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 -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生态学基础 -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等学校生态学专业发展
战略与本科专业规范研究
教育部高等学校
环境科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1
第一部分
生态学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2
主要内容
1.生态学科特点与发展态势
2.生态学专业教育发展情况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学科发展和
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生态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
考
3
生态学的历史沿革和学科内涵
1
由于Ecology一词与Economics(经济学)同一字源,更多的生
德国科学家Haekel(1834-1911)于1866年首次定义生态
态学家和经济学强调,生态学应理解为自然界的经济学,是管
学(Ecology)为
“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理自然的科学,这些观点有助于对学科性质与任务的明确。美
国学者Robert和E.Richlefs(1976)发表的专著《自然界的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凸现,自然生态
以来,基本明确了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和基本内容。
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Nature),一直是美国高校基
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大减弱,自然
础生态学广泛使用的教材。
1953年 Eugene P. Odum以生态系统及其结构和功能为主
环境趋于恶化。因而,生态系统中生
线,编写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科书:《生态学基础》,
态平衡的维持,环境质量的改善,物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
明确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
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种的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
首次定义生态学(Ecology
)
学”。
使生态学的发展进入邀约一个新阶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都成为全
针对气候变化、臭氧层减薄、酸雨沉降、生物多样
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关联
段
世界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是生态系
性丧失等生态问题以及资源日益匮乏及使用过程中
生态系统
统研究成为主流的客观需要。
产生的污染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大尺度、多
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不断加强,如六十年代的IBP
生态学基础(Eugene
P. Odum)
学科的综合研究。
(国际生物学计划),及后来的MAB(人与生物圈计
20世纪50年代
划)和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
门科学。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4
1
生态学的历史沿革和学科内涵
与生物学交叉形成的分支学科:如生理学、遗传学、行为
学、进化论等学科交叉,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领域(如生理
生态学、生态遗传学等);
生态学与数学、地学、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相结合,产
生了一些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如化学生态学、污染生态
学等)。
到目前为止,冠以“生态”一词的分支学科名称约有上百
个。这些分支学科使生态学的研究范围、空间尺度、研究
方法和手段都产生了巨大变化,生态学甚至成了自然科学
与社会科学相连接的桥梁之一,成为支撑人类可持续发展
5
的公认的核心学科之一。
1
生态学的历史沿革和学科内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这里的生物
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学和人类等所有生物类型,人只
是生态学关心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只将其作为一个生态
因子。
环境科学以人类为中心,其他生物只是人的环境因素。由
于学科关心的主体对象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学科视野。
生态学既关心现在,也关心过去和未来;既关心部分和微
观,更关心宏观和整体,既关关心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
更关心维持该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支持条件。
在保护生物圈、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
以维持和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学特有的视
野和凝练的理论、研究的尺度和方法论等是其他任何学科
不可替代的。
6
生态学的历史沿革和学科内涵
1
有的认为,生态学在其发展的一个半世纪
的时间历程中,基本上是两大阶段
从诞生到20世纪中叶,“自然生态系统”研
究为主流
20世纪60年代后,“复合(自然+人类)生态
系统”研究为主的阶段
就其学科性质与任务而言,生态学由解释
和认识自然已转变为指导人类“合理的利
用自然、科学的保育自然、积极地建设自
然”的庞大知识体系。
7
生态学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态势
现代生态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在应对人类面临挑战中具有
一是要加强生态学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重要地位和作用。甚至有人说“科学的未来是生态学的综
二是要以中观生态学为基础,加速向宏观与微观生态学两个深
合”。
度发展
美国总统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在致国会的报告《改变21
三是要以发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为主,兼顾单学科深入研究
世纪的科学与技术》中,把决定美国未来命运的经济增长、
四是要推进生态学科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整合与革新
人群健康、国家安全和全球稳定4个方面,全都和生态问题
一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和
生态学的地位
和生态学联系起来。
其他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系统对环境胁迫的反应、生态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提出的发展战略、政策和重大
系统退化或逆行演替的规律以及生态恢复的技术;
举措都与生态学及其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在转变经济
二是提高生物生产力及其科学管理。研究各种经济物种的种群
增长方式、保证人居环境、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建立科
增长和变动规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合理配置和空间格局,
发展中国生态学的战略方针
国际上,生态学的发展重点和方向也是十分清晰的。美国
学的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生态学是大有可
探索科学指导的理论和技术,发展生物生产力;
生态学会提出了21世纪生态学发展的五个前沿领域是:
为的。
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保护生态学研究。掌握物种地理分
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生态设计、工业生态和生态(环境)
我国颁布的200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
布规律、生物多样性(包括濒危物种)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社
伦理。这五个领域包括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也指
我国生态学的战略重点
展纲领”中,凡涉及农业、社会发展、基础研究、资源和环
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管理对策等;
出了实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境问题等诸多领域时,多次都提到生态问题和生态学的学科
四是开拓和发展生态理论和应用基础的前沿研究。生理生态、
作用。虽然我们面临的种种挑战性生态问题的解决,并不能
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仍是生态学研究的
也不可能仅取决于生态学的发展,但生态学的核心作用和具
基础和核心。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要探索大系统研究的方法论;
国际生态学的发展重点和方向
有的特殊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种群生态学研究着重于动态机理、个体生态学要侧重逆境的微形
态、生理和生化机制研究。新兴分支学科要重点突破。
8
生态学的发展态势
1
生态学基础性强、研究范围广、学科间渗透面大、应
用范围宽
生态学研究领域向微观和宏观两极延伸。现代生态学
从个体(中观)出发,向微观层次上深入到分子水平,
向宏观拓展到全球生物圈的层次。
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极大拓展了生态学的研究范围,
也驱动了多个学科门类和不同学科范畴的发展。
现代多学科的分析技术和研究手段广泛被生态学应用
和发展。
其他学科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应用到生态学研究中。9
生态学专业教育发展情况
2
国外生态学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学科结构上归属于
生命科学领域,主要集中在生物学中,在农林、水利、地学、
环境等学科,生态学也成为必修或选修课程,不少独立成立
生态学系(院)。
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生态学最发达的国家。
美国有75所大学设有生态学专业方向,美国拥有世界上
规模最大的生态学会 —— 美国生态学会(ESA), 会
员达12000多人。
美国生态学专业教育具有的特点是 :理论与应用并重、
跨学科培养人才、十分注重实践性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
专业教育中,专业课程少而大,选修课程多而广,且可
选性很强。
英国是世界上生态学教育开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德国是生态学的发源地,并且在全社会形成了重视生态学
浓厚风气,德国的绿党以“生态创造工作机会” 为口号,
使之成为德国重要的在野党。
10
俄罗斯是国际生态学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2
生态学研究的社会特点
生态学研究的原动力已经从对生态系统组织机理
的探索向更实际的保护生物圈的迫切需求转变。
生态学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取决于由生态问题、
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激起的政治性议题而非学科
本身的进展而推进,生态学研究的成果往往视其
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来判断。
生态学家被要求对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对策与咨
询。在研究方法上将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相结合,
将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纳入生态组分分析中,
已成为现代生态学方法论的两大特色。
这三点对于生态学的人才培养也是需要特
11
别关注的。
2
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新中国成立前,国内仅有北京大学李继侗
教授等在个别大学开设生态学或生态学相
关课程。
解放后,特别是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到
20世纪70年代,因国家建设继续各类基础
性的和背景性的自然科学资料,“以任务
带动学科”的方式急速推动了我国生态学
的发展。
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生态学教育才逐步
得到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重要学科。
12
2
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现在,我国大多数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都开设了生态
学课程,全国有53所高校设有生态学本科专业。生态学专
业有的设在生物科学院系中, 有的设在环境和资源科学相
关的院系中。生态学专业分布的区域性格局明显,分布基
本合理,学科整体优势和特色基本形成。
从课程体系来看,设置在生命科学院及生物系中的生态学
专业,有关生物学的课程比例较高;设置在环境科学院
(系)中的生态学专业,有关环境学的课程比例较高。各
校开设的生态学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方面,基本相近。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生态学教材比较少而且也十分单
一;进入90年代以后,一批生态学教材出版面世
进入新世纪以后,各种层次的生态学教材不断涌现,还出
现了一批生态学教材参考用书,与此同时,国外一批优秀
生态学教材被引入国内。现有教材基本可以满足教学工作
的需要。
13
2
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996年以前,全国高校设有生态学专业16个,共培养生态学
本科毕业生12000人左右,硕士生约700人, 博士约250人。本
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较高,就业者主要去向是教学科研
部门、环保部门,部分在农林、水利部门。
2000年以后,全国高校普遍扩招,设立生态学专业的高校增
加至50所左右,生态学硕士和博士授权点相应增加,招生也
显著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和初步估算,全国高校每年招收生
态学专业学生约1200人,硕士生500人左右,博士生150人。
毕业分配趋向多元化。
从招生情况来看,鉴于生态学专业的特点,招生谨慎,普遍
招生数量不大,或按院招生进行专业分流时适当控制规模。
一般很少超过50人,大多在30-40之间。
14
2
我国生态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学涉及的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较多,办
学成本较高,师资队伍的整齐度不高,高素
质的生态学师资队伍有待提高
不同课程之间内容过多重叠,浪费了宝贵的
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设置缺乏系统性
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教学课程主要
关注直观的生态后果,分析生态过程和生态
机理的内容偏少
生态学涉及面广,应用范围和应用领域也很
多,对学科的基础性和生态学的基础性内容
尚缺乏共识
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15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学科
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
人才需求市场空间及其技能要求
未来15年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中,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生态与环境得
到改善,资源利用效力着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
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四大目标之一,为此,国家提出的生态与环境科技发
展目标是,在2010年,在GDP翻一番的情况下,为遏
制生态和环境质量恶化提供科技支撑;到2020年在
GDP翻两番的情况下,形成保障生态与环境质量有明
显改善的科技能力,为建立资源解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16
的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3
中国至2050年生态与环境科学发展战略重点领
域中,涉及生态学方面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
退化生态系统重建: 生态区化与区域生态功能定位;退化生态系统
的恢复、重建与转型;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可持续利用。
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分区与总量控制技术;重点流域水
污染防治与修复;重点城市群符合污染形成机理与防治;农村面源
污染控制与土壤生态修复。
有毒有害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与防治技术:影响人体健康的环
境基准、标准和预警体系;重点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机理与识
别技术;阻断和降低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的技术途径。
循环经济的科学理论及技术系统的研发与示范:循环经济理论与共
性技术;生态资产核算与提供资源生产率;重点行业和典型城市的
循环经济技术与示范;废旧产品和废弃物资源化的支撑技术。
全球变化适应与减缓: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应对全球变化的能源、
产业结构转型;履行国际公约的科技支撑。
17
生态学专业人才需求领域的分析
3
自然生态保护与生物资源保育: 主要集中在林业部门中的自然保护区,环境保
护部门的大自然保护部门,以及瞄准这些课题和项目为相关部门进行服务的
企业;
区域生态监测、规划:主要涉及农业区划部门,水利水电中的水土保持部门,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及其相关部门;围绕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敏感
区进行管理的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瞄准这些课题和项目为相关部门进行服务
的企业;
生态恢复与重建:主要涉及林业、农业、水利、环保、交通等政府机构及其
相关部门,以及瞄准这些课题和项目为相关部门进行服务的企业;
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保护:主要涉及矿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
环境产生扰动和破坏的产业部门;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主要涉及新建、扩建、改建城镇过程中涉及的生
态环境问题,如土地、水资源、建设布局等方面的生态监测、规划等问题;
生态学新兴应用部门:金融、保险机构对投资建设项目的生态风险分析,国
民经济绿色核算(绿色GDP),生态旅游产业,生态工业园中生态—经济产
业链的设计等;
18
生态学传统需求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
生态学人才:社会潜在需求大
◆ 社会需求:
农、林、水、环保、医疗卫生等具有潜在的需求
◆ 机构和单位需求: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及事业部门
◆ 人才需求的特点
基层对本科生、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研究生需求强劲
◆ 人才培养能力
国内还将有60余所高校具备本科办学能力,20所高校具备
研究生培养能力 (生物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
19
3
体制性约束对生态学人才需求的影响
生态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贯通多个学科领域,如生物学、
地球科学,目前还渗透到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体系中,在目
前我国的政府职能部门和产业部门体系中,生态学没有一个直接
“对口”的政府职能部门和产业领域,而是与很多的职能部门和
产业部门横向穿插和渗透。在当前仍然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
体制框架中,消化、吸纳该专业人才的渠道狭小,途径不畅,容
量过低。
生态学基本信息、思想和作用未能真正得到社会的广泛了解,也
未真正得到决策部门的纵深认同。
我国高校课程结构不合理。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面临巨大的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这是我国最现
实的基本国情。但是现在很多高校虽然设有相关课程,但在层次
上、广度和深度上几乎与中学水平的“科普”内容差异不大,并
没有系统地介绍和分析这些问题的生态学根源。
20
多次大规模的综合资源考察和有害生物的防治,尤其是飞蝗和粘虫、植
被调查和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以任务带动学科的发展,培养了大批
经历了十年文革禁锢的科学技术时逢改革开放时期,也是国际
生态学人才,促进了以种群生态为主的动物生态学和以植物群落生态学
上 IBP规划和 MAB计划实施的初期,受其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研
为主的植物生态学的发展。这批人才,是根据当时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
究在我国生态学界首先得到重视,中科院生态系统研究计划的
的,如今成为我国生态学发展的学术带头人和重要的教学与科研力量。
国内生态学人才毕业后的发展空间
执行和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纷纷建立,随后成立的中国生态
通过国外培养、国内培养等多种途径,使人才断层的状况得到
学学会、《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和《应用生态学报》
了缓解,加上国内人才培养规模显著扩大,生态学人才供需关
建国初期
的出版,还有高等院校增设生态学本科专业及硕士、博士研究
系趋于平缓。近几年来,本科生态学专业毕业生明显发生了两
生培养点的批准等,对我国整个生态学发展,包括基础性研究
极流动,一是向着基层用人单位流动,二是向着高层次方向发
和应用性研究,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此时我国因中断了近10
展,这集中反映在考取研究生的比例显著增加。近几年本科毕
年正规的高等教育导致人才梯队出现了断层日益显露,急需补
业生考取研究生和从事其他职业或待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从
充大量的科研和高教人员。当 “十年动乱”后大学77级和 79
70年代后期
一是基层的农林环保部门需要大量的生态学人
事生态与环保工作的比例有所下降。
我国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
级生态学专业本科生(50人)毕业时,分配去向主要集中在中
才补充到相应的产业部门和管理部门中,二是
决策,并再三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和紧
科院各研究所、高校和刚刚建立起来的环保机构,一度出现了
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和政府很多的决策机构需
迫任务。需求牵引是科学研究的外部动力,满足社会需求也是实
生态学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
要高层次、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生态学人才
现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因此,西部大开发既是生态学面临的一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
可望获得自己发展的空间,三是环境审计、环
场严峻挑战,也为生态学人才施展抱负提供了契机。
保产业、与生态学相关的社会咨询部门在国内
几乎还是一个空白,这一潜在的市场机会为生
态学人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拓展自己的疆域展
现了良好的前景。
世纪之交
国内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空间
21
4
生态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思考需要关注的问题
社会方面
–执政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使全社会对生态学的总体需求
将快速出现膨胀,生态学应为此做好应有的准备
–政府机构正面临着体制改革和人员的重组,自然需要大量的具有扎
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的生态学人才。
–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急需生态与环保建设先行,
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也需要一大批具有奉献精神的
生态学工作者,以大量的艰苦而细致工作取得的基础科研成果作为
各级政府指导和决策西部大开发的理论依据
–我国以个体的生理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研究的基础资料及数
据的积累较为薄弱,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尚感基础数据不足,仍需
一批具有奉献精神的生态学工作者在较为艰苦的环境中作长期的、
22
踏踏实实的工作。
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思考
需要关注的问题
4
学校教育
人才定位: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现代生态学工作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
门从事某一生物类群生态学研究的专家,他们在微观生物学和生物技术方面受到
严格、基本的训练,成为训练有素的、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学者。另一类则是带
有更宏观的目的和对象,需要有更广泛的知识,能与系统学家、经济学家、社会
学家相结合的生态学家。他们往往是综合研究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部门需求:在生态学本来运用较多的农、林、环保部门,往往生态学人才较少而
且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生态学的基本信息和理论没有渗透到这些产业部门和管
理机构,从事这些领域研究的人,首先应当要求他们是宏观生态学家,然后才是
新分支学科的生态学家。培养社会需要的生态学人才,有赖于高校教育理念的转
变,把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变为创造和创新的教育,使大学不仅是高级专门人才培
养基地,也是知识传递、应用、融合和创新的知识产业。
条件建设:现代生态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包括分析、模拟实验、野外和遥感技术在
内的科学体系。目前我国生态学研究与教学手段十分落后,缺乏具有现代化设备
的科研和教学实验室。
社会土壤:生态学科的真正发展,还有赖于提高我国全民族、全社会的生态意识,
增强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
23
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
思考需要关注的问题
4
毕业生本身
就业意识:毕业生的就业思想还不适应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转制的变化,只想到大城市、大单位,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的,更没
有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精神准备。
性别与行业:某些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以及行业性质所限,
使生态学专业毕业生发挥作用的空间受到一定的排挤。
社会环境:就业困难促使一些大学本科毕业生把考取研究生作为一条
重要的谋生出路,这种急于谋生的情绪促成其选择专业的盲目性,使
培养的某些人才学非所用,成为生态学界教育、科研队伍不稳定的隐
患之一。
社会驱动:尤其是通过高校进行系统教育,培养出一支具有扎实理论
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生态学工作者队伍,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科学研
究及教学的需求。真正提高生态学教育对自然科学的贡献水平和对社
会的效用水平。
24
4
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
国家对生态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因此,生态学
专业教学改革首先应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上要更加具
体和明确,并将其体现在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各环节中。
在本科阶段,按一级学科招生,而不按专业招生,以加强
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宽口径);实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
育相结合,在精练专业课程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
识培养,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厚基础、精
专业);注重多元化、有特长的教育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升学等创造更多的选择(多出路)。
25
加强教学环节薄弱环节建设
4
专业地位不高,在教学资源配置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生态学在我国真正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在高校中设置,只不过是近
一、二十年的事情。目前,除生态专业将生态学作为主干课外,多
数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生物系、环境系及农林院校都将生态学或
作为主干课,或作为选修课,相对处于从属的地位。
教材编写滞后: 目前,生态学教材偏少,系统性不强,创新性
不足,与培养高素质的生态学专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实验难开,实验手段落后
由于生态学实验多离不开野外,且周期长,开设实验课有较
大难度,所以多数院校只讲课、不做实验;
仪器设备也较落后,先进的人工气候室、计算机、遥感(RS)、
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及现代分析测试
手段,本科学生很少能使用。
26
4
其他相关问题
生态学专业的归属
转变生态学专业办学思想
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实验手段和水平,增加新内容
建立全国性的野外实习基地网络
定期召开生态学教学研讨会
27
4
高等学校生态学专业办学导向
面对生态学的社会需要,拓展生态学专业
及其的办学空间主要有:
适当扩大生态学本科专业规模,以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显
著提高生态学专业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突破口,
夯实本专业的办学支撑条件;
争取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扩大博士、硕士的招生计划,
拉动生态学本科培养规模和层次的提升;
将生态学列为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各专业的必修课;
争取将生态学列为各高校文理各科的选修课,争取为所在学
校开设更多生态学方面的选修课程。
28
第二部分
生态学本科专业规范研究
29
主要内容
一、学科基础
二、培养目标和规格
三、专业教育内容
四、专业课程体系
五、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30
一、专业的学科基础
1.本专业的主干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体系,本质是探
究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生态学是生命科学领域,尤其是生物学中最早出现的
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的学科基
础是生物学。因此,生物学各分支学科及其专业知识是
生态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平台,也是本专业相关基础
学科的重点。
31
一、专业的学科基础
2.本专业的相关学科及影响本专业教育的因素
理科基础:数学、化学、物理、计算机、地球科学、生
物学、环境科学。
相关学科的重点:
 生物学:系统的生物学基础
 地球科学:自然地理学、土壤学、生物地理学等知
识背景。
32
一、专业的学科基础
2.本专业的相关学科及影响本专业教育的因素
现代生态学在研究层次和研究方法上产生的飞跃以
及对今后生态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影响:
(1) 生态学的研究层次从微观到宏观全面拓展(分子、基因、个
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全球生物圈)
(2) 多学科的手段和方法融合渗透
(3) 现代仪器设备的广泛使用推动生态学从定性描述向着量化
方面的纵深发展
(4) 人(类)地(球)关系及其复合系统的变化是解决资源环
境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也是今生态学的重要领域。
(5)21世纪生态学面向经济社会需要重点发展五个工程及应用
领域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生态设计、工业生态和环境伦理 ,是
提高生态学人才应对社会需要的 重要切入点。
33
二、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
1.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生态学专
业知识、理论,基本具备本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具备实验和野外实践技能,能够从事生态学的教
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专业工作,可以
胜任与生态学密切相关的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行
业或产业中的生态规划与管理的工作需要,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的生
态学高级专门人才。
34
二、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
2.本专业培养规格
生态学专业学制一般为4年,修满160学分,并完成相
关学业要求,授理学学士学位。在实施全面学分制的院
校,可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
人才基本规格主要定位在研究型或应用研究型,少数也
可定位到技术型。各学校可依据实际,确定培养人才的
规格类型。
本规范所设计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主要适用于基础
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两种规格。技术型人才培养可作为
35
参考。
二、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
2.本专业培养规格
(1)素质结构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 、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基本具备适应进化、系统协调、多态稳定、时空尺度、层次等级等生态意
识,具有利用正确的生态视角认识生命、分析自然、珍爱生态环境的专业
修养和生态文明水平,能够在生态学基本思想指导下认识、分析和解决资
源环境问题)、身心素质
(2) 能力要求
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生态学知识解决问题能
力、生态学综合实验能力、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等,尤其应具备从
综合、系统、全面、进化的视角认识生命现象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地
探寻把生态学知识引入并正确引导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创
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对自然、生命和生态环境
具有敬畏心和敏感性,也具有探索力和珍爱保护意识。)
(3)知识要求
通识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专业知识(包括:系统综合的生态学基础
理论、应用生态学知识、生态技术与工程应用、生态学与经济社会等)
36
三、本专业教育内容
1.概述
生态学专业理科学科基础课程的要求
知识领域
最低学分要求
数 学
6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与概率
论等
物 理
2
大学物理
化 学
6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25
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细胞生
物学、高等植物(动物)分类学
6
自然地理学、土壤学、地球科学、生物
地理学等
3
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学、环境生物学/环
境化学/环境地学等
37
生 物 学
地 学
环境科学
覆盖基本内容
三、本专业教育内容
2. 专业教学知识体系
(1)知识体系概述
生态学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分为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
11个知识领域
77个知识单元
212个知识点
共计384核心学时
38
三、本专业教育内容
(2)11个知识领域
IE
OE
AE
PE
CE
EE
ES
EP
ET
RE
EH
生态学的思想与方法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个体层次的生态分析
种群层次的生态分析
群落层次的生态分析
生态系统层次的生态分析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
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生态分析
环境污染的生态分析
受损环境的生态修复
生态学与人类社会
39
三、本专业教育内容
知识领域
(3)知识单元
知识单元
核心知识单元(384核心学时)
选修知识单元
IE 生态学学科思想与
方法
IE1 生态学的学科特点(8)
IE2 生态学的学科动态(8)
IE3 生态研究方法论(8)
OE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OE1 环境与生态因子(4)
OE2 生态因子作用规律(4)
OE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8)
AE个体层次的生态分
析
AE1 生物与光的生态关系(2)
AE6 生物与火的
AE2生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4)
生态关系
AE3生物与水分的生态关系(4)
AE4生物与大气的生态关系(2)
AE5生物与土壤(营养)的生态关系(
4)
PE种群层次的生态分
析
PE1 种群结构(8)
PE2 种群动态(8)
PE3生态位(4)
PE4 种内和种间关系(8)
OE4生态型与生活
型
PE5 复合种群
40
三、本专业教育内容
知识领域
(3)知识单元
知识单元
核心知识单元(384核心学时)
CE1 群落结构(6)
CE2 生物多样性(6)
CE群落层次的生态分
CE3 群落动态与演替(6)
析
CE4 群落类型与特征(8)
CE5 群落分布(6)
EE 生态系统与景观
层次的生态分析
选修知识单元
CE6 群落分类与
排序
EE2 生态系统功能(8)
EE3 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4)
EE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4)
EE5 生态系统管理(4)
EE6 景观结构与功能(8)
EE7 景观动态(8)
EE8 景观规划(8)
EC9 全球变化(4)
ES1 种群基因频率及其变化(12)
ES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
ES2 物种形成(12)
成
ES3生活史对策(12)
ES6 分子进化
41
(3)知识单元
三、本专业教育内容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
核心知识单元(384核心学时)
选修知识单元
EP 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
的生态分析
EP1 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6)
EP2 可更新资源的可再生性维持(8)
EP3 不更新资源的利用优化与保护(8)
EP4 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8)
EP5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6)
EP6 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6)
EP7 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6)
ET6 生态风险评价
ET 环境污染的生态分析
ET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过程(12)
ET2 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12)
ET3 生物对污染的抵抗与适应(8)
ET4 污染的生物监测(8)
ET5 污染的生物治理(8)
RE1 生态工程原理 (8)
RE2 生态工程设计(8)
RE3 湿地的生态修复(8)
RE4 矿区的生态修复(8)
RE5 水土流失的生态防治(8)
RE6 污染物的生态处理 (8)
RE7 农业生态工程
RE8 城镇发展与生
态建设
EH1 生态经济(16)
EH2 产业生态(16)
EH3 生态伦理学
42
EH4 环境影响评价
EH5 环境政策
RE 受损环境的生态修复
EH 生态学与人类社会
三、本专业教育内容
3.专业教学实践体系
(1) 实践性教学的教育目标
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如下的能力和素养:
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能力;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和操作能力;
室内定量分析技能;
生态学野外调查、选点取样分析能力;
生物分类(特别是种子植物分类)、
环境判识和生态综合分析的能力和素养;
利用3S技术整合分析宏观生态特征和过程的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和素养;
生态学与经济社会有机结合以及生态建设工程化实现
的能力和素养。
43
三、本专业教育内容
3.专业教学实践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和基本内容
① 自然科学及专业相关基础学科实验:如计算机上机实验,物理
学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土壤学实验,植物
(动物)形态解剖实验,系统学和分类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生
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植物(动物)生理学实验,细胞及遗传
学实验等。
② 生态学专业实验:包括从分子生态、生理生态、种群生态等层
次一直延伸到生态系统与景观层次上的各种实验。
③ 野外综合实习:包括涵盖地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及生态学等
方面的综合实习等。重点为环境的综合辨析,常见物种的识别和分
类,样方技术和取样技术等。
④ 社会实践:包括假期社会实践或调查,到生态和环保相关政府
职能部门、科研院所以及野外工作台站、资源管理部门等进行的观
摩教学或调查。
⑤ 毕业论文:不低于10周时间。每个学生围绕一个题目独立开展
研究工作,论文研究工作应以实验、观测、理论研究为主,避免资
44
料汇总、文献综述和一般性的调查。
三、本专业教育内容
4.大学生创新训练
创新实验与科研训练:包括学校自行安排的创新实验,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课题内容、设计实验、实验操作
过程、撰写的研究报告等,以提高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
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的创新训练,应该以生态学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
系为载体,选择合适的知识单元和实践环节,构建创新
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训练单元。创新训练要突出
生态学专业技能的综合提升,注意对学生样方技术、取
样技术、生物与主导环境因素的判识能力、野外生存能
力、生物保护意识等方面的训练和提升。
45
四、专业课程体系 (9+2)
专业知识
模块
生态学
基本知
识和理
论
应用生
态学
生态工
程和技
术
生态科
学与社
会
特色
模块
最低
学
时
课程名称及其组合
核心课程
选修课程(参考)
覆盖知识
领域
普通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进化生态学
进化生物学、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
态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
IE、OE、
AE、ES、
CE、EE
96
资源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
生态毒理学、保育生物学、森林(农业
/草原/湿地/海洋/湖泊/流域等)生态
学、道路(交通)生态学、生态模拟与
仿真、生态规划、旅游生态学、公路
(交通)生态学等
AE、CE、
EE、EP、
ET
96
生态工程学
生态监测与评
价
恢复生态学,3S技术及其应用、环境仪
器分析、环境数据处理与数学模型、遥
感与环境制图、数据库与信息技术、清
洁生产导论等
RE、EH、
PE、CE、
EE
产业生态学、生态伦理学、人类生态学、
生态安全、环境法学、全球变化生态学、
环境评价、环境管理学、环境政策分析、
生态学进展等
IE、EE、
ET、EH
128
64
64
生态经济学
城市生态学
各办学单位根据专业的办学定位、解决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区域性及学科
46
发展的特点,构建能够反映自己专业比较优势和显著特色的课程3门。
核心课程 9+(2)
核心课程1
普通生态学
核心课程2
进化生态学
核心课程3
景观生态学
核心课程4
自然资源生态学
核心课程5
污染生态学
核心课程6
生态工程学
核心课程7
生态监测与评价
核心课程8
生态经济学
核心课程9
城市生态学
47
五、本专业的基本教学条件
1.师资力量
设置生态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应有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
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和学术水
平较高的学科带头人。
承担本专业生物学基础课程和生态学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少于15
人,其中,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的教师不低于45%,高级职称教师开
课比例应大于70%,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所学专业
应与所承担课程相符。
承担生物学基础课程的教师队伍中,应有良好的生物学专业背景和
系统的科研训练,专职教师的专业面应涵盖系统生物学与分类学、生
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承担生态学专业课程
的教师,应有良好的生态学专业背景和严格的科研训练。
专业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有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经历和较
高的科研水平。教师队伍的专业面应涵盖生态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建立健全助教制度,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人数配备适量的助教,协
助主将教师批改作业、答疑,沟通和协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48
五、本专业的基本教学条件
2.教材
教材的选用要按照本规范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
知识体系的要求选择。基础课程教材应为正式出版的教材,
专业课程应选用规范的教材。专业课和选修课应选用正式
出版的专业教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应涵盖本规范所要求
的知识领域、知识点及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
3.图书资料
学校图书馆(或学院资料室)应有一定数量与专业有
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具有检索这类信息
资源的工具,并具有保证不断购置新图书、资料的能力。
图书资料应涵盖生物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及
其主要分支学科和领域。
49
五、本专业的基本教学条件
4.实验室建设
基础课实验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人均拥有的实验仪
器设备要达到教育部有关教学评估的基本要求。
5.实习基地建设
要有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
实习应有教学大纲,明确实习内容与要求以及实习教学评
估体系。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建设特色显著、功能实用
的各类实习(实践)基地。
6.教学经费
新设专业不仅要具备以上条件和一定的固定资产,还要保
证教育部关于教学评估中所要求的正常教学经费的投入。
尤其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确保对实验、实习、科研训
练、毕业论文、教改研究等重要教学环节的经常性投入。
50
主要参考文献
1. 段昌群 主编,2001. 生态学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 —— 21
世纪生态学本科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建设。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003.
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美国总统科学技术办公室,1999. 改变21世纪的科学与技
术 —— 致国会的报告(高亮华等译)。 北京:科学技术文
献出版社。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7. 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
调研报告: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5. 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2000. 中国生态问题报告。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6.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专题组,2004. 生态建设、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专题报告。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8. 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北京:高等教育
51
出版社。
谢 谢
谢谢!
52
专业核心课程概览
核心课程1
普通生态学
核心课程2
进化生态学
核心课程3
景观生态学
核心课程4
资源生态学
核心课程5
污染生态学
核心课程6
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
核心课程7
生态监测与评价
核心课程8
生态经济学
核心课程9
城市生态学
拟由
制专
定业
核课
心程
课教
程学
基体
本系
内完
容成
,
53
生态类“十一五”教材编写规划
1. 自然资源生态学 —杨诘、陈桂珠
2. 进化生态学 – 云南大学 王崇云
3. 城市生态学 – 北京师范大学 康慕谊
4. 实用生态工程学 – 东北师范大学 盛连喜
5. 污染生态学 – 段昌群 严重玲
6. 生态监测与评价 – 盛连喜,康慕谊,严重玲
7. 生态系统管理与规划 – 杨诘,陈桂珠
8. 城市生态学-杨诘
54
核心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编写安排
核心课程1
普通生态学/生态学原理 – 内大
核心课程2
进化生态学(云大)/进化生物学(内大)
核心课程3
景观生态学 – 北师大
核心课程4
自然资源生态学 –内大、北师大
核心课程5
污染生态学/生态毒理学 – 云大、厦大
核心课程6
恢复生态学(中大、厦大)/生态工程学(东师)
核心课程7
生态监测与评价(东师)
核心课程8
生态经济学
核心课程9
城市生态学 (东师)
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