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技產業的發展 - 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2.科技產業的發展 - 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臺灣科技的轉型
王永壯
國科會企劃處
2012年12月6日
0
簡報大綱
壹、科技發展的現況與挑戰
貳、未來發展方向
1
壹、科技發展的現況與挑戰
一、國際科技發展的現況
二、臺灣科技發展面臨的挑戰
2
一、國際科技發展的現況
為了因應國際情勢日益嚴峻,各國多提出因應之道,臺灣也面臨嚴苛
的挑戰,各國科技政策上因應國際情勢變化所提出的策略大致有:
1. 創新在科技政策中的戰略地位之重要前所未有
(美國、 歐盟、英國、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等…)
2. 促進企業創新成為科技政策的重要著力點
(減免研發稅收,激勵企業創新、擴大技術產品出口等…)
3. 各國強化對重點科技領域的前瞻部署
(生物技術發展、 綠色智能產業、科技創新幫助傳統產業等…)
4. 各國高度重視國際科技資源的利用
(與各國一流大學合作等…)
5. 各國加強科技資源投入
(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研發大國等…)
6. 各國高度關注科技人才
(日本、韓國 、美國等制定人才策略;國際合作、引用高科技人才等…)
資料來源:Report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2012
二、臺灣科技發展面臨的挑戰
1. 科研體系的發展
2. 科技產業的發展
3. 永續發展的模式
4. 科技人力的培育
政府科技預算投入
億台幣
近年來中央政府科技預算成長趨緩
政府投入研發經費佔我國總投入研發經費比例逐漸降低
1000
947.93
940.72 40 %
925.53
35.20 %
800
26.20%
30 %
600
20 %
400
10 %
200
2.06%
2.51%
2.94% 2.90% 3.01%
0
0
%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中央政府科技預算
我國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例
資料來源: 2011年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政府投入研發經費佔我國總投入研發經費之比例
5
各國研發經費與人力比較
每千就業人口研究人員數(FTE)
我國投入比例雖已達歐美主要國家水準,
韓國則比我國更積極投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成長。
芬蘭
15
臺灣(2.90, 12.2, 24)
韓國(3.74, 10.0, 45)
丹麥
新加坡
挪威
10
加拿大(1.81,8.6,24)
俄羅斯
5
愛爾蘭
英國(1.76, 7.6, 39)
捷克
法國
美國(2.90, 9.5, 402)
奧地利
日本(3.26, 10.4, 141)
澳大利亞
荷蘭
瑞典
德國(2.82, 8.1, 86)
瑞士
中國大陸(1.77, 1.6, 179)
0
1.00
2.00 研發經費佔GDP比率(%) 3.00
4.00
資料來源: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2012, OECD
註:1. 圓圈的面積表示研發經費的多寡,研發經費係以購買力平價(PPP)折算
2. 國名後的數字為(研發經費/GDP(%), 每千就業人口研究人員數(FTE), 研發經費(Billion USD PPP))
6
3. 各國資料以2010年為主,其中美國的數字為(2009,2007,2009)年的資料
1.科研體系的發展
• 缺乏從國家整體由上而下規劃之策略思考與作為:
臺灣在學術研究方面,較缺乏從國家整體由上而下規劃之策略
思考與作為,問題導向型式之研究計畫比例較低,且跨領域計
畫問題導向研究主題形成之事前評估程序過於簡化,議題選擇
之證據基礎較薄弱。
• 缺乏利害關係人之參與:
在重要研究主題的規劃過程中,缺乏利害關係人之參與,同時
使專家進行理性討論,資訊相對不夠透明與建全,尤其學研單
位從事科技研發的驅動力鮮少來自於產業界。
• 明確的策略性方案與時程目標、明確資源配置:
國家整體發展必須有個更明確的策略性方案與時程目標,並針
對重點發展項目,明確資源配置,促使學術研究在點(個別研
究突破)、線(學門整體提升)、面(整體學術界貢獻)整合
發揮最大效益。
2.科技產業的發展
• 臺灣科技產業困境
因全球競爭模式快速的變化,國內大廠仍面臨著國際間專利大
戰之困境;主要競爭國家南韓的威脅不論在半導體、顯示器及
智慧手持裝置等產業在全球競爭市場上,對臺灣科技產業亦造
成極大的壓力。
• 產學人才與技術的落差
科研的投入與產業界所需要技術與人才之間,仍存在著很大的落
差。仍需要政府積極培育適用人才、技術支援及產業界早期參
與與決策的機制。並加強產學合作機制在銜接上游學研與下游
產業的長效。
• 創投環境待活絡
早期(種子期加創業期)創投投資太低僅13.6%,遠低於美國的
26%與大陸的29.9%。臺灣創投基金在全球市場、產品系統整合
及產業前景洞察能力都較為薄弱,也缺乏世界級創投基金、新
1-8
創企業家。
3.科技人力的培育
• 缺乏誘因機制,相對難以留住專業人才:
臺灣逐漸邁向高齡化社會,亦遭遇全球科技人才市場競逐之
壓力,由於我國缺乏誘因機制,相對難以留住專業人才。應
強化臺灣人才資質、制定具有競爭力的薪資獎勵機制、適度
放寬人才職場相關規定,藉以吸引國內人才根留臺灣。
• 建立全球人才佈局思維:
臺灣應透過完備人才吸納政策、建立全球人才佈局思維,拓
展產業及人才的國際參與廣度與深度,增進與國際間知識技
術交流。
• 建構人才調節供需機制:
博士畢業人數迅速膨脹,科研人力卻未能適才適所。政府應
積極推動並落實就業市場供需預測機制及建構人才調節供需
機制、配合專業人才技能認證制度,重視人才的專業與獨特
1-9
性。
4.永續發展的模式
• 永續發展評估決策模式:
臺灣地理位置特殊,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頻仍,隨著全球氣
候變遷及社會快速發展的影響,環境的脆弱性增加,受災程
度與社會經濟的損失亦逐年加劇,因此,建置評估決策模式
因應重大災變、加強並落實應用災防科技於實務工作,以促
成臺灣的永續發展,實為當務之急。
• 持續進行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氣候災害模式之調查:
臺灣為高災害風險地區,應持續進行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氣候
災害模式之調查,並強化在社會與經濟衝擊層面的基礎調查
與預報。應組建跨部會的環境、風險資訊平台,並達成資訊
公開的要求。
1-10
貳、未來發展方向
一、組織再造轉為科技部
二、提升臺灣的學研地位
三、提升臺灣科技產業的創新動能
四、銜接學術研究與產業發展
五、智財下放迎接「創新經濟」時代
六、強化由上而下科技計畫的推動機制
七、以科技強化臺灣永續發展
八、解決臺灣的科技人才危機
九、科學園區的定位
11
一、組織再造轉為科技部(1/2)
國科會的任務與組織
(一)國科會組織條例第一條
行政院為加強發展科學及技術研究,設國家科學委員會。
(二)任務:
1.推動全國科學技術發展
(1)規劃與協調全國科技發展
(2)審議、管考與評估政府科技預算與計畫
(3)推動跨部會署國家整合型科技計畫
2.支援學術研究
(1)補助專題研究提升學術研究水準
(2)加強培育與延攬科技人才
(3)促進國際科技合作
(4)強化國內研發環境
3.發展科學工業園區
(1)積極推動並塑造科學園區之發展環境
(2)引進高科技技術及人才,激勵國內工業技術發展
(3)建設北、中、南核心園區,帶動區域經濟繁榮
12
一、組織再造轉為科技部(2/2)
行政院組織再造
(一)科技部組織法(草案) 第一條
行政院為推動全國科學發展與技術研究及應用等相關業務,特設科技部
(二)科技部組成
1.國科會業務(跨部會署協調業務除外)。
2.行政院原能會業務,以及核能研究所有關支援核能安全管制業務。
3.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業務。
(三)改制後之影響
1.加強推動應用科技研究,鏈結上、中游科技發展工作與環境。
2.支援產業前瞻技術研發。
3.規劃與推動核能安全政策與管制
4.跨部會署協調業務移至行政院科技會報辦理。
13
二、提升臺灣的學研地位
 建構自由、多元、健康環境,讓小咖變大咖:推動
「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補助「研究學者」機制
 學術評鑑制度之重新設計,學術成果評估應以長期社
會效益為出發點
 學術型探索未知及解決問題機制之建立,強化問題導
向研究之事前/事中/事後評估機制
 產學合作及利益衝突規範之建立,明訂利益揭露與衝
突規範或指導原則,並建立利益衝突治理機制
14
目前我國學術研究發展相關表現
• 2010年我國的SCI、SSCI學術論文發表量已達全球第16名
• 2006-2010年我國論文被引用次數的全球排名亦成長至全球第19名
• 2010年我國每百萬人口平均論文產出優於南韓、日本及中國大陸
• 由我國論文各領域佔全球比重及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數相對於世界
平均值觀察,我國在農業科學、化學、臨床醫學、電腦、地質、
微生物、神經、藥理領先中、韓
• 1991-2010年台、韓、中的專利相對影響力比較
– 台灣在材料、奈米、半導體、機械及數位領先中、韓
– 生技持平
– 韓國在環境科技、食品化學、藥物、通訊、電腦、控制、光學、土木、
機械工具、醫材為領先
15
關鍵技術掌握不足,專利與學術論文關
聯低
資料來源:USPTO核准專利; Web of Science
16
16
目前的迷思

學研單位將發表論文視為研究目標

研究主題缺乏聚焦及產業需求的考量

產業過度集中不夠多元化,只重視產值、未重視附加價值

行政部門為全民把關,產學合作相關法規過於強調防弊
17
因迷思導致的後果
• 評鑑過度重視論文發表,研究無法真實回應國家發展、
社會需求,或發掘科學真相等重要科技發展目標
• 研究主題過於自主且發散,缺乏聚焦,無法有效強化優
勢領域及產業需求
• 產業過度集中,重產值而未重視附加價值,學研與產業
之間距離太大,學研界培養人才不符產業所需
• 產學合作缺誘因,成果難轉化為正面學術評價,且易誤
踩法規界線,以致研究者裹足不前,無法落實研究成果
商品化
18
大環境的挑戰

各國研發經費配置強調一定成長,並進行選擇與聚焦,
以強化優勢領域。
 韓國科學技術計畫-577戰略
在2012年,韓國將研究開發總投資額達到GDP之5%

各國推出各種誘因方案企圖大量吸引國際人才、強化創
新環境。

我國大多數的企業只注重技術改良之獲利模式,缺乏創
新,以致受到了低成本國家的挑戰。

台灣研究發展價值鏈的上中下游缺少連結,學術研究及
發明獎項並未實質帶來創新價值。
19
大方向思考: 串聯科研上中下游,人才培養- 科技研發- 經濟發展
• 學術研究的目標是創造知識、培養人才、提升社會效益
• 基於科技基本法的精神, 政府應考量國家發展方向、社會需求
及區域均衡,作為擬訂科技政策與推動科技研發之依據
• 科技政策的形成與推動,應強調多元參與及創新思維,並與
人才培育(教育部)、經濟發展及創新(經濟部)相連結。建立可
有效協助經濟發展、兼顧環境/健康及社會公平正義的決策模
式
• 國家研發經費應合理配置,以帶動創新發展
學界: 著重研發鏈之上游,加強前瞻規劃,以利長期發展,
培養優勢領域,並保持競爭優勢
法人: 著重研發鏈之中游
民間: 著重研發鏈之中下游投資
20
學術評鑑制度之問題
• 國家層級
– 總體科技施政缺乏研發價值後端指標
– 政策資訊無法充分傳遞,學界充滿論文至上的思維
– 學術研究成果評估未考量到長期社會效益
• 機構層級
– 不同教育體系與不同研究機構、沒有不同評估準則
– 論文為重之結果造成學校培育人才與產業需求有落差
• 計畫層級
– 計畫目標與評估準則不一致
– 審查機制無延續性及多元性
–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評估方式未能有所差異
• 研究人員層級
– 專業領域人才培育規劃採自由放任制
– 年輕學者創新支持度不高
21

學研評鑑程序應有整體性規劃並以長期社會效益提升為出發

建立教育與研究機構特色定位並採取多元評鑑指標

建立科研計畫之事前評估、事中評估與長期追蹤機制

研究人員評估及升等條件應更有彈性
學術
評鑑
產學
合作



提升台
灣學研
地位
學術
研究

明訂利益揭露與衝突規範及指
導原則,強化產學合作誘因
強化由上而下之科技策略
佈局

建立利益衝突治理機制,進行
相關的教育訓練及推廣
鼓勵跨領域及跨國際之整
合型研究

建立問題導向研究之產官
學研民間意見溝通平台與 22
機制
長期應朝向落實大學法人化、
公教研分途之健全體制
三、提升臺灣科技產業的創新動能
 政府提供競爭條件,但不再領導產業(改變觀念);
政府科技預算之審議與分配,適當考量產業與經濟
需求
 推動產業導向的研發與人才教育、引進產業需求的
人才技術、加強智財人才培育
 振興產業和推動創業經濟
23
台灣ICT產業競爭力相對減弱
 ICT 是台灣重要成長產業 !
– 佔台灣製造業生產毛額:26.9% (2001年)升至41.6% (2010
年)。
– 附加價值率:24.1 % (2001年)升至 26.2% (2010年) 。台
灣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由26.8 %降至21.3% 。
– 產品出口值佔總出口值:39.8% (2011年)。
 但台灣ICT產業產值以9% 平均年成長(2001-2010年),韓
國以14%。
 台灣國際智權支出以14%平均年成長 (2001-2011年),達
58億美元 (2011年)。
 台灣ICT產業有規模、經驗、資本、成長空間,但需要政
府積極培育適用人才技術支援。
24
24
政府科技投資與產業界需求有落差
 政府科技預算分配比例,須加重為台灣經濟效力ICT、
精密機械等重要出口科技產業,否則難與美、韓競爭。
 國科會經費分配直接影響教授、學生、研究單位人才專
長比例;學研界產出的人才技術與產業界所需之間,出
現落差。
 台灣科技經費分配機制由科技學者主導,缺乏產業界參
與。
 分配機制應主要由經濟學者 (看大局)、產業界人士
(知道市場要什麼) 、政府科技人士、專業管理顧問(如
McKinsey) 主導;以達成國家的人力和經濟目標。
25
振興ICT等科技產業的遠景
一、政府提供競爭條件但不再領導產業(改變觀念)
政府必須投資培育人才技術, ICT等產業必
須參與營造優良競爭環境。
二、 培育適當人才技術
政府宜提高產業界在科技經費分配 和使用機
制中參與,以有效培育產業適用的人才和技術。
三、釋放潛在優勢振興產業
釋放潛在創業環境和日本、大陸關係的優勢,以
人才技術振興產業和推動創業經濟。
26
研究經費使用機制--SRC模式
 產業導向研究經費的使用可仿效美國Semiconductor
Research Corp. (SRC)模式。SRC是美國半導體業的研究
聯盟,任務是對大學提出研究問題和評審人力以評審大學
研究計劃申請及每年研究成果。會員可獲得適用人才技術
的第一手資料和專利授權 。早期(1982年成立)是由美國
政府提供主要經費。
 取消一切阻礙產學合作因素--如全面鼓勵在超高引用期刊
Science、Nature …上發表文章,這些對多數產業無實質
意義。反觀前述韓國DRAM文章發表在期刊和研究會議的比
例是6:4較台灣的9:1更為務實。
 大學與產業界在研究方向上合作,能使大學研究和教學更
具實質效益、深入、獲得尊敬。如果Stanford 、
Berkeley 、 MIT與產業脫節,定無法像今日受尊敬。
27
早期創投質量均缺,未釋放創業競爭優勢
 台灣的社會及產業環境遠比韓國與日本適合創業。
 80年代,創業投資曾是台灣的競爭強項。但近十年,台
灣創投投資偏重於後期階段。2010年創投各階段的投資
金額比例為擴充期(49.6%)、成熟期(36.2%)、創建期
(9.0%)、種子期(4.6%)。
 早期(種子期加創建期)創投投資比重太低僅13.6%,遠低
於美國的26.0%與大陸的29.9%。
 創投基金偏小且繼續下滑, 2011年平均資本額僅2.99億
元,低於近十年平均7.56億元。政府出資僅佔台灣創投
基金資本額的5.18%。
 台灣創投基金在全球市場、產品系統整合及產業前景洞
察能力都較為薄弱,也缺乏世界級創投基金、新創企業
家。
28
四、銜接學術研究與產業發展
 建立種子基金,吸收第一層技術發展風險
 建立產學合作大聯盟,由產業界主導,以國際市
場及技術競爭為目標
 建立產學合作小聯盟,由學界主導,協助國內產
業技術升級與精進為目標
 推動應用科技研究計畫,開發學術研究成果的產
業應用價值
29
•台灣依循著日本模式
–衍生型技術
–漸進式改良
–創新的商業模式
–鮮少高端服務
•如何避免落入過去20年日本的命運
–發展飽和與經濟遲滯
•必須將學術研究投資商業化
30
分隔研究與商業的三個缺口
•發現缺口
–從研究到重大發現
•技術缺口
–從發現到技術
•事業缺口
–從技術到成功的事業
3
1
三個方案
• 宏圖方案(Great Expectations):填補發現
缺口
• 萌芽計畫: 填補技術缺口
• 國家天使基金: 填補商業缺口
3
2
宏圖方案:填補發現缺口
• 目標:產出高原創性且重要的發現(不論其
應用性)
• 機會驅動(只考慮機會)
• 基本原則
–聚焦於重大構想 (great ideas)
–尋求可能的突破 (breakthroughs)
–及時提供額外的資助以催化成功
–不同於傳統審查程序
3
3
宏圖方案:程序
•簡短的推薦書
•密集的專家調查(海外專家為佳)
•傑出人士組成的評選委員會
–判斷力遠較專業能力重要
•決審「必須依照」調查發現
•慷慨的資助金額,但不得延續
34
萌芽計畫:塡補技術缺口
•起點: 重大發現或發明
•基本精神:同歩發展技術與事業
•關鍵步驟
–找出特定應用
–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
–實驗枱先導機構或原型機
–同步規劃商業計畫書
•理想的終點:具投資吸引力的(pre-startup)新
創事業準備
3
5
國家天使基金:填補商業缺口
•問題:有雄心的新創事業的初始風險太大
•公共資金必須承擔第一層的風險
•以公共資金支持企業須面對的一些嚴肅
課題
3
6
國家天使基金:問題
•正當性:
–如果私人投資者認為初始風險太高,為
何要公部門承擔風險 ?
•法規限制:
–如何克服台灣法規對公部門持有股權比
例的限制?
•決策:
–若公務員不宜決定投資哪家公司,則該
由誰來決定?
37
國家天使基金:正當性
• 如果私人投資者認為初始風險太高,為何
要公部門承擔風險?
– (統計上)降低風險的能力
– 社會回報為公共投資的主要目標
– 缺乏政府的角色,不可能橋接商業鴻溝
38
國家天使基金:法規
•如何克服台灣法規對公部門持有股權
比例的限制?
–需要有創意的法律專家
–需要有創意的資本結構,例如可轉換債
而非股權
–最後,需要取得各方共識
39
國家天使基金:決策
•若公務員不宜決定投資哪家公司,則該由誰來
決定?
–聘請退休企業領袖來經營一個或多個自主管理
(self-governing)的私人天使基金
–經理人主要角色在推薦適合政府投資的公司
–政府公務員得否決投資提案,但不能在未獲推
薦情況下資助企業
–須提供經理人合理的激勵措施
40
缺少的環節:人才
•計畫與方案無法取代人才
–需要有創意的研究員
–需要活力充沛的創業家
–需要老練的企業領袖
–需要開明的政府領導人(enlightened)
•關鍵行動
–廣泛地徵才
–改革激勵體系
41
五、智財下放迎接「創新經濟」時代
•臺灣IP布局的轉型:
–運用產學研IP廣佈智財地壘
–推動重點產業前瞻智財佈局
–建立種子基金投入高風險高潛力研發成果
42
建構台灣產業智財佈雷陣
目標:
運用產學研IP廣佈智財地壘,並協助台灣產業進行智財防禦行動
策略:
協助成立台灣產業共同防禦的智財戰鬥體 ,建構產業智財佈雷區,適時
對侵權者提出告訴,以達到智財防禦效果,並降低遭遇國外提起侵權訴訟之
風險
推動架構:
運用國內外產學研或NPE之潛在IP提供者,由智財管理公司與各研發機構
簽定IP提供合作契約,強化與流通智財管理公司專利池(Patent Pool)
政府引導成立民間企業屬性防禦型智財管理公司,擔任IP提供者和使用者
間的管理者
智財管理公司的會員,透過讓予、授權等方式使用IP,或由其子公司代替
會員進行防禦訴訟,以達成防禦反擊之目的
43
推動重點產業前瞻智財佈局
目標:
推動技術研發IP與策略性集資購買IP,佈局發展台灣下一代具競爭力新
興產業
策略:
推動國內智財佈局服務公司協助國內產學研,針對重點產業進行前瞻智
財佈局(Machine gun),進行IP研發及購買佈局
推動架構:
 扶植我國智財佈局服務公司積極發展,協助業界籌組智財基金公司與IP
管理服務(負責智財引進、管理、運用建議)
 結合工研院、國內外產學研等IP提供者架構完整的智財,以協助產業專
利佈局,創造專利運用價值
 視特定產業前瞻佈局需求,可協助成立不同產業別智財基金公司,由上
中下游共同開發下世代技術,使IP使用者可佈局新技術/新產品或國際
標準之專利組合
44
建立種子基金投入高風險高潛力研發成果
機制,橋接形成新創事業
目標:
推動潛力研發成果商品化機制,加速形成新創公司
策略:
借重領域技術領袖引導及成立種子基金,另透過成立專業管理公司參與潛
力研發成果之商品化,並借重創投促成新創事業
推動架構:
建立領域技術領袖選題制度,另成立專業管理公司,推動種子基金參與研
發成果商品化,以及風險分擔及利益分享機制
推動政府相關基金(例如國發基金、科發基金等)參與科技計畫(以國家型計
畫優先)與自由型學術研究計畫研發成果投資的機制,提供經費補助促成研發
成果進行驗證與商品化
45
六、強化由上而下科技計畫的推動機制
由上而下的科技計畫,目前以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形式
推動,未來強化其推動機制的作法,包括:
加強與國家整體社會與產業的需求聯結
強化跨部會整合及預算分配機制
強化績效評估與退場機制
46

由上而下的科技計畫是指中央政府針對未來科技發展趨勢、
國家潛在優勢及產業應用需求,明確界定科技發展方向、
並交由各部會分工合作。

科技研發的上下游分工,目前是國科會、教育部負責上游
研究,經濟部、衛生署、農委會、交通部等負責中游研發,
再以跨部會方式進行整合。

由於我國科技資源相當有限,必須有效利用,若由中央政
府整合資源配置合宜,將可發揮最大效益。

「如何推動由上而下的科技計畫」,來強化台灣的競爭優
勢,是目前台灣科技研發的最主要的課題。
構成要件
• 有長期目標、創新技術,並對我國
產業發展或國家社會福祉產生重大
貢獻。
特色
•
• 具跨部會署及跨領域特性,需政府
引導投入並予以長期支持。
•
• 具國際性、前瞻性,其影響與衝擊
既深且廣,並需上中下游及產官學
研整合者。
•
•
整體規劃發展藍圖,跨部會分工合作
執行
– 以整合為手段、綜效為目的,創
新產業技術或增進人民福祉。
總主持人領導計畫辦公室團隊
– 專案推動、協調整合與管理,並
考核績效。
國科會主任委員與行政院政務委員
– 召集各部會副首長與專家組成指
導小組。
– 負責決策與聽取計畫階段成效,
提出政策指導。
達成技術上的規模效益(Scale effect)與範
疇效益(Scope effect) 。
資料來源:國科會國家型科技計畫作業手冊,2003;第31次科技顧問會議,2011
其他科技計畫
國家型科技計畫




目標明確並且對產業發展或
國家社會福祉產生重大貢獻
規模相對大
年期相對長
目標

規模/年期




總體規劃下公開徵求計畫案
跨部會、跨領域
計畫形成

強調產官學研共同合作模式
執行方法






提升國內科技研發水平
以產業未來技術發展方向為切入
點,持續投入前瞻技術研發
促使企業願意積極投入前瞻且高
風險之技術研發,發揮誘導產業
研發的槓桿成效
規模相對小
年期相對短
無總體規劃
產學研單位自提計畫與執行
無跨部會整合、部分計畫跨領域
部分單一單位執行
部分產學、產研、學研合作
國家建設所需課題
構想階段
全國性科技會議結論
重要課題
國科會委員會議
課題須經國科會委員會議審議通過始可規
劃國家型科技計畫,指定總體規劃總召集
人進行總體規劃
國科會主委、科技政委、部會署主管科技之
副首長學者專家及產業界人士組成指導小組
各諮議小組
整體規劃
階段
組成諮議小組:國科會副主委、
科 顧組執行秘書、企劃處處
長、部會署署司處及 主管、
學者專家
各總主持人/工作小組
(Program office)
國科會委員會議審議核定編列預算執行
執行階段
Program
office
Program
office
Program
office
Program
office
總體管理
國科會副主委召集每年召開兩次
(12月及7月)跨部會工作協調會
計畫管理(計畫辦公室)
各執行部會署依法編列預算執行
資料來源:國科會國家型科技計畫作業手冊,2003;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94年版
國家型科技計畫之整體預算規模
210.6
220
電信(網通)
200
188.4
規劃數
法定預算 (億元)
180
157.6
160
140
能源
晶片系統(智慧電
子)
奈米
187.5
170.6
164.6
150.3
農業生技
141.4
140.4
生技製藥
124.5
120
基因體醫學
100
防災
數位典藏
80
數位學習
60
生技醫藥
40
其他(成功生技案
例、橋接計畫)
總規劃數
20
0
92年
佔政府科技預算
比%
17.9%
93年
94年
19.0%
16.7
95年
16.3%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3.8%
12.7%
13.9%
15.0
15.4%
15.2%
51
七、以科技強化台灣永續發展
 持續推動災防科技研究計畫
 協調主管機關,推動以解決環境開發爭議為目的之
永續科學整合與應用行動方案
 建構永續性評估科學支援系統與研發整合平台
 推動成立實體單位進行環境資料庫與評估方法整合
 落實環境影響評估、政策環評、永續性評估之科學評估
機制
52
面對環境爭議案件,是否有兼籌並顧的解決方案?
經濟發展與永續發展方向的衝突
•重大環境開發爭議,導因於經濟發展考量與環境生態衝擊
、社會公平正義三者之間的衝突。
•因此能資源缺乏與高災害風險的海島台灣,需要認真思考
何種產業經濟模式才能永續發展?
•經濟成長、環境保護與公平正義是否真為trade-off關係
?還是能有一和諧、互利共生關係?
面對環境爭議案件,是否有兼籌並顧的解決方案?
現有環境開發爭議決策機制之癥結
•
環境與決策資訊不透明
•
科技與風險評估結果未充分考量
•
永續評估指標對政策協助性與回饋性少
•
跨部會整合問題(資料庫整合、資料與現有政策整合)
•
現有法令及決策機制不完善(如環評大會的角色)
•
未有效處理社會公平正義議題
解決爭議
興利
Reactive思維
Proactive思維
永續決策
綠色經濟轉型
建構評估方法
驅動創新模式
科學評估
支援系統
永續決策
科學
技術
科技創新
前瞻整合
永續科研能量建構
八、解決台灣的科技人才危機
協調主管機關,改善人才的選留育用相關法規與制度
 透過多元評鑑指標的建構,引導大學發展特色,加
強學生的實作技能,縮短學用落差
 對大學的管理應再鬆綁,尤其是人事、會計與審計
制度方面
 引導人力加值培訓產業的發展
 鬆綁居留、雇用與薪資等相關法規,並建立友善就
學、工作及生活環境,提升人才吸納的競爭力
56
現況與檢討
57
一、人才供需結構失衡
(一)能力落差(質)
• 創新研究&基層技術人才缺乏
• 專業人才不足、外語能力不足、學歷無法適切發揮
(二)數量落差(量)
• 人才與產業需求落差
• 基層技職人才面臨短缺
• 高低階供需落差
(三)勞動力結構運用
• 我國中高齡人口(女性)勞動參與率、就業率偏低
• 促成與保障高齡就業之相關法令、中高齡專業人才庫與媒合平台系統
性整合與減緩人才提早退休之相關措施均欠缺
58
二、教育制度偏頗
(一)高等教育體系分類
• 整體高等教育家數過多,尤其偏重大學
• 技職型、研究型與一般型大學之發展重點與特色不具差異性
• 教師評鑑制度的設計與實際執行無法合理反應其工作成果
(二)制度規範
• 公、私立大學財源籌措、增設學系與招生規範自主性有限
• 大學教師兼職限制過多,不利產學合作
• 薪資制度缺乏彈性
(三)資源分配
• 整體高等教育資源投入偏低、經費分配指標侷限
• 每位高教學生得到的教育資源偏低、生師比偏高
59
三、人才培育與運用缺乏連結
(一)碩博培育
• 博士班增設條件未評估系所特色與性質,致博士班數量、畢業
人數過多,畢業門檻太低,缺乏篩選機制、研究素質參差不齊
• 碩博教育師資產學經驗不足、課程設計缺乏與職場連結
(二)技職培育
• 升學管道交流體制模糊化,技職校院特色喪失
• 未具實務經驗之專任師資比率偏高、產學落差大
• 職業證照考取趨向重量不重質
60
三、人才培育與運用缺乏連結(續)
(三)進階培訓
• 終身學習與回流教育的觀念尚待推動,不同行業與公私部門員工帶薪
學習權益保障不一
• 目前職訓體系未達提高人力資本、鼓勵企業興辦進階培訓等目標
• 職訓培訓單位在需求之系統性預測、跨國合作訓練、教材開發、專業
師資等方面存在缺口
(四)國際交流
• 選送人才評估篩選機制內容模糊或不明確。交流實質成效評估及回饋
機制不足
• 高等教育之外國語學習風氣、師資明顯不足
• 開設遠距學程、與國外大學建立雙聯學位、姊妹校之國外大學品質難
以掌握,國外來台辦校誘因不足
• 缺乏激勵教師推動國際化之機制,民間缺乏推動國際化意識
61
四、人才國際競逐激烈
(一)人才引進
• 外籍生數量有限、素質參差不齊
• 國內僑生仍以亞洲地區居多,先進國家美、歐洲人數偏低
• 招收外籍學生之命令措施影響來臺誘因,尤以陸生更甚
• 專業人士來臺停留與僱用規定與彈性不一
(二)人才留用
• 海外人才庫面臨斷層
• 國內留才機制欠缺吸引力
• 高等專業人才外移現象日益普遍
62
63
教育體系多樣化
(一) 確立高教分類定位,落實評鑑制度差異化,落
實人才需求預測與培育聯結
(二) 提升研究型大學的研發能量,引導師生從事創
新與突破性的研究
(三) 促進產學交流合作,提升學生的實用技能,縮
減產學落差
64
教育體系引入市場機制
(一) 積極推動大學轉型並確立退場機制之運作
(二) 提高大學自主性,建立有利院校長期發展的經
費補助制度
(三) 教師升等標準與薪資結構,應在配合學校發展
方向的基礎上,與教學和研究績效適當連結
65
發展專業訓練與人力加值培訓產
業
(一) 促進專門與特殊技藝的人才培育
(二) 發展民間中高階人才培訓產業,推動職能進階、
跨行轉職、跨領域知識技能之培訓,並建立臺
灣為亞太地區人才培訓基地。
66
提高人才吸納的國際競爭力與推
動國際化
(一) 鬆綁法規,推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度與環境
(二) 加強國際交流,促進在台成立國際級學研單位
或建立學程,鼓勵師生積極提升國際化程度
67
九、科學園區-定位(1/2)
•轉型為創新導向
–不 是 水 、 電 、 雙 語 學 校 、 土 地 使 用 、 單 一 窗 口
(efficiency-base)
–而是有利創新的整合服務平台(consolidated service
platform)
–舉例:新興醫材的產業,需要醫生與材料工程師對話
、智財、國內外醫生接受度、財務、臨床試驗、國際
資訊的服務
68
九、科學園區-政策方向的優先順序(2/2)
• 園區開發,已成地方焦點
• 包括環保、用水、徵收等,可能引發爭議。
• 處理原則的競合
–經濟需求及環保關懷(環境影響評估法)
–水資源(引用、排放)之周邊與農業差異
–地方友善及社會氛圍
–效率與創新
–廠商需求之樂觀與實際
69
新竹科學園區(1,342)
龍潭園區(107)
新竹生醫園區(38) (開發中)
新竹園區(653)
竹南園區(123)
銅鑼園區(350)
中部科學園區(1,655)
台中園區 (413)
后里園區(255)
二林園區(631)(開發
中)
虎尾園區(97)
宜蘭園區(71)(開發中)
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259)
(開發中)
南部科學園區(1,613)
台南園區(1043)
高雄園區(570)
營運中:9個園區 3,611公頃
開發中:4個園區(新竹生醫、宜蘭、
二林、中興新村) 999公頃
面積總計:4,610公頃
註:1.( ):面積,單位為公頃
2.竹科龍潭及銅鑼園區分期開發,列入營運中之園區;惟部分用地尚未開發完成
70
 科學園區主要引進投資產業情形
 竹科:引進研發LED、顯示面板及光電關鍵零組件等積體電路及光
電產業。
 中科:引進開發太陽能電池、光電關鍵零組材料等光電及精密機
械產業。
 南科:引進太陽能矽晶片、觸控面板、光學膜及齒科等光電及生
技醫療器材產業。
科學園區營運概況表
園區別
項目
營業額(億元)
有效核准廠商家數
新增投資金額(億元)
從業人數
土地出租%(核配%)
廠房出租%(核配%)
竹科
10,346
508
298.6
148,714
95(96)
90(91)
資料統計至100年12月底止
中科
南科
2,911
125
187.8
26,783
94(98)
78(83)
5,794
179
153.2
62,344
77(88)
68(69)
合計
19,051
812
639.60
237,841
87(93)
82(84)
71
科學園區近期發展亮點成果
竹科:
–引進行動裝置IP領導廠安謀國際公司(ARM)及半導體廠台灣愛美科公司
(IMEC)與台積電、聯電合作開發28、20奈米設計與製造
–引進手機晶片龍頭廠商美國高通公司(Qualcomm)投資近新台幣300億元生
產智慧型手機Miraso反射式面板
中科:
–引進日本光學大廠小原光學於虎尾園區投資,產值預計約日幣100億元
–引進國光生技投資帶動生技發展,並建立台灣第一座細胞培養之生物製
劑廠房,進軍國際生技藥品市場
南科:
–推動南部生技醫療器材產業聚落發展計畫,並促進傳統產業轉型,自98
年起3年間已新創32家生技醫療器材廠商,投資金額41億元,並引進11所
學研機構設置研發中心
–推動永續環境綠色園區,榮獲行政院「100年國家永續發展獎」,另獲頒
「2010台灣企業永續報告獎」特別獎,亦為全國鑽石級綠建築標章密度
72
最高之園區
報告完畢
敬請指教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