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实验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饵料实验

饵料生物培养实验
蒋霞敏教授
实验一 浮游单细胞藻的密度测定
1.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单细胞藻的计数方
法,包括重量法(干法)、血球计数板法、
光密度法等。
2.实验原理
(1)光密度法
用721型或751型分光光度计选择在各类微藻
的吸光度最大的波长上进行测定,而吸光度值的范
围尽量选用在0.1-0.8之间,各类微藻测定时的参
考波长为:
蓝藻类560 nm ;绿藻类665 nm ;
硅藻450 nm ,金藻类450 nm 。
(2)重量法(干法)
把一定体积的单细胞藻液(或浮游动物饵料)
离心、沉淀,去掉上清液,再离心沉淀后将沉淀物
用低温干燥法或加热干燥法,去水分后秤量,推算
出单位体积内所含单细胞藻(或浮游动物饵料)的
重量(μg/ml或mg/L)。
(3)血球计数板法


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400个小格的藻,
重复2~3次,然后取平均值即得:
藻细胞密度(cell/ml )=计数平均值×104
3.材料与仪器药品
(1) 材料
 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
 定鞭金藻(Pavlova gyrans)
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
 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
 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
(2)仪器药品
 血球计数板、计数器、载玻片,盖玻片,吸管,擦镜纸。
 碘液
4. 方法与步骤
(1)血球计数板法

取洁净的血球计数板,在计数室上面盖上盖玻片。

取上述各种藻液,从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使藻液自行渗
入,计数室内不能有气泡。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小方格网后,
再转换高倍镜观察并计数。

如用16 ×25计数板,只计四个角上中方格的藻数。若是
25 × 16的计数板,除计数四个角上的中格藻数外,还要
计中央中格的藻数。每个样品重复计数2~3次。计数时应
不时调节焦距,才能观察到不同深度的藻体。

位于格线上的藻一般只计此格的上方线及左方线上的藻体。
5.作业与思考题
(1)列表将上述计数的藻密度填入
藻名
藻密度
光密度(D)
备注
(2)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哪些步骤易造成误差?
 血球计数板测定原理是什么?它有哪些优点?
实验二 生物饵料和筛绢孔径大小的测量
1.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几种我国常培养的
单胞藻类、动物性饵料的大小和常用筛绢
孔径大小,并掌握目微尺的校正方法。
2. 实验原理
两个重叠台微尺格数×10
目微尺每格长度(μ)=
两个重叠目微尺格数
3. 材料与仪器
(1)材料
 扁藻、 盐藻 、角毛藻、雨生红球藻
 尼龙筛绢网(动物网、植物网)
(2)仪器
显微镜 目微尺 台微尺 载玻片 盖玻片
4. 方法与步骤
(1)校正所使用的显微镜目微尺每格的实际长度
(2)尼龙筛绢网孔径的测量
(3)藻大小的测量
5. 作业
将测量的各种藻和尼龙筛绢网的尺寸填入下表中
藻类(网)名称
个体大小(长×宽)
孔径(ф)
实验三、蓝绿藻的分类及形态观察
1.实验目的:
了解蓝绿藻的几个特殊形态结构的概念,掌
握鉴别习见种和饵料种的分类地位。
2. 实验原理
蓝、绿藻门在整个藻类中有其特殊
的地位,通常藻液为绿色或蓝绿色,外部
形态多样化。
3.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1) 实验材料
 蓝藻门:

钝顶螺旋藻 Spirulina platensis (Nordst.)
极大螺旋藻 Spirulina maxima Setch.

绿藻门:








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enoidosa)
盐藻(Dunaliella salina)
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
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
莱因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ii Dang.)
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
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
(2)仪器设备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擦镜纸
蓝藻门
钝顶螺旋藻
大螺旋藻
扁藻
栅藻
盐藻
小球藻
微绿球藻
雨生红球藻
4. 实验步骤
(1)取上述实验藻类在显微镜下观察外形
和内部结构。
(2)对实验藻类进行分类。
5. 实验报告内容
(1)绘生物图(任选3种)
(2)将观察到的实验藻类列表填入内容。
藻 名
藻液颜色
藻外形
色素体形状
实验四 . 硅藻的形态观察
1.实验目的:
了解硅藻的几个特殊形态结构的概
念,掌握鉴别习见种和饵料种的分类地位。
2. 实验原理



硅藻大多为单细胞;形状多样,有“辐射对称”
和“两側对称”, 群体形状多样:丝状、带状、放
射状、锯齿状等;无有鞭毛的营养细胞。
色素体:1~多个,形状多样(颗粒状、盘状、片
状等);
藻液黄绿、黄褐色。
3.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1)实验材料
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
 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
 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üelleri Lemm.)
 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Greville)
(2)仪器与药品(试剂)
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擦镜纸
三角褐指藻
新月菱形藻
角毛藻
骨条藻
4. 实验步骤
(1)取上述实验藻类在显微镜下观察外形
和内部结构。
(2)对实验藻类进行分类。
5.
实验报告内容
(1)绘生物图(4种)
(2)将观察到的实验藻类列表填入内容。
藻 名
藻(液)颜色
藻外形
色素体形状
实验五 . 金藻的形态观察
1.实验目的:
了解金藻的几个特殊形态结构的概
念,掌握鉴别习见种和饵料种的分类地位。
2. 实验原理




金藻大多数个体小、裸露、有鞭毛、能运动的单
细胞或群体;少数无鞭毛、有伪足,能作变形虫
状运动(如金变虫藻);有些不运动的种类呈球
形、分枝丝状体形等。
藻液金黄色、黄褐色;
色素体:1-2片,片状,侧生。
金藻是双壳贝类等水产动物幼体的优良饵料。
3.实验材料与仪器
(1)实验材料
 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Parke)
 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 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
 定鞭金藻(Pavlova gyrans)
(2)仪器
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擦镜纸
湛江球等鞭金藻
球等鞭金藻
定鞭金藻
4. 实验步骤
(1)取上述实验藻类在显微镜下观察外形
和内部结构。
(2)对实验藻类进行分类。
5. 实验报告内容
(1)绘生物图
(2)将观察到的实验藻类列表填入内容。
藻 名
藻(液)颜色
藻外形
色素体形状
实验六. 培养工具及用水的消毒
1.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
单细藻一级培养用水和
工具容器的消毒方法。
2. 实验原理

为了防止敌害生物对藻细胞的污染,培养
用的容器、工具及用水在使用之前都必须彻底
的消毒。
工具及容器的消毒方法


洗液配置:200ml浓硫酸+15g重铬酸钾
玻璃器皿的消毒:
水冲刷
水冲洗
倒置5min
洗液泡10min
倒放干
烘箱至120℃
培养用水的消毒(一级培养)
1 .过滤
2. 烧开
3.冷却
3.实验材料与药品
(1)仪器
电炉、脱脂棉、乳胶管、橡皮筋、漏斗、
烘箱
(2)药品
浓硫酸、重铬酸钾、漂白粉、去污粉
(3)消毒容器工具(表1)
表1 实验培养工具容器
名称
数量
名称
数量
载玻片
20块
量筒(250 ml)
1只
玻璃管
10根
量筒(100 ml)
1只
三角烧瓶(100ml)
40只
搅拌棒
2根
三角烧瓶(250ml)
12只
烧杯(500 ml)
4只
三角烧瓶(5000ml)
3只
试管
10支
容量瓶(100ml)
1只
移掖管(10 ml)
5
容量瓶(500ml)
1只
移掖管(5 ml)
5
容量瓶(1000ml)
1只
移掖管(1ml)
5
4. 实验内容及步骤
1.消毒海水5000ml 2瓶,(贴上标签)
2.消毒淡水5000ml 1瓶,(贴上标签)
3.做酒精棉1瓶
4.配洗液200ml
5.消毒玻璃器皿
5. 作业
(1)二级培养的工具容器怎样消毒?
(2)三级培养的用水怎样消毒?
实验七. 微藻的营养盐配置
1.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单细胞藻的母液及储液
的配置方法 。
2.实验原理
藻类的生长繁殖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元素。
大量元素(N、P、Fe、K、Mg、S、Ca、Si)
微量元素(B、Mn、Zn、Cu、Mo、Co、Ti )
3#母液的配方
药品名称
数量
药品名称
数量
KNO3
100g
EDTANa2
10g
KH2PO3
10g
VB1
6mg
FeSO4
2.5g
VB12
50μg
MnSO4
0.25g
蒸馏水
1000ml
3. 仪器设备与药品
药品
KNO3 KH2PO3 FeSO4 EDTANa2 MnSO4 NH4CL
MnSO4 (NH2)2CO (NH4)2SO4
维生素B1
维生素B12
工具与仪器
电子秤
1架
移液枪
1支
名称
数量
名称
数量
容量瓶(500ml)
1只
搅拌棒
2根
容量瓶(1000ml)
1只
容量瓶(100ml)
1只
电炉
1只
烧杯(500 ml)
2只
4. 方法与步骤
(1)配置3#母液1000ml
(2)配置缺氮3#母液500ml
(3)配置1℅储液100ml。
一组:NH4CL
二组:(NH2)2CO
三组:(NH4)2SO4
四组: KNO3
5.思考题
1.
何为母液? 何为培养液?
2.
配置母液时应该注意哪些?
实验八. 微藻的生态因子培养试验
1.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单细胞藻单因子试验的
设计、材料准备、仪器的使用、试验数据
处理及论文的撰写。
2. 实验原理
影响微藻生长的主要的环境因素有:光、
温度、盐度、矿质营养、酸碱度、碳源、
有机营养物质和生物因子等。
 不同种类的藻类,各有其适合范围和最适
范围.
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就能求得最佳
培养条件。

3. 材料仪器与药品
材料
三角褐指藻
球等鞭金藻
微绿球藻
小球藻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仪器与药品
名称
数量
名称
数量
盐度计
1套
量筒(250 ml)
1只
移液枪
1支
量筒(100 ml)
1只
三角烧瓶(100ml)
40只
计数器
2只
三角烧瓶(250 ml)
12只
血球计数板
2只
2只
照度计
1只
3#母液
1000 ml
1%KNO3
100 ml
3#缺氮母液
500 ml
1%NH4CL
100 ml
消毒海水
5000 ml
1%(NH2)2CO
100 ml
消毒淡水
5000 ml
1% (NH4)2SO4、
100 ml
三角烧瓶(2500ml)
(一)温度试验
温度(℃)
4. 方法与步骤
5
10
15
20
25
30
No ( ×104cell/ml)
Nt ( ×104cell/ml)
1.取18只三角烧瓶(100ml)按表编号,每组设3个平行试验。
2.取消毒海水2500ml,加3#母液2.5ml,摇匀。
3.18只三角烧瓶(100ml)各倒培养水90ml。
4.取藻液摇匀,每只三角烧瓶各加藻液10ml。
5.摇匀计数No。
6.智能培养箱调温、光照强度、光周期,将18只三角烧瓶分别放
入不同温度培养。
7.一星期后计数Nt。
(二)盐度试验
盐
度
5
10
15
20
25
30
35
No( ×104cell/ml)
Nt( ×104cell/ml)
1.取21只三角烧瓶(100ml)按表编号,每组设3个平行试验。
2.取消毒淡水和海水各2000ml,各加3#母液2.0ml,摇匀。
3.取250ml量筒和盐度计,按表从中间到两边调。高的加NaCl饱
和海水溶液,低的加消毒淡水。
4.取三角烧瓶3个各加90毫升。
5.取藻液摇匀,每只三角烧瓶各加藻液10ml。
6.摇匀计数No。
7.智能培养箱调温、光照强度、光周期,将21只三角烧瓶放入智
能培养箱培养。
8.一星期后计数Nt。
(三)营养盐试验
氮源(30mg/L)
KNO3
(NH2)2CO
(NH4)2SO4
NH4CL
200(ml)加储液量(ml)
No( ×104cell/ml)
Nt( ×104cell/ml)
1.取12只三角烧瓶(250ml)按表编号,每组设3个平行试验。
2.取三角烧瓶(2500ml)1只,倒消毒海水2500ml,加缺氮3#母
液2.5 ml,摇匀。
3.取250 ml三角烧瓶各加缺氮3#培养液150 ml ,按表加1℅储液
量(ml)。
4.取藻液摇匀,每只三角烧瓶各加藻液20 ml 。
5.用缺氮3#培养液补足不够部分(培养总水体200ml)。
6.摇匀计数No。
7.智能培养箱调温、光照强度、光周期, 将12只三角烧瓶放入智
能培养箱培养。
8.一星期后计数Nt。
5 . 作业


对实验结果用图、表进行统计和方差分析,撰写论
文(按一级学报要求)。
要求:
题目
摘要
关键词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九
单细胞藻的分离——
水滴分离法、稀 释 法
1.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单细胞藻的各种分
离方法,包括水滴分离法、稀释法。
2. 实验原理




水滴分离法:
用微吸管吸取稀释的藻液一滴至消毒干净的载玻片
上,水滴尽可能小,排成一排,镜检每一水滴,若发现
其中一水滴无其它生物或杂藻污染,用另一消毒干净的
吸管将所需的藻种吸至或冲至培养容器中进行培养。
稀 释 法:
用微吸管吸取稀释的藻液一滴至消毒干净的1支试管
中,摇匀,再用另一支微吸管从中吸取一滴至消毒干净
的另1支试管中,依此类推,直止分纯为止。
仪器与药品(试剂)
(1) 工具与容器
 试管(10支)
烧杯(100ml)
 显微镜
消毒载玻片
移液管
(2) 药品(试剂)
 MAV母液
 消毒海水
2只
4. 方法与步骤
(一)水滴分离法
 镜检:取消毒干净的载玻片,用微吸管吸取稀释的藻
液一滴至载玻片,水滴尽可能小,排成一排,镜检每一
水滴。
 冲藻:若发现其中一水滴无其它生物或杂藻污染,用另
一消毒干净的吸管将所需的藻种吸至或冲至盛有3#培养
液的三角烧瓶(100ml)中进行培养。
 瓶口扎上消毒纸 。
 贴上标签(藻名、分离日期、姓名)
 放入合适处培养。
(二) 稀释法(以组为单位)




取10试管各加2/3的3#培养液,贴上标
签(编号、藻名、组别)。
用微吸管吸取稀释的藻液一滴至消毒干净
的1支试管中,摇匀,再用另一支微吸管
从中吸取一滴至消毒干净的另1支试管中,
依此类推,直止10支为止。
瓶口扎上消毒纸。
放入合适处培养。
5.思考题
(1)微藻分离的方法有哪些?
(2)微藻保藏的方法有哪些?
实验十 动物性饵料的形态观察
1. 实验目的
 了解轮虫、卤虫、枝角类、桡足类的形态
结构,掌握鉴别习见种和饵料种的分类地
位。
2. 实验原理






轮虫
桡足类
枝角类
糠虾
沙蚕
卤虫
3. 材料与仪器
材料
 轮 虫(Brachionus)
 桡足类(Copepod)
 枝角类(Cladocera)
 蒙古裸腹溞((Moinia. mongolina)
仪器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擦镜纸。
4. 方法与步骤
4.1混合样的观察




选择合适的水体用浮游生物网(100~150目)
进行采集。
将采集得到的浮游生物暂养在烧杯内带回实验室。
用吸管吸取水样1滴置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先在低倍
镜(10×10)下观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及
幼体,清楚后再转至高倍镜(10×40)下观察
其外形、内部构造、活动情况等。
4.2蒙古裸腹溞的观察


用吸管吸取水样1滴置载玻片上,盖上盖
玻片。
镜检: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先
在低倍镜(10×10)下观察,清楚后再
转至高倍镜(10×40)下观察其外形、
内部构造、活动情况、抱卵等。
5. 作业
(1)绘蒙古裸腹溞生物图和其它(轮虫、卤虫、
桡足类)任选1生物图。
(2)写出褶皱臂尾轮虫、蒙古裸腹溞、卤虫、桡
足类的分类地位。
实验十一
轮虫、枝角类的分离与培养
1. 实验目的
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了解轮虫、枝角
类的分离和一般培养方法。
2. 实验原理


轮虫、枝角类广泛分布于富营养化的池塘、
湖泊及内湾等浮游藻类繁生的水体,主要
滤食细菌、甲藻、硅藻、绿藻、原生动物
和有机腐屑等。
在人工养殖过程中,投喂酵母和微藻混合
物,能够满足滤食性轮虫、枝角类生长繁
殖的营养需求。
3. 实验器材








浮游动物网
塑料桶
滴管
显微镜
试管
藻液
100mL三角烧瓶
消毒淡水
4. 方法与步骤





水样的采集:
一般在水温达18℃以上。
选择合适的水体进行采集。
最好在清晨、黄昏或晚上灯诱,用浮游生物
网(100~150目)采集。
将采集得到的浮游生物暂养在塑料提桶内带
回实验室。
分离(微吸管水滴法)





镜检:取消毒干净的载玻片,用微吸管吸取样液
一滴至载玻片,水滴排成一排,镜检每一水滴。
冲水:若发现其中一水滴无其它生物,用另一消
毒干净的吸管将所需的种吸至或冲至盛有培养水
(60ml)的三角烧瓶(100ml)中。
加饵料(藻液)少许(淡绿色)。
瓶口扎上消毒纸 。
贴上标签(种名、分离日期、姓名)
培养
智能培养箱调温、光照强度、光周期。
 将三角烧瓶放入智能培养箱培养。

5. 作业与报告

写出轮虫等你所分离培养的方法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