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96fdd125792a03d1557f53534f797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97896fdd125792a03d1557f53534f797

第七章 高炉强化冶
炼
高炉强化冶炼包括:精料、高冶炼强度、
高风温、高压操作、富氧鼓风、喷煤
7.1 高冶炼强度
1)高炉利用系数
I
高炉每天烧掉的焦炭量
u 

K
Vu  K
每天送入高炉的风量(
1440 Q0)
高炉每天烧掉的焦炭量
每吨焦炭需要的风量qC
22.4
q C  1000 C S   
/(0.21  0.29 f )  2500 ~ 3000 m 3 / t
24
u
1440Q0

Vu  K  q C
风量就是产量——高炉不要轻易减风,应为
大风量创造条件。
I 提高风量
2) u 
K 降低焦比 都能增产,但加风的效果更明显
3)煤气在高炉内的停留时间与冶强有关
H 风口中心线至料线之间的高度
'
煤气流速
v
V BG P0 T 1
v
   (m/s)
60 P T0 S
V BG —炉腹煤气量(Nm3/min)
P0—大气压力
P—炉内平均压力,等于炉顶压力和风口前鼓风压
力的平均值
T—炉内平均温度,等于炉顶温度和风口前鼓风温
度的平均值
V'
S—炉内煤气通道的平均截面积, S   
H
V’—风口中心线至料线之间的容积,ε为料柱空
隙率。
H 60 P T0
' 
    V '
v VBG P0 T
V BG
令:

Q0
V'

Vu
1440Q0
u 
Vu  K  q C
 1440 P T0
 '  60   
 
 I  q C P0 T
结论:煤气在炉内停留时间主要取决于冶炼
强度,当冶炼强度从1.0提高到1.4时,
煤气在炉内停留时间缩短28.6%。
4)冶炼强度与焦比的关系
冶炼强度过低(原料条件差时):
煤气量太少,煤气分布不均匀,大
量煤气走边缘,煤气热能和化学能
利用不好,焦比升高;
冶炼强度过高:会出现管道,煤气分布不均匀,煤
气热能和化学能得不到充分利用;且料速过快,冶炼
周期明显变小,铁矿石间接还原不充分,直接还原度
升高。
基本焦比:斜线部分,与冶强无关,只与矿石性质
(TFe、还原性)、煤气成分、焦炭灰份、风温和生
铁Si含量等有关;
附加焦比:斜线以上部分,与冶炼强度有关。
 
24
H
1
I(

)(1  C )
r0
rC
H = A / K为焦炭负荷
焦比达到最低点时的冶
强为 I 适
所对应的冶炼周期为 min
对冶金性能一定的铁矿石,为得到正常的加热
还原,在炉内需要一定的停留时间,即最短冶炼
周期  min,那么无论高炉大小,当冶强值增大到
使实际冶炼周期    min 时,都将导致渣铁温度
下降(料速过快,炉子向凉)。
尽管我们目前还无法直接测定铁矿石得到正常
加热还原需要的最短冶炼时间 min ,但很清楚,
 min 决定于以下两方面:
(1)铁矿石特性:烧结矿粒度,还原性(气孔
率、 FeO、矿物组成等);
(2)煤气还原势:富氧率、鼓风湿度、喷吹煤
粉。基本焦比与冶强无关,主要决定于矿石还原
性、渣铁比、矿石粒度、风温、煤气还原势、焦
炭灰份、炉顶压力、生铁含硅量等,节焦的方向
是努力降低基本焦比。
当冶炼强度过小,边缘气
流很强,中心气流很弱,
煤气热能和化学能得不到
充分利用,焦比升高,这
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原料条
件很差的情况下。随着原
料条件改善,高炉料柱透
气性变好,随冶炼强度升
高,煤气在高炉内分布趋于均匀,煤气热能和化学能利用改
善,焦比降低。当冶炼强度过高时,冶炼周期明显减小,料
速过快,铁矿石间接还原不充分,直接还原度升高,焦比升
高。
随着原、燃料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铁矿石还原性提高,基础
焦比降低,在同样间接还原度下,铁矿石需要的还原时间减
少,冶炼周期可以缩短,焦比最低点的冶炼强度也可以增加。
3
I

1.25
t
/
m
d
5)矮胖高炉与超高冶强 
Vu
Hu / D
I
I
首钢2#
(第2代)
1726
2.495
1.427
1.383
首钢4#
首钢3#
首钢1#
1200
2536
2536
2.635
1.985
1.985
1.465
1.426
1.430
1.353
本钢5#
武钢4#
2000
2516
2.678
2.521
0.975
1.025
0.96
1.016
宝钢1#
宝钢2#
4063
4063
2.2
2.2
1.032
1.139
矮胖高炉适合于强化:
2
1
.
75



(1   )
2
P  ( K 2   g   ) H 
H
3
  d p 
矮胖:(1)料柱高度H低;
(2)横向尺寸大,煤气流速低;
(3)矮胖高炉软融带位置低,下部煤气阻力小。分析两座容
积相同,但矮胖程度不同的高炉,并假定冶强和其它鼓风条件相同,
那么单位时间内炉缸产生的煤气量和总热量相同。这时瘦长高炉因
下部容积(V1+V2+V3)小,将有更多的热量加热上部炉料,使高
温区上移,也就是软融带升高。相反,矮胖高炉的软融带也就低些。
(4)由于高炉矮胖,炉缸直径大,为吹透中心,必须采取高冶
强操作。
 7.2 精料
精 料:品位高,有害杂质少,化学成分稳定,
能达到自熔,强度好,粉末少,粒度均匀、块度
合适、还原性好。具体工作就落实在高、熟、净、
稳、匀、小六字方针上。
 1)高

(1)高入炉品位:提高矿石入炉品位,品位越
高脉石量就越少,相应加入的熔剂量就少——渣
量小、熔剂分解耗热少、高炉下部透气性好——
焦比低、产量高——喷煤量↑。
 TFe↑——渣量↓——下部透气性↑——喷煤量↑

(2)高还原性:低FeO、多气孔低温固结型烧结矿
FeO↓1%——K↓1.5%——产量↑1.5%
(3)焦炭固定碳含量高:CS = 100 – A – V
A↓——焦炭热值↑——渣量↓
(4)熔剂CaO含量高:CaO有效 = CaO – R×SiO2
(5)高强度:冷态强度——转鼓指数
热态强度——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RDI
球团矿还原膨胀RSI
焦炭反应性↓ C + CO2 = CO
2)稳
(1)烧结矿TFe波动↓,R波动↓
TFe波动从1%↘0.5%—产量↑1.5~2.0%—焦比↓
1~1.5%
(2)焦炭水份、固定碳含量稳定
3)熟
提高熟料率:高炉使用人造富矿(烧结矿和球团矿)
(1)熟矿气孔率高,还原性好,低温还原粉化率
低;
(2)熟矿化学成分稳定,且可以调整;
(3)熟矿硫含量低;
(4)熟矿可以减少高炉石灰石用量;
(5)高炉操作稳定,炉缸热量充沛。









4)小
(1)矿石粒度小——直接还原度↓
缩小入炉矿石粒度:大型高炉<45mm
中小型高炉<20~25mm
(2)石灰石粒度小——进入高温区前分解
(1)小块填充大块的空隙内ε↓;
(2)布料易产生偏析。
5)匀
矿石粒度均匀,若矿石粒度相差悬殊
(1)小块填充大块的空隙内ε↓;
(2)布料易产生偏析。
分级入炉:25~40mm
12~25mm
5~12mm
 6)净
筛除粉末(-6.3mm)。在高炉中粉末会增加料
柱阻损、引起悬料、崩料、结瘤,使高炉不接受
风量,同时增加炉尘吹出量。

大高炉使用的烧结矿一般经三次筛粉:烧结机
尾部破碎后筛分—烧结厂整粒筛分—高炉槽下筛
分,使-6.3mm部分控制在3~5%以下。

7.3 高风温
 V风  C风  t 风
鼓风带入物理热
占高炉热收入的20%
1)鼓风带入物理热取代焦炭燃烧的化学热
风温每提高100℃节约的焦炭量
风温范围(℃)
600~700
700~800
800~900
900~1000
1000~1100
降低焦比(%)
7
6
5
4.5
4
焦比降低—吨铁风量下降—鼓风带入的物理热下降
2)炉顶温度 t 顶 
t顶

Wm
 t0 1 

Wg





t0为空区温度
风温  K V风  Wg  t顶
℃
t 顶  t 1000
(
/ 0.5  0.0005t 风)
顶
 3)鼓风物理热在高炉下部能被充分利用,直接提





高渣铁温度。
4)风温提高后,理论燃烧温度升高,高炉下部阻
损增大。
5)风温 — K  —由焦炭带入炉内的灰份和硫
量 —减少了渣量和脱硫耗热——吨铁热消耗。
高炉接受高风温的条件:
(1)精料:减少渣量、减少入炉粉末;
(2)加湿鼓风、喷煤
100℃风温— t 理 =75~80℃—喷煤量变动59.3kg
1g /m3 湿份— t 理 =6℃
100kg / t煤粉— t 理 = 150~200℃
1)高压的获得
高压阀组:
宝钢1#高炉 φ900×3 + φ500×1
武钢4#高炉 φ750×4 + φ400×1 +φ200×1
常开阀
自动调节
2)顺行、增产
2
常压操作 P顶  0.3kg / cm
:
2
P

0.3
kg
/
cm
高压操作: 顶
P顶  0.6 ~ 0.8kg / cm2、 1.0 ~ 1.2kg / cm2、 2.0 ~ 2.5kg/ cm2
2


w
(1   )
P
g
2
 1.75

k

w
g
H
  dP   3
VBG P0 T 1
w
  
60 P T0 S
顶压升高,炉内煤气流速下降— P 
,
VBG 2
Q0 2
P   g  w   g ( )   g ( )
p
P
若高压前、后维持同样的  P 值,则:
2
P1
1Q12 / P12 Q12 P2

 2
2
2
P2 2Q2 / P2
Q2 P1
g  P
有利于高炉顺行
P1  时,
P2
Q2
P2

Q1
P1
Q2 
常压:风压1.4,顶压0.3
高压:风压3.1,顶压2.0
(3.1  2.0) / 2
Q1  1.73Q1
(1.4  0.3) / 2
结论:高压操作后可增加风量85%。
3)高压操作抑制直接还原
CO2  C  2CO
高压操作后直接还原开始
点和剧烈进行点向高炉下部
推移,rd 
4)高压操作后边缘气流有发展趋势、炉尘吹出量 
2
P

0
.
1
kg
/
cm
, 产量  2 ~ 3%。
5) 顶
f
7.5 富氧鼓风
7.5.1 富氧率和富氧后鼓风实际含氧量
1)富氧率:每100m3混合风中,其中有1m3是外加
的纯氧,则富氧率为1%。
1m3O2
99m3干风
鼓风中实际含氧=(1+99×0.21)/100=21.79%
(富氧1%相当于鼓风含氧增加了0.79%)
2)鼓风中实际含氧
每1m3鼓风中含有:
湿份:f
富氧率:x O 2
干风:1- f - x O 2
0.5 f  xO2  0.21(1 xO2  f )
鼓风中的氧含量=
 0.21  0.29 f  0.79xO2
即:用水蒸气取代干风时能增加氧0.29f,用纯
氧取代干风时只能增加氧0.79 x O 2
7.5.2 富氧鼓风对冶炼的影响
1)冶强增加
富氧后由于风中氧含量提高,因而冶炼每吨生
铁需要的风量减少,若富氧后冷风总流量保持不
变,则富氧后冶强可提高:
0.79  1
I 

 3.71%
0.21 0.29 f 0.21 0.29  1%
0.79X O2
2)富氧后富化煤气(增加煤气还原势)
风口焦炭燃烧:2 C + O2 = 2CO
风口前燃烧1kg碳素的风量
干风燃烧:2C +
O2 +
22.4 / 24

Nm 3 / kgC
0.21 0.29 f  0.79X O2
N2
=
0.21(1  f  X O2 )
2CO
+ N2
2  0.21(1  f  X O2 )
0.79(1  f  X O2 )
0.79(1  f  X O2 )
富氧和水份燃烧:3C + H2O + O2 = H2 + 3CO
f
f
XO
f  2 X O2
1m3鼓风燃烧后的煤气组成:
2
CO  2  0.21(1 f  X O2 )  ( f  2 X O2 )  0.42  0.58 f 1.58X O2
H2  f
N 2  0.79(1  f  X O2 )
  CO  H 2  N 2  1.21 0.79 f  0.79X O2
Nm3煤气/ 1m3鼓风
风口前燃烧1kg碳素产生的炉缸煤气体积:
1.129  0.7373 ( f  X O2 )
22.4 / 24
(1.21  0.79 f  0.79 X O2 ) 
0.21  0.29 f  0.79 X O2
0.21  0.29 f  0.79 X O2
每kg碳素燃烧产生的煤气体积
富氧率
(%)
煤气体积
( Nm 3 / kgC)
鼓风湿份
(%)
煤气体积
0
5.376
0
5.376
1
5.21
1
5.338
2
5.065
2
5.3
3
4.925
3
5.263
4
4.795
4
5.228
5
4.673
5
5.195
3
( Nm / kgC
)
煤气成份: CO%  0.42  0.58 f
 1.58X O2
1.21 0.79 f  0.79X O2
f
H2 % 
1.21 0.79 f  0.79X O2
N2 % 
0.79(1  f  X O2 )
1.21  0.79 f  0.79X O2
富氧率
(%)
CO%
H2%
N2%
鼓风湿份
(%)
CO%
H2%
N2%
0
34.71
0
65.29
0
34.71
0
65.29
1
35.78
0
64.22
1
34.96
0.82
64.22
2
36.84
0
63.16
2
35.21
1.62
63.16
3
37.89
0
62.11
3
35.49
2.43
62.11
4
38.92
0
61.08
4
35.69
3.22
61.08
5
39.94
0
60.06
5
35.93
4.00
60.06
结论:(1)富氧或加湿以后,炉缸煤气体积减小,富氧
减
小煤气体积的作用更加明显。
(2)富氧或加湿以后,煤气还原势明显提高,直
接
3)富氧后 t 理 
富氧 1%  t理  40 45℃
加湿1%(8g/Nm3)— t 理  48℃
t理  1563 0.7938t风  40.3O2 %
4)富氧后 t 顶 
7.6 高炉喷煤
7.6.1 为什么要喷煤(意义)
1)合理利用煤炭资源
我国无 烟 煤
非结焦煤
褐
煤
占总储量的63%
瘦 煤
我国炼焦煤 主焦煤
肥 煤
气 煤
2)符合环保要求
12.01%
17.7%
13.87%
56.42%
占总储量的27%
1/3焦炉炉龄已经达到大修期(25~30年),炼
焦
对环境的污染远大于喷煤。
3)建喷煤设备投资远低于建焦炉的投资(前者是
后
者的15~20%)
炼1吨焦炭需要精洗煤1.35吨需原煤2吨
4)节能
煤耗 以煤代替1吨焦炭,只需用煤1~1.25吨(置换比
0.8~1.0)
炼1吨焦炭的动力消耗(电、煤气、蒸汽、压缩空气、
动力 水等)是183.1kg标准煤;
加工1吨煤的动力消耗是83.3kg标准煤
7.6.2 喷煤工艺流程
宝钢2#高炉多支管流程
宝钢3#高炉单支管流程
7.6.3 煤粉在高炉内的行为
1) 喷煤率 

喷入高炉的煤粉量(t / d)
100%
高炉每天消耗的燃料(煤粉  焦炭)
煤比
 100%
燃料比
燃料比550kg/t时,喷煤120~150kg/t,喷吹率22~27%
2)煤粉燃烧率( )

A  A0
在风口前燃烧掉的煤粉
100% 
喷入高炉的煤粉
A
(1  A0)
A—煤粉灰份(%)
A0—固相残留物灰份(%)
煤粉在风口回旋区停留时间大约10~40ms(0.01~0.04s)
0.07~0.08mm(-200目)的煤粉燃尽时间0.1~1秒
0.03~0.05mm(-325目)的煤粉在10~40ms内燃尽
结论:煤粉在风口区域不能完全燃烧(停留时间太
短)
提高煤粉燃烧率的措施:
(1)富氧:风口区残焦燃烧时间  3 
(2)喷吹烟煤或混合喷吹
挥发份(%)
22
33
40
燃烧率(%)
60
80
90
d2
T风  O2
混合喷吹
配比
煤种
0/100
20/80
40/60
50/50
60/40
70/30
80/20
100/0
阳泉/
东胜
挥发份
燃烧率
34
43
28.84
36
23.69
32
21.4
30
18.53
25
15.54
24
13.38
20
8.22
15
汝其
沟/哈
密
挥发份
燃烧率
26.81
42
22.92
34
19.63
28
17.09
26
15.14
24
13.2
20
11.23
14
7.36
12
(3)细磨
3)未燃煤粉在高炉中的行为
煤粉进入高炉后的去向:
按置换比0.85计,代替1 kg焦炭相应
的煤粉量为1.1765kg,产生的煤气量
为5.245 m3
7.6.4 喷吹煤粉对高炉操作的影响
1)喷煤对炉缸煤气体积和煤气成分的影响:
1kg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煤气 7.69 m3;
1kg重油燃烧产生的煤气
5.918 m3;
1kg无烟煤燃烧产生的煤气 4.458 m3;
1kg焦炭燃烧产生的煤气
4.528 m3;
按置换比0.85计,代替1 kg焦
炭相应的煤粉量为1.1765kg,
产生的煤气量为5.245 m3
结论:高炉喷煤后,炉缸煤气 ,煤气还原能力
特别是喷吹烟煤的情况下,炉缸煤气中H2
2)喷吹煤粉后直接还原度 rd
喷煤后炉缸煤气中的H2

喷吹重油时H2=4~6%

喷吹煤粉时H2=2~4%


温度>810℃以后,H2还原FeO的能力大于CO,假
定H2的还原作用主要发挥在800~1200℃区域内,则
大部分用于FeO还原(一般假定占参加还原H2的2/3)。
此外,H2导热率高(是其它气体的8~10倍),粘度小
(是其它气体的0.5倍),扩散速度是CO的3.7倍,改
善还原过程。
因此H2在800~1200℃区域取代固体碳的直接还
原,使 rd 
rd  1  rH  ri (H2在高炉内的利用率在50%左右)
结论:喷煤率每  10%,
rd  2%
喷煤量  100kg / t, rd  5 10%
3)喷煤后炉缸冷化、顶温升高、有热滞后现象
(1)炉缸冷化:指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 
(a)煤粉冷态进入燃烧带,不象焦炭已经预热到
1500℃
(b)碳氢化合物先分解后燃烧,分解反应吸热
含H222~24%天然气3350KJ/m3;
含H211~13% 重油1675KJ/kg;
含H22~4%煤粉1047KJ/kg;
(c)燃烧产生的煤气体积 
QC  Q物  Q风  Q分解
t理 
V煤气  C煤气
无烟煤  100kg / t  t理  162 ℃
烟煤  100kg / t  t理  218 ℃
重油  100kg / t  t理  321 ℃
天然气  100kg / t(132m3 )  t理  513 ℃
富氧  1%  t理  40 45 ℃
湿度  1%  t理  48 ℃
风温  100℃ t理  75 80 ℃
Wm
(2)顶温升高:t顶  t(
)
0 1
Wg
喷煤后 Wg ,Wm  t顶 
当喷煤量达到60~100kg/t,且不富氧时,t顶  50 100
(3)热滞后
当增加喷煤量时,炉缸温度先下降,经过一段时间
后再升高的现象称热滞后。
原因:a) 燃料中的H2上升时参加还原,代替了固体
碳的直接还原,节省了热量,这部分炉料下达炉缸
时,炉缸热负荷才减轻,使炉缸转热,喷吹效果才
显示出来。炉料从H2大量参加还原的区域
(810~1200℃)下降到炉缸所经过的时间,就是热
滞后时间。
b)煤气中CO量  ,它改善间接还原,但CO
大量反应的区域可能比H2反应的区域更上些,所以,
CO作用的滞后时间更长。
热滞后时间达到:3~5小时
4)对顺行的影响
首钢1号高炉(576m3)1966年喷吹试验
喷吹率%
0
27.6(150kg/t) 35.9 (210kg/t)
40.9 (236kg/t)
焦比
587
412
375
344
焦炭负荷
3.3
4.48
4.91
5.11
焦炭占炉料
比例%
49.2
41.6
39.5
38.5
马钢二铁厂300m3高炉喷煤后变化
风压
kP
a
富氧
%
系数
综合
冶强
时 间
煤比
Q/P
风量
m3/min
94.1~5
106
884
745
104
0.94
2.181
1.227
94.6~10
110.2
848
721
104
0
2.027
1.142
95.1~5
130.2
809
681
104
0.94
2.073
1.164
 ,下部透气性
 (渣量/焦炭
因此,喷煤后上部透气性
量)。喷煤量达到200~250kg / t时,高炉中焦炭体积比 ,
软融带焦窗变薄,全炉压差 ,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中心装
焦、减风等)
5)大喷煤后,燃料比逐渐升高(置换比下降)
大喷煤必须与富氧和高风温相结合
(1)随煤比升高,煤粉燃烧率下降,未燃煤粉随
煤气流吹出高炉;
(2)煤粉固定碳含量 < 焦炭固定碳含量,当置换
比为0.8时,1.25kg煤粉代替1kg焦炭的作用。
 ,鼓风带入高炉的
(3)富氧后冶强不变时,风量
 。
显热
K 0  K  K
置换比 
M
M—喷煤量,kg/t;
K0—喷吹前的平均焦比;
K—喷吹后的平均焦比;
ΔK—喷吹前后其它因素变化对焦比的影响
K
K
K
K
K
K 
drd 
dSi 
dt风 
dG渣  d  
rd
Si
t风
G渣

因素
变量
TFe
±1%
矿石粒度
<1mm±100kg
熟料比
影响焦比
因素
变量
 2%
湿度
±1g/m3
冶强
±0.1
±10%
±6kg
 2%
顶压
±0.1kg/cm2
焦炭灰份
±1%
±2%
炉渣碱度
±0.1
±15kg
焦炭含硫
±0.1%
±5%
生铁[Si]
±1%
±40~60kg
石灰石
±100kg
±15~30kg
rd
±10%
±50kg
风温
±100℃
 17kg
影响焦比
 1kg
±5kg
 4~8kg
6)喷煤对边缘煤气流的影响
日本高炉、宝钢高炉:喷煤量 —边缘气流发
展—炉墙热损失
我国其它高炉:喷煤量 —中心气流发展
原因:
(1)我国高炉大多喷煤量低(原来<100kg/t),
且大多不富氧或只少富氧,在炉缸积聚的未燃煤粉
量很少。且能很好气化,对高炉炉缸焦柱透气性不
会造成影响。相反,喷煤后单位生铁炉腹煤气量 
(不富氧时),使中心发展,顶温也有不同程度 。
(2)对日本和宝钢等大喷煤的高炉,煤粉燃烧
率 ,未燃煤粉在高炉中心积聚,使中心透气性 ;
此外,大喷煤时一般富氧率较高,为维持一定冶强,
一般都减风,使炉腹煤气量变化不大。因此,随喷


煤率 ,边缘发展,从而导致热损失
,炉墙损坏加
快。
(3)喷煤后,回旋区边缘产生一个壳(高速煤灰
冲击炉芯,而煤灰为半熔融状附着在回旋区边缘),
也不利于气流走中心;
(4)喷煤后挥发物燃烧产生大量CO2,CO2使焦
炭反应产生大量焦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