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貿易與全球化(3098 KB )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216貿易與全球化(3098 KB )

組員(依出場序):
周寅彰、吳祚華、吳景豪
 我們付錢請別人做我們做不到的事
 Ex:考試、整容、
 我們付錢請別人做我們可以做、但決定不自己做的事
 Ex:煮咖啡、打掃房子
 好讓我們更有時間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其實不會
 雖然交易跨越了政治的疆界,但經濟院做的方式是一
樣的。
 個人和企業進行著貿易,因為對那一方都有好處。
 克魯曼(美國經濟學家及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 ):
「驅動全球化的力量並非來自人們的善心,
而是追求獲利的純粹動機。全球化對人們的
帶來的好處,遠遠超過任何政府、國際機構
出於善意的融資或是援助」
 世界各地經濟彼此的依存度愈來愈高
 Ex:巴里島的肯德基速食店
 庶幾所有的理論和證據都顯示國際貿易的好處遠遠超
過代價。
 國際貿易的原理就是建立在基本的經濟學上。
 曾有人建議林肯:向英國購買成本低廉的鐵軌,來完
成橫貫北美道路的鐵路系統。
 林肯的回答是:「
 曾有人建議林肯:向英國購買成本低廉的鐵軌,來完
成橫貫北美道路的鐵路系統。
 林肯的回答是:「
 乍看之下似乎頗有道理,可是總覺得有些怪怪的,那
我們必須先看出林肯的經濟學謬誤在哪裡?
 讓我們換個假設:
 乍看之下似乎頗有道理,可是總覺得有些怪怪的,那
我們必須先看出林肯的經濟學謬誤在哪裡?
 讓我們換個假設:
 那為什麼我們不在自家後院養豬呢?
 答案是:
浪費更多時間
 而我大可以將這些時間投入在自己有更高生產力的事
情上。
 我們和別人進行貿易,是為了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
資源去做自己更擅長的事。
 絕對優勢(絕對利益)
 生產石油
沙烏地阿拉伯 < 美國
 生產玉米
沙烏地阿拉伯 > 美國
 以石油換玉米的例子說明了絕對優勢
 國家和人一樣,各有不同的先天優勢。
 比較優勢(比較利益)
 鞋子、成衣製造的知識
西雅圖籍工程師 >> 孟加拉籍工人
 為什麼美國人還要進口孟加拉工人製造的鞋子和成衣
呢?
 從孟加拉進口成衣,讓西雅圖的工程師有更多時間去
製造噴射機。
貿易
專業
化
致富
具生
產力
 創造性破壞
 貿易就和科技一樣,會毀掉既有的產業,特別是低技
術的工作。
 而有些產業幾十年來受到政府保護,不知競爭是啥,
一旦面臨跨國性的競爭,往往屍骨毋存。
 長期來說
 貿易→經濟成長→吸收失業勞工
 貿易→出口增加→商品變便宜→消費者具購買力→創
造新的就業機會
 「長期」這個字眼跟「過渡成本」、「短期失業」一
樣,過度簡化人們所承受的痛苦。
 貿易帶來的好處的確超過損失,然而贏家卻不會開支
票給輸家,輸家輸的很徹底。
 市場摧毀了既有的機制,創造出更有效率的新秩序,
可是過程很痛苦。
 施行全球化的新政,再投入世界經濟的同時,具體達
成所得的重分配
 保護主義保住短期的就業機會,卻阻礙
長期的經濟發展
 切斷貿易只會讓一個國家越來越貧窮,
越來越不具生產力
商品的價格下降能讓低收入消費者受惠,
因為便宜的商品等於讓我們有更多的所
得,讓我們可以負擔更多的消費
貿易壁壘也是種隱藏稅
 出口產業的付出薪資通常高於其他產業,
以此帶動許多新的就業機會,也帶動工
資上漲
 外國企業會引入資本、技術和新的技能,
讓從事出口的勞工更具生產力,進而影
響其他產業
 每個人都會做讓自己有好處的事,但在全球化的辯論
中常常被忽略。
 好比麥當勞,在曼谷開分店,並不會強迫當地人到店
裡用餐,而是人們想吃才進去,如果沒人想吃,那就
會賠錢甚至關店。
 在地的文化受到外來的文化影響,使在地文化的性質
漸漸趨向於外來文化。
 文化同質化最糟糕的情形是被同化。
 文化同質化常常被當成反全球化的的理由。
 但文化同質化的爭論可能根本不是真的,因為文化的
傳播本來就是多向的。
 NIKE並未強迫越南工人去工廠上班,但為什麼工人會
願意接受一天才一、二美元的工資?
 是因為這比他們在其他的工資好很多。
 根據國際經濟研究所(IIE)的調查,外資在低所得國家
提供的平均薪資是當地製造商平均薪資的兩倍 。
 反全球化的抗議人士等於在說,已開發國家
的人知道什麼對窮國人民最好,知道他們應
該在哪裡工作,甚至應該在哪些餐廳吃飯。
 這是窮國勞工唯一的優勢。
 人們在血汗工廠的惡劣環境下,為了一天數美元的工
資長時間揮汗工作,血汗工廠並非窮國低工資的罪魁
禍首,工廠之所以支付低工資,是因為窮國讓人民沒
有別的選擇。
 反全球化人士主張我們應該拒買血汗工廠製造的商品,
這樣就能讓工人獲得更好的工作環境。這樣的邏輯實
在是說不通,無論工業化的方式再怎麼粗糙,都可以
讓窮國變的富有。
 所以想幫助這些可憐的窮國工人,唯一的辦法是多買
血汗工廠所生產的商品,而不是抵制他們製造的玩具
或成衣。
 偏好會隨著所得改變,尤其是對環境議題的看法。
 窮人在乎的事和有錢人不一樣。
 有關貿易和環境議題,首要的謬誤在於把已開發國家
對環境的要求套在窮國頭上。
 製造過程中會產生廢棄物,但為了維生,人們不得不
製造汙染,真正的挑戰在於─衡量生產的效益和成本。
 經濟發展絕對不利於環境的論點可能根本上就有誤。
 短期來說,任何經濟活動都會產生汙染,不過當我們
越富裕,對環境議題也就越重視〈環境品質是一種奢
侈品〉。
 反對國際貿易的人主張,放任個別國家決定自己的環
境問題,會導致窮國為了爭取商機不惜破壞國內的生
態環境,但這樣的現象未曾發生過。
為了保護環境而讓人們受困
於貧窮之中,這種論點不管
在經濟上或者道德上,都是
站不住腳的!
如果說幫助窮困國家,貿易,
就是拉他們一把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