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相图1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四章相图1

第四章 相图
4.1 相、相平衡及相图制作
4.2 二元匀晶相图
4.3 二元共晶相图
4.4 二元包晶相图
4.5 其他二元相图
4.6 二元相图的分析方法
4.7 铸锭(件)的组织与偏析
4.8 相图的热力学解释
4.9 三元相图
相图(平衡图、状态图):平衡条件下,合金的相状态与温
度、成份间关系的图形。是制订熔炼、铸造、热加工及热处理
工艺的重要依据。
根据组元数, 分为单元系相图、二元相图和三元相图。
4.1 相、相平衡及相图制作
4.1.1 相平衡与相律
在指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若多相体系的各相中每一组元的浓
度均不随时间而变,则体系达到相平衡。
实际上相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从系统内部来看,分子和原
子仍在相界处不停地转换,只不过各相之间的转换速度相同。
若体系内不发生化学反应,则相平衡的热力学条件是各组元
在各相中的化学位相等。
相律是表示在平衡条件下,系统的自由度数、组元
数和平衡相数之间的关系式。
自由度数f是指在不改变系统平衡相的数目的条件下,
可以独立改变的,影响系统状态的因素(如温度、压力、
平衡相成分)的数目。
变压下:f=c-p+2
恒压下:f=c-p+1
c:组元数。C=1,单元系统;C=1,单元系统;
C=3,三元系统。
p:相数。
由公式可知: fmin=c-pmax+1
故:pmax=c-fmin+1=c-0+1
4.1.2 相图的表示
单元系:单元系成分不变,恒压下只
有温度可变,故相图由一根温度纵坐标
轴组成。
二元系:二元系恒压下有一个独立可
变的成分变量和一个温度变量,故相图
有一根成分横坐标轴和一根温度纵坐标
轴组成平面图。
三元系:三元系恒压下有两个独立可
变的成分变量和一个温度变量,故相图
有两根成分横坐标轴和一根温度纵坐标
轴组成立体图。
恒压下纯铁的相图
在相图中,任意一点都叫“表象点”。一个表象点的坐标值
反映一个给定合金的成分和温度。在相图中,由表象点所在的
相区可以判定在该温度下合金由哪些相组成。二元合金在两相
共存时,两个相的成分可由过表象点的水平线与相界线的交点
确定。
二元相图中的成分按国家标准有两种表示法:
①质量分数(w):
RA xA
RB xB
wA 
, wB 
RA xA  RB xB
RA xA  RB xB
②摩尔分数(x):
wA / RA
wB / RB
xA 
, xB 
wA / RA  wB / RB
wA / RA  wB / RB
式中:ωA、ωB分别为A、B组元的质量分数;xA、xB分别为A、
B组元的摩尔分数,RA、RB分别为A、B组元的相对原子质量。
并且ωA+ωB=1(或100%),xA+xB=1(或100%)。
本课程中相图的成分,若未给出具体的说明,均以质量分
数示之。
若二元相图中的组元A和B为化合物,则以组元A(或B)化
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rA(或MrB)取代上式中组元A(或B)
的相对原子质量RA(或RB),以组元A(或B)化合物的分子
质量分数来表示上式中对应组元的原子质量分数,即可得到
化合物的摩尔分数表达式。这种摩尔分数表达方式在陶瓷二
元相图和高分子二元相图中较普遍使用。
4.1.3 相图的建立
方法:实验法和计算法。
实验法建立相图的关键是要准确地测出各成分合金的相变临界点(
由凝固开始温度
连接起来的相界线
称为液相线,由凝
固终结温度连接起
来的相界线称为固
相线。为了精确测
定相变的临界点,
用热分析法测定时
必须非常缓慢冷却,
以达到热力学的平
衡条件,一般控制
在每分钟0.5~
0.15℃之内。
用热分析法建立 Cu-Ni相图
二元相图中的相区
单相区:f=2-1+1=2,可独立改变温度和成分
两相区:f=1,温度和成分中只有一个独立变量,
三相共存: f=0,三个平衡相的成分和温度都不
变,属恒温转变,——在相图上表示为水平线,
称为三相水平线。
4.2 二元匀晶相图
由液相结晶出单相固溶体的过程称为匀晶转变。
L 
两组元在液态和固态下均无限互溶时所构成的相图
称二元匀晶相图。
几乎所有的二元相图都包含有匀晶转变部分。
4.2.1 相图分析
铜-镍合金匀晶相图
液相线
液相区
T,C
1500
1400
1300
1200
1100
1083
1000
纯铜
熔点
L
L+ 

固相线
Ni
Cu
固相区
纯镍
熔点
1455
20
液固两相区
40
60
Ni%
80
100
4.2.2 固溶体的平衡凝固
4.2.2.1 固溶体平衡凝固过程及组织
平衡凝固:指合金从液态很缓慢地冷却,使合金在相变过程中有充分时间
进行组元间的互相扩散,
每个阶段都能达到平衡,
达到平衡相的均匀成份。
除纯组元外,其它成分
合金结晶过程相似,以Ⅰ
合金为例说明。
当液态金属自高温冷却
到 t1温度时,开始结晶出
成分为1的固溶体,其Ni
含量高于合金平均成分。
随温度下降,固溶体重量增加,液相重量减少。同时,液
相成分沿液相线变化,固相成分沿固相线变化。
成分变化是通过原子扩散
完成的。当合金冷却到t3时,
最后一滴L3成分的液体也转
变为固溶体,此时固溶体的
成分又变回到合金成分3上
来。
液固相线不仅是相区分界
线, 也是结晶时两相的成分变
化线;匀晶转变是变温转变。
与纯金属相比,固溶体合金
凝固过程有两个特点:
1.固溶体合金凝固时析出的
固相成分与原液相成份不同,
需成份起伏。
晶粒的形核位置是那些结构
起伏、能量起伏和成分起伏都
满足要求的地方。
2.凝固在一个温度区间内进
匀晶转变过程中原子扩散示意图
行,在此温度范围的每一温度
下,只能凝固出一定数量的固
相,两相成分随温度发生变化。
成分起伏:微观体积内成
固溶体合金凝固时依赖于异类
分偏离平均成分的现象。
原子的互相扩散,凝固速率慢。
4.2.2.2 杠杆定律
处于两相区的合金,不仅由相图可知道任一成分的合金在
两相区任一温度下两平衡相的成分,还可用杠杆定律求出两平
衡相的相对重量。
现以Cu-Ni合金为例推导杠杆定律:
① 确定两平衡相的成分:设合金成分为x,过x做成分垂线。
在成分垂线相当于温度t 的o
点作水平线,其与液固相线
t

交点a、b所对应的成分x1、x2
即分别为液相和固相的成分。

1
2
② 确定两平衡相的相对重量
设合金的重量为1,液相重量为QL,固相重量为Q。
则
QL + Q =1
QL x1 + Q x2 =x
解方程组得
x2  x
QL 
x2  x1
x  x1
Qα 
x2  x1
式中的x2-x、x2-x1、x-x1即为相图中线段xx2 (ob)、
x1x2(ab)、 x1x(ao)的长度。
因此两相的相对重
量百分比为:
xx2
ob
QL 

x1 x2 ab
x1 x ao
Q 

x1 x2 ab
两相的重量比为:
QL xx 2
ob

(
) 或QL  x1 x  Q  xx 2
Q x1 x
ao
上式与力学中的杠杆定律完全相似,因此称之为杠杆定律。
即合金在某温度下两平衡相的重量比等于该温度下与各自相区距
离较远的成分线段之比。
在杠杆定律中,杠杆的支点是合金的成分,杠杆的端点是所
求的两平衡相(或两组织组成物)的成分。
杠杆定律只适用于两相区(或两种组织组成物)。
例(如图)
0.53  0.45
Q 
 100%  61.5%
0.58  0.45
0.58  0.53
QL 
 100%  38.5%
0.58  0.45
4.2.3 固溶体的非平衡结晶与微观偏析
合金的结晶只有在缓慢冷却条件下才能得到成分均匀的固溶体。但实际冷
速较快,结晶时固相中的原子来不及扩散,使先结晶出的枝晶轴含有较多的
高熔点元素(如Cu-Ni合金中的Ni), 后结晶的枝晶间含有较多的低熔点元素
(如Cu-Ni合金中的Cu)。
如果将各温度下固溶体和液相的平均成分点分别连接成线,则该线分别称
为固相平均成分线和液相平均成分线。
固溶体在不平衡凝固时液、固两相的成分变化及组织变化示意图
结论:
•
固相平均成分线和液相平均成分线与固相线和液相线不同,冷却
•
非平衡凝固总是导致凝固终结温度低于平衡凝固时的终结温度。
在一个枝晶范围内或一个晶粒范围内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作枝晶
冷速越大、元素的扩散能力越弱、液固相线间距越大,枝晶偏析
生产上常将铸件加热到固相线以下100-200℃长时间保温,以使原
Cu-Ni合金的平衡组织与枝晶偏析组织
4.2.4 固溶体的非平衡结晶与宏观偏析
固溶体的宏观偏析指沿一定方向结晶过程中,在一个区域范
围内,由于结晶先后不同而出现的成分差异。
溶质平衡分配系数:一定温度下,固/液两平衡相中溶质浓度
之比值。
K0=Cs / CL,
CS、CL:固、液相的平衡浓
度
表明k0的示意图
(a) k0<1 ; (b) k0>1
正常凝固过程:在讨论金属合金的实际凝固问题时,一般
以下讨论的均为正常凝固过程。溶质为低熔点组元,此时
在液相中,溶质原子有三种混合方式:扩散、对流、搅拌
(1)平衡冷却时固相的溶质分布
固溶体长大机制的模型
(2)液相内溶质完全混合
条件:缓慢结晶
混合方式:扩散、对流、搅拌
液相中溶质完全混合时溶质再分配示意图
(3)液相内溶质仅通过扩散混合
条件:很快结晶
混合方式:扩散
(4)液相内溶质部分混合
条件:较快结晶
混合方式:扩散、对流
当从固体界面输出溶质的速度等于溶质从界面层扩散出去的速度时,则达到稳
定向凝固后得到的溶质分布曲线
a-平衡凝固,b-液相完全混合
c-液相完全不混合,d-液相部分混合
(5)区域熔炼
区域熔化示意图
经一个熔区一次通过后溶质的近似分布
4.2.5 成分过冷与
固溶体的组织
纯金属结晶时熔
点不变,液体的过
冷度完全取决于实
际温度分布,这种
过冷称为热温过冷。
成分过冷:由于
液相成分改变而形
成的过冷。
产生成分过冷的条件:
G m Co 1  K 0


R
D
K0
影响成分过冷的因素:
· 合金本身:相图上液相线的斜率
m、Co越大,D越小,K0<1时K0值
越小,K0>1时K0值越大。成分过
冷倾向增大。
· 外界条件:液相中的温度梯度G越
小,结晶速度R越大,成分过冷倾
向增大。
成分过冷示意图
不同成分过冷下的晶体生长方式
图 4-42 镍钢的胞状晶、胞状枝晶及树枝晶
镍钢的胞状晶、胞状枝晶及树枝晶
4.3 二元共晶相图
当两组元在液态下完
全互溶,在固态下有限
互溶,并发生共晶反应时
所构成的相图称作共晶
相图。
以 Pb-Sn 相图为例进
行分析。
Pb
成分(wt%Sn)
Pb-Sn合金相图
Sn
⑴ 相图分析
① 相:相图中有L、、三种相, 是
溶质Sn在 Pb中的有限固溶体, 是溶
A
质Pb在Sn中的有限固溶体。
② 相区:相图中有三个单相区: L、
、;三个两相区: L+、L+、+
;一个三相区:即水平线CED。
③ 点:A、B分别为Pb、Sn的熔点。
④ 相线:
液相线AEB,固相线ACEDB。
固溶线: 溶解度点的连线称固溶线。
相图中的CF、DG线分别为 Sn在 Pb
中和 Pb在 Sn中的固溶线。固溶体的
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下降。
B
共晶线:水平线CED叫做共晶线。
在共晶线对应的温度下(183 ℃),E点成分的合金同时结晶
出C点成分的  固溶体和D点成分的  固溶体,形成这两个相的
机械混合物:
LE ⇄(C + D)
在一定温度下,由一定成分的
液相同时结晶出两个成分和结构
都不相同的新固相的转变称作共
晶转变或共晶反应。
A
B
共晶反应的产物,即两相的
机械混合物称共晶体或共晶组
织。发生共晶反应的温度称共
晶温度。代表共晶温度和共晶
成分的点称共晶点。
Pb原子
扩散
Sn原子
扩散
        
Pb-Sn共晶组织
共晶体长大示意图
析出过程中两相相间形核、
互相促进、共同长大,因而
共晶组织较细,呈片、棒、
点球等形状。
共晶转变动画
4.3.2 合金的平衡凝固和组织
成分坐标轴上合金的分类:
具有共晶成分的合金称共晶
合金。在共晶线上,凡成分位
A
于共晶点以左的合金称亚共晶
合金,位于共晶点以右的合金
线成分的合金液体冷却到共晶
温度时都将发生共晶反应,室
问温组织中都有两相共晶组
织。)
位于C点以左和D点以右的
合金室温组织都是单相固溶体
组成,故称单相固溶体合金。
B
L+
称过共晶合金。(凡具有共晶
C
D
① 含Sn量小于C点合金(Ⅰ合金)的结晶过程
在3点以前为匀晶转变,结晶出单相 固溶体,这种直接从液相中结晶出的固相
称一次相或初生相。
温度降到3点以下,  固溶体被Sn过饱和,由于晶格不稳,开始析出(相变过
程也称析出)新相— 相。由已有固相析出的新固相称二次相或次生相。由 析出
的二次 用Ⅱ 表示。
形成二次相的过程称二次析出, 是固态相变的一种。
.2
随温度下降, 和 相的成分分别沿CF线和DG线变化, Ⅱ的重量增加。
室温下Ⅱ的相对重量百分比为:
QⅡ
F4

 100%
FG
由于二次相析出温度较低,一般十分细小。
Ⅰ合金室温组织为 + Ⅱ 。
成分大于 D
点合金结晶
过程与Ⅰ合
金相似,室
温组织为 +
 Ⅱ 。
Q
QⅡ
② 共晶合金(Ⅱ合金)的结晶过程
液态合金冷却到E 点时同时被Pb和Sn饱和, 发生共晶反应:
LE ⇄(C+D) 。在共晶转变过程中,L、 、  三相共存, 三个
相的量在不断变化,但它们各自成分是固定的。
1’
19.2
wt%Sn
共晶结束后,随温度下降,  和 的成分分别沿CF线和
DG线变化,并从共晶  中析出Ⅱ ,从共晶  中析出Ⅱ ,
由于共晶组织细, Ⅱ与共晶结合, Ⅱ与共晶 结合,共
晶合金的室温组织仍为 ( + ) 共晶体。
1’
19.2
wt%Sn
共晶合金的显微组织是由
α和β两相组成,所以它的相
组成物为α和β两相。
相组成物是指组成合金显
微组织的基本相。
组织组成物是指合金在结
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
形态特征的独立组成部分。
铅锡共晶合金的显微组织
③ 亚共晶合金(Ⅲ合金)的结晶过程
合金液体在2点以前为匀晶转变。冷却到2点,固相成分变化
到C点,液相成分变化到E点, 此时两相的相对重量为:
C2
2E
QL (  QE ) 
 100%, Q 
 100%
CE
CE
在2点,具有E点成分的剩余液体发生共晶反应:
L ⇄( + ) ,转变为共晶组织,共晶体的重量与转变前的液相
C2
2E
重量相等, 即QE =QL 100%,Q 
100%
CE
CE
温度继续下降,将从一次 和
共晶 中析出Ⅱ,从共晶 中析
出Ⅱ。其室温组织为Ⅰ+ (+)
+ Ⅱ。
如何求室温下三种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重量?
亚共晶合金
的结晶过程
④ 过共晶合金结晶过程
与亚共晶合金相似,不同的是
一次相为  , 二次相为Ⅱ,室温组
织为Ⅰ+(+)+Ⅱ。
组织组成物在相图上的标注:
Ⅰ和Ⅰ, Ⅱ和Ⅱ,共晶体(+)都是组织组成物。
相与相之间的差别主要在结构和成分上。
组织组成物之间的差别主要在形态上。如Ⅰ 、 Ⅱ和共
晶  的结构成分相同,属同一个相,但它们的形态不同,
分属不同的组织组成物。
将组织组成物标注在相图中,可使所标注的组织与显微
镜下观察到的组织一致。
组织组成
物在相图
上的标注
4.3.3 共晶组织形态及其形成机理
a.层片状
b.棒状(条状或纤维状)
c.球状(短棒状) d.针状
e.螺旋状 f.蛛网状
典型的共晶合金组织
1.粗糙-粗糙界面(金属-金属型)共晶
包括金属-金属共晶及金属-金属间化合物共晶。往往呈现简单的组织形态。
影响形貌的因素:
共晶中两组成相的体积分数;
当共晶中一个相的体积分数小于30%时,在相
同的凝固条件下,形成棒状组织的总界面能比形成层状低,故有利于形成棒
状共晶;当一个相的体积分数在30%~50%时,有利于形成层片状。
两相界面的单位面积界面能:当具有较低的比界面能时,尽管一组成相的
体积比低于30%,仍可形成层片状共晶。
层片状共晶的形成及前沿液相中原子扩散示意图
2.粗糙-平滑界面(金属-非金属型)共晶
具有复杂的组织形态,如树枝状或针片状。
形成机理:
· 光滑与非光滑两种界面的动态过冷度不同
· 非金属相生长时的各向异性
4.3.4 共晶系合金的非平衡凝固和组织
1.伪共晶组织
在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成分接近共晶成分的亚共晶或过共晶
合金,凝固后组织却可以全部是共晶体。这种由非共晶成分的
合金所得到的全部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伪共晶的组织形态与共晶相同,但成分不同。
通常将形成全部共晶组织的成分和温度范围称为“伪共晶区”
或“配对区”或“共生区”。
伪共晶区的位置与共晶两相的结晶速度有关:
具有粗糙界面的金属基相,其生长速率随过冷度增大而明显
提高,以该金属为基的固溶体易优先长大成为领先相;具有平
滑界面的非金属相其生长速率随过冷度的变化较小。故伪共晶
区往往偏向晶体结构复杂及具有平滑界面的相一边,以保证两
相同时长大。
四种伪共晶区
2.离异共晶
某些成分远离共晶点的亚
共晶与过共晶合金,由于初
晶的量很多,而共晶体的量
很少,在共晶转变时,若晶
体中与初晶相同的那个相将
依附在初晶上生长,而剩下
的另一相则单独存在于初晶
晶粒的晶界处,从而使共晶
组织特征消失。这种两相分
离的共晶称为离异共晶。
离异共晶在平衡条件及非
平衡条件下均可获得。
二元相图的一些几何规律(补充)
1) 相界线是相平衡的体现,平衡相成分必须沿着相界线随温度而变化。
2) 相区接触法则:二元相图中(线)相邻相区的相数差为1 。
•两个单相区之间必定有一个由该两相组成的两相区相隔,而不能以一条线
接界。
•两个两相区必须以单相区或三相水平线相隔。
3) 二元相图中的三相平衡必为一条水平线(三相平衡恒温反应)。
在这条水平线上存在3个表示平衡相的成分点,其中两点应在水平线的两
端,另一点在端点之间。这三个点是单相区与水平线的接触点,也是发生三
相平衡恒温转变时三个平衡相的成分点。
水平线的上下方分别与3个两相区相接。
4) 两相区/单相区的分界线与三相等温线相交,分界线的延长线应进入另一
两相区内,不会进人单相区内。
5)如果两个恒温转变中有两个是相同的相,那么在这两条水平线之间一定
是由这两个相组成的两相区.
4.4 二元包晶相图
两组元在液态下完全互溶,在固态下有限互溶,并发生包晶
反应时所构成的相图称作包晶相图。
以Pt-Ag相图为例简要分析
4.4.1 相图分析
L
① 相:相图中有L、、三种相, 是溶
质Ag在 Pt中的固溶体, 是溶质Pt在

L+
L+
Ag中的固溶体。
② 相区:相图中有三个单相区: L、、
;三个两相区: L+、L+、+ ;一
个三相区:即水平线PDC。
③ 点:A、B分别为Pt、Ag的熔点。
④ 相线:
液相线ACB,固相线APDB。
 +

固溶线: 相图中的PE、DF线分别为 Ag
在 Pt中和 Pt在 Ag中的固溶线。固溶体
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下降。
水平线PDC称包晶线,与该线成分对
应的合金在该温度下发生包晶反应:
LC+P⇄β D 。该反应是液相L包着固相,
新相 β 在L与α的界面上形核,并向L和
两个方向长大。
在一定温度下,由一个液相包着一个
固相生成另一新固相的反应称包晶转变
或包晶反应。
Pt-Ag相图
4.4.2 包晶合金的平衡凝固和组织
① 包晶成分合金:匀晶包晶二次析出。
室温组织为β + II
② PD成分合金:匀晶包晶
二次析出。
室温组织为 +βII+β + II
时间
合金Ⅲ的平衡结晶过程
③ DC成分合金:匀晶包晶
匀晶二次析出
室温组织为β +II
时间
合金Ⅱ的平衡结晶过程
4.4.3 包晶合金的非平衡凝固和组织
由于包晶转变时,L和α相中的A、B组元的扩散都必须通过
β相进行,而原子在固相中的扩散速度很慢,因此包晶转变
的速度也相当慢,所以在实际生产条件下,由于冷却速度较
快,原子不能进行充分扩散,因此包晶转变也不能充分进行。
如果合金冷却速度较快,包晶转变就被抑制,剩余的液体
在冷却至包晶温度以下时,将直接结晶为β相,未转变的α
相就保留在β相中间。
包晶偏析:由于包晶转变不完全性
而产生的组织变化与成分偏析现象。
包晶转变产生的不平衡组织,可采
用长时间的扩散退火来减少或消除。
包晶反应时原子迁移示意图
如图:
若为平衡凝固,室温组织为:η初+(η+Sn)共晶
若为非平衡凝固,室温组织为:ε初+η初+(η+Sn)共晶
Cu-Sn相图
Cu-Sn合金(xSn=0.65)的非平衡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