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R***S***T***U***V***W***X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Z*************** **************R***S***T***U***V***W***X

第六章
虾蟹类生物学及
主要养殖种类
第一节 虾蟹类生物学
虾蟹类均为甲壳动物。蟹类是十足目中短尾类的
种类,虾类为多种甲壳支物类群的总称,对人类
经济价值较高的甲壳类大多属于十足 。
十足目从形体上分:
(1)虾形动物,体修长,腹部发达
①游泳虾类
②爬行虾类
(2)蟹形动物,多扁平腹部不发达或退
化。

一、虾蟹类的外部形态
一、虾类的外部形态
一、虾类的外部形态



虾类的体型多为梭形,修长,腹部发达:
(1)游泳虾类多左右側扁。
(2)爬行虾类:
①龙虾体扁平
②螯虾体筒形。
虾类躯体:


(1)头部6节,胸部8节,愈合而成头胸甲,
额角上,下缘具齿,头胸甲具有若干刺,
脊等结构,是分类特征,头胸部分区见图,
每节具一对附肢,第一对附肢为复眼,头
胸部腹面前端有口。
(2) 腹部: 长而发达,7节组成,最末一
节称尾节,尾节腹面有肛门开口处,除尾
节外每节都有一对附肢,游泳足,第六对
腹肢与尾节组成尾扇。
附肢:




除最前端体节具一对复眼,末端尾节无附
肢外,每节上有一对附肢:
头部5对。
胸部8对
腹部6对。
头部 附肢

复眼:圆 ,半球形,具眼柄 ,无数个小眼组
成,单眼水平视野200度。

第一触角:由柄部及两条触角鞭组成,柄部
三节,第一节基部具平衡囊。
触鞭:(1)下(内)鞭短,是嗅觉器
官。
(2)上(外)鞭长,触觉器官。

第二触角:基肢两节,第一节不明是称为柄
腚。第二节极粗大,上生由外肢形成的叶状
磷片,内 肢基部三节为丙部,端部为细长多



大颚 :由门齿突、臼齿突及触须组成,具
咀嚼功能。
第一小颚:由 3 小薄片构成,内侧两片为
原肢,其内缘生有硬刺毛,通常称为颚基。
外侧一片为内肢,由 2 节或3节构成。
第二小颚:原肢两大片,又各分成 2 小片,
内肢细小,外肢极发达呈叶片状,称为颚
舟片。
胸部附肢

颚足共3对,前三对胸肢,为辅助摄食器官:

第一颚足,胸部的第一对附肢,基肢两节,内
肢五节 ,外肢不分节

第二颚足,基肢二节,内肢五节,外肢长大多
节

第三颚足,基肢二节,内肢五节,细棒状,多
毛,雌,雄有差异,外肢发达多节

步足,共五对, 四对至第八对胸部附肢,
内肢五节,发达,外肢退化,不同虾类的
螯足情况不同,螯虾类,第一至三对步足
螯状,真虾类仅第一、二对步足为螯状,
龙虾类则五对皆为爪状。为捕食及爬行器
官。
腹部附肢:

共六对为主要游泳器官。

第一至五腹肢,基肢多为一节,上有分节
或不分节的内肢与不分节的外肢。内外肢
周缘具浓密刚毛,第一,二腹肢通常雌,
雄异型。

第六腹肢为尾肢,基肢一节,短而粗,生
有扁而宽的内外肢,尾肢与尾节一起构成
尾扇,在游泳时可保持平衡。
二、蟹类外部形态




蟹类体多样,形态各异,有圆型、方形、
近方型、梨型和梭形等,但是不管体形如
何,大体可分三部分:
(1)头胸部
(2)腹部
(3)附肢。如图
头胸部:

蟹类的头胸部背腹面覆以整片的头胸甲。
形态各异,变化极大,头胸甲通常以其位
于其下的内部器官位置划分为若干区,如
前胃区、眼区、额区等……
腹部:

头胸甲在身体前部折向腹面与腹部相接,
腹甲分为七节,一般第一至第三节愈合,
第四至第七节分节明显,蟹类腹部扁平退
化,折叠于头胸部腹面,俗称“蟹脐”,
一般雄性腹部呈三角形,雌性则有宽大呈
半圆形或椭圆形。
附肢






⑴头部附肢:5 对
①小触角:或称第一触角,位于头胸部前面中央,司嗅觉
及身体前方触觉,基肢三节组成,在末端基肢上生出两条
细小鞭状的内肢和外肢(双肢型),外肢较大,在其向内
的一面生有嗅觉的丛毛。
②大触角:也称第二触角,位于小触角的两侧,司嗅觉功
能,单肢型,基节基部有一排泄孔上接内肢,从内肢生出
细小的鞭。
③大颚:一对,位于口的两侧,由坚硬的石灰板所组成,
作咀嚼器官,背部有颚触须。
④第一小颚:位于大颚之后,较小,由基肢(底节、基节)
和内肢组成(单肢型)。
⑤第二小颚:位于第一小颚之后,双肢型,由基肢(底基
节),内肢和外肢(弯为颚舟)组成。

⑵胸部附肢:8 对

①颚足:共三对,构造大致相同,但大小
不一,321,为双肢型,内肢分为:底、基
座、长、腕、掌、指等 7 节组成,外肢细
长有一鞭,除此之外,还有鳃,由上肢
(于基肢外侧生出一窄长的膜状板)伸入
鳃腔,故名足鳃,可清洗污物,保持鳃室
清洁。

大颚、小颚等三对颚足共同组成口器。三
对颚足具有发达的上肢,其外肢均有向内
曲折的鞭。

第三颚足内肢的座节细、长节很宽大,末
三节很细小,称为触须,外肢与内肢共同
形成一宽盖,盖住口腔。口腔位于口前板
后方,头胸甲的颊区之间。口器部份的肢
体,都藏在口腔内。

②步足:共 5 对,单肢型,也由底、基、
座、长、腕、掌、指等 7 节组成,底、基
二节都愈合为一,五对步足可分三个类
型。

螯足:即第一步足,末端形成强钳状,为
捕食主要器官。
游泳足:即第 5 步足,指节扁平,如桨
状,适于游泳。




⑶腹部腹肢:
①雄性:两对,单肢型,由基肢、内肢组
成,无外肢,第一对腹肢基肢较阔,内肢
呈管状为交接器;第二对腹肢也分两部分,
基部较大,基节上有一生殖孔,内肢呈单
叉形棒状。
②雌性:四对,双肢型,(第一对缺)有
基肢,内肢和外肢,外肢外缘具有刚毛,
产卵时卵可附在毛上。
二、虾蟹类的内部器管
(一)、体壁

虾蟹类动物同其它甲壳纲动物相似,外具
一硬质外壳,称之为头胸甲,其主要成分
为几丁质,蛋白质复合物,以及钙盐等。
具有支撑体形及保护内部器官的功能,甲
壳不仅分布于体表,有些部分突于体内形
成所谓的“内骨骼”。如在前肠、直肠及
鳃腔的表面,这些“内骨骼”脱皮时一起
脱掉,表皮层在脱皮时将发生巨大变化。
(二)、肌肉系统

虾蟹类的肌肉系统较为复杂,虾类动物具
有相似的肌肉系统,蟹类的肌肉系统与虾
类有很大不同。

肌肉束互相结抗,共同完成工作。

虾类大型肌肉主在分布在腹部,用于腹部
的弯曲活动。蟹类的主要肌肉在头胸部,
用以活动口器各附肢和胸肢。

对虾的肌肉为横纹肌,由肌纤维组成,肌
纤维筒状,外被肌纤维膜,内含多个细胞
核,肌纤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快肌Ⅰ型,
快肌Ⅱ型和慢肌,形成许多强有力的肌肉
束。分布在头胸腹的内部,其中以腹部肌
肉最发达。肌肉束往往成对起结抗作用,
可分为伸肌和屈肌两大部分。

腹屈肌特别发达,几乎占整个腹部,与斜
伸肌如绳索一样绞在一起,构成强大的肌
肉块,腹屈肌与斜伸肌的强力收缩,可使腹
部急剧屈折,尾扇把水推向前方,虾体迅速后
退,对虾的背伸肌不发达,因而运动力弱。所
以其伸直运动往往较缓慢,它向前运动主
要靠腹肢运动来完成,此外还有复眼肌,
通入复眼的柄部,使眼柄能竖立或纳入眼
窝内,在头胸部内还有大颚转肌,触角肌
及胸腹肌等,通往各有关器官,支配它们
的运动。
(三):消化系统

虾蟹类消化系统:
消化道 口、食道、胃、 肠、肛门
消化腺







口位于头胸部腹面,虾类的口为上唇及口器所包
被。蟹类的口则深入在口框内部,外面为口器附
肢所遮挡。
食道:口后即为一短而直的食道。食道内壁覆有
几丁质 表皮,食道内口开口于胃。
胃:贲门胃:前腔,内有几丁质的胃磨。
幽门胃:后腔,内有刚毛及骨片。
中肠为一长管状器官,从胃后消化腺开口处向后
端延伸到第六腹节处与后肠相连,中肠与胃及后
肠相连处分别有中肠前盲囊和中肠后盲囊 。
后肠:短而粗,肌肉发达,内有几丁质表皮覆盖,
后连直肠。
肛门,狭缝状,位于尾节腹面。
消化腺:

大型致密腺体,位于头胸部中央,心脏之
前方,包被在中肠前端及幽门胃之处,称
为消化腺,或中肠腺,或肝胰肝
(四)、循环系统

开管式循环系统(开放式)即血液在流动中经开
放的血窦完成循环,不完全封闭在血管中,由心
脏、动脉、血窦、血液等组成。

心脏位于头胸部近后端消化腺的背后侧,多边形,
内具空腔,心脏具多对心孔,心孔为血液进入心
脏的通道。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心脏壁由心肌构成外被结缔组织形成的外膜。
血液中血细胞占总量1%,血浆是血液的主要成分,
含血蓝蛋白,故血液呈无色或淡蓝色。


(五)、呼吸系统





虾蟹类的呼吸系统是鳃,位于头部两侧,由头胸
甲侧甲和胸部两侧部体壁构成的鳃腔中 。共 25
对,因其着生的部位不同而分为 4类:
⑴侧鳃:着生于胸部附肢基部上方的体壁上。
⑵关节鳃:着生于胸部附肢底节与体壁之间的关
节膜上。
⑶足鳃:着生于胸部附肢底节外面。
⑷肢鳃:着生于胸部附肢底节外面,呈薄片状,
又称鞭鳃。
鳃的结构

鳃的结构有枝状鳃、丝状鳃或叶状鳃,对
虾类为枝状鳃,其他虾类丝状鳃或叶状鳃。
鳃为细微枝状物,系由皮肤向外突出而成
的半管状。由中央的鳃轴及两侧的鳃瓣、
鳃丝组成,鳃轴上有入鳃血管和出鳃血管。
鳃的表面积十分宽广,用来进行气体交换。
蟹的呼吸腔相对封闭。呼吸时水流流经鳃
腔,在鳃上进行气体交换后流出鳃室。
(六)、排泄系统

虾蟹类的排泄器为小颚腺和触角腺。小颚
腺多见于幼体,成体大多仅存触角腺,触
角腺位于第二触角基部由中胚层发育而来。
触角腺

腺质部:致密腺体 排泄管通向膀胱。

膜质部:膨大的膀胱,尿道口开口于第二
触角基部。
虾蟹类为排氨型代谢动物

虾蟹类为排氨型代谢动物,N以氨的形式通
过鳃的气体交换的形式排出体外。

触角腺的主要功能:调节渗透压及离子平
衡,虾蟹类动物的尿除水分外,主要是氨
盐,同时也含有少量的尿素与尿酸。
(七)、生殖系统

虾蟹类生殖系统♀/♂生殖器官差异显著。
雄性生殖系统包括

精巢、输精管及精荚囊等组成。精巢成对,
位于消化腺背方,心脏之下方。
虾类的精巢

虾类的精巢分多个精巢叶,左右精巢在第
二叶基部愈合,各精巢叶有细管汇合于输
精管基部,然后扩张形成粗大的输精管。

输精管多为三段,其未端部有扩大的精荚
囊,雄性生殖孔开口于第五步足基部,输
精管中部有分泌功能。
蟹类的精巢

蟹类的精巢左右两叶,位于胃两侧,在胃
和心脏之间处相互联合,成熟进充满头胸
甲前方两侧腔内。精巢下方各有一输精管,
开口于未节胸板上或未对胸足座节上。输
精管前部细而盘曲,其后部为粗大的精荚
囊,以射精管通联于雄孔。
雌性生殖系统

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及输卵管两部分
虾类的卵巢

虾类的卵巢多叶,位于消化腺背方,
前叶一对,侧叶6对,前叶向头胸部前
方腹面伸展然后向上方折曲。侧叶6
对,包被肝胰脏并向腹面延伸,后叶
向后延伸至尾节前方。

输卵管细管状,自第五(六)侧叶处
向腹面延伸,开口于第三步足基部内
侧的乳突上。
蟹类的卵巢

蟹类的卵巢为左右相连的两叶呈H状,位于
消化道两侧背方,输卵管短,未端连接于
体壁内陷形成的纳精囊(受精囊)开口于
愈合后的第三节胸板之上的雌孔。
(八)、神经系统

虾蟹类的神经系统属链状神经类型。
中枢神经系统
脑 :头部前三对神经节愈合而成。
 腹神经索 :咽下神经节向后发出腹神
经索,左右两支合并而成,外被结缔
组织,所以表面上看起来只有 1条,这
条神经索只在第 13—14 体节之间分
离,形成一孔,胸动脉由此穿过 。


蟹类由于腹部退化,腹神经索及各 腹
神经节愈合,形成一大的腹神经团,
由此发出腹部各神经。
交感神经系统

交感神经系统在脑部由围咽神经环上的食
道侧神经节发出多对神经控制胃、肝、胰
脏及相关肌肉组织的食物输送及消化。吸
收过程,心脏背面的心神经由围咽神经节
及其后的神经节发 出,控制心脏博动。腹
部的交感神经多由腹部最大的神经节发出,
分布于中肠、直肠及肛门控制肠道活动。
感觉器官:



1、化学感受器:嗅觉、味觉(第一 触角鞭)。
2、触觉器:刚毛、绒毛结构、平衡囊 。
3、感光器官:眼。
(九)、内分泌系统



虾蟹类的内分泌系统:
1、神经内分泌系统
2、非神经内分泌系统:
1、神经内分泌系统:

脑,中枢神经的神经分泌细胞,x- 器官、窦腺后接
索器、围心器等。 x-器官、窦腺,位于虾蟹类动物
的眼柄内,合称x-器官—窦腺复合体

后接索器存在于游泳虾类,位于围咽神经节处,由
该神经分支扩张而成,亦为神经一血器管。

围心器:多见于爬行虾蟹类,位于围心腔内侧壁,
横跨围心腔上方,处于鳃静脉的周围。包含神经内
分泌细胞、周边神经内分泌细胞、连接神经纤维以
及来自胸部和腹部各神经分泌细胞的终端。
2.非神经内分泌系统



(1) y-器官:非神经内分泌器官,来源于
外胚层,不同种类形状各异,位置不同。
(2)促雄性腺:位于输精管末端,帖于精
夹囊之侧,来源于中胚层,分泌物促进雄
性性腺发育及出现雄性第二征。
(3)大颚器官:成对分布于大颚基部,其
分泌产物被认为是一种性腺刺激素,可促
进卵黄合成及卵巢发育。
三、虾蟹类的繁殖
(一)、性征与繁殖方式

虾蟹为 雌雄异体,外形不等大,外形上易
于辩别。第二性征明显,其形态结构,位
置等为分类特征。如中国对虾: ♀青。 ♂
黄。
纳精囊


虾类雌性交接器又称纳精囊,位于第四、五步足基
部间的腹甲上。
纳精囊是否覆盖甲壳骨片:

封闭式:具一囊状或袋状的纳精囊,交配时精夹的
豆状体即贮于其中。如斑节对虾。

开放式:无甲壳,骨片等形成的囊状结构,仅在第
四、五对步足基部间,腹甲上由甲壳皱褶凸起及刚
毛等甲壳衍生物形成一区域,用于接纳精夹,精夹
多粘附其上,代表品种:南美白对虾。
雄性的交接器

虾类的雄性的交接器由第一腹肢 特化而成,
左右两片,可相互连锁,中央纵行曲卷筒
形,交配时用以传递精夹
生殖孔


1、♀位于第三步足基部。
2、♂第五步足基部。
蟹类的外部性征

可由腹部形态及腹肢来辩别,雄蟹腹部
窄,呈长三角状,腹部退化,第二对腹肢
特化为交接器。

雌蟹成熟后腹部宽大,多为半圆形,卵圆
形,第二至第五对腹肢双肢型,刚毛多,
用以抱挂卵群。
生殖孔

不同种类所在胸节不同。
繁殖


1、虾类为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2、蟹为为体内受精、体外发育
(二)、配子与性腺发育

虾蟹类的精子无鞭毛,不能活动,形状各
异,细胞核外包被一层薄的细胞质构成精
子主体,在前部顶端有锥形的顶体,最前
端为尖锐突起的刺窦。
精子





精子由精巢内精原细胞经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
母细胞发育形成。精子形成是连续的精巢内部由
生殖上皮不断产生新的精细胞形成精子。
精子成熟后,通过输精管下行至贮精囊,在输精
管中相互聚集,外被薄膜形成簇状精子团块,称
之为精夹,交配之前被存于贮精囊中。
精夹 1、豆状部:内含密集的精子团块。
2、:另一部分不含精子的瓣状部,又称翼状
部。
交配时,豆状部置入纳精囊中,瓣状部留在体
外。
虾蟹类的卵




虾蟹类的卵呈圆形或长圆形,卵黄丰富,
外被卵膜,属中黄卵。
虾蟹类产卵类形:1、产卵于水中,对虾类。
2、产卵由粘液缠裹,在母体腹部
形成卵群,抱卵型。
卵子由卵巢中的卵母细胞发育而来,随着
卵子的发生、成熟,卵巢的体积、颜色有
明显的变化。
虾蟹类的卵巢发育








虾蟹类卵巢发育 分期,标准不一,不同学者有不
同分 法。一般可分为六期(也有的 学者分为五
期)。
虾蟹类的卵巢发育:分期,根据细胞 和发生学的
理论为依据。
形成期:是指卵巢的形成阶段。
增殖期:卵原细胞经过多次分裂。
小生长期:卵母细胞的发育期。
大生长期:卵母细胞卵黄积累时期。
成熟期:卵黄积累终止。
恢复期:虾蟹有多次产卵习性。
中国对虾根据外观和组织学观察,
分期






(1)未发育期:卵巢纤细,无色透明,不易由体
外到,卵巢内的生殖细胞少,核圆形较大,细胞
质稀薄,无卵黄沉淀,交配前。
(2)发育早期。
(3)发育期。
(4)将成熟期。
(5)成熟期。
(6)产后期(衰复期)。
成熟期

♀、♂ 成熟期,性腺成熟速度因种类而
异,有些种类同步成熟,交配后很快产
卵,有些种类则具有两性成熟不同步的特
点。
影响性腺成熟的因素



(1)外界因素:1、温度
2、饵料
(2)内部因素、内分泌腺的作用
(三)、交配





虾蟹类的交配在夜间进行,一般自日落之后至子
夜。
具开放式纳精囊种类交配后立即产卵。
具封闭式纳精囊种类,交配时仅♂ 成熟,交配后
须待卵巢发育成熟后方才产卵。
对虾类交配行为大致相同,交配后雌虾一般不在
脱皮,直至产卵,若意外脱皮,丢去纳精囊可再
次交尾。
其它虾蟹类的交配过程与对虾大致相同。许多种
类可一次交配多次受精。
(四)、产卵



交配后的虾类产卵时间因种类不同而不同。有些
立即产卵,有些需较长时间间隔。
产卵时间:多在夜间,通常为21:00—00:00随
产卵盛期过后产卵时间逐渐延迟至00:00—04:
00。
产卵活动持续时间因种类而异,产卵量与动物大
小,产卵次数、胚胎发育方式有关,许多种类具
有多次产卵习性,生产中可充分应用。
(五)、受精与胚胎发育









卵子产出后与纳精囊放出的精子相遇受精,虾蟹类受精过
程还不十分明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精子的最初附着,刺突。
2、次级顶体反应。
3、凝胶排放。
4、次级顶体反应。
5、受精作用。
6、受精膜举起。
虾蟹类为中黄卵,卵裂方式有表面卵裂和完全卵裂特征。
对虾类以内陷方式形成原肠。
(六)、幼体发育





虾蟹类的幼体发育复杂多样,孵化的幼体
要经复杂的变态发育才能变成与成体相似
幼虾式幼蟹
主要幼体阶段包括: 1、无节幼体(N)
2、蚤状幼体(Z)
3、糠虾幼体(M)
4、后期幼体(仔虾、大眼幼体)
(七)、繁殖与环境







虾蟹繁殖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影响虾蟹繁殖的主要环境因素:
(1)盐度(s)
(2)温度(t)
(3)光线:中国对虾、罗氏对虾
(4)海水组成:低盐度地区、人工配置海
水
(5)重金属离子
四、虾蟹的生长
(一)、生长模式
阶梯式生长模式:
虾蟹的生长通过脱皮来 体长
蜕皮
完成,在旧壳未脱去之前,
体长几乎没有增加,体重略
蜕皮
有增加,因此,一般认为虾
蜕皮
蟹类的生长随蜕皮的发生阶
段梯式增长。两次蜕皮之间
基本维持体长不变,主要是
物质积累和组织生长替换出
体内的水分,完成真正的生
长。
时间
(二)、蜕皮过程
蜕皮前期:吸收旧壳、形成新壳
蜕皮期:大量吸水,旧壳破裂
蜕皮后期:吸水
后续期:新壳硬化
蜕皮间期:组织生长
脱皮过程






(1)蜕皮前期(又称D期)在整个蜕皮周期中,以
此期所经历的皮肤变化最大,旧壳的钙质被吸收,
导致 体内血钙水平上升,旧壳开始脱离,新壳开
始分泌出,可分为几个亚期。
D0 真皮层与表皮层分离,上皮细胞开始增大。
D1 真皮上皮细胞增生,出现贮藏细胞。
D2 旧壳之内表皮开始被吸收,血钙水平上升,新
表皮开始分泌。
D3 新表皮继续分泌,旧壳吸收完成,新表皮与
旧壳分离明显摄食停止。
D4 新外表皮分泌完成,开始吸水,准备脱皮。

(2)蜕皮期(又称E期)动物大量吸水,
旧壳破裂,动物弹动身体自旧壳中蜕出,
蜕皮期一般较短。为数秒钟或数分钟,此
期一般分二个阶段。




(3)蜕皮后期(A、B期)蜕皮后至新壳硬
化前的时期,称蜕皮后期。
新壳处于柔软状态的时期又称A期。仅有上
表皮、外表皮存在。开始分泌内表皮。
新壳逐渐获得一定硬度之后又称B期,此期
表皮钙化开始。
蜕皮后期的最大特点是:动物大量吸水而
发生体长的增加和身体体积的增大。

(4)蜕皮间期(C期)新壳一旦变硬,便
进入此期,此时新壳变硬,体积体长不再
增加,体内血钙水平及其他生理活动逐渐
恢复正常,营养物质开始积累,体内水分
含量大降,完成组织生长为下次脱皮进行
物质准备。

虾蟹类的蜕皮多在夜间进行。蜕皮具有复
杂的生理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三)、蜕皮分类和调控
蜕皮分类:发育蜕皮、生长蜕皮和生殖蜕皮
蜕皮的调控:受激素调控,受温度、光照影响
蜕皮意义:生长、变态、去掉甲壳上的附着物
和寄生虫
(四)常用的测量方法






1、总长。
2、头胸甲长。
3、体长。
4、甲长(蟹类)。
5、甲宽(蟹类)。
6、湿重。
虾蟹生长的差异


虾蟹类生长有种间差异。
虾蟹类生长有性别差异。
影响虾蟹生长的环境因素:





1、温度
2、盐类
3、水质
4、密度
5、光照
(五)、自切与再生

虾蟹类动物遭遇天敌或相互争斗时常常会
自行脱落被困的附肢,进行逃逸,在附肢
有机械损伤时,虾蟹亦会自行钳去残肢,
或使其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自切。自切
后的附肢经脱皮后可以再生。
五、饵料与摄食
(一)、食性与饵料组成

大部分虾蟹类营底栖生活,自底质及底层
水体中摄取食物
虾蟹食性






1、杂食性
2、腐食性 (多数)
3、肉食性
4、植食性 (少数)
不同季节不同发育期食性及饵料组成不同。
虾蟹类的饵料分析主要通过胃含物分析方
法来鉴定
虾蟹饵料:




1、有机碎片
2、微生物
3、植物
4、动物
幼体多营 浮游生活
食物







1、浮游生物a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
2、原生动物
3、悬浮颗粒
后期幼体由浮游生活转向底栖生活。食物
由浮游生物转向底栖生物:
a、小型甲壳类
b、小型多毛类
c、软体动物
成 体食物






a、底栖甲壳类
b、贝类
c、多毛类
d、蛇尾类
e、小鱼
f、藻类
(二)、摄食

虾蟹类的摄食方式随个体的发育而变化,
由滤食性为主逐渐转向捕食性为主。

摄食强度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不同的生理时
有很大差异,摄食周期的有无不同种类显
示不同的特点。
六、生活史
亲虾在近
岸水域或
深海产卵
胚胎、各期
幼体在近岸
水域生活
随着长大,向深海区
生活
仔虾结束
浮游生活
转营底栖
生活,并
向河口、
浅水区
移动
第二节 主要养殖虾蟹类
一、对虾科:第一腹节侧甲向后覆于第二腹
节侧甲。步足前3对为钳状,其余为爪状
沼虾
对虾
一、主要养殖种类及其分布

1.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 Osbeck
棕黄色;齿式为7-9/3-5;第一触角上鞭长为头胸甲长的1 1/3倍
 分布:我国渤海、黄海沿岸、朝鲜半岛西岸等海域,属
对虾属中仅有的几种耐低温种类之一。
 习性:耐温、耐盐范围广,肉质鲜美,是我国北方地区
的主要养殖种类。中国对虾在人工条件下容易成熟产卵,
苗种来源有保证,我国养殖业发展盛期时产量高达近
20万t。
一、主要养殖种类及其分布

2.日本对虾P.japonicus Bate
上缘8~10齿,下缘1~2齿;体被蓝褐色横斑花纹,尾尖为鲜艳的
蓝色,第一触角鞭短于头胸甲
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区域及地中海区域,我国主要分
布于江苏省以南各省沿海。
 习性:耐低温,耐干力强,可以销售活虾,价值较高,
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养殖种类。对饲料蛋白质含量要
求较高,低蛋白饲料往往难以获得理想养殖结果。
一、主要养殖种类及其分布

3.斑节对虾P.monodon
额角上缘7~8齿,下缘2~3齿;体色呈草绿色,称为草虾;体色由暗绿
色、深棕色和浅黄色环状色带相间排列。游泳足浅蓝色
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地区,包括非洲东部、东南部,
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和我国海南、两广地区及台湾
南部,日本南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澳大利亚北部
等沿岸水域,是世界虾类养殖产量最高的种类。
 习性:个体大,是对虾类中个体最大的种类之一,耐低
盐,生长快,饲料要求低,是南亚及东南亚地区主要养
殖种类。斑节对虾在人工条件下不易成熟,难以形成稳
定集中产卵,亲虾培育技术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主要养殖种类及其分布

4.长毛对虾 P.penicillatus Alcock
额角上缘7一8齿,下缘4一6齿;棕黄色,第一触角上
鞭与头胸甲等长
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我国主要分布在两广地区
及福建地区,主要在南方地区进行养殖,是我国传统的
养殖对象。
 近年来,北方地区已引进试养,但因生长适温期短商品
规格小于南方。
一、主要养殖种类及其分布

5.墨吉对虾P.merguiensis de Man
额角上缘8~9齿,下缘4~5齿;第一触角鞭与头胸甲大致等长
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我国主要分布在两广地区,
是南方地区的重要养殖对象,也是我国传统的养殖虾类。
一、主要养殖种类及其分布

6.南美白对虾 P.vannamei Boone
齿式为7-9/1-2;浅青色,无斑纹,步足白垩色,尾端浅红色
 分布:西半球东太平洋。我国没有自然分布。
 习性:耐粗食,摄食低蛋白饲料生长速度也较快。
一、主要养殖种类及其分布

7.刀额新对虾 Metapenaeus ensis
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地区的斯里兰卡至马来西亚、泰
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南部以及澳大利亚北部
水域,在我国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及台湾地
区。
 习性:耐低盐,耐干力强。
养殖对虾主要环境要素的适宜范围
是选择养殖品种、评价养殖工艺技术、健康管理、对虾健康状态的主要指标。
中国对虾
斑节对虾
日本对虾
凡纳对虾
适应盐度范围(ppt)
最适盐度范围
2~40
15~28
2~32
10~28
15~35
24~30
1~36
10~28
适宜生长温度(°C)
基本不摄食的下限
24~28
7
26~30
18
24~28
8
26~30
18
饲料蛋白质要求维生素
B1/B2/B3B5/B6/B12(mg)
30%~45%
36%~45%
45%~60%
25%~40%
饲料矿物质营养要求钙
2%;磷1.5%;镁0.2%;钠
0.6%;钾0.9%;铁0.1%铜
35mg锌0.1%锰50mg硒
1mg钴10mg
脂类的要求4~8%
(必须脂肪酸0.5~3%;不
饱和脂肪酸0.5~1%;磷脂
1~2%;胆淄醇0.2~1%)
DHA>花生四烯
酸>亚麻酸>亚油
酸
二、真虾类
第一腹节侧甲后缘为第二腹节侧甲所覆盖。
步足前2对为钳状
侧甲
额角
尾足
腹足
触角
步足
螯
头胸甲鳃区
1.罗氏沼虾
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虾,淡青色,间有棕黄
色斑纹,比对虾粗短,腹部较小;第二步
足钳状,特别粗大,雄的淡蓝色
2.日本沼虾(青虾)
罗氏沼虾
额角
日本沼虾
较长,前端向上弯
较短,向上平直延伸
第二步足 无斑纹,呈蔚蓝色,呈灰蓝色
有白色斑纹,均呈深灰色
头胸甲
两侧数条黑色斑纹
数条黑色条纹与身体
与身体呈平行状态
呈垂直状态
三、长尾类:分龙虾类,螯虾类
龙虾类:世界上最大的一类甲壳动物,不具额角,
第二触角粗壮,其上有摩擦发声器,5对步足形状
相似,爪状,腹部较短,腹肢十分退化,尾肢宽
阔
龙虾类里还有:
螯虾类
多筒形;第1步足粗壮成螯状,末端粗大成钳
形。全为海产
常见为克氏原螯虾
四、异尾类
腹部多退化,折于头胸甲之下,第一对步足
特别粗壮,腹肢一般退化。有梭子蟹属、
绒螯蟹属、青蟹属、黄道蟹属、滨蟹属
蛙蟹亚派
虾蟹类养殖概况
世界养殖甲壳类产量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
超过70万吨,其中海产虾类约占83.5%,淡
水虾类约占9.3%,其他甲壳类约占7.2%。
淡水虾类主要养殖品种是罗氏沼虾、日本
沼虾。海水虾类主要养殖品种是中国对虾、
南美白对虾等。