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文件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下载文件

三、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40年代后,出于军事和海底资源开发
上需要,大规模开展了海底地质调查,取得了丰
硕成果,导致了板块构造说的诞生。
这个全球构造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地质学界
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把各种地质作用统一到板
块的相互作用这一根本性的动力中,从而将许多
分离的地质学分科又纳入到综合研究的轨道。
它找到了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对
各种地质现象作出了合理的回答,把地质科学推
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是60年代兴起的一种构造运动理
论。它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
最初于1912年提出大
陆漂移观点,1915年
出版《 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系统论述大
陆漂移学说
Alfred Wegener (1880-1930)
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一、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1.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
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2.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
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
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
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一、大陆漂移学说
非洲与南美洲大
陆沿大陆坡
900m深处的拼
合,棕色表示大
陆重叠区域
一、大陆漂移学说
全球大陆沿着大
陆坡拼合的结果
之所以沿着大陆坡拼合,
是因为大陆坡处由于
剥蚀作用引起的损失
较小
一、大陆漂移学说
劳亚
距今约200Ma前的联合古大陆
一、大陆漂移学说
全球大陆上山脉的
一致性
如果把大陆拼合
到一起后,大陆上的
山脉组成了一个具有
相同年龄和变形样式
的连续山系,暗示这
些大陆曾经连为一体,
后来逐渐分开。
一、大陆漂移学说
古生物学证据之一:南大西洋两岸恐龙化石具一致性,说明晚
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非洲与南美大陆是相连的
一、大陆漂移学说
地质构造证据之一:北大西
洋两岸山脉的一致性。
A. 北美东部阿帕拉契亚山脉向
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年龄与地
质构造相当的山脉则发现于不列
颠群岛和斯堪的那维亚
B. 把大西洋两岸的陆块置于它们漂移
前的位置,这些山脉形成了一个连续的
山系,它形成于距今300Ma之前的泛古
陆形成期间。
一、大陆漂移学说
地质构造证据之一:南
方超级大陆(冈瓦纳)
上冰川运动方向的一
致性
A. 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
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
示冰川的运动方向
B. 南方超级大陆(冈瓦纳)
上冰川的运动方向
大陆漂移学说面临的主要问题:漂移机制
由于受地球物理学的限制,当时人们
尚不知道地球内部存在软流圈,大陆漂移
缺乏物质基础。
一、大陆漂移学说
引起大陆漂移学说复活的主要原因:
1. 20世纪50年代古地磁学进一步证实大
陆确实发生过大规模的漂移;
2. 地球物理学的进展揭示了岩石圈下部
的软流圈,大陆漂移有了物质基础;
3. 海底地质学的进展。
二、海底扩张学说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美国地质学家
迪茨(Dietz,1961)正式提出“海底扩张”
的概念,赫斯( Hess,1962)加以深入阐述。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
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
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
二、海底扩张学说
② 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
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
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
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
③ 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
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④ 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
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
二、海底扩张学说
火山岛
洋中脊
海沟
海沟
上涌
地幔
对流环
海底扩张作用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1. 海底磁异常条带
沿洋中脊呈带状对称分布的磁性正负
异常带就是海底磁异常条带,单个磁异常条
带宽约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纵向上延伸数百
公里而不受地形影响。
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
形成模式图解
洋中脊处形成的玄
武岩中的古地磁记
录了当时的地磁场
方向。不同的磁异
常条带反映的是不
同的磁化方向。
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2. 深海钻探成果
深海钻探表明,深海沉积物由洋脊向两侧从
无到有,从薄到厚,沉积层序由少到多,最底部沉
积物的年龄越来越老,并且与海底磁异常条带所预
测的年龄十分吻合。
3. 转换断层
横向错断大洋中脊、断层的运动方向和性质在
断层的两端突然发生改变的断层就是转换断层。
全球大洋地
壳的年龄
洋壳的年龄不老于侏罗纪,相对于大陆
地壳40多亿年的年龄而言十分年青,说
明洋壳处于不断更新之中。
转换断层
大西洋底地貌
中间的山脉是大洋中脊 (中央裂谷和转换断层)
三、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 刚性岩石圈被分裂成多个巨大的块体—板块;
② 板块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③ 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地壳活
动性强烈的地带;
④ 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动力地
质作用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1)离散型板块边界
主要位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软流圈
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
大洋中脊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汇聚型板块边界
相当于海沟与板块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对运动,
在板块边界造成挤压、对冲或碰撞。
又可分为俯冲边界与碰撞边界两种次级类型。
古老的大洋板块消亡后,原来位于大洋板块两
侧的陆块愈合起来,古俯冲带在地表的出露线
称为地缝合线(或缝合带,suture)。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汇聚型边界
缝合带
汇
聚
型
板
块
边
界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 俯冲边界
相邻的大洋与大陆板块发生相互叠覆,一般是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也称消减带。
分两种次级类型:岛弧-海沟型,俯冲带上方
发育岛弧,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
安第斯型(山弧-海沟型),大洋板块沿陆缘
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主要见于南美大陆西部
边缘。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海沟
大陆板块
边缘海
岛弧
岩石圈
软流圈
日本海沟处的板
块俯冲作用与地
震震源分布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加积楔
安第斯型板
块俯冲带
软流圈
以不发育岛弧
区别于太平洋
西岸的岛弧-海
沟型俯冲带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②碰撞边界
正在发育的加积楔
青藏
俯冲的
熔融
软流圈
恒河平原
缝合带
印
度
板
块
与
欧
亚
板
块
的
碰
撞
过
程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3)转换(平错)型板块边界
相当于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互相剪切
滑动,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
的消亡。
三、板块构造
3. 板块开合的“威尔逊旋回”
板块最初运动始于洋中脊,热对流将地幔物质带
至地表洋中脊部位,冷却后便成为新生的洋底,并从
大洋中脊向两侧作水平扩张。在其到达大陆边缘后,
因受到大陆板块的阻挠而发生碰撞,部分物质拼贴于
大陆边缘,使大陆沿侧向增生长大;部分物质俯冲下
插,最后重新熔融于地幔中而完成一次循环
威尔逊旋回:一次完整的板块扩张一闭合循环或旋回
称作威尔逊旋回。
a.扩张初始阶段:
b.扩张发展阶段:
c.扩张萎缩并转向
收敛阶段:
d.俯冲阶段:
e.闭合阶段:
实例:(其主要阶段在现实中均可找到对应构造区域)。
a.扩张初始阶段:大陆板块还没有完全拉开,故尚未
形成洋壳,如东非裂谷;
b.扩张发展阶段:这时已经出现洋壳且在继续扩大,
如红海海盆;
c.扩张萎缩并转向收敛阶段:如大西洋
d.俯冲阶段: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之间的碰撞、俯冲
如太平洋西岸的岛弧—海沟带
e.闭合阶段:俯冲结束,洋壳消亡。此阶段可形成高
大的山系,如亚洲和印度板块接合带上的喜马拉雅山
脉就是这样形成的。
三、板块构造
4. 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问题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模型
A.地幔对流模式。巨大的对流环就
像传送带一样驮着岩石圈板块运动;
B.重力拖曳。海沟处的拖曳力和大
洋中脊处高密度物质的水平重力分
量拖曳着板块水平运动;
C.热柱模型认为所有的向上对流被
限定在几个狭窄的地幔柱内,而下
降流则是冷的、重的俯冲着的大洋
板块。
主要内容:
1、基本概念
2、地壳的垂直运动
3、地壳的水平运动
4、大陆构造研究新进展(略)
思考题
1.
大陆漂移学说有哪些主要证据?
2. 海底在什么部位扩张?通过什么方式扩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