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1.社会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北京市社会工作者培训
第三讲

社会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
 尹志刚教授
 2013年3月
尹志刚简介




北京市委党校二级教授;
社会兼职: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社
会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口学学会常务理事。
主持国家课题一项,省部级课题七项,其他课题
十八项;
出版三部专著,公开发论文80余篇,其中,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五篇,
转载论文篇目15篇。《新华文摘》摘要一篇。
参考文献



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
规划
本讲中心思想






社区社会工作如何发挥自身的宗旨、组织、专
业等优势,建构社区五大服务体系:
1、如何更好的承接政府委托的社会公共服务,
生产、传递更多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
2、如何广泛动员人力等资源,组织拓展社区公
益服务。
3、如何发动草根组织、志愿者和邻里,拓展社
区互益服务。
4、如何指导全体居民组织参与各种有利身心健
康的自益服务。
5、如何搞好社区经济,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
市场服务。
社
会
公
共
服
务
的
内
涵
与
外
延
公益服务
基本
公共服务
可拓展
社会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私人服务——
可拓展
市场购买
一、社会公共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


(一)公共服务
1、公共服务的内涵
公共服务:政府为满足民众生存权和发展权,
运用法定权力和公共资源,面向全体公民或
某一类社会群体,组织协调或直接提供的以
共同享有为特征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2、公共服务的外延









(1)根据公益性和经营性程度不同分为——
基本公共服务
非基本公共服务(分为准基本公共服务、经营
性公共服务)
(2)根据内容和形式分为——
维护性公共服务
经济性公共服务
社会性公共服务
或分为——
安全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私人服务
生产
主体
使用
资源
服务
对象
服务
性质
案例
公共服务
公共组织机构生
产
使用公共权力与
公共资源提供的
公共服务
公民(及其被监护
的未成年子女等)
公民权利与国家
责任之间的公共
关系
公立学校
社会服务
非营利社会组织生产
私人服务
营利性私人企业生产
使用社会资源提供的社会
服务
使用私人资源提供的私
人服务
公益性服务,受益对象是
特殊群体
部分社会成员的善意与志
愿精神同特定社会群体之
间的社会关系
民办学校
市场购买者
以货币可支付能力为前
提的私人牟利追求与消
费者之间的市场关系
私立学校
公共服务与公共行政
公共服务
有国家行为介入的一种服务活动
可以使公民的某种直接需求得到满足
可以由公民根据个人需要进行一定程
度的选择
涉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公立学校和公立医院等是专门的公共
服务机构
公共行政
以国家行政部门即政府为主体的一种
权力运作
规范公民开展社会活动的行为以及公
民的其他间接需求
公民没有选择,必须接受
自上而下的等级式体制
政府是专门的公共行政机构
(二)社会公共服务



1、社会公共服务的内涵
社会公共服务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
源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
要所提供的服务。
社会公共服务是社会发展领域中的公共服务,
是以满足公众基本需求为主要目的、以公益
性为主要特征、以公共资源为主要支撑、以
公共管理为主要手段的公共服务。
2、社会公共服务的外延


主要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
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
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公共安全等。
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
障、公共就业服务,是广大城乡居民最关心、
最迫切的公共服务,是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
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必须提供的
公共服务,成为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主
要内容。
二、“十二五”时期北京市
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任务

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人文北京、科
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坚持惠民利民导
向和公平享有理念,切实加强社会政策的统筹协
调和管理创新,切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
制度安排,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推进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内涵
发展、创新发展,着力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便利
化程度、多样化供给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为
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丰富、更高品质的社会公
共服务。
基本原则





以人为本,保障基本。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符合市情,持续发展。
优化布局,方便市民。
加强管理,提高效率。


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基本构建起与首都功能定位和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目标相适应的社会公共服
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并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
业、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难有所助、住有所居,
人民更加幸福安康,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1、让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各类人群



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是政府按照“基本、平等、普遍、均衡”的原则,
为全体公民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水平相适
应的,机会均等、水平大致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
生存权(生存基本需要);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
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 ;三是满足基本健康
的需要 。
均等化实质是“底线均等”。均等化是一个由低
到高、最后实现结果均等的进程。
(2)权利和服务从公共到私人的逐步排他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公民享有的公共权利和服务;
纳税人享有的公共权利和服务;
缴费者享有的公共权利和服务(劳动者的社会
保险);
奉献者优先享有的权利和服务(献血者);
行政管理执行者享有的权利和服务(公务员);
市场购买者享有的私人权利和服务。
(3)民生的责任主体






1.政府: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提供基本公
共服务,保障公民竞争和发展的起点公平、过程
和规则公平;
2.个体:努力学习职业、创业本领,积极工作、
投资,获取合法的收益;
3.家庭:成员承担同舟共济的自助责任;
4.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保障职工的合法结业和
劳动权益;
5.市场:在合法、公平交易秩序下为购买者提供
商品和服务;
6.社会:发扬互助功德,扶助、救助弱势群体。
2、让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

打造以社区为单元的便民生活服务圈
构建以社区为单元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打
造“干净、规范、服务、安全、健康、文化”六
型社区,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让社区居民就
近享受到看“单点菜”式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
3、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



服务项目和经费——政府财政预算提供足够的经
费;科学制定实施项目、规划和预算;加强项目
和预算的使用和监管;保障服务对象享受符合质
量标准的服务。
服务生产——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
服务传输——市场中介组织、社会组织、志愿
者……
服务监督——政府、中介机构、媒体舆论、服务
对象……
4、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





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实现2717个城市社
区办公和服务用房达到350平方米标准。
研究解决社区服务站、商务楼宇社会工作站用房
问题。
因地制宜推进社区和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集成规
划、整合建设和集约使用,整合社区服务多项功
能,为居民创造亲和、便利的生活环境。统筹配
置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增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能
力。
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社区。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



全面落实《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
适时拓展和增加服务项目。
推进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体
育健身、教育、文化、安全、环境美化等基本公
共服务重心向社区下移,提高服务的可及性。
加快社区健康、购物、餐饮、家政、托幼、养老、
助残等各类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的社会
化程度,丰富服务内容。加强社区护养人员、全
科医师等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继续推进大学生
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社区专业化服务水平。
加强社区共建,引导社会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服
务设施。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

1、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稳定器”。
“十二五”时期,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
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统筹城乡、整
合制度、完善功能、强化服务为重点,加快健
全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保障多样化、服务均
等化、管理精细化的小康型社会保障体系,让
每个市民都有安全可靠的保障。
具体内容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主体
劳动
职工
劳动
职工
劳动
职工
教育保障
社会优抚
全体
公民
全体
公民
全体
公民
现收
完全
部分
国家
社会
社会统筹+
个人
现付
积累
积累
财政
统筹
个人账户
账户
最后责任
○
○
○
2%
6%
最后责任
○
○
○
1%
2%
最后责任
○
○
○
最后责任
○
○
1%
最后责任
○
○
5-10%
最后责任
女工
职工
雇主
国家
社会统筹范围
20%
劳动
金
企业或
基金管理和支付
8%
职工
劳动
社会福利
个人
劳动
住房公积
社会救助
责任主体
权利
5-10%
○
○
○
直接和最
后责任
直接和最
后责任
直接和最
后责任
特殊
直接和最
对象
后责任
○
○
○
○
○
○
构建城乡一体社会保险体系




建立健全职工和居民社会保险体系,实现社会保
险制度的整合和衔接。
积极稳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与城镇职
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实现公费医疗人员全部纳
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将行政事业单位
工作人员纳入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范围,形成
统一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
将本市在二三产业实现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农
民工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将本市灵活就业人员和
企业外地户籍就业人员等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
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



大力推行企业年金,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职业
年金,鼓励参加储蓄性养老保险,完善多形式的
补充医疗保险,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
逐步实行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统一缴
费标准、待遇水平和基金管理,增强基金的互助
能力。
完善居民与职工养老、医疗保险衔接政策,推进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和异地结算,保障流
动人员的医疗保险权益。
有效扩大有稳定就业在京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
参保率。
“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险服务国家基本标准
服务
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覆盖水
平
基本养老保险
职工
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 用人单位缴纳一般不超过
职工、无雇工的个体 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 工资总额的 20%,职工缴 参保人
基本
工商户、灵活就业人 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 纳本人工资的 8%,基金出 数 3 亿
养老
员
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 现支付不足时由县级以上 人左右
保险
素确定基本养老金
政府给予补贴
新型
农村 16 周岁以上,未参
社会 加职工基本养老保
养老 险的农村居民
保险
城镇 年满 16 周岁(不含
参保人
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负
基础养老金不低于每人每
数 4.5
担,个人缴费部分政府适
月 55 元,并逐步提高标准
亿人左
当补贴
右
参保人
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负
居民 在校学生),不符合
基础养老金不低于每人每
数 5000
社会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担,个人缴费部分政府适
月 55 元,并逐步提高标准
万人左
养老 参保条件的城镇非
当补贴
右
保险 从业居民
基本医疗保险
职工 职工、无雇工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 用人单位缴纳工资总额的 6%左 参保人
基本 的个体工商 比例达到 75%左右,最高支 右,职工缴纳本人工资的 2%, 数 2.6
医疗 户、灵活就业 付限额达到当地职工年平
保险 人员
均工资的 8 倍左右
新型
农村
合作
医疗
农村居民
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由县级以 亿人左
上政府给予补贴
右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 个人和政府共同负担,各级财
参合率
比例达到 75%左右,最高支 政的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不
稳定在
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村居民 低于 360 元,基金出现支付不
90%以上
年人均纯收入的 8 倍左右 足时由县级以上政府给予补贴
城镇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
居民
城镇非从业
基本
居民
医疗
参保率
比例达到 75%左右,最高支
政的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不
付限额达到当地城镇居民
稳定在
低于 360 元,基金出现支付不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8 倍左
90%以上
足时由县级以上政府给予补贴
右
保险
个人和政府共同负担,各级财
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
失
支付失业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费、丧
参保人
用人单位和职工按规定缴费,
业 职 葬补助金、抚恤金以及职业培训和职业
数 1.6
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由县级以
保 工 介绍补贴等,失业保险金标准不低于城
亿人左
上政府给予补贴
险
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右
工
基金支付工伤医疗和康复、伤残、护理 个人不缴费,用人单位根据行 参保人
伤 职 及工亡等待遇;用人单位支付停工留薪 业差别费率和行业内费率档次 数 2.1
保 工 期的工资福利及护理待遇、5—6 级伤残 缴费,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由 亿人左
险
津贴待遇及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
县级以上政府给予补贴
右
生
参保人
基金支付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生 用人单位缴费,基金出现支付
职
育
数 1.5
育津贴按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 不足时由县级以上政府给予补
保 工
亿人左
月平均工资计发
贴
险
右
2、让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




积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决定着每个市民个人和家
庭的生计和幸福。“十二五”时期,继续把实现
充分就业作为重要的调控目标,坚持实施积极的
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确保
就业安全,让所有劳动者的活力和创造力都得到
充分发挥。
(1)大力开发就业岗位
坚持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
业和社会服务业,壮大现代制造业,改善中小企
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城乡劳
动者进入新型社会经济领域就业。



(2)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按照“市级统筹一体化、区(县)综合专业化、
街乡规范标准化、社区(村)方便个性化”的
原则,完善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
(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平台建设,使
城乡居民就近享有均等优质的公共就业服
务。




(3)加大就业扶持力度
加大就业指导和就业见习、就业推荐服务,健全
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实现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左右。
完善城乡“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和长效帮扶机
制,强化对纯农业家庭的就业转移援助。落实社
会保险和岗位补贴等促进就业政策,鼓励用人单
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
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加强创业培训与服务,完善
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
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十二五”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国家基本标准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有就业需求
就业服务
的劳动年龄
和管理
人口
有创业需求
创业服务 的劳动年龄
人口
零就业家庭
和符合条件
就业援助
的就业困难
人员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免费享有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 地方政府
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 负责,中央 目标人群覆盖率
和职业培训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 财政适当 达到 100%
介绍、就业和失业登记等服务
补助
地方政府
免费享有创业咨询指导、创业培训、
负责,中央 为 500 万人次提
创业项目推介,获得创业小额担保
财政适当 供创业培训
贷款贴息
补助
免费享有公益性岗位配置和政策指
地方政府
帮助 500 万就业
导、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认
负责,中央 困难人员就业和
定、就业岗位即时服务、就业培训
财政适当 再就业,动态消
等,城镇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
补助
除零就业家庭
一人就业
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
失业人员、农
残疾人等享有职业技能培训补
地方政府
职业技能 村转移就业
贴,符合条件的新成长劳动力享 负责,中
培训和技 劳动力、残疾
有 6-12 个月的补贴性劳动预备制 央财政适
人、新成长劳
能鉴定
培训;符合条件的人员享有职业 当补助
动力
技能鉴定补贴
存在劳动人
劳动关系
事关系的就
协调
业人员
劳动保障
监察
存在劳动人
事关系的就
业人员
劳动人事 存在劳动人
争议调解 事关系的就
仲裁
业人员
为 1 亿人次提供各类
职业技能培训,培训
后就业率不低于
60%;为 7500 万人次
提供技能鉴定
免费享有劳动用工备案信息查
企业劳动合同签订
地方政府
询、劳动关系政策咨询、集体协
率达到 90%,集体合
负责
商促进等服务
同签订率达到 80%
免费享有法律咨询和执法维权服 地方政府 监察案件结案率达
务
负责
到 95%以上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
免费享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和仲 地方政府 结案率达到 90%;50%
裁服务
负责
以上案件在基层调
解组织解决
3、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


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减低三公支出,财政预
算中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共服务经费增长至少
同步,保障并增加社会公共服务投入。
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变动同步;
居民收入增长、社会救助标准与CPI变动挂
钩;
4、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

加快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社
会力量参与建设,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五年建设、收购各类
政策性住房100万套,对符合保障条件的申请家
庭做到应保尽保。





大力发展公租房、廉租房,将保障房供应结构
从以售为主“向租售并举、以租为主”转变。
鼓励产业园区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向园内企业职
工出租。
完善租金补贴机制,缓解承租家庭租金压力。
加大对保障性住房资格审核和监管力度,严厉
打击骗购、骗租行为。
积极推进旧城人口疏解和房屋保护性改造修缮,
完成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大抗震节能房屋
改造建设力度,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
三、发展社会事业




1、让孩子们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
(1)大力扩展学前教育资源
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
体制,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为适龄儿童
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
服务,有效缓解入园矛盾。
大力推进1~7岁儿童早期教育,让所有幼儿都
享受到快乐的启蒙教育。




统筹规划学前教育布局,新建和改扩建769所
幼儿园,增加约7.5万个学位,到2015年全
市幼儿园达到1600所左右。
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园;采取投资补
助、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等方式,
扶持社会力量办园,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
务。
完善制度,确保新建住宅区小配套幼儿园同步
建设和交付使用。
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师资举
办幼儿园。
(2)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
统筹调整优化中小学空间布局,实现义务教
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
推广名校分校、学区化管理、学校联盟、委
托管理、对口合作等办学形式创新,健全区
域内教师、校长合理流动制度和城乡学校教
师交流与合作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
面,显著缩小区域、校际办学质量差距。
2、让文化发展更好服务群众

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树立融科学、教育、技术、文化等为一体
的大文化”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
事业,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强化首都文
化中心地位,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




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
科学规划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布局,加强基层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利用效率。
加快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到
2015年,实现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标
率100%。
加快乡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街道市民文化休
闲中心建设,满足市民基本文化需求。
继续推进多厅影院建设,使全市影院总量达到
100家以上,银幕接近800块。
3、倡导市民做“健康北京人”




提升居民健康服务水平
身心健康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
福体验。
“十二五”时期,立足于让人们少得病、看
得上病、看得起病,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
改革,提高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体育健身
服务能力和水平,使市民主要健康指标继续
位居全国前列。
加快健康北京建设
(1)开展健康教育和促进




充分利用媒体,大力开展保健常识、医药卫生知
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宣传和传播,培养市民健康生
活理念。
到2015年,35岁以上居民的体重腰围、血压和
血糖等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健全市、区(县)两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完善健
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体系。
全面落实《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
动规划(2009-2018)》。创建“全民健康生活
方式行动”示范单位和示范小区,在社区和单位
积极普及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扩大人群受益面。
(2)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




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广
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市民身体
素质。
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大力改善群众体育活动条件。
加快区(县)体育中心建设,实现达标全覆盖。
加快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步伐,健全
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管理制
度。
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组织,壮大全民健身指导和
志愿服务队伍。加快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
(3)营造健康生活环境。建立健全公共场所、
工作场所和居住场所等环境卫生监测监督机制,
提高市民生活环境卫生水平。
4、努力使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增长1岁


“十一五”末本市人均期望寿命位80.81岁;
“十二五”末在增长1岁。
(四)健全社会福利体系




1、让社会福利适度普惠
推进社会福利制度适度普惠。增加普惠全体公民
的社会公共服务投入和项目。如学前教育、义务
教育、公共卫生等。
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完善以家庭养育为基础、基
本生活费为保障、福利机构为依托的儿童福利服
务体系。
健全残疾人福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全体残疾人
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
会生活的良好环境。
2、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



完善养老服务格局,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加快市南城养老院、市老年社区二期工程建设,
支持每个区(县)实现拥有公益性养老机构床位
400张以上。
推行民办公助、公办民营、连锁经营、管理输出
等运作模式,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
构。
到2015年全市养老床位达到12万张,其中护养
性床位占50%,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8
张。




继续落实“九养政策”,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化养
老服务力度,拓展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完善居家
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老年人“居家生活幸福圈”。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当扩大老年人优待人
群。
完善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将高龄津贴发放范围扩
展到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完善老年人补助医
疗制度,将享受医疗补助的人群范围扩展至9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
建立失能老年人津贴,推动发展长期照料护理保
险,制定低收入家庭失能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
补助办法。扩大老年社会参与,丰富老年人精神
文化生活。
3、让每个特困家庭和人员都能得到救助


完善城乡一体社会救助体系
健全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
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推进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
进程。进一步完善低保分类救助制度。完善城乡
一体的教育、医疗、住房、供暖、法律援助等专
项救助制度,加大对特殊困难对象专项救助力度。
进一步规范临时救助制度,完善应急救援预案。
建立健全城乡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
低保对象退出机制,建立居民经济状况核查信息
系统平台,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实现动
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十二五”时期基本社会服务国家基本标准
服务
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社会救助
最低
家庭人均收入
低于当地最低
生活
生活保障标准
保障
的城乡居民
自然 因自然灾害致
灾害 使基本生活困
救助 难的人员
保障标准按照能维持当地居民基本生活 地方政府负责,
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 中央财政对困
确定,年均增长按国家“十二五”规划 难地区适当补
纲要确定的目标实施
助
灾后 12 小时内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中央和地方政
府共同负责
目标人群
覆盖率
100%
目标人群
覆盖率
100%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五保 医疗救助起付线逐步降 地方政府负
医疗 户以及低收入重病患者、 低或取消,政策范围内住 责,中央财政 目标人群覆盖率
救助 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 院自负费用救助比例原 对困难地区 100%
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
流浪
乞讨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
人员
讨人员
生活
救助
则上不低于 50%
适当补助
免费享有临时基本食物、
县级以上政
住处、急病救治、返乡及
府负责
安置服务
流浪
免费享有生活照料、教育
未成
年人 流浪未成年人
救助
和职业培训、医疗救治、
县级以上政
行为矫治、心理辅导、权
府负责
益保护、返乡及安置等服
保护
务
目标人群覆盖率
100%,城区均设
有标准的救助机
构
目标人群覆盖率
100%,城区均设
有标准的救助机
构
社会福利
孤
儿
养
育
保
障
农
村
五
保
供
养
殡
葬
补
贴
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 地方政府负
目标人群覆盖
标准由各地按不低于当 责,中央财
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
率 100%,新增
地平均生活水平的原则 政按照一定
成年人
孤儿养育床位
合理确定,机构养育标 标准给予补
20 万张
准高于散居养育标准
助
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 不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
地方政府负 目标人群覆盖
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 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
责,中央财 率 100%,集中
者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 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
政对困难地 供养能力达到
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 高适时调整,由地方政
区适当补助 50%以上
残疾或者未满 16 周岁的村民
府确定
推行火葬地区不保留骨灰者和
低收入家庭身故者的家庭
不保留骨灰者骨灰撒海
等服务免费;有条件的
地方政府负 使火化率提高
地方为低收入家庭身故
责
到 50%
者遗体运送、火化以及
安葬等提供补贴
基本养老服务
家庭经济困难且生活
基本养
难以自理的失能半失 有条件的地方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 地方政
老服务
能 65 岁及以上城乡居 和家庭收入情况评估,确定补贴标准 府负责
补贴
民
目标人群
覆盖率 50%
以上
优抚安置
中央和
优待抚 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
恤
优抚人员
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
地方政
府分级
负担
重点优
中央和
抚对象 孤老和生活不能自理
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
集中供 的抚恤优待对象
养
地方政
府共同
负责
退役军
人安置
自主就业的,在领取退役金后,享受
退役军人
中央和
地方政
扶持就业优惠政策;其他分别采取安
府共同
排工作、退休、供养等方式予以安置
负责
目标人群
覆盖率
100%
目标人群
覆盖率
100%
目标人群
覆盖率
100%



4、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
5、让慈善成为社会风尚
健全财政资金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创新
募捐方式,建立覆盖全市的经常性捐助站点
和慈善超市1加强慈善组织培育和监管,创
新慈善项目化运作机制。
三、社会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







(一)构建网络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网格容量、结构与内容
网格结构体系
1、服务主体体系——各级政府对应机构、街道科室与
一站式服务大厅、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社务卫生
站、服务厂商及个体户、社会组织、社区草根组织、楼
门组长、邻里等;
2、中介服务体系——为联系和规范服务提供者和服务
对象的中介服务,如会计、律师事务所、社会组织等;
3、服务流程体系——联系方式(地点、电话、邮箱)、
服务合同或文本、服务标准和价格;
4、服务监督及索赔体系。
(二)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

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政府
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的多元化社会公共服
务供给模式;
创新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推进社会公
共服务部门管办分离,健全绩效评价制度,逐步
形成科学、高效、规范的社会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




实行社会公共服务分类管理
合理区分基本公共服务,准基本公共服务和经
营性公共服务,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和作用。
对基本公共服务,建立政府保障机制,满足基
本需求。
对准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
对经营性公共服务,在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
控下通过市场调节供需关系,不断满足不同市
场、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三)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





创新社会公共服务投融资模式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用购买服务、合约出租、特许经
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
的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建设、管理
和运营。
制定完善金融信贷、收费价格、财政补贴、税收优惠、
土地使用、劳动用工等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
和市场主体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和举
办社会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实力、信誉良
好的社会公共服务骨干组织。
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创办品牌赛事,从事体育用品生产和
销售,兴建各类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鼓励民间资本发
展高端养老产业,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
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经济、社区经济
(四)建设“一刻钟社会服务圈”


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即出门最多一刻钟,居
民们买菜、吃饭、理发、看小病等需求便能全部
解决。
建成166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完成
1276个城市社区服务站建设,实现城市社区服
务站全覆盖,四级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2012年11月,北京市细化出180项具体服务事
项和标准,面对普通市民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
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

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推动社区便利店、早餐、
家政服务等配套商业终端建设,增加便民项
目,特别是宅送、订购、商务、刷卡支付等
连带服务。
在社区具有支付能力的商业网点,增加水费、
电费、煤气费、电话费代收代缴服务功能。
从企业资质、经营场地、从业人员、场地使
用属性4个方面,对社区内的再生资源回收站
点、小发廊、小便民浴池、小洗染店、小餐
饮店、小百货店、小食杂店7种低端服务业态
改造提升。
(五)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
“十二五”末,北京市将初步建立起覆盖社
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
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新型社区服务体
系,在全市基本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全
覆盖,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
60%以上,使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全面
平等地惠及全市社区城乡居民,让广大居民
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幸福。
(六)加强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



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社区。
以市、区、街、居四级社区服务网络为依托,
建成了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信息网络与服务实体)
社工境界





帮助别人,幸福自己;
教会别人,提高自己;
动员别人,激励自己;
组织别人,展现自己;
奉献社会,充实自己;
不当之处,请指正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