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1章 -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李湘文
[email protected]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第1章
概 述
1.1
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1.3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4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应用系统
1.5
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1.1 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1.1.1
移动通信的概念
移动通信是通信领域中最有活力、最具发展前途的一种
通信方式,是当今信息社会中最具个性化特征的通信手段。
移动通信的发展与普及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
方式,它已成为现代通信领域中的一大支柱产业。移动通信
是通向人类的通信梦想——个人通信的必经阶段。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一方或双方在移动状态中或临时停
留在某一非预定位置上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的方式。这里所
说的“信息传递和交换”,不仅指语音,还包括数据、传真
和图像等通信业务。移动通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信
息交流机动、灵活、迅速、可靠,是实现通信理想目标的重
要手段。
移动通信技术是一门融合了当代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
术、无线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技术以及交换和网络技术的综
合性技术。近年来,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声表面波
器件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程控交换技术的进步,使移动通信
技术越来越完善。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移动通信按使用环境、多址方式、服务范围、工作方式
及信号形式等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使用环境可分
为陆上、海上和空中移动通信;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
(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
按服务范围可分为专用网和公众网;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
单工、异频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按信号形式可分为模拟
网和数字网;等等。
移动通信涉及的范围很广,凡是固定体与移动体,或移
动体之间通过无线电波进行的通信,都属于移动通信的范畴。
移动通信系统形式多样,如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1.1.2
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是以模拟蜂窝为主要特征的模拟蜂
窝移动通信系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技术、微
型计算机和微处理器的发展,以及由美国贝尔实验室推出的蜂窝系
统的概念和理论的应用,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纷纷研制出陆地移动电
话系统,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AMPS系统、英国的TACS系统、北
欧的NMT系统、德国的C系统以及日本的HCMTS和NTT系统等。这
个时期系统的主要技术是模拟调频(FM)和频分多址(FDMA),使
用的频段为800/900MHz(早期曾使用450MHz),称为第一代移动
通信系统。这一阶段是使移动通信系统不断完善和成熟的阶段,进
入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无线系统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寻呼系统和无绳电话系统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很多相应的标准应运
而生。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1G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系统容量有限,
抗干扰能力差,业务质量比有线电话差,而且当时国际标准
化落后,有多种系统标准,跨国漫游很难,不能发送数字信
息,不能与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兼容等。目前1G已逐
步被各国淘汰。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是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
系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通信、信息领域
的很多方面都面临着向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方向发展的问题。第二
代移动通信系统以数字传输(低比特率语音编码,采用GMSK/QPSK数字
调制技术以及自适应均衡技术)、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为主体技术,主
要业务包括电话和数据等窄带综合数字业务,可与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N-ISDN)相兼容。
时分多址(TDMA)体制主要有三种:欧洲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GSM)、美国的数模兼容系统(D-AMPS,又称ADC)和日本的
PDC(或称JDC)。码分多址(CDMA)体制主要指美国的CDMA标准IS95,又称CDMAOne。
2G系统的主要缺点是系统带宽有限,限制了数据业务的发展,也无
法实现移动多媒体业务,而且由于各国的标准不统一,无法实现各种体
制之间的全球漫游。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从2G向3G发展
1.移动用户数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移动用户数量的急剧增加,在世界一些发达地区已
经出现了频率资源紧张、系统容量饱和的局面。移动通信所
赖以生存的无线电频率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频谱资源是有限
的,但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用户数量的急剧增加,有
限的资源被“无限”地利用,矛盾越来越尖锐。而3G由于
采用了CDMA技术,相对于2G来说可以提供更大的系统容量,
有效缓解急剧增长的用户数量和有限的频率资源之间的矛盾。
从这个角度分析,2G的无线技术必将被3G所取代。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2.移动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社
会,人们对于移动通信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种
潮流下,分组交换、ATM、IP等各种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移
动通信的发展趋势,而且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络的结合也越
来越紧密。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用户的多样化、个性
化需求要求移动通信系统提供更丰富、更个性化的业务,
如图像、话音与数据相结合的多媒体业务和高速数据业务,
但2G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话音业务和低速数据业务,QoS能
力有限,无法满足用户多媒体、电子商务、移动上网等多
种新兴通信的要求。而3G能够达到高速车载环境下384kb/s、
低速或静止状态下2Mb/s及以上的速率,因此可提供多样化、
个性化业务,并向多媒体化、智能化、分组化方向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3.运营商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话音业务的利润空间日益缩小,要提高ARPU,
还需要开展丰富的差异化竞争业务。因为2G直接将业务本
身标准化,所以同一种业务就只有一种标准实现方式,不利
于第三方的快速引入和业务生成,生成新业务比较困难,无
法充分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业务需求。而在3G中,
某个特定业务可以抽象为多个业务能力特征的集合,每个业
务能力特征可以根据承载网络的不同而由不同的业务能力具
体实现,这表现了3G业务生成的多样化和灵活性。运营商
只有充分利用3G平台来开展差异化竞争,才能在未来的激
烈竞争中生存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4.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以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20世
纪9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的个人化、业务的
多样化和综合化,移动通信的第三代系统进入了研制阶段。国际
电联(ITU)提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CD*2]2000的目的是
克服第二代系统因技术局限而无法提供宽带移动通信业务的缺陷。
IMT-2000的目标是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实
现高服务质量、高保密性能、高频谱效率;提供从低速率的语音
到高达2Mb/s的多媒体业务。世界各地在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的
进程中形成了北美、欧洲和日本三大区域性集团,它们分别推出
了WCDMA、UTRATDD和宽带CDMAOne的技术方案。3G系统
于本世纪初投入商业运营。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我国积极参与了3G标准化工作,并于1998年6月向国际
电联(ITU)提出了中国的RTT建议,即TD-SCDMA方案,
并被国际电联吸纳,成为目前国际上的三个RTT建议之一。
2007年10月,ITU批准WiMAX无线宽带接入技术以
OFDMAWMANTDD的名义成为继WCDMA、CDMA2000、
TD-SCDMA后的第四个3G标准。WiMAX全称为
World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全球微波接入互操
作性)。WiMAX的另一个名字是802.16,是一项无线城域网
(WMAN)技术,是针对微波和毫米波频段提出的一种新的空
中接口标准。它用于将802.11a无线接入点连接到互联网,
也可将公司、家庭等环境连至有线骨干线路。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它可作为线缆和DSL的无线扩展技术。该标准大体可以分为
两种:一种是IEEE802.16d标准,支持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
统空中接口;另外一种是IEEE802.16e标准,支持固定和移
WiMAX是一
项新兴的功能强大的无线接入技术,能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
速连接。WiMAX用户可以在50km以内的范围以非常快的速
度进行数据通信。尽管3G网络的速度已经有了大幅的提高,
但是比起WiMAX来,仍然较低,大概为WiMAX的1/30,
3G发射塔的覆盖面积也仅为WiMAX的1/10。尽管如此,与
3G其他系统相比,目前WiMAX在自身技术、实时业务和语
音业务支持能力、标准成熟度、产业规模以及技术和设备成
熟性等方面还难以与3G抗衡。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3G标准的局限性主要是IMT-2000中最关键的无线传输
技术(RTT)以及核心网制式均未统一,因此很难达到原
IMT-2000全球通用的标准。此外,3G系统带宽对宽带多媒
体业务的传输而言仍然不够宽,不适应互联网发展的要求,
因此世界各国已经开始了后3G(4G)的研究计划。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第四代移动通信(4G)标准及现状
1.
1)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要求数据速率从2Mb/s提高到100Mb/s,
能够提供150Mb/s的高质量的影像服务。在无线信道下,要
如此大幅度地提高传输速率,如何突破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
响是关键。被4G看好的高速调制技术为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
(OFDM)调制技术。OFDM技术是一种无线环境下的高速传
输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在频域内将给定的信道分成许多正
交子信道,在每个子信道上使用一个载波进行调制,各子
载波并行传输,以获得高速。虽然总的信道是非平坦的,
即具有频率选择性,但是每个子信道是相对平坦的,并且
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的是窄带传输,即信号带宽小于信道
的相应带宽,因此就可以大大消除信号波形间的干扰。
OFDM技术的最大优点是能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或窄带干扰,
并由于子信道的频谱是可以相互交叠的,因而频率利用率
高。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2)
3G中也采用了该技术。通过3G的开发,软件无线电技
术将进一步向前发展,也将更为成熟。它可使移动终端和
基站从3G到4G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系统升级变得十分
便捷。
3)
3G也采用了该技术。智能天线具有抑制干扰、信号自
动跟踪以及数字波束形成等智能功能,用于移动通信,既
可改善信号质量,又能增加传输容量。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4)
4G系统要满足3G不能达到的高速数据和高分辨率多媒
体服务的需要,应能与宽带IP网络、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
(B-ISDN)和异步传送模式(ATM)兼容,实现宽带多媒
体通信,形成综合宽带通信网。在处理多媒体业务时,智
能无线资源管理和路由选择是关键技术,无线资源管理需
根据用户的应用类别以及QoS要求,安排与分配可用资源、
前/后向链路的传输速率,并完成选路、全程质量管理、
无缝切换等。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1.
3G在全球布局后,4G的路如何走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热
点问题,从2005年开始,国际上3GPP和3GPP2两个3G标准
化组织就开始制订新一轮的3G演进标准。2008年,ITU将
开始向全世界征求“后3G”候选标准。目前,已经有许多
公司宣布自己的技术是4G。世界范围内面向4G的说法大部
分还是在速度上的提升,是通过各种技术提高传输的速度,
在这方面有两支不同的队伍。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传 统 的 WCDMA 阵 营 的 运 营 商 和 制 造 商 都 把 HSDPA 、
HSUPA当作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这些技术进一步演进之后,
LTE技术着重考虑的方面主要包括降低时延、提高用户的
数据速率、增大系统的容量和覆盖范围以及降低运营成本
等。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需要对无线接口以及无线网络的
体系架构进行一些改进。2007年,LTE正在完成相关标准
的制定。诺基亚、西门子、爱立信在2007年3GSM大会上分
别 展 示 了 LTE 技 术 , 提 供 的 速 度 分 别 高 达 143Mb/s 和
144Mb/s。应该说,传统通信阵营对于LTE寄托了极大的
期望,也会将此作为4G的发展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但是由于LTE现在尚未制定标准,更没有商用试验,
相对于WiMAX还是落后了一段距离。一些在3G领域没有占
据市场的传统电信公司以及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的企业,
希望通过WiMAX和3G抗衡。最近,美国运营商Sprint也宣
布建设WiMAX网络,GOOGLE也打算布局WiMAX网络。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LTE和WiMAX有可能是4G技术
最有力的争夺者,而高通的UMB(CDMAEV-DOC版本)也
具有自己的特点。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个人通信,即在全球范围内
逐步实现全球一网(统一的网络结构),每人一号,在任何
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以任何方式、与任何对象进行任何业
务的无缝隙、不间断的通信,这是人类为未来通信绘制的理
想蓝图。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5.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
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始于1987年,当时在上海首次开通了
900MHz频段、TACS制式的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到1995年,
TACS网实现全国联网。1994年广东省首先建成GSM数字移动通
信网,到2002年年底我国GSM网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移动通信网。
另外,1996年12月在广州建起第一个CDMA试验网,至2002年,
我国CDMA网已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用户数超过5000万。经
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网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移动通
信网,是拥有移动通信用户数最多的国家。移动通信业务从初期
的单纯语音业务开始逐步发展成包括短消息业务、数据业务(含
GPRS业务)、预付费和VPN等智能业务在内的多元化结构。
2001年8月,模拟蜂窝网在我国停止运营。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在发展3G之前,我国拥有三大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由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运营的GSM网络以及由中国联合通信公
司经营的GSM网络和CDMA20001x网络。
为了以3G的发展为契机,合理配置我国现有的电信网
络资源,实现全业务经营,形成适度、健康的市场竞争格局,
既防止垄断,又避免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2008年5月24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
《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对中国电信、中国网通、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六家基础电信运
营企业进行重组: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括资
产和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
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重组后的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以及南方的中国电信将形成三
大全业务运营商全面竞争的格局。在电信改革重组完成后,
国家发放了三张3G牌照:TD-SCDMA牌照发放给此前已经
试商用多半年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获得WCDMA牌照;中
CDMA 网向CDMA2000演进。
3G牌照的发放形成了三家拥有全国性网络资源、实力与规
模相对接近、具有全业务经营能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市场竞争
主体,使电信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竞争架构得到完善。
随着电信重组方案的尘埃落定,运营商及电信制造业的
格局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电信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3G的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较,移动通信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环境恶劣。移动台处在快速运
动中,多径传播会造成瑞利衰落(又称快衰落),接收场强的
振幅和相位会快速变化。移动台还经常处于建筑物与障碍物之
间,局部场强中值随地形环境而变动,气象条件的变化同样会
使场强中值随时间变动,这将导致接收信号的阴影衰落(又称
慢衰落)。另外,多径传播产生的多径时延扩展,等效为移动
信道传输特性的畸变,对数字移动通信影响较大。移动通信电
波传播的理论基本模型是超短波在平面大地上的直射波与反射
波的矢量合成。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2)多普勒频移会产生附加调制。由于移动台处于运
fD。 fD与移动体的移动速度有关。若电波方向与移动方向之
间的夹角为θ,则有
fD
v
cos
(1.1)
v为移动台的运动速度,λ
向基站时, fD为正值;反之, fD为负值。当运动速度较高时,
多普勒频移的影响必须考虑,而且工作频率越高,频移越大。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多普勒频移产生的附加调频或寄生调相均为随机变量,
对信号会产生干扰,在高速移动的电话系统中,多普勒频移
影响300Hz左右的语音,足以产生令人不适的失真;多普勒
频移对低速数字信号的传输不利,对高速数字信号的传输则
影响不大。一般在地面接收设备中采用锁相技术,以防止多
普勒效应。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3)移动通信受干扰和噪声的影响。移动通信网是多
频道、多电台同时工作的通信系统,当移动台工作时,往往
受到来自其他电台的干扰。同时,还可能受到天电干扰、工
业干扰和各种噪声的影响。
基站通常有多部收发信机同时工作,服务区内的移动台
分布不均匀,且位置随时在变化,干扰信号的场强可能比有
用信号高几十分贝(如70~80dB)。通常将近处无用信号压制
远处有用信号的现象称为远近效应,这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
一种特殊干扰。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在多频道工作的网络中,由于收发信机的频率稳定度、
准确度以及采用的调制方式等因素,使相邻或邻近频道的能
量部分地落入本频道而产生邻道干扰。在组网过程中,为提
高频率利用率,在相隔一定距离后,要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
这种同频道再用技术将带来同频干扰,同频干扰是决定同频
道再用距离的主要因素。移动通信系统中,还存在互调干扰
问题,当两个或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同时进入非线性器件时,
器件的非线性作用将产生许多谐波和组合频率分量,其中与
所需频率相同或相近的组合频率分量会顺利地通过接收机而
形成干扰。鉴于上述各种干扰的存在,在设计移动通信系统
时,对于不同形式的干扰,应采取相应的抗干扰措施。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移动信道中噪声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大气噪声、太阳
噪声、银河系噪声以及人为噪声。在30~1000MHz的频率
范围内,大气噪声、太阳噪声等都很小,可忽略,主要考虑
的是人为噪声(各种电气装置中的电流或电压发生急剧变化
而形成的电磁辐射)。移动信道中,人为噪声主要是车辆的
点火噪声,其大小不仅与频率有关,而且与交通流量有关,
交通流量越大,噪声电平越高。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4)频谱资源紧缺。在移动通信中,用户数与可利用
的频道数之间的矛盾特别突出。为此,除开发新频段外,应
该采用频带利用率高的调制技术。例如采用各种窄带调制技
术,以缩小频道间隔;在空间域上采用频率复用技术;在时
间域上采用多信道共用技术等。频率拥挤是影响移动通信发
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5)建网技术复杂。移动台可以在整个移动通信服务
区域内自由运动,为实现通信,交换中心必须知道移动台的
位置,为此,需采用“位置登记”技术;移动台从一个蜂窝
小区驶入另一个小区时,需进行频道切换(亦称越区切换);
移动台从一个蜂窝网业务区移入另一个蜂窝网业务区时,被
访蜂窝网也能为外来用户提供服务,这种过程称为漫游。移
动通信网为满足这些要求,必须具有很强的控制功能,如通
信的建立和拆除,频道的控制和分配,用户的登记和定位,
以及越区切换和漫游控制等。
(6)由于移动环境恶劣,对设备的可靠性和工作条件
要求较高。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1.3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单工制(同频单工)
单工制是指通信双方使用相同的工作频率的按键通信方
式。通信双方设备交替进行接收和发射,即发射时不能接收,
接收时不能发射。
单工制的优点是:①移动台之间可直接通话,不需基站
转接;②收、发使用同一频率,不需要天线共用装置;③由
于收、发信机是交替工作的,发信机工作时间相对较短,耗
电较少,设备简单,造价便宜。
单工制存在以下缺点:①由于收、发信机使用同一个频
率,当附近有邻近频率的电台工作时,就会造成强干扰,要避开
强干扰的信道频率,就要允许工作信道的频率间隔较宽;②当
有两个移动台同时发射时,会出现同频干扰;③操作不方便。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2.半双工制(异频单工)
半双工制是指收、发信机分别用两个不同频率的按键通
话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移动台不需要天线共用装置,适合电
池容量比较小的设备,基站和移动台分别使用两个频率,基
站是双工通话,而移动台是按键发话,因此称为“半双工”。
与单工制相比较,半双工制的优点是:①受邻近电台干
扰少;②有利于解决紧急呼叫问题;③可使基站载频常发,
移动台就经常处于杂音被抑制状态,不需要静噪调整。
半双工制的缺点是也存在按键操作不便的问题。
一般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如调度、集群系统)采用此方
式。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3.全双工制
全双工制是指通信双方收、发信机同时工作,任一方发
话的同时,也能收到对方的语音,无需PTT按键。一般公用
移动通信系统采用这种方式。全双工制有频分双工(FDD)
和时分双工(TDD)两种形式。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1)频分双工(FDD)
频分双工是指上行链路(移动台到基站)和下行链路(基站
到移动台)采用两个分开的频率(有一定频率间隔要求)工作,
该模式工作在对称频带上。此时发射机和接收机能同时工作,能
进行不需按键控制的双向对讲,移动台需要天线共用装置。
频分双工方式的优点是:①由于发送频带和接收频带有一定
的间隔(10MHz或45MHz),因此可以大大提高抗干扰能力;②
使用方便,不需控制收发的操作,特别适用于无线电话系统使用,
便于与公众电话网接口;③适合于多频道同时工作的系统;④适
合于宏小区、较大功率、高速移动覆盖。
频分双工方式的缺点是移动台不能互相直接通话,而要通过
基站转接。另外,由于发射机处于连续发射状态,因此电源耗电
量大。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2)时分双工(TDD)
时分双工是一种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过使用不同的时
隙来区分的在相同频率上工作的双工方式,该模式是工作在
非对称频带上的,物理信道上的时隙分为发射和接收两个部
分,通信双方的信息是交替发送的。例如,基站和移动台分
别在各自控制器的控制下,以1ms发信、1ms收信的方式进
行通话,占据一个频道,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但是其技术也
比较复杂。TDD模式工作于非对称时段;适合微小区、低
功率、慢速移动覆盖;上、下行空间传输特性接近,较适合
采用空分多址SDMA(智能天线)技术。
可见,FDD和TDD分别适合于不同的应用场合。如果
混合采用FDD和TDD两种模式,就可以保证在不同的环境
下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频率。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1.4 移动通信系统的使用频率
为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频率,对频率的分配和使用必须
服从国际和国内的统一管理,否则就会造成相互干扰和资源
浪费。确定移动通信工作频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电波传播特性,天线尺寸;
(2)环境噪声和干扰的影响;
(3)服务区范围、地形和障碍物的尺寸以及对建筑物
的穿透特性;
(4)设备小型化。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表1-2
我国陆地移动通信使用的频段
频段名称
频率(MHz)
35MHz 频段
27.5~48.5
80MHz 频段
72.5~74.6
138~149.9
160MHz 频段
150.05~167
450MHz 频段
800MHz 频段
900MHz 频段
403~420
450~470
806~821
851~866
798~960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表1-3
概 述
我国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使用的频率
系统或使用部门
原中国联通 CDMA
中国移动 GSM900
中国联通 GSM900
中国移动 DCS1800
中国联通 DCS1800
上行频率/
MHz
825~835
890~909
909~915
1710~1720
1745~1755
下行频率/MHz
870~880
935~954
954~960
1805~1815
1840~1850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150MHz、450MHz、900MHz、1800MHz四个频段在使
用时的收发频率间隔分别为:150MHz段的收发频率间隔为
5.7MHz;450MHz段的收发频率间隔为10MHz;900MHz段
的收发频率间隔为45MHz;1800MHz段的收发频率间隔为
95MHz。
可见,在陆地移动通信中,现在主要使用甚高频(VHF)
频段(30~300MHz)和特高频(UHF)频段(300~
3000MHz)。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为满足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的要求,在选择频率时必须考
虑满足个人通信系统(PCS)的需要。1GHz以下仅剩下少
量离散频带,1~3GHz频段中,既有丰富的频率资源,又适
合于微小区的电波传播,适合发展PCS。1992年世界无线电
管理大会(WARC’92)为移动通信业务和卫星移动业务划
分或扩展了新的工作频段,以支持个人通信的发展。频谱分
(1)未来移动通信频段:
①1710~2690MHz在世界范围内灵活应用,鼓励移动
业务使用。
②1885~2025MHz和2110~2200MHz用于IMT2000系统
和发展世界范围的移动通信。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2)卫星移动通信频段:
①137~138MHz、400.15~401MHz(下行)和148~
149.9MHz(上行)用于小低轨道卫星移动业务。
②1610~1626.5MHz(上行)和2483.5~2500MHz(下
③1980~2010MHz(上行)和2170~2200MHz(下行)
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卫星业务。
各国在应用800/900MHz频段大容量模拟和数字蜂窝
移动通信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开发1~3GHz频段能够用于个
人通信的移动通信设备。WARC’92频谱分配将增加新的频
率资源,以降低系统间的干扰,加快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进
程。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1.4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应用系统
1.4.1
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LMN)
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LandMobileNetwork,
PLMN)是移动通信中最大和最主要的网络系统,世界各国
都建立了PLMN。PLMN可实现不同容量、质量、数据速率
和业务等要求的语音、数据的移动通信业务,可实现跨区、
跨国乃至全球的漫游业务和网络管理。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
PLMN的典型代表。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要实现移动用户与市话用户、移动用
户与移动用户,以及移动用户与长途用户之间的通信,必须
包括无线传输、有线传输以及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存储等,
使用的主要设备有无线收发信机、交换控制设备和移动终端
设备等。图1-1是典型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示意图。移动通
信网包括交换网络子系统、基站子系统和大量移动用户终端。
移动通信服务是由许多正六边形小区组成的,呈蜂窝状。移
动通信网通过接口与公众通信网互联。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图1-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示意图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1)交换网络子系统(NSS)。交换网络子系统包括移动
交换中心(MSC)、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置寄存器
(HLR)、鉴权中心(AUC)、操作管理中心(OMC)和短消息中
心(SME)等部分。它是移动通信系统的集中控制与交换中心,
也是与公众网的接口。MSC负责交换移动台(MS)各种类型
的呼叫,提供连接维护管理中心的接口,通过标准接口与基
站(BS)和其他MSC相连。移动交换中心控制的区域称为
MSC控制区。MSC还具有支持移动台的越区切换、支持
MSC控制区之间的漫游以及计费等功能。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2)基站子系统(BSS)。基站子系统包括一个基站控制
器(BSC)和由其控制的若干个基站收发信系统(BTS)。它负
责管理无线资源,实现固定网与移动网之间的通信连接,传
送系统信号和用户信息。BSC单元用来与MSC进行数据通信,
与MS在无线信道上进行数据传输。BTS属于BSS的无线部
分,由基站控制器(BSC)控制,服务于某个小区的无线收发
信设备,完成BSC与无线信道之间的转换,实现BTS与移动
台(MS)之间通过空中接口的无线传输及相关的控制功能。
BTS主要由基带部分、载频单元、控制单元三大部分组成,
一个BTS含有若干个收发信单元(TRX),其数目与分配给
该小区的载频数相同,与需要同时通话的用户数有关。BSS
与MSC之间采用PCM链路传输数据信号,有时也可利用光
缆或数字微波中继方式传输。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3)移动台(MS)。移动台是移动通信系统不可缺少的
一部分,它有车载式、手持式、便携式三种形式。移动台包
括移动台物理设备和智慧部件两部分,由收发信机、频率合
成器、数字逻辑单元、拨号按钮和送/受话器等组成。它可
以自动扫描基站载频、响应寻呼、自动更换频率和自动调整
发射功率等。当移动用户和市话用户建立呼叫时,移动台与
最近的基站之间确立一个无线信道,并通过MSC与市话通
话。同样地,任何两个移动用户间的通话也是通过MSC建
立的。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2.典型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一种将微处理机和移动
通信技术相结合、以频道共用和同频复用为特征的模拟蜂窝
式移动通信系统在美国、英国、瑞典和日本等国陆续投入使
用。表1-4列出了几种典型的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主
要技术指标。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表1-4
概 述
几种典型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主要技术指标
系统特性
美国
英国
北欧
日本
系统名称
AMPS
TACS
NMT-450
NMT-900
NTT
频段/
基 站 发
870~880
935~960
463~467.5
935~960
915~940
MHz
移动台发
825~845
890~915
453~457.5
890~915
860~885
频道间隔/MHz
30
25
25
12.5
25
收发频率间隔/MHz
45
45
10
45
55
基站发射功率/W
100
100
50
100
25
移动台发射功率/W*
3
7
15
6
5
小区半径/ km
2~20
3~20
1~40
0.5~20
2~20
区群内小区数/ N
7/12
7/12
7/12
9/12
9/12
调制方式
FM
FM
FM
FM
FM
频偏/kHz
±12
±9.5
±5
±5
±5
调制方式
FSK
FSK
FFSK
FFSK
FSK
频偏/kHz
±8.0
±6.4
±3.5
±3.5
±4.5
速率/(kb/s)
10
8
1.2
1.2
0.3
纠错
基站
BCH(40,28)
BCH(40,28)
卷积码
卷积码
BCH(43,31)
编码
移动台
BCH(48,36)
BCH(48,36)
卷积码
卷积码
BCH(15,11)
话音
信令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MobilePhoneSystem,
AMPS)由美国贝尔实验室于1969年开始研究,1978年研究
结束,1979年在芝加哥城组网试用,1983年投入使用。其工
作频段为800MHz,频道间隔为30MHz。
全接入通信系统(TotalAccessCommunicationSystem,
TACS)是英国仿AMPS的一种系统,于1982年底开始研究,
1985年研制成功,当年10月在英国的用户已达3.2万。其使
用频段为900MHz,频道间隔为45MHz。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北欧移动电话系统(NordicMobileTelephone,NMT)
由丹麦、芬兰、挪威、瑞典于1970年开始研究,1981年研制
成功并投入使用,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跨国漫游功能的蜂窝
移动电话系统,其工作频段为450MHz,频道间隔为25kHz,
该系统容量很快被占满。1986年末引入NMT-900系统,信道
间隔为12.5kHz。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系统外,典型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还
有德国西门子公司的C系统,日本NTT公司的HCMTS系统
和NTT系统等。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模拟蜂窝系统容量小,不能提供非话业务,语音传输质
量不高,保密性差,难以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互接,
而且设备不能实现小型化,制式不统一,因此自1982年以来,
人们便着手制定数字蜂窝系统标准。表1-5中列出了泛欧
GSM900/DCS1800、北美ADC及CDMA、日本PDC(又称
JDC)等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制式的主要技术指标,其中
GSM系统和CDMA(IS-95)系统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表1-5
几种典型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制式的主要技术指标
系统
频
概 述
基站
GSM/DCS
移动台
JDC
935~960
1805~1880
段
ADC(IS-54)
890~915
810~826
869~894
1429~1453
940~956
824~849
1710~1785
双工间隔(MHz)
869~894
824~849
1477~1501
45
95
CDMA(IS-95)
130
45
48
45
频道带宽(kHz)
200
30
25
1250
多址方式
TDMA/FDMA
TDMA/FDMA
TDMA/FDMA
CDMA/FDMA
调制方式
/ 4 DQPSK
/ 4 DQPSK
QPSK(下行)
GMDK
信道传输速率
270.83 kb/s
48.6 kb/s
42
每信道 9.6 kb/s
话音编码方式
RPE-LTP
VSELP
VSELP
可变速率 CELP
数据速率(kb/s)
1.2, 2.4, 4.8, 9.6
2.4, 4.8, 9.6
1.2, 2.4, 4.8
1.2, 2.4, 4.8, 9.6
越区切换方式
移动台辅助切换
移动台辅助切换
移动台辅助切换
移动台辅助切换
小区最小半径
0.5km
0.5km
0.5km
不定
OQPSK(上行)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无线市话系统(WUTS)(PHS)
无线市话系统(WirelessUrbanTelephoneSystem,WUTS)采
用微蜂窝系统和数字无绳电话技术,通信距离一般在几百米范围
内。无线市话采用廉价便携终端,它可以通过无线通信在受限的
距离范围内以固定或慢移动方式接入市话网,可实现固话基本业
32kb/s 或2×32kb/s低速数据业务,但不能实现漫游。
如日本邮政部为家居、办公的室内外小范围使用推出的个人便携
电话系统(PersonalHandyPhoneSystem,PHS);中国电信公司和
中国网通公司为市场竞争推出的个人接入系统
(PersonalAccessSystem,PAS),即“小灵通”系统;欧洲推出
的泛欧数字无绳电话(DigitalEuropeanCordlessTelephone,DECT)
系统;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联合技术委员会(JTC)
推出的个人接入通信系统(PersonsalAccessCommunicationSystem,
PACS)。
1.4.2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无绳电话属于低功率系统,其发射功率要比常规的蜂窝
高功率系统低1到2个数量级,户外覆盖范围小于500米,室
内小于50米。无绳电话可用做市话系统的无线延伸,适用于
慢速移动的办公、商用及住宅区内的通信。因为使用现有的
公众电话网(PSTN),所以无绳电话不需要特殊的交换设
备,每个用户的设备成本仅为蜂窝通信的20%~30
1-6
列出了主要数字无绳电话的标准。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表1-6
无绳电话和低功率系统的主要参数
+
项目
CT- 2
CT-2
PACS
DECT
PHS
标淮制定者
英国
加拿大
美国
ETSI
RCR(日)
1880~1900
1895 ~ 1918
864 ~ 868
1850~1910
944 ~ 948
1930~1990
频道间隔
100kHz
300kHz
1.728MHz
300kHz
载频数
40
16 对/10MHz
10
77
π/4-DQPSK
GFSK
π/4-DQPSK
FDD
TDD
TDD
工作频段/MHz
调制方式
高斯滤波 FSK
双工方式
TDD
TDD
多址方式
FDMA
TDMA
TDMA
TDMA
信道速率(kb/s)
72kb/s
384kb/s
1152kb/s
384kb/s
话音编码方式
32 kb/s ADPCM
发射功率(mW)
10
公用场所
提供业务
单向呼出
单向十寻呼
双向十切换
32kb/s ADPCM
32kb/s ADPCM
32kb/s ADPCM
200
250
80
双向呼叫
双向呼叫
双向呼叫
越区切换
越区切换
越区切换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无绳电话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采用32kb/sADPCM语音
编解码器,TDMA/FDMA的多址接入方式,每个(对)载
波上可传输1~12路语音,大多采用时分双工(TDD)的工
作方式,调制方式为GFSK或π/4-QPSK,手机发射功率的平
均值在5~25mW左右,工作频率为900MHz或1800MHz。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集群移动无线系统(TMRS)
集群移动无线系统(TrunkedMobileRadioSystem,
TMRS)是一种多方根据动态分配无线信道的原则来共享一
组频率资源的移动通信系统,具有频率、设备、覆盖和业务
共享,集中管理,保证服务,节省频率资源及减少费用分担
的优点,多用于多信道多用户共享的调度系统。
集群移动无线系统把由各部门分散建立的专用通信网集
中起来,统一建网和管理,并动态地利用分配给它们的有限
个频道,以容纳数目更多的用户。
这种方式改进了频道
共用方式,即移动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不是固定地占用某一频
道,而是在按下其“按讲开关”(PTT)时,才能占用一个频
道,一旦松开PTT,频道将被释放,变成空闲频道,并允许
其他用户占用该频道。
1.4.3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1.集群方式
按通信占用频道的方式,集群系统可分为消息集群、传
(1)消息集群(MessageTrunking)。在消息集群系统
中,每一次呼叫通话期间,一次性地分配一对无线信道,而
且在通话完毕以后,转发器继续在该频道上工作6s左右(即
脱离时间为6s),才算完成此次接续过程。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2)传输集群(TransmissionTrunking)。在传输集群通话
中,通话双方并非始终占用某一频道,发话一方一旦松开PTT,
对这一信道的占用即告结束,对方回答或本方再发话时,都要重
新分配并占用新的空闲信道,亦即在通话过程中,每按一次PTT
开关,就重新占用一次频道。因此,传输集群可以充分利用频道
的空闲时间,使频道利用率明显提高。不过,要实现这种传输集
群,用户所用的PTT开关必须保证在用户讲话时立即接通,讲话
停顿时立即松开。但这样做又会带来一个问题,即用户的语音略
有间隙时,PTT就可能松开,使所有占用的信道也立即被放弃而
被其他用户所占用,其后再讲话时又要重新占用新的空闲频道,
从而导致消息传输不连续或形成通话中断现象。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3)准传输集群(QuasiTransmissionTrunking)。准传
输集群是为了克服传输集群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改进型集群
方式,也可以看做是传输集群和消息集群的折中方案。其做
法是:一方面(和消息集群相比)把脱离时间缩短为0.5~
2s;另一方面(和传输集群相比)在每次PTT松开后增加
0.5s的保护时间,然后释放频道。这种准传输集群的工作方
式由美国Motorola公司首先使用,经过大量试验后表明这种
方法的频率利用率略低于传输集群,但能有效地防止消息中
断现象。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2.集群系统的基本组成
集群系统除完成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外,还应能进行市
内用户与移动用户间的通话。为达到这种通信目的,将中心
基地站和用户终端结合在一起,再加上连接它们的有线通道
和无线通道,就组成了一个集群移动通信网。集群系统由基
地站、移动台、调度台和控制中心等部分组成,如图1-2所
示。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图1-2
集群系统的组成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3.典型集群系统
集群系统也同样经历了从模拟系统到数字系统的过程。
表1-7给出了部分模拟集群系统的主要参数。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表1-7
系统
性能
部分模拟集群系统的主要参数
美 MOTOROLA
美 E.F.Johson
美 Uniden
瑞典 ERICSSION
荷兰 PHILIPS
新西兰 ATIT
SMARTNET
MULTI-NET
F.A.S.T.
GE16PLUS
TN10 TN106 TN200
TAIT
66~88
66~88
频段/MHz
132~225
800
800,900
800
136~225
400,800
405~512
450~520
890~966
通信方式
半双工
半双工
半双工
半双工
半双工
半双工
基本系统频道数
10~20
10~30
5~20
1~20
3~20
5~24
频道间隔/KHz
25
25
25
25
25
25
专用控制信
随路信令
随路信令
专用控制信道
专用控制信道
专用控制信
道集中控制
分布控制
分布控制
集中控制
集中控制
道集中控制
信令速率/(b/s)
3600
300
300
9600
1200
1200
有线电话互联
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
信道控制方式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集群通信从模拟向数字化迈
进。目前,国际上正在规划的数字集群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制定的TETRA标准,它是
ETSI继提出欧洲GSM标准之后的又一个宏伟的开放性标准,
旨在满足大量专业用户的需求。
(2)由瑞典爱立信制定的EDACS标准,它基于加强的
数字接入通信系统技术,将提供以大量现有的EDACS设备
和系统为基础的后向兼容性和互通性。EDACS
800MHz
和900MHz频段,频道间隔为25kHz或12.5kHz的
先进双向集群无线系统,该标准旨在满足公众安全、工业、
公用事业和商业用户的要求。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3)由Motorola生产的iDEN系统,它已经在美国和日
本广泛应用,其网络容量较大。
(4)由以色列生产的FHMA系统,已经在德国和韩国
使用。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表1-8
概 述
几种国外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系统名称
iDEN
TETRA
FHMA
生产公司及国家
摩托罗拉公司(美国)
欧洲标准 诺基亚公司生产
以色列
通信制式
TDMA/FDMA
TDMA/FDMA
TDMA/FHMA
工作频段(MHz)
851-866
380-470
870-888
806-821
851-866
806-821
915-933
频道间隔(KHz)
25
25
25
信道/频道
1/6 和 1/3
1/4
1/3
总传输速率(kbps)
64
36
36.9
话音编码速率(kbps)
4.2
4.8
4.4
编码方式
M-16QAM
π/4-DQPSK
π/4-DQPSK
多中心
多中心
单中心
多区、多基站
多区、多基站
多区、多基站
适宜大、中
适宜大、中
适宜大、中
网络结构
系统容量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三个系统在特性上有明显差异,各有各的优势,这也决
iDEN系统组成复杂,是GSM系统和调度系统的叠加。
作为调度系统,其功能十分强大,语音质量可以接受;作为
电话用户,语音自然度较差,音量时大时小,有掉线现象,
语音仍需改善。iDEN容量大,投资大,适用于大容量集群
网,不适用于中小容量的专用集群网;在闹市区,多径效应
较明显;电话互联及用户鉴权机制与GSM相同,调度中无
鉴权发送,无语音加密;系统信令协议不公开,加密设备极
难与之互联,手机、车台、基站未留加密设备的物理空间。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FHMA由以色列PowerspectrumTechnology公司1992年研
制,1994年试用,现已经在美国、以色列、韩国等地使用。
跳频部分为以色列RAEAE研究所的专利,整个系统得到
FCC认证,1996年获得韩国情报通信部认可。该系统的商业
化及公司独占使得外界想深入了解它很难。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采用QAM调制是iDEN系统使频谱效率增加的一种办法,
频谱利用率高,其误码率就低。而且为了满足系统信道传输
速率64kb/s的要求,M-16QAM是唯一的选择;同时它还具
有发射机邻道干扰小的优点。如果不是运行在移动通信信道
的条件下,这种方法明显最成功。如果在自然信道噪声和衰
落之上引入干扰,由于它对信道损伤敏感度较高,因而缺少
吸引力。而π/4-DQPSK却具有接收机灵敏度高的优点,同时
QPSK调制技术比高阶调制技术16QAM性能好。专用移动通
信网在频率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采用TDMA
FDMA 方
式以增加系统的容量。例如,iDEN是在25kHz信道间隔内增
加7个时隙,而TETRA系统是在25kHz信道间隔内增加4个时
隙,FHMA系统是在25kHz信道间隔内增加个3时隙。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美国Motorola公司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在中国的一些政府部
门、公安部门、企业部门和交通部门等得到了应用。在交通方面,
北京轻轨、天津轻轨、广州地铁、天津地铁、上海地铁、新长铁
路和九广铁路都使用了这个系统。中国铁通公司已在沈阳、长春
和重庆三个城市建成“一讯通”数字集群商用试验网络,拟在全
国建立以电话和数据传输为主的,生产调度用的公用调度集群网。
我国1993年8月宣布开放800MHz集群移动电话经营业务。我国
800MHz集群业务频段为806~821MHz和851~866MHz,共600个
无线信道。
我国数字集群通信的发展现状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处于
初期阶段,具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集群系统也刚刚开始发
展,无论从数字集群通信的市场发展还是民族产业发展角度来看,
都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这种现状对于我国今后数字集群通信
系统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1.4.4
概 述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SMCS)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SatelliteMobileCommunicationSystem,SMCS)通过在空
中的卫星的通信转发器来接收和放大陆、海、空用户发来的
信号(上行链路),并以其他频率转发出去,为陆、海、空
用户接收信号提供无线通路(下行链路),从而实现陆、海、
空的固定和移动用户间的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有不受陆、
海、空位置条件限制、受地物影响很小、频率资源充足、通
信容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适合洲际越洋、军事、应急、
干线和多媒体通信。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不同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其地球轨道有可能不同。卫星
轨道可分为地球同步轨道(GRO)和非地球同步轨道
(NGEO)两类。个人通信系统趋向于使用非同步轨道,因
为NGEO轨道可以较好地实现全球覆盖,时延较小,同时可
以使用小口径的天线减少波束的投射范围,从而获得更好的
全球频率再用系数。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利用卫星中继在海上、空中和地形复杂而人口稀疏的地区实
现移动卫星通信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
1976年,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MARSAT)首先在太平洋、大西
洋和印度洋上空发射了三颗同步卫星,组成了IMARSAT-A系统,
为在这三个大洋上航行的船只提供服务。其后,又先后增加了
IMARSAT-C、IMARSAT-M、IMARSAT-B和IMARSAT-机载等系
统。与此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幅员广大的国家开始探
索把同步卫星用于陆地移动通信的可能性,提出在卫星上设置多
波束天线,像蜂窝网中把小区分成区群那样,把波束分成波束群,
实现频率再用,以提高系统的通信容量。美国1993年的休斯顿
Spaceway计划是一个双星移动通信系统,其目标是为北美地区提
供语言、数据和图像服务。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众所周知,接收信号电平是与通信传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
利用同步卫星实现海上或陆地移动通信时,为了接收来自卫星的
微弱信号,用户终端所用的天线必须具有足够的增益,甚至使用
伺服平台,保证天线能不随载体晃动而准确地跟踪卫星。这种要
求在船载终端或车载终端上可以实现,但在便携终端和手持式终
端上还难以做到。尽管如此,人们并没有放弃利用静止卫星为手
持终端提供语音和数据服务的想法,有关的试验和研究工作也在
不断进行中。上面提到的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已实现使用手机进行
卫星移动通信的规划,并把这一系统定名为IMARSAT-P。此外,
还有美国的TRITIUM系统、CELSAT系统,以及日本MPT的
COMETS等计划。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为了使地面用户只借助手机即可实现卫星移动通信,许多研
究都把注意力集中于中、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这类卫星不
能与地球自转保持同步,从表面上看,卫星总是缓慢移动的,如
果要求地面上任一地点的上空在任意时刻都有一颗卫星出现,就
必须设置多条卫星轨道,每条轨道上均有多颗卫星有顺序地在地
球上空运行,在卫星和卫星之间通过星际链路互相连接,这样就
构成了环绕地球上空不断运动但能覆盖全球的卫星中继网络。一
般来说,卫星轨道越高,所需的卫星数目越少;卫星轨道越低,
所需的卫星数目越多。目前,世界有不少国家提出了发展低轨道
卫星通信的计划。各种实现卫星移动个人通信的系统以美国的中
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最具代表性,如低轨道的“铱”系统、
全球星系统和中轨道的奥德赛系统。表1-9列出了低轨道移动卫星
通信系统的部分参数。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表1-9
第一章
系统名称
ARIES
轨道高度/km
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部分参数
概 述
TELEDESIC
ELLIPSO
ELLIPSO
BOREALIS
CONCORDLA
GLOBALSTAR
IRIDIUM
138 9
780
101 8
700
520/7800
7800
倾角
90º
98.2º
116 .5º
0º
周期
1 05.5¹
98.7 7¹
180¹
280¹
轨道平面数
4
21
3
1
8
8
6
每平面卫星数
12
40
5
9
3
6
11
总的卫星数
48
840
15
9
24
48
66
频
率
用户链路
段
Ka 频段
L/S/C 频段
控制链路
C 频段
Ka 频段
L/S/C 频段
话音
有
有
有(4.8)
业
务
L/S 频
数
47º
52º
113.53¹
上行 L 频段
下行 S 频段
86.4º
100.13¹
L 频段
C 频段
Ka 频段
有
有
( 2.4/4.8/9.6)
(2.4/4.8)
9.6
2.4
CDMA
TDMA
据
2.4
16~2048
0 .3~9.6
上行 FDM A
CDMA
下行 ATDM
CDMA
(kb/s)
多址方式
CDMA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为满足个人通信业务的需要,卫星移动通信应该具有区
域覆盖或全球覆盖能力,支持综合业务传输,并能与陆地公
众移动网互联互通。非同步卫星离地球近,主要以个人手持
机为终端。若将手机设计成双模式,在卫星和地面移动网双
模运行,就可以利用卫星大范围覆盖的优势,使地面移动网
覆盖不到的环境复杂的远端地区也能解决通信问题。非同步
低轨道分为小低轨道(LittleLEO)和大低轨道(BigLEO)。小低
轨道工作在特高频频段,以传输非话业务为主;大低轨道工
作于L频段,以传输手持机语音为主,还可以支持定位、寻
呼、数据和传真等。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1.4.5
概 述
无线局域网(WLAN)
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AreaNetwork,WLAN)是计算机网
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最后一百米”的固定无线
接入解决方案,是实现移动计算机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从专业
上讲,WLAN利用无线多址信道的一种有效方法来支持计算机之
间的通信,实现通信的移动化、个性化和多媒体应用。通俗地说,
WLAN就是在不采用传统缆线的同时,提供以太网或者令牌网络
的功能。WLAN的通信距离在室外环境最远为300m,在室内环境
为100m以内。WLAN的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54Mb/s。WLAN的
标准由IEEE802标准化委员会的IEEE802.11WLAN标准工作组制
定,部分标准见表1-10。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WLAN部分标准
802.11b
802.11g
802.11a
HiperLAN/2
工作频段 2.4GHz
2.4GHz
5GHz以上 5GHz以上
传输速率 11Mbit/s
22Mbit/s
54Mbit/s 54Mbit/s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1.4.6
概 述
无线个人域网(WPAN)
无线个人域网(WirelessPersonalAreaNetwork,WPAN)使
消费者的便携式终端和通信设备之间可以进行短距离(10m
内)高速的特别连接,以获得高速多媒体的应用。这里所说
的特别连接是指设备可控制和被控,可以方便地加入和离开
网络。蓝牙(Bluetooth)技术属于WPAN范畴。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1.5
概 述
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当前移动通信研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如下:
(1)新型的调制解调技术研究;
(2)新频段下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
(3)高性能信道编码技术研究;
(4)自适应均衡技术;
(5)信道分配与管理;
(6)CDMA系统中功率控制、干扰抵消和多用户检测技术研究;
(7)多载波技术与多媒体同步技术的研究;
(8)切换、定位技术研究;
(9)智能天线技术;
(10)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
(11)网络体制、架构、协议以及网络安全等研究。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移动通信发展单靠现有的技术和频段很难满足大量用户
的增长和多业务的需求,故向更高频段发展、进一步提高频
带利用率以及采用各种新型的通信技术是移动通信发展的必
然趋势。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IP技术的兴起,正深刻地改
变着电信网络的面貌以及未来技术发展的走向。所以,未来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宽带化、分组化、智能化、综合
化、个人化。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1)宽带化是通信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
着光纤传输技术以及高通透量网络节点的进一步发展,有线
网络的宽带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而移动通信技术也
正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演进,无线传输速率已从第二
代系统的9.6kb/s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高速率2Mb/s过
渡,并进一步向20Mb/s甚至更高速率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2)随着网络中数据业务量主导地位的形成,从传统
的电路交换技术逐步转向以分组为基础特别是以IP为基础的
网络是发展的必然,IP协议将成为电信网的主导通信协议。
随着移动通信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的引入,用户将在
端到端分组传输模式下发送和接收数据,打破传统的数据接
入模式。GPRS骨干核心网也将广泛采用路由器技术,以IP
为基础组网,开始了移动骨干网IP应用的实践。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3)核心网络综合化,接入网络多样化。未来信息网
络的结构模式将向核心网/接入网转变,网络的分组化和宽
带化使在同一核心网络上综合传送多种业务信息成为可能,
网络的综合化以及管制的逐步开放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将进一
步推动传统的电信网络与新兴的计算机网络的融合。接入网
是通信信息网络中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未来网络可通过固
定接入、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本地环路接入等不同的接入设
备接入核心网,实现用户所需的各种业务,在技术上实现固
定和移动通信等不同业务的相互融合。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4)信息个人化是21世纪初信息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
驱动力之一,而移动IP技术正是实现未来信息个人化的重要
技术手段,在手机上实现各种IP应用以及移动IP技术正逐步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移动智能网技术与IP技术的组合
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个人通信的发展。
(5)网络将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应用为中心。在信
息通信领域,网络设备只是一个平台,所有的信息业务需要
运营者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提出,再经过后台的软硬件集成
“生产”出新的业务产品。因此未来市场的竞争焦点不在网
络技术本身,而是应用的开发。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6)移动通信网络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现
有电路交换网络向IP网络过渡的趋势已不可阻挡,IP技术将
成为未来网络的核心关键技术。在业务控制分离的基础上,
网络呼叫控制和核心交换传送网的进一步分离,使网络结构
趋于分为业务应用层、控制层以及由核心网和接入网组成的
网络层。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蜂窝、无绳、集群、无线局域网等各种移动通信系统将在第
三代中以全球通用、系统综合作为基本出发点,并逐步融合,力
图建立一个全球性移动综合业务数字网,各种低、中、高轨道卫
星移动通信系统纷纷推出,借以解决全球覆盖、三维空间的个人
移动通信问题。中、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的全球通等系统和中轨
道卫星移动ELLPSO系统、CCI系统均将陆续投入运行,全球卫星
移动个人通信(GPCS)成为ITU的热门话题。移动通信网络作为
一种理想的智能接入网,未来必然要与固定通信网综合成全球一
网,为达到个人化通信的理想奠定基础。
经过长时间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已经形成相当
的规模,新兴IP网主导地位的真正形成尚需时日,而IP网取代传
统电路交换网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一定时期内两个网络仍将
共同发展,互为补充,并逐步实现从传统电路型网络向新型网络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图1-3
未来网络的物理模型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
第一章
概 述
个人通信是人类希望实现的理想的通信方式。它是在宽
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基础上,以无线移动通信网为主要接入
手段,以智能网为核心的最高层次的通信网,它将一步步演
进成为所有个人提供多媒体业务的智能型宽带全球性信息网,
从而形成移动因特网。这将大大地解放个人,使其具备极大
的灵活性。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IMT-2000将成为人类社会迈向个人化通信时代和实现智能
业务的重要里程碑。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