於江陵另立武帝之孫蕭詧為帝,史稱西梁
或後梁,南朝分而為二。
侯景造反原因
魏人入懸瓠,更求和親,帝召公卿謀之.張綰、
朱異咸請許之.景聞未之信,乃偽作鄴人書,求
以貞陽侯換景.帝 將許之.舍人傅岐曰:「侯景
以窮歸義,棄之不祥.且百戰之餘,寧肯束手受
縶.」謝舉、朱異咸曰:「景奔敗之將,一使之
力耳.」帝從之,復書曰:「貞陽旦至,侯景夕
反.」景謂左右曰:「我知吳兒老公薄心腸.」
又請娶於王、謝,帝曰:「王、謝門高非偶,可
於朱、張以下訪之.」景恚曰:「會將吳兒女以
配奴.」王偉曰:「今坐聽亦死,舉大事亦死,
王其圖之.」於是遂懷反計。
資料來源:新校本《南史》〈列傳〉第七十
北魏統一北方
天興元年(西元398年)。拓跋珪遷都於平城(今
山西大同)稱帝,是為北魏道武帝。
道武帝死後,子明元帝派大軍進攻南朝宋,把勢
力伸張到黃河以南。
始光元年(西元424年),拓跋燾即位,是為太武
帝,他先後向北方其他政權發動進攻:
(1)神麚四年(西元431年),夏被北魏所屬之
吐谷渾滅亡。
(2)太延二年(西元436年)滅亡北燕,
(3)太延五年(西元439年)滅亡北涼。
北方長期分裂割據之局面至是結束,而復歸於統
一。
拓
跋
鮮
卑
遷
徙
路
線
圖
資料來源:南一課本
文明太后→中國史上首位女改革家
1.頒行俸祿制:孝文帝太和八年(西元484
年)採用漢制,規定百官俸給等差。
2.行三長制:
以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五里為黨,立黨
長、里長、鄰長,稱為三長,重新 編整
戶籍,代替原來以宗族為單位的宗主都護
制。
3.行均田制:(李安世建議實施)
(1)先立三長制(鄰、里、黨長),以訂戶籍,
然後計口授田。
(2)規定男子在十五歲以上授露田四十畝,
婦人二十畝。
此外男子再給桑田二十畝。
(3)除了桑田永為世業,身死不還外,所有
授予農民的土地在身死後要歸還國家。
(4)奴婢和平民一樣授露田,奴四十畝,
婢二十畝,不給桑田,由主人代領,
奴婢在土地上的耕作收入則歸奴隸主所有。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措施
1.改官制:新制名幾與魏晉南朝相同。
2.禁胡服:孝文帝本人服漢族帝王衣冠,一般士民
也須著漢服。
3.禁胡語:凡士民三十歲以下者均須屏絕北語(
鮮卑語),俱從正音(漢語),官吏
上朝說北語者免官。
4.改姓氏:例如改拓跋為元,獨孤改為劉等
5.通婚姻:他自己亦娶漢人五大高門之女為妻。
6.推廣教育:設國子學、太學及四門小學。
7.禁止歸葬:南遷者籍貫均改為洛陽。
8.改變度量衡:改用長尺大斗,均從漢制。
改革的代價
北魏孝文帝漢化一事,大家很熟。我另外講一下
彼得大帝西化一事說明要改革常常犧牲是很大的,
彼得大帝西化,太子黨羽陰謀反叛全部處死。
孝文帝漢化後,皇室出現派系分裂,以太子元恂
為首的保守派,認為漢化勢力必消磨鮮卑勇武風
尚,極力反對。孝文帝遷都後,太子元恂即欲奔
返代北,被孝文帝賜死;四九六年,恆州刺史穆
泰,定州刺史陸叡,不樂移徙,共謀作亂。在平城
發動政變,企圖推翻洛陽政府,最後失敗伏誅。
可見漢化對北魏皇室帶震盪和內部分裂的局面。
六鎮之亂(西元523年)
北魏道武帝時,在北方邊境設置六個兵鎮,以保衛
首都平城。
六鎮之亂爆發的原因:
1.遷都洛陽後,中央政府待之漸薄,加上六鎮官兵
世代遠戍,情感上也漸與中央疏淡。
2.六鎮地方貧瘠,文化低落,仍保有鮮卑的原始習
俗,與生活已漢化的洛陽鮮卑精神上裂痕日深。
3.洛陽鮮卑對六鎮鮮卑日益歧視,婚宦均不平等,
以致六鎮鮮卑社會地位大為降低。
過程:孝明帝時,柔然入寇,鎮民請糧不遂便殺
鎮將于景而反,盜賊蜂起,北邊幾成盜區,
最後為爾朱榮所平定。
爾朱氏之亂
六鎮之亂為爾朱榮所平定,亂平之後,爾
朱榮舉兵入洛陽,沉胡太后與幼帝於河,
改立孝莊帝,殺王公大臣二千多人。
後爾朱榮日漸跋扈,為孝莊帝所殺,爾朱
榮從子爾朱兆乃入洛陽,殺孝莊帝,改立
簡閔帝,與爾朱榮從弟爾朱世隆一起專制
朝政,於是高歡起兵聲討爾朱氏,爾朱氏
敗死。
北魏的分裂(一)
1.原因:
(1)南北對立:中原鮮卑人與北方鮮卑人的對立。
(2)胡太后亂政:導致連續內亂,先有北方六鎮
叛亂,後有爾朱氏之亂。
2.分裂:
(1)導因:漢人高歡起兵滅爾朱氏,立孝武帝,
專擅魏政。
(2)結果:孝武帝謀誅高歡不成,西奔長安,
依關西大都宇文泰。高歡另立一主,
都於鄴,北魏正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
北魏的分裂(二)
3.覆亡:
(1)東魏:政權操於高歡之手,控有中原,
提倡「大鮮卑主義」,高歡死
後,其子高洋篡位,國號齊,
史稱北齊。
(2)西魏:政權操於宇文泰,控有關、隴
地區。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覺
篡位,國號周,史稱北周。
南北朝對峙圖
資料來源:南一出版社
資料來源:南一課本
南北朝對峙圖
資料來源:南一課本
宇文泰(西元505-556年)
1.北周的實際創建者。
2.參與六鎮起事,後隸爾朱榮部將麾下。由於
孝武帝與高歡不睦,帝入關就宇文泰,並任命
其為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
3.次年,宇文泰殺孝武帝,立文帝,是為西魏,
但政權實際掌握在宇文泰手中。
4.宇文泰曾與東魏多次作戰,互有勝負。
5.採納蘇綽建議,建立府兵制,擴大了兵源,
此制後更為隋唐所沿襲。
6.恢復鮮卑舊姓,命令漢族部將資歷高者襲三十
六姓,次者襲九十九姓,所將士卒也改從主將
的胡姓,令他們形式上成為一批胡化的漢人。
7.建都長安,確立關中本位制度。
府兵制
1.創始:西魏宇文泰採蘇綽之議。
2.辦法:
(1)分全國為百府,分屬二十四軍。
(2)分民戶為九等,選擇六等以上人家身強體健
之士為兵。
(3)凡入兵籍者,即不入民戶,免除他們的賦役。
(4)府兵平時耕稼,歲役一月,有事則出征。
3.特色:兵農合一,選民為兵、兵農分籍。
4.優點:(1)兵不離農,不廢生產。
(2)軍隊訓練精良,戰鬥力提高。
5.成效:北周能併有北方,隋能統一天下,實行府
兵制是最大的原因。
胡漢關隴集團(一)
1.背景:
宇文泰若要與東魏高歡抗爭,
一則要順當時鮮卑反對漢化的潮流,
二則要有異於北齊的胡化,採取漢化的
政策。
而這種漢化,又須有異於洛陽與南朝梁
的文化系統。
胡漢關隴集團(二)
2.宇文泰的辦法:
(1)以鮮卑部落舊制為依歸,建立有貴族性質的
府兵制。再以周官比附府兵制,將自己與鮮卑
化的東魏和繼承漢、魏、晉的梁朝區別開來。
(2) 改 變 西 遷 關 隴 地 區 的 山 東 人 的 郡 望 為 關 內
郡望。
(3)府兵將領及其士卒改從鮮卑姓,並使之與土地
結合,建立起一個足以與東魏、梁朝相抗衡
的強有力的關隴集團。
胡漢關隴集團(三)
3.影響:
這套「關隴胡漢集團」,繼續為隋唐
兩代所承襲。
直至武則天時,代以進士科取士的方
式,為統治集團拉攏山東士族,
才逐漸打破這個集團的均勢,而許多
配合的制度也就漸次崩壞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